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黃重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鴨綠江邊秋月新,盧龍塞上遠征人。
孤忠自許秦庭哭,策馬都忘萬里身。
兩君當世共鳴詩,下筆驚人不自知。
古寺同棲饒興趣,新篇迭唱斗雄奇。
傳聞久仰聲名重,吟玩都忘晷景移。
嗟我畸孤仍蹇鈍,肯容壇壘執(zhí)鞭隨。
跨歷雄關(guān)面勢高,危城千雉浸溟濤。
仙翁徑欲招雙鶴,海客狂思釣六鰲。
風力揚沙霾塞日,浪花飄雪灑征袍。
戍樓沽酒難成醉,空負元龍一世豪。
秋風起漢曲,送君行萬里。
萬里獻國忱,泣雪先朝恥。
嗟君誦三百,專對承恩旨。
吾王解錦袍(臨發(fā)。主上解衣以賜。),賜爵彤云里。
祖帳臨野橋,征途渺山水。
月照薊門樹,煙鎖灤河沚。
歷歷我所經(jīng),悠悠子去矣。
衣華我佩光,惆悵別予美。
四牡發(fā)騑騑,高樓愁夕倚。
憶曾邂逅南樓上,屈指于今卅五年。
新媾但知兄弟樂,衰門誰道鼎臺聯(lián)。
清貧有素從先世,脩短難逃柰彼天。
歸去重泉說吾妹,邇來須鬢盡皤然。
十七年前哭同氣,當時草土禍連綿。
北關(guān)匹馬云迷塞,南海孤帆浪拍天。
共說巖廊真協(xié)望,那知藥物動經(jīng)年。
幾回戀妹憑公慰,無復音容對宛然。
三十五年作兄弟,宦到黃扉頭各皤。
世難才平君倏逝,春游雖好我誰過。
斗巖便作傷心地,梨峴難逢說舊婆。
從此孤蹤辦江海,不堪風雨斷鴻斜。
前輩論當世人物。至于第一流。則必曰光山金重晦。廷龜自幼少時。聽于輿人走卒之言。竊自增氣。恨不得登拜函丈。一望見大君子道德之馀光。荏苒數(shù)十年。公之墓木。已拱矣。獨公之文章事業(yè)。播誦于口碑者。亦足使人曠世而興感。況余先君受知于公。蓋嘗辱為布衣交。其得于親炙而以訓家庭者。洋洋在耳。則敬慕之深。實倍恒人。今于墓道之托。安敢以不文辭。顧忍言哉。按狀。公諱繼輝。重晦字也。金系出新羅王子。逮至麗。世有衣冠。入我朝。有諱若采。官至刑曹判書。高祖諱國光。左議政光山府院君。曾祖諱克忸。大司諫。祖諱宗胤。珍山郡守贈兵曹參判??贾M鎬。知禮縣監(jiān)。累贈左贊成。妣贈貞敬夫人李氏。全義望族正郎光元之女。以嘉靖丙戌生公。生三四歲。能諳文字。七八歲。已通大義。年十一。選試都會。才名藉藉。弱冠。文章蔚為名儒。年二十三。連魁庭試課試。特賜直赴殿試。臺官論其無故例。翌年春。又魁庭試乃得之。仍中乙科入槐院。俄選書堂賜暇。言官論以未經(jīng)清班。及薦史局盛玉堂。乃復登選。亦見公之望實欲掩彌彰也。自正字升至副修撰兼知制教、正言、兵曹佐郎。尋自典籍。擢佐天曹。清議咸歸。望臨一時。時士禍甫定。人皆茍容。公獨秉裁。遇事風生。其在玉堂。尹元衡擅威福。議通庶孽。要為己產(chǎn)地。公手劄論之。其在諫省。劾寢沈貞職牒之命。及秉銓選。與金弘度、金虬等專事激揚。譏排奸倖。失志之徒。怏怏切齒。遂與元衡謀起士獄。一時清流。網(wǎng)打殆盡。公亦削黜。退居連山舊莊。簞瓢屢空。晏如也。辛酉。丁外憂。癸亥。公議始伸。制除。即授承文校理成均直講禮曹正郎。自是華聞彌大。便養(yǎng)乞郡。出為安東府使。館閣以公帶書堂啟留之。遂遷諸寺正者十。歷執(zhí)義應教檢詳舍人、司諫、典翰、直提學。丙寅。中試第一人。遂自直提學。進階通政。為同副承旨。所試表膾炙一時。京師人皆口相傳以熟。自后出入左右副承旨行護軍、長諫院、胄監(jiān)。出為黃海監(jiān)司。己巳宅內(nèi)艱。服闋。拜左副右承旨大司諫、吏、禮曹參議。壬申。以謝恩使朝京。癸酉。嶺南缺方伯。朝廷欲試公于民。遂進秩為觀察使。入長薇垣柏府及行護軍者再。尹京兆者一。其在憲府。有相臣為年少輩所困。公為直之。遂為其所擠。出公為關(guān)西方伯。栗谷李公為副提學。以公練達時務。不宜去朝。率同僚上劄請留。事雖不行。而擠公者亦不容于公議。瓜滿。入亞水曹。復再長諫省。一為都憲。時士論攜貳。公專務調(diào)適。喜事者多不悅。有以不近之說。誣詆異己者。將搆大獄。公曰。士流間處事當明白。豈可造言陰中。遂上章分疏。大為時議所疾。又出公為全羅監(jiān)司。謝病歸。拜同知敦寧、刑禮曹參判。兼同知成均館事。時言官建白國系受誣??赐?。宜極選使價。冀動帝聽。朝廷以公文章學識。一代所推。舉以應選。仍命公自擇僚佐。陛辭。上解御衣衣之。親執(zhí)爵以勞之。復命。以舊官兼同知義禁府。以特進官入筵。猝中風舁還家。上遣中使踵問疾。并給虎皮。是夜卒。壬午四月某日也。賜別賻及棺槨。栗谷李公筵白公才賢清白。不底大用。上嗟惜不已。遂命護送喪柩。且助庇葬事。皆異數(shù)也。用其年某月某甲。窆于連山縣某原。公歿之十九年。以公嘗錄光國原從。追贈公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帶諸銜。公天資英偉。處心樂易。不規(guī)規(guī)于細行曲謹。而先立其大者。故雖無踐履功夫。所見超邁。暗合道理。其嘉言懿行。雖不可形容一二。而姑以聞于先君者記之。則事父母色養(yǎng)無違。喪祭一于禮不茍。友愛諸弟。終始無間。獨姊有心恙。待之盡誠。得其歡洽。其篤行如此。平生未嘗一毫營為。衣服玩好。不以累意。位通顯三十年。門庭如布衣時。其清淡如此。嘗與奇高峰、李栗谷為斯文領(lǐng)袖。至論經(jīng)濟之才。則二公自以為不及。栗谷嘗曰。欲求真宰相。重晦其人也。雖以奇高峰之豪才邃學。樸思庵之簡潔寡許。常亟稱而嘉嘆之。推為偉器。其見重如此。凡議國家大事。必證據(jù)經(jīng)典。論說踔厲。盈庭之論。決于片言。雖老師宿儒。咸取斷莫能難。至如事后成敗。人后吉兇。率皆先見。取必于未來之前。如合左契。十不一差。其識見如此。且如天下山川道里形勢及法令典故。羅列心胸。耳所一聞。目所一見。終身不忘。瞭如燭照。嘗按列邑軍簿一覽了。吏失其牘。公命吏筆口授之。不錯一名。其強記如此。其治嶺南也。值籍兵之擾。剖決叢冗。游刃恢恢。胡床嘯詠。若無所為。而罷羸以逸。奸猾斂手。一道伏其能。愛畏如神明。及按關(guān)西。值歲饑疫。設(shè)策賑救。全活甚眾。焦心渴思。須發(fā)盡白。其長于政事。而能敏能謹如此。仁順王妃之喪。有群臣服三年之議。公為大諫。伏閤論后喪自有定禮。議遂寢。廷議以為卒哭后當依五禮儀。玄冠烏帶。柳希春尤主其議曰。人君居喪。與士大夫不同。公與栗谷公抗言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何以異于士大夫乎。喪禮不古久矣。今因此當從古禮。遂行公議。恭懿大妃之喪。權(quán)轍引宋高宗服元祐皇后例。定殿下服為齊衰杖期。公倡議曰。明廟后于仁廟。主上后于明廟。為人后者為之子。當服三年之喪。議以遂定。其練達如此。明廟無嗣。朝野憂危。莫敢先發(fā)言。玉堂同僚有巧避者。公獨上章力陳。在憲府。劾汰貪吏數(shù)十人。以激頹風。皆巨室子弟。怨仇者眾而不少撓。其剛直如此。上于親政之日。教吏曹曰。勿用矯激。務用醇厚之人。公聞之曰。此固甚善。但人君偏主此意。則恐柔佞者易享醇厚之名。剛直者反受矯激之謗。為害反甚。其言果驗。其明鑒如此。愛賢惜才。未嘗以名位自高。引接賓朋。誠意藹然。雖疏不飾貌禮。雖昵不設(shè)惰容。見小善必欲發(fā)揚。即不善不復苛責。其好善如此。嗚呼。公歿之后。上心嘉嘆?;诓辉缰?。則使公徊徨外藩。赍志以歿者。是果孰使之然哉。然公之得志失志。天也。于公何損焉。公配平山申氏。參贊瑛之女。先公二十四年卒。有一男一女。男曰長生。今益山郡守。學有師傳。世號醇儒。娶僉知曹大乾女。生三男二女。長檃夭。次集進士。次槃。皆有文行。女長適宣傳官徐景霱。次適都事韓德及。女曰鄭起溟。生一男二女。男沄。女長適注書尹弘國。馀幼。公側(cè)室生四男二女。曰義孫、燕孫、慶孫、平孫。燕孫早死。女為承旨金尚容妾。馀早死。銘曰。
冰玉之潔,鳳鸞之儀。
瑚璉之器,廟堂之姿。
煥猷則圭璧之文,決策則蓍龜之明。
汪然江海之量,卓爾山斗之名。
悃愊好善之誠,堅確秉正之守。
集眾長以為全德,而我公不自有焉。
其成就蓋不可量,孰云遽止于斯。
豈衰世之所難容耶,庸非天意而誰。
恭惟我世宗大王遠撫長駕。延攬群材。修起禮樂。損益章程。以開昌明博大之治。儒學文章之士。于斯為盛。云蒸龍躍。鱗集仰流。以左右鴻猷者。指可多屈。其最著者曰。樗軒李公諱石亨字伯玉。世傳延安之李。來自唐中郎將李茂。以副將從蘇定邦平百濟。留仕新羅。賜籍于延。是其鼻祖云。至麗朝有諱賢呂。判少府監(jiān)。高祖諱孝信。版圖判書。曾祖諱匡。司仆正、贈兵曹判書。祖諱宗茂。工曹典書、贈左贊成??贾M懷林。侍衛(wèi)司大護軍、贈左議政。妣春川樸氏。司仆正彥之女。議政天性至孝。朝夕躬掃家廟。喪祭一遵禮制。太宗寵遇極隆。晚無子。禱三角山。生公于乙未十月。前一日。議政公直禁省。夢坐大石。白龍拆石而出。覺則舍人報生男。名公以此也。狀奇?zhèn)?。骨格異凡。稍長。文思日進。十四。魁。升補入學成均。聲名已藉甚。二十六。并魁生員進士及第初試。翌年。連魁三榜。設(shè)科以來未嘗有也。英廟大喜得人。直拜左正言、知制教。命三館賜宴闕門外。俄被選賜暇。讀書于真寬寺。拜集賢殿副校理。同撰治平要覽。以編修事殷。不煩他務。遂升至應教。丁卯。重試對策。公又居魁。而同公優(yōu)等者八人。親試定魁。御題八駿圖任制各體。公始制箋。以天佑作之君。圣人應千齡之運。地用莫如馬。神物效一時之能為頭聯(lián)。成謹甫言今場可畏。莫如李某。見而詒曰。君欲效老學究。對儷為工耶。且以馬對君。無乃不可。公長者。信其言。舍而制詩。成瞯知之。掠其聯(lián)為箋。竟占一頭。公曰。此膝不屈于人久矣。成曰。我能屈不屈人之膝。一時傳為勝談。超授直提學。辛未。議政卒。廬墓三年。服闋。拜直提學。甲戌。升通政。仍前職。乙亥。光廟即位。拜僉知兼成均司成。公在集賢凡十四年。始遷他職。丙子。出為全羅監(jiān)司。瓜滿。拜刑曹參議。又出判公州。命升嘉善。治以勸學為先。未及期。化大行。召拜僉知。以修文殿提學。朝京還。上曰。特召李某者。將以大用。何寂寥耶。命拜漢城府尹。上將西巡。海西缺方伯。難其人。特命公往。公翌日登途。整理延鑾。區(qū)畫無欠。上大喜。褒賞甚渥。升秩嘉靖。拜刑曹參判、大司憲。先是。臺官以言事多獲罪。公風裁凜然。甚得論事體。疏劾一大臣貪縱。辭激切。上嗟嘆即召見。降御榻命進勺。握公手曰。向使任言責者皆如卿。予豈不從。仍以疏示左右曰。今不得庇護某矣。即允之。然公亦不久而辭遞。拜京畿觀察使、戶曹參判。升資憲。判漢城府事。兼左賓客。時設(shè)號牌。五年不就。特舉公總治。悉以委之。俄升崇政。兼八道都體察使。辭朝。又加崇祿。公判京兆七年。上常曰。卿勿嫌久。事成。將以待卿。光廟升遐。以告訃請承襲如京。還加輔國。成廟即位。拜判中樞。命兼知成均館事。故事主文者。必兼知館。而時主文者久不釋。故特有是除。蓋以公文學宿望。常欲以命公者。酬之也。公亦以育才為己任。與二三儒老。輪坐明倫堂。訓誨多士。甚有薰陶之效。辛卯。錄佐理功。封延城府院君。光廟嘗謂公曰。再三勛盟。卿何獨不與。然必為他日功臣。至是果驗。丁酉。卒于第。春秋六十三。成廟悼甚。輟朝減膳。祭及葬俱如禮。謚曰文康。葬龍仁文秀山圃隱先生墓左麓。遺命也。與夫人鄭氏同塋。公寬平而嚴重。端雅而剛正。識見超邁。論議正大。決大事亭疑法。片言傅古義。毅然不可奪。居恒無疾言遽色。未嘗以私干人。亦不受人私。雖親莫敢以惰容近。訓子弟常如寒素。子渾。殿講通經(jīng)。特命除職。公固辭曰。此兒年少。何敢早干恩澤。安平大君負貴而好儒。聞公名。艷慕之。累遣人求一見。公終不往。亦不受其遺。人以為先見。光廟踐祚。公以先朝帷幄。形跡自孤。齮龁者伺公萬狀。公凝然自持。無幾微見于色辭。絕不競馳而求進。又力求外以遠害。在湖南。聞六臣之死。題詩于益山東軒曰。虞時二女竹。秦日大夫松。縱是哀榮異。寧為冷熱容。蓋寄哀而示志也。有人惡之于上。且請按治。上曰。此特詞人詠物。何必深求。終不問。后上益向重公。禮遇殊絕。雖格于時。未果顯授。而升超日隆。嘗于內(nèi)殿宴公。中殿親執(zhí)御衣一襲以賜之。命宮女制三壯元詞。歌以侑酒。自是每召飲必歌之。嘗謂公曰。五百年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非卿而誰。公曰。臣不敢當。公筆法妙。一時集賢諸公發(fā)愿詩。亦以公書為首。公嘗撰大學衍義輯略二十一卷。隨箋上進。上嘉獎賜鞍馬。即命印頒。晚年官閒。詩酒自娛。家在泮水西。溪壑窈窕。葛巾藜杖。嘯詠其中。客至留小飲。人望之如神仙。清慎節(jié)儉。不治生產(chǎn)業(yè)。位極人臣。而斗屋蕭然。有屢空之嘆。構(gòu)茅亭數(shù)椽于園中。名之曰戒溢。平生飭躬訓子弟。皆以是。卒之日。朝野悲。號哭吊賻無不盡。公著述甚多。而散失殆盡。明廟朝命裒輯印頒。僅二卷行于世。噫。文章之選。莫盛英廟朝。而公每舉。獨冠多士。一時群材。莫敢望焉。倘非公之望實洽于朝壄。烏能若是其卓卓。當乙亥丙子年間。并游諸人。非禍則顯。鐘簴鼎鑊。判于左右。而公獨履順居正。危不詭隨。負勢者不能屈。工讒者不能間。倘非公之樹立如是卓卓。烏能免于及哉。公雖未臻大拜。位望固已顯隆矣。而人猶以不盡用為恨。惟其用之不盡也。故其名愈益重。世之望公如泰山喬岳。至今婦人孺子。皆能誦之不衰。觀于國乘野史??芍选9畠?nèi)外諸孫。共一千五百馀人。世繼簪纓。蟬聯(lián)登簉。豈其不盡用者在是耶。不肖孫廷龜。生于公沒百年之后。祗奉遺訓。忝竊名位。雖典刑邈焉。未及見道德之光輝。先君子常以太史公臨絕之語。托于不肖曰。我先祖高名大業(yè)。赫赫照人耳目。非子若孫所敢私。惟是墓道不朽之業(yè)。予既赍志未遂。汝其勉哉。不肖孤夙夜佩服。耿耿三十年所矣。敢以平昔先君所詔者。詮次如右。蓋有略而無溢云。銘曰。
天眷圣王,蔚啟昌期,惟岳降靈。
乃魁多士,乃儀于朝,金門歲星。
云龍風虎,千載一時,拔茅匯征。
如彼祥鳳,雍雍麗霄,瑞世文明。
黃麻六經(jīng),振玉鏗金,萬竅俱瘖。
黼黻皇王,笙簧禮樂,日虛圣襟。
天地變化,公惟自靖,亨以濟艱。
進不離正,貞不絕俗,壁立危班。
雖居散秩,恩遇日渥,士望愈碩。
京兆七年,體察八路,所至手額。
成廟之初,擢長成均,蔚然儒宗。
策名佐治,優(yōu)游盟府,位聯(lián)上公。
發(fā)揮曾書,纂成治鑒,筆下經(jīng)綸。
名標文苑,功著儒林,澤在斯民。
文秀之山,昔賢所宅,公卜其麓。
芳徽不孤,百世如昨,過者必式。
按:公前配烏川鄭氏。縣監(jiān)保之女。圃隱文忠公之孫。后配高靈樸氏。宗廟署丞真言之女。鄭氏生一男。曰渾。文科掌令。樸氏生一男一女。男曰浩。進士。女適府使宋汝諧。此公之子若女也。曰大護軍壽長、命長、福長、孝長。同知順長、文科僉知敬長、原陽君邊士謙。公之孫行。曰承旨巙、縣監(jiān)嶬、監(jiān)察?、縣令??、兵使邊明胤、郡守邊季胤、司評樸謹?shù)热?。公之曾孫行。曰郡守廷秀、廷華、廷虎、縣監(jiān)麟瑞、麟趾、麟定、判書廷龜、僉知廷顯、崔泳津、判書邊協(xié)等八十七。公之四代孫行。曰縣令赟、寶、資、右贊成貴、參軍賚、察訪賓、蕡、縣監(jiān)蕆、汝興、中興、永興、監(jiān)察楫、檣、梯、櫓、樞、橈、楠、欄、柍、樺、司諫明漢、修撰昭漢、判尹邊應星、兵使邊應奎、掌令邊應璧、兵使趙誼、趙讱、趙諶、承旨韓孝仲、察訪金積、教官閔后騫、縣監(jiān)崔應斗、府使李廷哲、主簿樸大健、大華、司藝洪霙、鄭玄源、樸知警、李運、閔相元、許繼忠、鄭象海等二百馀。公之五代孫行。曰教官時尹、時曾、時孟、時程、時說、時達、時敏、延陽君時白、時聃、牧使時昉、時亮、時益、時稷、時奭、時陟、時尚、時良、時英、時俊、時藝、時遇、時選、時進、時迪、時健、時燁、時燮、時熏、時煥、判書吳允謙、正郎吳允諧、察訪吳允諴、允誠、承旨申應矩、正、李舜民、洪汝一、邊慶胤、金慶馀、翰林金卨??h令尹吉元、承旨張自好、柳秀春、邊屹、崔峻天、金俊男、縣監(jiān)樸峻成、弘憲、僉知趙國信、國哲、國俊、佐郎韓必遠、必厚、必久、副正邊忠范、永安尉洪柱元、許峋等二百四十馀。公之六代孫行。曰遠基、僩、慱、悌、悰、縣令恪、恒、憬、恂、憕、悙、?、悅、吳達天、具鳳瑞等五十。公之七代孫行。此掌令出也。曰郡守宋世忠、宋世良、尹伯齡、公之外孫。曰參贊宋麒壽、參判宋麟壽、贊成丁應斗??h監(jiān)成悌元等十三。公之曾孫行。曰大司諫宋應溉、牧使宋應泂、副提學宋應洵、應期、應光、應慶、監(jiān)司尹希吉、判書尹自新、郡守尹克任、都事申承緒、校理金瞻、俞大脩、監(jiān)司丁胤禧、參議丁胤佑、參判丁胤福、尹仁涵等四十一。公之四代孫行。曰右議政申欽、監(jiān)司申鑒正、宋碩祚、孝祚、裕祚、顯祚、邦祚、廷祚、熙祚、甲祚、參贊李慶全、判決事李愖、參判南以信、李尚信、李惕、監(jiān)司丁好善、丁好恭、丁好寬、丁好恕、丁好德等一百三十。公之五代孫行。曰參判宋錫慶、權(quán)昐、權(quán)昕、東陽尉申翊圣、申翊亮、丁彥圭、丁彥璜、南斗瞻、李晉英等一百五十。公之六代孫行。此府使出也。曰導壤守。公之孫。曰洪佑卿、李岑等八。公之曾孫。曰洪儀、李天鵬、慎泓等八。公之四代孫行。曰李宗誠、李克一、金重鎰等十三。公之五代孫行。曰金克新、慎惟一、慎惟誠等二十五。公之六代孫行。此進士出也。派遠而不顯者。幼且未冠嫁者。不盡錄。
昨日征車到大同,生祠德業(yè)至今隆。
方思虎節(jié)臨關(guān)別,忽見魚書隔嶺通。
萬里滄溟輸禹貢,九重閶闔啟堯聰。
腆儀偏荷交承義,不為吾私定為公。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