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宗達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7—1136 【介紹】: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歲得度受具。后五年,謁長蘆信禪師,得其大略。又謁圓悟于夾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尋遷住平江虎丘寺,大振臨濟之風。
全宋詩
釋紹?。ㄒ弧鹌咂摺灰蝗?,和州含山(今屬安徽)人。九歲出家,十五歲削發(fā),二十歲遇長蘆凈照禪師。復謁寶峰湛堂準禪師、黃龍死心禪師。得法于圓悟克勤禪師。初住和州開圣禪院,后主彰教寺,遷住平江府虎丘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紹興六年卒,年六十。事見徐林撰塔銘(《續(xù)藏經(jīng)·虎丘紹隆禪師語錄》附),《嘉泰普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九、《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和之含山人也。
名紹隆。
機投佛果勤禪師。
出世開圣。
次遷彰教。
果還□移居虎丘。
時佛果門賢雖有妙喜輩。
尚庵居。
楚吳衲子惟趨虎丘。
故虎丘法筵之盛。
無異佛果之住蔣山也。
師凡見學流。
必以湛堂死心諸宗匠而龜鏡之。
蓋師初為大僧。
輒知有于長蘆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造夾山。
而道繇寶峰。
見器于湛堂。
又過黃龍。
抗機于死心。
抵夾山。
適佛果移道林。
師從其行。
佛果問曰。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豎拳云見么。
對曰見。
曰頭上安頭。
師脫然契證。
佛果復召曰。
見個甚么。
師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載。
侍從于果。
而隆睡虎之名。
飫驚叢社矣。
宣和間。
辭歸省親。
因住褒禪山。
靖康改元。
領開圣。
為建炎之擾。
退隱銅峰。
尚書李公光。
起師居彰教。
間有老宿。
聞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紹興癸丑。
遷平江之虎丘。
虎丘為南國衣冠之藪。
懷香請益外。
掀禪床喝。
大眾之輩。
騰騰不絕。
僧問。
為國開堂一句作么生道。
師曰。
一愿皇帝萬壽。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興時一著。
落在甚么處。
師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針。
更借一問時如何。
師曰。
據(jù)虎頭收虎尾。
曰中間事作么生。
師曰。
草繩自縛漢。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師曰。
幾行巖下路。
少見白頭人。
問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師曰。
理長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還禁得也無。
師曰。
穿過鼻孔。
曰學人小出大遇。
師曰。
降將不斬。
曰恁么則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師曰。
停囚長智。
問如何是大道真源。
師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時如何。
師曰。
截斷草鞋跟。
問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師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兩段時如何。
師曰。
平地神仙。
問如何是截鐵之言。
師曰。
滿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師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領一問。
師曰。
也須吐卻。
諸方以師之機。
類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盡落今時。
不展不托。
墮坑落塹。
直饒風吹不入。
水灑不著。
簡點將來。
自救不了。
豈不見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靜夜鐘聲。
隨扣擊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
猶是生死岸頭事。
拈拄杖一劃云。
劃斷古人多年葛藤。
點頭石。
不覺拊掌大笑。
且道。
笑個甚么。
腦后見腮。
莫與往來。
又曰。
目前無法。
萬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難辨。
不是目前法。
觸處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離見聞覺知。
雖然如是。
也須踏著它向上關棙子始得。
所以道。
羅籠不肯住。
呼喚不回頭。
佛祖不安排。
至今無處所。
如是則不勞斂念。
樓閣門開。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還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籃子盛將歸。
諸方又以師語類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嘗立祖堂。
昭享先澤師追繹其事。
圖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語曰。
天子之廟九。
諸候之廟七。
況金輪世譜。
寧甘草草飲水。
遽昧其源。
于義安乎。
于是叢林咸遵行焉。
師前后據(jù)室。
嚴展化儀。
不以獅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師者。
氣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訃始至。
師乃白眾曰。
當以第一座宗達。
承虎丘院事。
復索筆書最后法語。
儼然化去。
壽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于本山。
有門人應庵華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紹隆,合山人也。
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訪長蘆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語錄,隆讀之,歡曰:“想酢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寶峰,依湛堂。
次見黃龍死心,然后參圓悟于夾山。
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悟忽舉拳曰:“還見么?
”隆曰:“見。
”悟曰:“頭上安頭。
”隆聞,脫然契證。
悟曰:“見個什么?
”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問于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能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圓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
宋建炎間,結廬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遷虎邱,道大顯著。
嘗登座云:“此柱杖一劃,劃斷生法師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師住此山者都從一鼻孔出氣,庶不負點頭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繹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
”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
達摩贊曰:“闔國人難挽,西攜只履歸。
只應熊耳月,千古冷光輝。
”百丈贊曰:“迅雷吼破澄潭月,當下曾經(jīng)三日聾。
去郤膏肓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
”開山明教大師贊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香旖旎襲人來。
臨風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埃。
”蓋白云以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摩,可謂知本矣。
隆既為贊,且發(fā)明其道,亦為知禮者歟。
紹興六年丙辰示微恙,白眾曰:“當以首座宗達承院事。
”索筆,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
”加趺而逝,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農(nóng)少卿徐林銘曰:“于穆初祖,一花東土。
讖至馬駒,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實惟圓悟。
圓悟得師,如馬之縶。
大座虎丘,雷動云騖。
臨濟中興,楊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嚴龕墓。
有神在天,來訶來護。
咨爾后昆,展轉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當元至大二年歲在己酉,吳興趙孟頫重書,住山壽永立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紹隆,理宗、度宗時閩僧,與石溪、偃溪、枯崖圓悟友善。歷住喝石崖、錦溪報慈、延平含清諸寺,遷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紹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訪長蘆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禪師語至。隆讀之嘆曰。想口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寶峰依湛堂。次見黃龍死心。然后參圓悟。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悟忽舉拳曰。還見么。隆曰見。悟曰。頭上安頭。隆聞脫然契證。悟曰。見個甚么。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悟首肯之俾掌藏鑰。有僧問于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能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圓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宋建炎結廬于桐峰之下??な乩罟庋泳诱媒獭4芜w虎丘。道大顯著。因追繹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達磨贊曰。闔國人難挽。西攜只履歸。只應熊耳月。千古冷光輝。百丈贊曰。迅雷吼破澄潭月。當下曾經(jīng)三日聾。去卻膏盲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開山明教大師贊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香旖旎襲人來。臨風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埃。蓋白云以。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磨。可謂知本矣。隆能遵行而為贊。又且發(fā)明其道。亦為知禮者歟。紹興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無畏床師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獨后法嗣之繩繩直至我  明嘉隆猶有臭氣。觸人巴鼻者妙喜與瞌睡虎之裔耳。他則三四傳便乃寂然無聲。然此二老可謂源遠流長者也。當時稱二甘露門。不亦宜乎。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紹隆。
和州含山人。
九歲謝父母去家。
依縣之佛慧院。
又六歲削發(fā)受具。
又五歲而束包曳杖。
飄然有四方之志。
首謁長蘆凈炤禪師。
參叩之間。
景響有得。
因閱圓悟語錄。
撫卷嘆曰。
想酢生液。
雖未能澆腹沃胃。
要且使人慶快。
第恨未親聆謦欬耳。
至寶峰謁湛堂。
叩死心于黃龍。
死心機鋒橫出。
諸方吞??。
非上上根。
莫能當。
而于師獨器重稱賞。
眾皆側目。
將趨夾山見圓悟。
道龍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與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處。
抵掌軒渠。
或若佯狂。
議者。
謂今之溈仰寒拾也。
及見圓悟。
圓悟移道林。
師從焉。
一日入室。
圓悟引教云。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舉拳曰。
還見么。
曰。
見。
圓悟曰。
頭上安頭。
師于此有省。
圓悟叱曰。
見個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圓悟肯之。
自是與圓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鑿索。
盡得其秘。
或。
疑師道貌甚愞。
問圓悟曰。
隆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為哉。
圓悟曰。
瞌睡虎耳。
后歸邑住城西開圣。
建炎之擾盜。
起淮上。
乃南渡結廬銅峰之下。
適彰教虛席。
郡守李尚書光。
延師居之。
四年而遷虎丘。
時圓悟以亂離歸蜀。
曩之輻湊川奔。
一時后進。
望山而趨。
師每登座。
從實吐露。
一味平等。
隨根所應。
皆愜其欲。
故圓悟之道。
復大振于東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眾曰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
大書伽陀曰。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所以佛法無有剩語。
珍重。
擲筆坐逝。
紹興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全身于山之陽。
曹洞氏之老秀公鎮(zhèn)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并西庵墟之徙其棟瓦椽梠。
完寺壞屋。
于是虎丘隆禪師之塔。
破而復新。
藩級崇宏。
奧閾冥深。
戶容庭貌。
煒煥赫奕。
觀瞻聳悅。
如教復振。
論者多秀公之義。
頌聲不期而作焉。
惟禪師之道。
于臨濟氏。
為正胤的受。
當教統(tǒng)之季。
群宗遺支。
微絕不嗣。
獨禪師眾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間。
以道德表茲山居。
禪師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視其祖。
凜然欲壓。
于頹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風雨寒暑。
而秀公異氏也。
獨知尊教基。
飭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豈惟善善之公。
足以滅黨私。
而矯薄俗。
彼為人后。
而遺其先者。
視公之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師見圓悟。
后以二親垂白。
居褒禪山。
侍養(yǎng)者數(shù)年。
住虎丘。
追憶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遺訓。
于義安乎。
遂圖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載山志。
一出傳燈。
見師隆本之厚。
因讀天隱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傳末。
示戒將來。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無從考始末。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