人物:釋寶海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5 首
南無十方三世佛,南無本師大牟尼。
南無西方安樂剎,阿彌陀佛十力尊。
南無過去無數(shù)劫,彼世世燈觀世音。
諸佛慧眼第一凈,以不二相觀三界。
如實見我歸命禮,成就大愿護眾生。
南無一切法寶海,無邊無盡解脫門。
南無總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諸佛印。
消除三障無諸惡,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來際劫誓修行,普使眾生獲無畏。
南無文殊普賢尊,一切智行圓滿海。
金剛藏及金剛手,得大勢等諸大士。
聲聞辟支賢圣眾,愿以慈眼普瞻視。
我今南無贊三寶,為欲深游大悲海。
南無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觀世音。
入彼如來所入門,故佛授與同名號。
從聞解脫六塵縛,如聲度垣不能礙。
由斯遍入微塵國,普現(xiàn)微塵自在身。
一一身宣總持句,施與眾生無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號為施無畏者。
我昔經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稱功德難思議,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當來大劫海,遍將此句救諸苦。
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咒形。
爍迦羅首金色容,具足七數(shù)端嚴相。
母陀羅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異。
貝多葉經并寶印,華果澡罐及楊枝。
無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經造。
及狀我身長跪地,頂戴吉祥安樂人。
觀世音名依定實,必聞我今發(fā)大愿。
牟尼經像比丘僧,愿住世間常不滅。
護持國土與眾生,普令攝取菩提愿。
三寶神咒天龍等,大悲感應大誓力。
一切同護圣尊儀,猶若金剛常不壞。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為菩提及含識。
南無聞名救厄者,南無世間慈悲父。
南無施我無畏力,南無令我滿諸愿。
聞名見身心念者,南無一切無空過。
我今次第說所愿,尊應一一遍垂聽。
⑴ 自注:一護國土愿,二三四護三寶愿,五六七護眾生愿,八未來護法愿,九至十一本菩提愿,十二至十四護香像愿。
寶海光中觀世音,補陀巖上晝蕭森。
學人攝念無生忍,辦得西來一片心。
微山行 明末清初 · 閻爾梅
昔余童子時,陟彼微山道。
湖心發(fā)淺波,渡水踏蒲草。
麥稻百里青,登高看未了。
石丸蹶馬啼,農婦隔村笑。
當年老父客蘭陵,攜余絳帳為傳經。
山之高下與背向,及今憶之邈難憑。
天地有權山川動,泗水聚交吞云夢。
埋沒民田五十年,鴻雁異鄉(xiāng)絕耕種。
余以苦水嘆微山,胡獨不去臥中間。
安知此山非砥柱,岱岳之氣君收還。
年年湖水放蓮花,欲往從之未泛槎。
故人汪子為予談,此山故多異峰尖。
靈秀天成堪把玩,為君沽酒設雙柑。
余始買棹水一方,初夏林深影散涼。
扶屐登尋凡信宿,千山千水結茫茫。
低回其下不能去,煙嵐錯落無停處。
遠峰四繞曲如屏,疑送疑迎忽疑住。
或晴或陰姿態(tài)殊,滿山垂下芙蓉珠。
嫣然欲笑美人妝,亂墜瓔鈿花外香。
如入寶海紛無主,潤草紋石藏風雨。
又如嬰兒入市中,步步回頭招乳母。
嗟乎嗟乎!
此山之形勢,不是昔年游。
昔年膏澤盡,今日光華浮。
縈帶河與泗,氤氳抱一丘。
一丘回作朝宗向,銀漢星辰位下上。
水底蛟龍骨節(jié)完,飛與春云相摩蕩。
我為此山書長歌,言不盡意將若何。
但看朝廷方多事,敢愛山川畢吾志。
山川曾沐朝廷恩,沈馬沈璧崇禋祀。
人生所志唯忠孝,寵辱尋常安足料。
毋使山川鄙薄人,湖村空對夕陽照。
嗟乎,嗟乎!
明朝帆掛山之滸,山上花開不堪數(shù)。
招我還向湖中來,愿與此山盟千古。
繞屋淪漣水一渠,垂楊小巷未容車。
杜門不拒清談客,入市貪求善本書。
跌宕詩篇長慶上,商量人物建安初。
來觀寶海新排纂,坐到晴余又雨余。
北大荒別后寶海兄索句(2011年) 當代 · 張力夫
五言律詩
有客居東北,雍容筆落珠。
相邀晨靄近,得賞世風殊。
靜寂雁窩島,滄桑興凱湖。
時空安可界,敦厚且同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