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璨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7—593 【介紹】: 一作僧可。
東魏僧。
俗姓姬,虎牢人。
博覽群書,尤精玄理。
出家后,精研三藏。
年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于嵩洛,從學六載,親受衣缽為東土禪宗第二祖。
后于鄴都大弘禪法,弟子中傳其衣缽者為三祖僧璨。
全北齊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達摩于少林,得法傳衣,是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嘗以無子禱于佛。
一夕感異光照室。
其母因而懷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詩書。
尤精玄理。
后覽佛書。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產(chǎn)業(yè)。
即抵洛陽龍門之香山。
依寶靜禪師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講肆。
遍學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
返香山終日宴坐。
閱八載。
于寂嘿中。
見神人。
謂曰。
汝將南受果位尚滯于此。
可乎。
翌日覺頭痛如刺。
其師欲召善醫(yī)者治之。
空中忽有聲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可遂以見神事白師。
師視其頂。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聞達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師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贊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參承。
達磨每面壁端坐。
無所誨。
可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濟饑。
布發(fā)掩泥。
投崖飼虎。
顧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堅立不動。
遲明積雪過膝。
達磨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
當求何事。
可悲淚曰。
愿和尚慈悲。
開甘露門。
廣度群品。
磨曰。
諸佛無上妙道。
自非曠劫精勤。
能行難行。
能忍難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輕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聞?wù)d。
潛取刀斷左臂。
置師前。
磨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忘身。
汝今斷臂吾前。
以求佛慧。
可也。
遂與易名。
曰慧可。
可曰。
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磨曰。
諸佛法印。
此心是也。
豈從人得哉。
可曰。
我心未安。
乞師與安。
磨曰。
將心來。
與汝安。
可曰。
覓心了不可得。
磨曰。
我與汝安心竟。
后磨以衣缽付之曰。
昔如來以正法眼。
付迦葉大士。
展轉(zhuǎn)囑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缽所以表信也。
至吾滅后二百年。
衣缽不傳。
法周沙界。
潛符密證者。
亦何可數(shù)哉。
可既得弟子僧璨。
乃復付以達磨衣缽。
而說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生。
且謂。
汝善護持。
吾有宿累。
今當償之。
隋開皇十二年。
遂往鄴都管城正救寺。
談無上道。
聽者云會。
先是辨和法師者。
講涅槃經(jīng)。
學徒悉引去。
和不勝忿。
遂讒于邑令。
加以非罪。
可怡然委順而終。
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陽縣唐德宗追謚大祖禪師。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⒗稳?。外覽墳素內(nèi)通藏典。末懷道京輦默觀時尚。獨蘊大照解悟絕群。雖成道非新。而物貴師受。一時令望咸共非之。但權(quán)道無謀顯會非遠。自結(jié)斯要誰能系之。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游化嵩洛??蓱褜氈酪灰姁傊?。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凈穢埏埴方知。力用堅固不為緣陵。達摩滅化洛濱??梢嗦裥魏記?。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使夫道俗來儀請從師范??赡藠^其奇辯呈其心要。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覽未始經(jīng)心。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鄴盛開秘苑。滯文之徒是非紛舉。時有道恒禪師。先有定學王宗鄴下。徒侶千計。承可說法情事無寄。謂是魔語。乃遣眾中通明者。來殄可門。既至聞法泰然心服。悲感盈懷無心返告。恒又重喚亦不聞命。相從多使皆無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爾許功夫開汝眼目。何因致此諸使。答曰。眼本自正。因師故邪耳。恒遂深恨謗惱于可。貨賕俗府非理屠害。初無一恨幾其至死。恒眾慶快。遂使了本者絕學浮華。謗黷者操刀自擬。始悟一音所演。欣怖交懷。海跡蹄瀅淺深斯在。可乃縱容順俗。時惠清猷乍托吟謠?;蛞蚯槭鲁翁惚懜顭┦?。故正道遠而難希。封滯近而易結(jié)。斯有由矣。遂流離鄴衛(wèi)亟展寒溫。道竟幽而且玄。故末緒卒無榮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木食。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師。致書通好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之是影。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而求涅槃?wù)摺S魅バ味捰?。離眾生而求佛喻默聲而尋響。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諍論起矣?;没钦嬲l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談聊伸此意。想為答之??擅P述意曰。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砣蛔杂X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憫此二見之徒輩。申詞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馀。其發(fā)言入理未加鉛墨。時或纘之。乃成部類。具如別卷。時復有化公彥公和禪師等。各通冠玄奧。吐言清迥托事寄懷。聞諸口實。而人世非遠碑記罕聞。微言不傳清德誰序。深可痛矣。時有林法師。在鄴盛講勝鬘并制文義。每講人聚乃選通三部經(jīng)者。得七百人。預在其席。及周滅法與可同學共護經(jīng)像。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jīng)。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馃教幯獢嗖蚴橙绻?。曾不告人。后林又被賊斫其臂。叫號通夕??蔀橹喂蚴彻┝?。林怪可手不便怒之??稍?。餅食在前何不自裹。林曰。我無臂也??刹恢???稍弧N乙酂o臂。復何可怒。因相委問方知有功。故世云無臂林矣。每可說法竟曰。此經(jīng)四世之后變成名相。一何可悲。有那禪師者。俗姓馬氏。年二十一居東海講禮易。行學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說法。乃與學士十人出家受道。諸門人于相州東設(shè)齋辭別哭聲動邑。那自出俗。手不執(zhí)筆及俗書。惟服一衣一??。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頭陀。故其所往不參邑落。有慧滿者。滎陽人。姓張。舊住相州隆化寺。遇那說法便受其道專務(wù)無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針。冬則乞補。夏便通舍覆赤而已。自述一生無有怯怖。身無蚤虱睡而不夢。住無再宿。到寺則破柴造履。常行乞食。貞觀十六年。于洛州南會善寺側(cè)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其旦入寺見曇曠法師。怪所從來。滿曰。法友來耶。遣尋坐處。四邊五尺許雪自積聚不可測也。故其聞有括訪諸僧逃隱。滿便持衣??周行聚落無可滯礙。隨施隨散索爾虛閑。有請宿齋者。告云。天下無人方受爾請。故滿每說法云。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故使那滿等師常赍四卷楞伽以為心要。隨說隨行不爽遺委。后于洛陶中無疾坐化。年可七十。斯徒并可之宗系。故可別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8—636 【介紹】: 隋唐時僧。
河南洛陽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為僧粲弟子。
隋時,召住大禪定道場。
入唐,太宗貞觀中,預宏文館論義,發(fā)言如流,大為太子所贊賞,遂以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論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父皓仕隋臨淄令有治聲。隱士西門義以道自高。未嘗于謁。忽求見歸美焉。皓因出紹續(xù)績等諸子。使品目之。義曰。府君六子。皆偉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縶。蓋指凈土寺曠法師。及岳等也。 稟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復究攝論于道尼師。憚煩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師。研精其指。后住京師明覺寺。閉門五載。無食息暇。自爾無小凝滯矣。至于外義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錄。并留南中。仍為賂遺啇賈。使必致之。果于廣州顯明寺得凱師筆跡。三藏口傳。俱沙論本。并十八部論記。顯明即凱師所住寺也。頓愜所懷。尋依安卒業(yè)于太白。安許之共給。綿歷歲敘。無所匱乏。時雖兇歉。德緒益進。俄謝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載。隋大業(yè)八年。召住大禪定道場眾時三百馀。皆以岳學無師授。未宜弘闡。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與引重。而請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虺酹q未信。及舉綱頓網(wǎng)。宏密叵測。而諍鋒遽息。 。武德初。臥疾藍谷感化寺巖有乳泉。岳手承之??傻枚^曰。吾無以感之耳。方默念誦。輒沸觱間一日可得一升。以資飲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鞒刹?。合二十二卷。減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觀覽。且著十八部論疏。行世。 貞觀初西域波頗三藏至京師詔翻譯。而岳亦有職。其間頗聞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國之極則者。今言其善。謬耳。間問以大義。則岳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嘗延宗法師于宮集眾。立三宗義。而岳問以八正通局賢圣。宗無對。道士劉進喜創(chuàng)開老子。岳問。以道生一二徵據(jù)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戲曰。先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取通乎。眾大笑。 六年八月。兄曠化。悲悼不自勝?;騽裰靡?。岳??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諸碩德。于弘文館論義。岳慷慨談吐。特拔其類。太子顧曰。此法師為誰。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偝謩t隋之禪定。太子曰。于寺何職。答曰。未也。太子乃曰?;实蹫楣讶嗽焖隆U龑⒁允照倜?。張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無職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虛襟屢辭。不許。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來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東洛天宮寺。十年二月疾。太子醫(yī)饋相望。卒于所住寺。壽六十九。喪事取給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歸。疚痛纏結(jié)。十二年卒。壽六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家世儒學專門守業(yè)。九歲讀詩易孝經(jīng)。聰敏強識卓異倫伍。父皓仕隋為臨淄令。治聲遠肅。有隱士西門義者。博物疏通肥遁巖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謂鈴下吏曰。西門義故謁。遽為吾白。即以事聞。令素仰高風。駭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輕舉。義曰。吾自弱歲隱淪。于茲暮齒。誠不欲干游人世。抱誠棄智。頃者吠聲既靜。則良政字民。五褲興謠兩岐成詠。有欣美化。故不以韜隱自私。敢敘斯事。令述其不逮。問其治術(shù)。對答若神。情兼明舉。乃命諸子紹續(xù)績曠岳略等。列于義前。令其顧指。義曰。府君六子。誠偉器也。自長而三。州縣之職。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遠其德高。業(yè)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曠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貞固志懷明約。善大論及僧祇。深鏡空有。學徒百數(shù)。禪觀著績物務(wù)所高。即洛陽凈土明曠法師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師為弟子。少樂學問經(jīng)論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議非。而體貌魁美風操高厲。容止儼然不妄交于道俗。后習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備窮根葉辭義斯盡。有九江道尼者。創(chuàng)弘攝論海內(nèi)知名。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輦。親承真諦業(yè)寄傳芳。岳因從受法。日登深解。以眾聚事?lián)怼N┢鋸U習。將欲棲形太白服業(yè)倫貫。時太白寺慧安者。倜儻多知世數(shù)闊達。方丈一字方寸千文。醫(yī)術(shù)有工經(jīng)道偏練。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岳友而親之。便往投造告所懷曰。毗曇成實學知非好。攝大乘論誠乃清微。而傳自尼公。聽受又鮮。今從物化精益無從。中路徘徊伊何取適。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真諦譯之。初傳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聞其志。岳曰。余前學群部。悉是古德所傳。流味廣周未盡于后。惟以俱舍無解。遂豈結(jié)于當來耶。安曰。志之不奪。斯業(yè)成矣。后住京師明覺寺。閉門靜故尋檢論文。自讀其詞仍洞其義。一習五載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無閑暇。遂得釋然開發(fā)了通弘旨。至于外義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思見其言。載勞夢寢。乃重賂遺南道商旅。既憑顧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廣州顯明寺。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記。并是凱師筆跡。親承真諦口傳。顯明即凱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懷。諷讀沈思忘于寢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慶吊絕緒尋繹追功??诟怪畚┌补┙o。時谷食不豐菜色相顧。安庶事經(jīng)營令無匱乏。綿歷歲序厥志彌隆。內(nèi)慚諸己。乃謝安曰。岳今至愚為累獨學成譏。輒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為民本名作實賓。茍求虛譽遂勞同志。二不可也。斯過弘矣。誠可退跡浮浮。更勞重累。則不可也。安曰。功業(yè)將成幸無異志。嘉會難再無思別慮。復延兩載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尋知。將開慧業(yè)。游諸講肆清論莫窮。大業(yè)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時年三十有四。少齒登器莫匪先之。此時僧眾三百馀人。令聽風規(guī)互相推謝。岳以后至名重學不從師。雖欲播揚未之有許。時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并名稱普聞眾所知識。相為引重創(chuàng)為請主。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徒累清言終慚疏略?;勖鞯仍较瘬P言曰。法師何辭耶。吾等情均水乳義結(jié)相成。掩德移機恐爽靈鑒。又人世飄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岳顧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學后進潛心異論。皆曰。斯文詞旨宏密學爽師資??v達一朝誠自誣耳。當伺其談敘得喪斯及矣。岳自顧請主虛宗初無怯憚。舉綱頓網(wǎng)大義斯通。雖諍論鋒臨而響應(yīng)隨遣。眾咸不識其戶牖。故無理頓聯(lián)辭。由是名振學宗法筵繼席。歲舉賢良推師有寄。武德初年。從業(yè)藍谷化感寺側(cè)。巖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絕。乃曰。吾無感也。故水輟流。遂以殘水寫渧下瀅中。一心念誦。日取一升經(jīng)六十日?;紦p方復。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人研究難用詳覽。遂以真諦為本。馀則錯綜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減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統(tǒng)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論疏。通行于世。以為口實。又初平鄭國。有宗法師者。神辯英出時所異之?;噬涎尤雰?nèi)宮立三宗義。岳問以八正通局圣賢。后責才施無言以對。坐見其屈。乃告曰。京室學士談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會貞觀中廣延兩教。時黃巾劉進喜創(chuàng)開老子。通諸論道。岳乃問以道生一二。徵據(jù)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取通乎。坐眾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傳譽京國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曠公從化。悲痛纏懷。徒屬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捫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聞?wù)咦h之。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貞觀初年。有梵僧波頗。在京傳譯。岳為眾舉。預其同例。頗聞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謂人曰。此論本國學者之英華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謬耶。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岳隨其慧解應(yīng)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與爾矣。自爾情敦道術(shù)。厚密加恒。八年秋?;侍诱僦T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岳廣開衢術(shù)。延對諸賓。酬接覆卻神旨標被。太子顧曰。何法師。若此之辯也。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法門軌躅學觀所宗。太子曰?;实蹫楣讶嗽焖聫V召名德。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倫曰。虞舜存許由之節(jié)。夏禹順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猶從矯逸。況方外之士。棄名之人。臣輒從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虛襟。岳動容辭曰?;实凵钗┕瘫?。歸誠種覺。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廣召無諍之僧。用樹無疆之業(yè)。貧道識量未弘德行無紀。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愿垂含恕。敢違恩旨。屢辭不免。遂住普光。以貞觀十年春二月?lián)k疾彌留。諸治無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侍恿钤?。普光寺上座。喪事所資取給家令。庶使豐厚無致匱約。仍贈帛及時服衣等。俄而有敕。復公給葬儀。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長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懷遠悟容儀清肅。特善涅槃。學人從集有聲京洛。住東洛天宮寺。貞觀九入年朝奉慰。時四海令達總集帝京。惟岳及略。連支比曜。時共美之。及事緣將了。言歸東夏。岳惘然曰。吾同氣四人。并先即世。唯余與爾相顧猶影。自曠師沒后。心常怏怏??痔偈蠼磺謿H然長逝。異生難會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會又難。爾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辭世。略之銜疚。痛鐘纏結(jié)帶疾還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0—651 【介紹】: 隋唐時僧。
河內(nèi)人,俗姓司馬。
為禪宗四祖。
少從僧粲法師學,能通內(nèi)外,弘傳禪法。
隋煬帝大業(yè)中,入吉州傳法。
唐高祖武德中,至蘄州黃梅破頭山傳法,學徒甚眾。
太宗貞觀時,累征不起。
后與其徒弘忍遷居東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稱東山法門。
代宗時追謚大醫(yī)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司馬氏。
其先河內(nèi)人徙蘄之廣濟。
信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
且謁三祖璨大師于皖公山。
問曰。
愿和尚與解脫法門。
曰誰縛汝。
信曰無人縛。
曰。
既無人縛。
何用更求解脫。
信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師衣缽。
攝心無寐。
脅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業(yè)十二年。
領(lǐng)徒抵吉州。
值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無水。
信適至。
池井皆溢刺史異之。
因扣頭求解圍御賊方略。
信曰。
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賊忽見城上人無數(shù)。
皆威猛絕倫。
不可仰視。
乃潰信歸鄉(xiāng)住破頭山。
學者云委。
既于黃梅路上。
獲童子弘忍。
骨相秀異。
信知宿緣有在。
傳以信器。
復說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
當生生不生。
遂以徒眾委之。
至金陵登牛頭山。
為法融說法。
而定其嗣。
貞觀中。
太宗三詔令赴京師。
并以疾辭。
后詔以劍至曰。
茍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來。
且陰有所囑。
使者諭上旨。
信引頸受劍無難色。
使回以聞。
帝愈加敬重。
就賜珍繒。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
瘞舍利于東山黃梅寺。
代宗朝追謚大醫(yī)。
塔號慈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習禪六之馀
釋道信。姓司馬。未詳何人。初七歲時經(jīng)事一師。戒行不純。信每陳諫。以不見從密懷齋檢。經(jīng)于五載而師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公山靜修禪業(yè)。聞而往赴便蒙授法。隨逐依學遂經(jīng)十年。師往羅浮不許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國訪賢良許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賊圍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從外入井水還復。刺史叩頭。賊何時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時合聲。須臾外賊見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絕倫。思欲得見刺史。告曰。欲見大人可自入城。群賊即散。既見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廬山大林寺。雖經(jīng)賊盜又經(jīng)十年。蘄州道俗請度江北黃梅縣眾造寺。依然山行。遂見雙峰有好泉石。即住終志。當夜大有猛獸來繞。并為授歸戒。授已令去。自入山來三十馀載。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刺史崔義玄。聞而就禮。臨終語弟子弘忍??蔀槲嵩焖?。命將不久。又催急成。又問中未。答欲至中。眾人曰。和尚可不付囑耶。曰生來付囑不少。此語才了奄爾便絕。于時山中五百馀人。并諸州道俗。忽見天地闇冥。繞住三里樹木葉白。房側(cè)梧桐樹曲枝向房。至今曲處皆枯。即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開看端坐如舊。即移往本處。于今若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4—657 【介紹】: 唐僧。
潤州延陵人,俗姓韋。
初學通經(jīng)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論宗炅法師學。
太宗貞觀十七年,于金陵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石室,潛修禪觀。
道信聞之,往訪,付以所受僧璨頓教法門。
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jīng)》,聽者云集。
世稱其禪法為“牛頭禪”,遂為“牛頭宗”第一祖。
有《心銘》。
全唐文·卷九百八
法融俗姓韋氏。潤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出家。貞觀十七年住金陵牛頭山幽棲寺。是為牛頭初祖。顯慶二年卒。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韋氏。
潤之延陵人。
性聰敏。
容質(zhì)都雅。
年十九。
經(jīng)史大義探索略盡嘆曰世俗之談。
又惡可與般若心性之學。
同日語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師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專精靜慮。
縱發(fā)才辯。
尤有弘護之志。
武德七年王師平江表。
房玄齡上言。
輔公??所據(jù)地。
僧尼眾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關(guān)東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罷歸農(nóng)。
融聞知入京陳理。
御史韋挺。
為出力使停免。
貞觀十七年。
別立茅茨于牛頭山。
幽棲寺北巖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師。
于蘄州之雙峰。
遙觀此山氣象之異。
乃躬自尋訪。
見融端坐自若。
曾無所顧。
祖問曰。
在此作么。
融曰觀心。
祖曰觀者何人。
心是何物。
融即起作禮。
問曰。
大德高棲何所。
還識道信禪師否。
祖曰。
道信禪師。
貧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來相訪。
莫別有燕息之所否。
融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繞庵皆虎狼之跡。
祖舉手作懼勢。
融曰。
猶有者個在。
祖曰。
者個是什么。
融無語。
少選祖卻于融燕坐石上。
書一佛字。
融見之悚然。
祖曰。
猶有者個在。
融乃稽首。
請說法要。
祖曰。
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
神通變化。
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yè)障。
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
皆為夢幻。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
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無缺少。
與佛何殊。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問佛。
問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作觀行。
于境起時。
心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爾但隨心自在。
無復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
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
今付于汝。
汝今諦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當有五人紹汝緣化。
外有博陵王問答。
語多不錄。
二十一年十一月。
講法華經(jīng)。
又感異華二莖。
生冰雪中。
金色輝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從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請開大品于建初寺。
聽者踰千計。
至滅諍品。
道場地動。
鐘磬作聲。
香床撼蕩無已。
而外略不覺知。
顯慶初司功蕭元善。
迎請下山。
謂其徒道綦道憑等曰。
吾無復歸矣。
離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錫出門。
而禽獸哀號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時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閏正月二十三日。
終于邑之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緇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雞籠山。
會送者。
萬馀人。
初融嘗閱佛窟寺五藏。
而與顯法師辯論。
顯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書。
二道書。
三佛經(jīng)史。
四俗經(jīng)史。
五醫(yī)方圖符。
寺蓋宋鎦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訪而繕寫者。
貞觀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陳碩真黨類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無所伏匿。
時融居巖室。
來斯受之數(shù)。
曾三百不啻。
而資糧告罄融。
融日往丹陽。
乞丐以給。
然負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發(fā)暮至。
未嘗怠。
今右仆射之子脩本方為江寧令。
始邀融返幽棲寺。
講大集經(jīng)。
環(huán)而聽者。
道俗無慮三千人。
高座寺亙法師。
齒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陳氏之遭老也。
融獨獨造之。
問曰。
佛演一音眾生隨解。
法師轉(zhuǎn)輪。
如融輩者。
無所開寤。
為是機器重情塵之蔽。
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亙則憮然嘆息曰。
吾疇昔亦以此問璀禪師矣。
然終莫得其答也。
及融在建初。
亙負杖過之。
善禪師寺之名勝。
意以亙?yōu)橐褋碛鲋畼O諧笑。
亙曰。
吾為融耳。
今安在。
善融雖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與詰難。
累三百馀。
舉無遺論。
善驚喜。
伏其悟解。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習禪六之馀
釋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墳典探索將盡。而姿質(zhì)都雅偉秀一期喟然嘆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觀實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周羅服勤請道。炅譽動江海德誘幾神。妙理真筌無所遺隱。融縱神挹酌。情有所緣。以為慧發(fā)亂縱定開心府。如不凝想妄慮難摧。乃凝心宴默于空靜林二十年中專精匪懈遂大入妙門百八總持樂說無盡。趣言三一懸河不窮。貞觀十七年。于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想無缺寸陰。數(shù)年之中息心之眾百有馀人。初構(gòu)禪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憑。于中攝念。夜有一獸如羊而入。騰倚揚聲。腳蹴二人。心見其無擾。出庭宛轉(zhuǎn)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馀。目如星火。舉頭揚威。于室口經(jīng)宿。見融不動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蘇絕人。自融入后往還無阻。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聽法三年而去。故慈善根力禽獸來馴。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無驚恐。所住食廚基臨大壑。至于激水不可環(huán)階。乃顧步徘徊指東嶺曰。昔遠公拄錫則朽壞驚泉耿將整冠則枯甃還滿。城感所及。豈虛言哉。若此可居。會當清泉自溢。經(jīng)宿東嶺忽涌飛泉。清白甘美冬溫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經(jīng)廊此水一斗輕馀將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巖下講法華經(jīng)。于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絕。于凝冰內(nèi)獲花二莖。狀如芙蓉璨同金色。經(jīng)于七日忽然失之。眾咸嘆仰。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揚大品。僧眾千人。至滅諍品。融乃縱其天辯。商搉理義。地忽大動。聽侶驚波。鐘磬香床并皆搖蕩。寺外道俗安然不覺。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出在建初。融謂諸僧曰。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此常規(guī)耳。辭而不免遂出山門。禽獸哀號逾月不止。山澗泉池擊石涌砂。一時填滿。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盡。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于建初。春秋六十四。道俗哀慕宮僚軫結(jié)。二十七日窆于雞籠山。幢蓋笳簫云浮震野。會送者萬有馀人。傳者重又聞之。故又重緝。初融以門族五百為延陵之望家為娉婚。乃逃隱茅岫。炅師三論之匠。依志而業(yè)。又往丹陽南牛頭山佛窟寺。現(xiàn)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七藏經(jīng)畫。一佛經(jīng)。二道書。三佛經(jīng)史。四俗經(jīng)史。五醫(yī)方圖符。昔宋初有劉司空造寺。其家巨富。用訪寫之永鎮(zhèn)山寺相傳守護。達于貞觀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燒五十馀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燼。嗟乎回祿事等建章。道俗悼傷深懷惻愴。初融住幽棲寺去佛窟十五里。將事尋討。值執(zhí)藏顯法師者稽留。日夕咨請經(jīng)久許之。乃問融所學。并探材術(shù)。遂寄詩達情。方開藏給。于即內(nèi)外尋閱不謝昏曉。因循八年。抄略粗畢還隱幽棲。閉關(guān)自靜。房宇虛廓惟一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擁結(jié)坐床。塵高二寸。寒不加絮暑絕追涼。藉草思微用畢形有。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綺錯。須便引用動若珠聯(lián)。無不對以宮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棲寺開講大集。言詞博遠道俗咸欣。永徽中。江寧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靜之猶子。生知信向崇重至乘。欽融嘉德與諸士俗步往幽棲請出州講。融不許。乃至三返方遂之。舊齒未之許。后銳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前杰。答對若云雨。寫送等懸河。皆曰聞所未聞。可謂中興大法于斯人也。聽眾道俗三千馀人。講解大集。時稱榮觀。爾后乘茲雅聞相續(xù)法輪。邑野相趨庭宇充??。時有前修負氣望日盱衡。乍聞高價驚惶府俞。來至席端昌言徵責。融辭以寡薄不偶至人隨問答遺。然猶謙挹告大眾曰。昔如來說法。其理猶存。人雖凡圣義無二準。何為一時一席。受身之眾塵沙。今雖開演領(lǐng)悟之賓絕減。豈非如行如說心無累于八風。如說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將何自拔耶。聞?wù)邠嵝耐茰y涯極。故使聽眾傾耳莫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輔公托??缬薪砦磸耐跽M鯉煴》窃嚼?。僧眾五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齡奏稱。入賊諸州僧尼極廣。可依關(guān)東舊格州別一寺置三十人。馀者遣歸編戶。融不勝枉酷。入京陳理。御史韋挺。備覽表辭。文理卓明詞彩英贍。百有馀日韋挺經(jīng)停。房公伏其高致固執(zhí)前迷。告融云。非謂事理不無但是曾經(jīng)自奏。何勞法衣出俗。將可返道賓王。五品之位俯若拾遺。四千馀僧未勞傍及。融確乎不拔。知命運之有窮。旋于本邑。后方在度。又弘護之誠。喪形為本。略出一兩示其化跡。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陳碩真。邪術(shù)惑人傍誤良善。四方遠僧都會建業(yè)。州搜縣討無一延之。融時居在幽巖室猶懸磬。寺眾貧煎相顧無聊。日漸來奔數(shù)出三百。舊侶將散新至無依。雖欲歸投計無所往。縣官下責不許停之。融乃告曰。諸來法侶無問舊新。山寺蕭條自足依庇。有無必失勿事羈離。望剎知歸退飛何往。并安伏業(yè)禍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遠希正法。業(yè)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則五賊常逐。遠則三獄恒纏。心無離于倒迷。事有障于塵境。斯為巨蠹志異驅(qū)除安得瑣瑣公途系懷封著。并隨本志無得遠于幽林。融以僧眾口給日別經(jīng)須。躬往丹陽四告士俗。聞?wù)吒顪p不爽祈求。融報力輕強無辭擔負。一石八斗往送復來。日或二三莫有勞倦。百有馀日事方寧靜。山眾恬然無何而散。于時局情寡見者。被官考責窮刻妖徒。不能支任?;蛴凶钥O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風塵不涉??椭飨囝欀C會琴瑟。遂得釋然理通情洽。豈非命代開士難擁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間出。寔斯人矣。時有高座寺亙法師。陳朝名德。年過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屬開悟當涂。融在幽棲聞風造往。以所疑義封而問曰。經(jīng)中明佛說法言下受悟無生。論中分別名句文相不明獲益。法師受佛遺寄敷轉(zhuǎn)法輪。如融之徒未聞靜惑為是機器覆塞。為是陶化無緣。明昧回遑用增虛仰。必愿開剖盤結(jié)伏志遵承。亙良久憮然告曰。吾昔在前陳。年未冠肇。有璀禪師。王臣歸敬登座控引。與子同之。吾何人哉。敢當遺寄。遂爾而散。融還建初寺潛結(jié)同倫。亙重其道志策杖往尋。既達建初寺。有德善禪師者。名稱之士。喜亙遠來歡愉談謔。而善與融同寺初未齒之。亙曰。吾為融來。忽輕東魯。乃召而問之令敘玄致。即座控舉文理具揚。三百馀對言無浮采。于是二德嗟詠滿懷。仍于山寺為立齋講。然融儀表瑰異相越常人。頭顱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長廣顙頰濃張。龜行鶴視。聲氣深遠如從地出。立雖等倫坐則超眾。衣服單素才得充軀。肩肘絕綿動逾累紀。嘗有遺者返而還之。而心用柔軟慈悲為懷。童稚之與耆艾敬齊如一。屢經(jīng)輕惱而情忘瑕不顧。曾有同友。聞人私憾加謗融身。詈以非類。乃就山說之。融曰。向之所傳總是風氣。出口即滅不可追尋。何為負此虛談遠傳山藪。無住為本愿不干心。故其安忍刀劍情靈若此?;虻亲R辱對眾誹毀。事等風行無思緣顧。而顏貌熙怡倍增悅懌。是知斥者故來呈拙。光飾融德者乎。傳者抑又聞之。昔如來說化。加謗沸騰?;驓⑸硪詠碚V?;蛳禆f以生誹。滅跡內(nèi)以死蟲。反說面欺大圣。斯徒眾矣。而佛府而隱之任其訕誹。及后過咎還露?;蛏兜匮?。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輕。幽顯為之悲慟而如來光明益顯金德彌昌。垂范以示將來。布教陳于陸海。融嘗二十許載。備覽群經(jīng)。仰習正覺之威容。俯眄喋喋之聲。說陀那之風。審七觸之安。有剎那之想。達四選之無停。固得體解時機。信五滓之交貿(mào)。覽其指要。聊一觀之都融。融實斯融。斯言得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服勤請道。貞觀十七年于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擇無缺寸陰。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馀。目如星火舉頭揚威。于室口經(jīng)宿。見融不動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蘇絕人。自融入后往還無阻。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聽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廚基臨大壑。至于激水不可鑲階。乃顧步徘徊指東嶺曰。昔遠公拄錫朽鑲驚泉。若此可居。會當清泉自溢。經(jīng)宿東嶺忽涌飛泉。清白甘美冬溫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經(jīng)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巖下講法華經(jīng)。于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絕。于凝冰內(nèi)獲花二莖。狀如芙蓉璨同金色。經(jīng)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揚大品。僧眾千人至滅諍品。融乃縱其天辯商搉理義。地忽大動聽侶驚波。鐘磬香床并皆搖蕩。寺外道俗安然不覺。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出在建初。融謂諸僧曰。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此常規(guī)耳。辭而不免。遂出山門。禽獸哀號逾月不止。山澗泉池擊石涌砂一時填滿。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盡。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于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住幽棲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唐貞觀。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異人。乃躬自尋訪。見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后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于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悚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師曰。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1—674 【介紹】: 唐僧。蘄州黃梅人,一說潯陽人,俗姓周。七歲出家。初住黃梅雙峰山東山寺,人謂其法為東山法門。為佛教禪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創(chuàng)二宗,為禪門南北宗之始。卒謚大滿禪師。
全唐詩續(xù)補遺
蘄州黃梅縣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壽二年壬戌歲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禮四祖為師。唐太宗貞觀八年,受信大師衣法,為第五祖。闡化于破額山及黃梅縣之東禪寺。以便養(yǎng)母濯港廢齋,后名佛母堂,今東禪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縣之東北三十里馮茂山結(jié)庵,上元三年乙亥歲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壽七十四。建塔于東山即馮茂山。唐代宗謚大滿禪師,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周氏。
蘄之黃梅人。
生而秀異。
識者以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種。
法當荷負宗乘。
紹隆統(tǒng)寄。
初東山有苦行僧。
以栽松自業(yè)。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尋扣方丈決別。
信禪師則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來也。
道者許諾。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產(chǎn)一男。
周氏之居近濁港。
即遣婢遠棄所產(chǎn)水中。
再棄再弗溺。
顧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舉以歸。
父兄怒。
必詰其所從來。
女子則曰。
昨兒偶出游。
見衲衣蓬首者。
挹兒求托宿。
兒愧敢莫應(yīng)。
其人忽隱去。
不可蹤跡。
久之覺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終不信而諱之。
竟箠逐女子。
遂與所產(chǎn)俱逃匿。
然所產(chǎn)亦易育。
甫七歲。
??以行丐。
遇信禪師于道。
而問其姓。
答曰。
姓則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禪師于是以宿緣。
而從其母乞為弟子。
既薙落進具。
仍受璨大師衣盔之傳。
而轉(zhuǎn)授慧能。
且說偈。
以正統(tǒng)緒。
其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地亦無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終于東山雙峰寺。
壽七十四。
瘞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謚大滿。
塔號法雨。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潯陽。一云黃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賁于丘園。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其生也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迨能言辭氣與鄰兒弗類。既成童丱絕其游弄。厥父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yīng)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現(xiàn)。一旦出明徙倚間如有所待。時東山信禪師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問朗暢區(qū)別有歸。理逐言分。聲隨響答。信師熟視之。嘆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闕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茍預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乃遣人隨其歸舍。具告所親喻之出家。父母欣然乃曰。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云。豈伊小騃那堪擊訓。若垂虛受因無留吝。時年七歲也。至雙峰習乎僧業(yè)不逭艱辛。夜則歛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戒檢精厲。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啞正受塵渴方飲水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復命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zhì)要。將知龁雪山之肥膩構(gòu)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剛棲傾巨樹。擁納之侶麇至蟬聯(lián)。商人不入于化城。貧女大開于寶藏。入其趣者號東山法門歟。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滅。報齡七十有四。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圮。門弟子神秀等奉瘞全身于東山之岡也。初忍于咸亨初。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菽芎脱伞D艘苑ǚ痘勰?。受衣化于韶陽。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宗自茲始矣。又信禪師嘗于九江遙望雙峰。見紫云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岐。信謂忍曰。汝知之乎。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貽厥孫謀至于慧忠。凡六人號牛頭六祖。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則庶孽耳。安可匹嫡乎。開元中太子文學閭丘均為塔碑焉。代宗敕謚大滿禪師。塔曰法雨也。蘄春自唐季割屬偏霸。暨開寶乙亥歲王師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墮淚如血珠焉。僧徒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yīng)也。今每歲孟冬州人鄰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其諱日將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則晴朗焉。
僧法沖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隴西成紀人,俗姓李,字孝敦。初與房玄齡友善,官鷹揚郎將。母喪,讀《涅槃經(jīng)》,頓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為務(wù),棲泊無定。玄齡為宰相,以書召之,不從。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祖考歷仕魏齊。而沖則兗產(chǎn)也。幼俊穎。傲岸時俗。弱冠已與仆射房玄齡相善。玄齡嘗謂之曰。丈夫于少壯時。位不登五品者。便宜棄去祿位。以優(yōu)逸自處。沖年二十四歲。任鷹揚郎捋。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至居處迫迮之文。遂發(fā)心出家。聽講涅槃三十馀過。復聽安州皓法師講大品三論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語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貞觀初。詔私度者處死。時僧避難嶧陽山中。資給窘乏。沖誓不顧身。即剃落。走州縣。告急守宰曰。但施糧餉。終獲福祐。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濟之。乃兩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許。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經(jīng)年米嘗不減。其一五六十人食。僅兩日。米已告竭。沖曰。無足怪者。蓋所學有大小。所脩有勤墮。則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難而至者。日以增益。復值雨潦。莫之歸宿。山有大巖。虎狼所棲托也。沖竟造。而告語使去。果去不旋踵。當是時。沖雖身營眾務(wù)。仍依哲匠。探討華嚴。如常時。及難釋。再往安州皓法師。已入滅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閑習內(nèi)外典籍自負。而吾徒之往來者。過相輔贊。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開佛經(jīng)。沖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識者謂沖識。末世護法菩薩。俄以棱伽奧義久廢。所在求訪。無恤夷險。始慧可禪師。以達磨之傳。南天竺一乘宗旨。盛習此經(jīng)。故其后裔。如皓法師者。尤加勖勵。沖即依稟。屢蒙擊節(jié)。自爾闡演三十馀過。后學賴以啟悟者。殆莫殫紀今敘師承。使將來有所考據(jù)云。達磨禪師出慧可慧。育二師。育師受道。不務(wù)言說??蓭煶鲷訋煛;蹘煛J?。那老師。端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講演。無著述)。又出善老師(鈔四卷)。豐師(疏五卷)。明師(疏五卷)。胡明師(疏五卷)。遠承可師者。有大聰師(疏五卷)。道蔭師(鈔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遷師(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棱伽疏十卷)。曠法師。弘智師(召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伽法師。寶瑜師。寶迎師。道塋師(并傳鐙揚化)。沖公。專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過。當其說時。曾未涉文。而通變適緣。寄勢陶誘。莫不曲當。異師學者苦請出義。乃告曰。義者見之言說。則已粗矣。況在紙上者乎。是謂粗中之粗。事難一向。作疏五卷。題為私記。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沖周行東川。不任官貫。頻有度次。高讓不受。年將知命。有詔兗州度人。抑令入度。隸州部法集寺。雖名與公貫。而獨以玩弄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作書招之。沖題書背曰。我于三界無所須。卿至三槐位亦極。公屢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蓋鼎來。中書杜正倫。親廁下陳。共評玄義。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曰何處老大德。答曰。兗州老小僧也。問何為遠至。答聞此間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耳。潤曰。斯則大心開士也。偶行至大興善寺。萬年令鄭欽泰。于寺打人。沖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欽泰曰。打人罪。我自當。沖曰。罪不自當使誰當耶。然國家立寺。本欲安寧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豈名為國祈福哉。欽泰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人講舊所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寧謂。沖寔法界頭陀僧。未易以名實拘也。其言得之。 顯慶間。還兗。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
父祖歷仕魏齊故。
又生于兗部。
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弱冠與仆射房玄齡善。
相謂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則共不仕。
為逸人矣。
沖年二十四。
果為鷹揚郎將。
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
見居家迫迮之文。
遂發(fā)出家心。
聽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師下。
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
即入武都山修業(yè)。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網(wǎng)周濟。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可十斛許。
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大乘并修禪業(yè)。
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經(jīng)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兼作外學。
沖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蓋利由道感。
還供道眾。
行殊道業(yè)理固屢空。
于時逃難轉(zhuǎn)多。
復弊霖雨。
無處投止。
山有大巖。
猛獸所居。
沖往詣巖穴。
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
虎乃相攜而去。
遂咸依之。
仍聽華嚴等經(jīng)及難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閑習內(nèi)外款狎僧倫。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開佛經(jīng)。
沖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纏懷。
茍講佛經(jīng)終歸名利。
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無悔于后。
晃聞默然逡巡而退。
爾時大眾嘆曰。
護法菩薩斯其人哉。
沖以楞伽奧典沈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
會可師后裔盛習此經(jīng)。
即依師學。
屢擊大節(jié)。
便舍徒眾任沖轉(zhuǎn)教。
即相續(xù)講三十馀遍。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又得百遍。
其經(jīng)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
慧觀法師筆受。
故其文理克諧行質(zhì)相貫。
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于后達磨禪師傳之南北。
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禪師創(chuàng)得綱紐。
魏境文學多不齒之。
領(lǐng)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今以人代轉(zhuǎn)遠紕繆后學。
可公別傳略以詳之。
今敘師承以為承嗣。
所學歷然有據(jù)。
達磨禪師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
可禪師后。
粲禪師。
惠禪師。
盛禪師。
那老師。
端禪師。
長藏師。
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后。
善師(出抄四卷)豐禪師(出疏五卷)明禪師(出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承可師后大聰師(出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后。
實禪師。
惠禪師。
曠法師。
弘智師(名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瑩師(并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自從經(jīng)術(shù)。
專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將二百遍。
須便為引。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得意如一。
隨言便異。
師學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
道理也。
言說已粗。
況舒在紙粗中之粗矣。
事不獲已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今盛行之。
初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有敕度人。
兗州度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公貫而棲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
作書召入。
沖得題背曰。
我于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動英髦。
冠蓋云蒸嘆未曾有。
中書杜正倫。
親位法席。
詳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兗州老小僧耳。
又問何為遠至。
答曰。
聞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故至。
潤曰。
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于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當。
沖曰。
道不自當可遣他受。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
泰即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jīng)。
沖曰。
君依舊經(jīng)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御之士。
不可及也。
然沖一生游道為務(wù)。
曾無棲泊。
仆射于志寧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沖。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幼而秀異傲岸時俗。年二十四遂發(fā)心出家。聽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即入武都山修業(yè)。年三十行至冀州。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沖誓亡身便即剃落。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便造詣州宰曰。如有死事沖身當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wǎng)周濟。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墒S。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大乘并修禪業(yè)。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一所五十六人才經(jīng)兩日。食米便盡。由不修禪兼修外學。沖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時逃難轉(zhuǎn)多無處投止。山有虎穴。沖詣告曰。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⒛讼鄶y而去。及難解沖乃隨處弘法。沖雖廣宣經(jīng)術(shù)專以楞伽命家。中書杜正倫每咨稟之。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請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師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御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寧曰。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不可名實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