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465—1517 【介紹】: 明山西和順人,字應(yīng)韶,號虎谷。成化二十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劾太監(jiān)李廣,下獄,降知州。后升陜西提學(xué)僉事,歷副使、按察使,召為國子祭酒,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與王瓊、喬宇同科中進士,號稱河?xùn)|三鳳。明詩紀(jì)事·丙簽·卷八
維基云鳳字應(yīng)韶,和順人。成化甲辰進士,授禮部主事。歷員外、郎中,以劾太監(jiān)李廣誣下獄,謫陜州知州。遷陜西提學(xué)副使,歷山東按察使,召為國子祭酒,以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有《博趣齋稿》。(《國史唯疑》:劉瑾末年欲收羅人望,蔡清、王云鳳俱以致仕起兩京祭酒。蔡末聞命卒。王輒請瑾臨太學(xué),如魚朝恩故事,復(fù)請??惕蟹ɡ?,永俾遵守。云鳳甫釋褐,知禮蔡清為師,中緣忤李廣謫,生平可觀,不意末路披猖至此。晉人猶以侶喬宇、王瓊并稱「三鳳」,不知何說。田按:河?xùn)|三鳳,白巖品學(xué)政續(xù)稱最,晉溪、虎谷俱以交納嬖幸為玷。虎谷文采較晉溪差優(yōu)。如「洮水南分羌部落,鐵城西控漢山川」,「天連瀚海云常慘,風(fēng)起龍沙客自愁」,「草侵戰(zhàn)血秦王壘,塵沒雕梁竇氏宮」,「老僧相見坐無語,一院野花山寺秋」,皆可誦也。)
王云鳳(1465年—1518年),字應(yīng)詔,號虎谷,山西遼州和順縣人。南京戶部尚書王佐之子。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年(1484年)聯(lián)捷甲辰科二甲第七十四名進士。二十三年(1487年)除禮部主客司主事,弘治四年(1491年)升祠祭司員外郎,九年(1496年)升祠祭司郎中,因彈劾太監(jiān)李廣與壽寧侯,被下錦衣衛(wèi)詔獄。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貶河南陜州知州,十二年冬入覲京師,升陜西按察司僉事、奉敕提督學(xué)校,十四年升副使,奉敕整飭洮河岷州兵備,十七年七月考績,都御史楊用寧及御史季春交薦,乃復(fù)改提學(xué)副使。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升山東按察使,八月丁母憂歸。服闋,以吏部尚書張?舉薦,依附劉瑾門下。正德四年(1509年)十一月起復(fù)為國子監(jiān)祭酒,曾去拜會劉瑾,劉瑾詫異其胡子茂密,叱曰:何物祭酒,一嘴豬毛耶。王云鳳惶恐跪謝。后來上章請求以劉瑾所行法例,刻板永著為令,又欲請劉瑾前去太學(xué)視察,如唐朝魚朝恩故事,被士論所鄙視。劉瑾倒臺后,王云鳳被科道官員彈劾,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請求致仕,不被允許,改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十月因彈劾而致仕,回籍養(yǎng)病。七年八月經(jīng)御史楊邦珍、通政使丁鳳、都御史石玠等舉薦,起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赴任兩月后父親去世而歸。十年二月服闋,八月除職如故,清理浙江、福建鹽法,十一年正月再次以養(yǎng)病辭職。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卒。
人物簡介
【生卒】:1474—1536 【介紹】: 明湖廣郴州人,字子元,以所居有燕泉,稱燕泉先生。李東陽弟子,學(xué)問廣博。弘治六年進士,授兵部主事,累遷員外郎、郎中。正德初,出為河南參政。歷太仆卿,尋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嘉靖初為吏部侍郎。大禮議起,大臣相繼去位,孟春上疏力爭,復(fù)號召群臣伏闕號泣。奪俸調(diào)南京工部,引疾歸,屏居著述。有《何文簡疏議》、《馀冬序錄》、《何燕泉詩》、《家語注》。滄海遺珠
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湖廣郴州人,李東陽弟子,學(xué)問廣博。弘治六年(1493)進士,歷官至云南巡撫,禮部侍郎。謚文簡,著有《何文簡疏議》《何燕泉詩集》《馀冬詩話》《孔子家語注》等。。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六
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進士,授兵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河南參政。擢太仆少卿,造本寺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遷南兵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以議大禮,出為南工部侍郎,尋削籍。隆慶初,贈禮部尚書,謚文簡。有《燕泉集》十八卷。 (《馀冬敘錄》:丁丑八月之夕,夢侍涯翁坐。翁拂箋欲書,趣春檢詩稿,仿佛記其一首二句云:「金花燦爛錦云香,上界飛書到幾行。」因心動,不暇再目,而自續(xù)云:「風(fēng)雨忽驚吹面冷,不教清夢看成章?!褂谑撬煨眩僧愐?。 田按:子元及西涯之門,觀所著《馀冬敘錄》,于西涯詩話緒論,娓娓不倦,并夢中亦續(xù)西涯詩稿,可謂服膺不忘矣。惟才力稍弱,句調(diào)平易,而學(xué)殖既深,亦自遠(yuǎn)于俗調(diào)。今所傳《燕泉集》十卷,乃其六世孫惟文搜逸輯錄。觀《馀冬敘錄》所列之詩集不一見,知非當(dāng)日完帙也。)維基
何孟春(1474年—1536年),字子元,號燕泉,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人。明朝政治家,官至吏部左侍郎。大禮議事件人物。弘治、正德年間其祖父何俊,曾任云南按察司僉事。父親何說,任刑部郎中。何孟春少年時,曾游學(xué)于李東陽門下,學(xué)問淵博。弘治六年(1493年),登癸丑科進士,授兵部主事。言官龐泮下獄時,何孟春上疏論救。明孝宗下詔修建萬壽山毓秀亭、乾清宮西室,役使軍士九千人,合計費用一百多萬兩。何孟春上疏直言極力進諫。清寧宮火災(zāi),何孟春亦上萬言書,此后晉升員外郎、郎中,出京管理陜西馬政,其治理清楚,歸還后,呈上治理弊端方略并彈劾巡撫大臣不稱職。正德初年,出京擔(dān)任河南參政,廉潔奉公,升為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卿。武宗駕臨宣府,何孟春馳馬疏諫,此后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撫云南,隨后討伐平定十八寨蠻阿勿、阿寺等叛亂,奏請設(shè)立永昌府,增設(shè)五個長官司、五個守衛(wèi)司。此后論功,蔭一子,何孟春堅持推辭不接受。
人物簡介
【生卒】:1488—1562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惟仁。正德十六年進士。授行人。嘉靖時歷官禮科給事中,屢上疏論事,言詞切直,往往不被納。六年,錦衣百戶王邦奇誣訐楊廷和、彭澤等,言上書力爭。帝怒,親審于午門,言備受酷刑,斷一指,卒無撓詞,獄亦以解。后累官湖廣參議。甬上耆舊詩·卷十一
維基先生字惟仁。年十六為諸生,即開門授弟子經(jīng)。中進士,以行人使于代。王故好學(xué),聞先生名重,因從受易,且疏留,使授代諸生經(jīng)。其高弟后多為名臣。先生甫復(fù)命而代亂,王出奔,上再使往安,代王得歸國。遷禮科給事中。時議崇興獻(xiàn),禮既定,復(fù)有進世室之說,即抗疏言:陛下考獻(xiàn)帝而祀之觀德殿,明親親也,不復(fù)躋于太廟以干正統(tǒng),明尊尊也。斯協(xié)諸義而協(xié)者也。獻(xiàn)帝雖有圣德,非若周文武之興王創(chuàng)業(yè)也,而欲襲世室名,舛矣。我太祖、太宗既正祀世室,而復(fù)參以獻(xiàn)帝,可乎?若以獻(xiàn)帝為所自出之帝,是前無祖宗也。以獻(xiàn)帝為禰而宗之,是近無敬毅也。諸所云云,俱為不經(jīng)。陛下前既罪醫(yī)士劉惠之言,而今乃納署丞何淵之言;前既俞禮卿、席書之議,而今乃咈書之后議,臣不知其何說也。臣非不知陛下順旨則喜,逆旨則怒,不逢喜而逢怒,豈臣之情?但義有不可,即殞首闕下,臣必不敢奉詔。未報。凡三疏爭之會。廷臣亦多諫者,事得已。他如諫張璁不可為兵部侍郎,諫璁、萼不可典兩都鄉(xiāng)試,諫楊一清不可召還內(nèi)閣,因天變極陳六科失職,致用人行政顛倒。已又獨為楊公廷和訟冤曰:先帝晏駕時,江彬挾邊軍四萬,圖為不軌,內(nèi)外洶洶。元輔楊廷和不愛其死,用密謀誅之,頃刻間尋定大計,以倫序迎立陛下。此社稷之勛,非止開國佐命者也。即使有罪,尚當(dāng)十世宥之。今以奸人之言,既褫其爵矣,又逮其子若婿矣,乃又聽百戶王邦奇之誣,而盡逮其鄉(xiāng)里,誣為蜀黨。圣明之朝,何意忽有此舉。臣謂若編修葉桂章輩唯有自憤無辜,非縊則刎耳。至言費宏、石瑤之陰,私曾無左證,豈小人之言必可聽,大臣之行必盡可疑耶?唯陛下裁察,不以無藉曖昧之詞,辱陷社稷重臣,為圣世大累。書奏,上大怒,刑鞫于午門,至折指終不易詞,謫判宿州。以知溧陽,三遷至吏部郎,稍稍起矣,而忌者傾之。再謫知彝陵州,三遷至湖廣參議,又稍稍起矣,而忌者復(fù)傾之,竟落職歸。先生所在有治行,溧陽、夷陵皆為生立祠。初在蜀,傳恩詔至,有曰:唯議禮諸臣不赦。先生題詩驛亭志感,讀者灑淚。次宿一驛,夢有客綠衣相迎曰:忠良亦來此耶?次日詢之,即編修葉公桂章,就逮自縊處。蓋先生前疏,所云其人必感憤自殺者也。年七十五,卒于家,郡人稱其居曰忠諫里。所著集行世。讀先生疏草,忠憤之氣塞于兩間,而其詩宛秀明麗,幾近子房之貌。余既錄詩十三首,復(fù)采其佳句,曰:月落明漁火,風(fēng)輕穩(wěn)釣舟。曰:短竹生幽響,高松落午陰。曰:沙寒稀荻雁,木落露松虬。水漲鷗移渚,芹香燕獵泥。曰:孤舟虛白日,雙鬢落青絲。并足傳也。
楊言,字惟仁,浙江鄞縣(今屬浙江寧波市鄞州區(qū))人。曾任給事中,以敢于直諫聞名。官至湖廣參議。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舉人,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楊維聰榜進士。授行人。嘉靖四年(1525年)擢禮科給事中。數(shù)日后即上書痛陳朝廷弊端,世宗以“無中生有”斥責(zé)之。同年,光祿署丞何淵請求擴建宗廟,祭祀世宗生父興獻(xiàn)王,楊言與諸臣抗?fàn)?,不被采納。楊言又上書指陳利害,言辭激烈。嘉靖六年(1527年),錦衣百戶王邦奇借事誣陷楊廷和、彭澤、費宏等,將興大獄。楊言再次抗疏,斥責(zé)王邦奇“心懷怨望,文飾奸言,詬辱大臣,熒惑圣聽”,世宗大怒,將楊言收押,并在午門親自審問。楊言備受刑訊,折斷一指,卻毫不屈服。世宗命下五府九卿繼續(xù)審議。但興大獄之事也不了了之。楊言被貶為宿州判官。遷溧陽知縣,歷南京吏部郎中。又因事謫守夷陵。累官湖廣參議。《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詹以晉,江西廣信府永豐縣民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官大理寺評事,天啟元年十月,差大理寺評事詹以晉河南恤刑。六年十二月,兵部主事詹以晉疏請其鄉(xiāng)靈鷲古剎久廢,其所存寺田變價助工。得旨:靈鷲古剎雖廢可修,所存田畝如何說變價助工,分明垂涎賤價,規(guī)奪寺業(yè),而以助工藉口,且既慢神,必定害人。詹以晉著削籍為民,追奪誥命,仍著自行修理寺宇,其田因造橋佑變佃為民業(yè)的,責(zé)令贖還本寺,以為錙銖言利之戒。寺新田還日,該地方官申報撫按具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