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蕭巋

相關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遷 朝代:西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姓嚴氏。
吳郡吳人。
師事鐘山靈耀道則法師。
后游講肆。
嘗難招提慧琰禪品義。
招提為更新章句。
高帝法集興善殿。
銳辯如流。
帝嘉之。
且特詔遷。
敷述帝所制勝鬘義疏于壽光殿。
皇儲尚書令何敬容。
并加扣擊。
中興。
為荊鄴大僧正。
恂恂七眾不肅而成。
天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卒于大寶精舍。
壽七十九。
葬江陵之中華北山。
還弱冠誦法華六千部。
親見普賢于夢??中。
香光洞燭摩頂加被。
秘而不言。
及是始以告人云。
梁明帝有疏致遷。
其說以為。
等觀北面歸依。
時移三紀。
擁經(jīng)問道。
十有三年。
終識苦空。
功由善導。
等觀帝法名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僧遷。
姓嚴。
吳郡吳人。
孝敬夙彰。
侍中玉錫見而異焉。
一面定交。
師事鐘山靈曜道則法師。
則亦權(quán)行外彰深相推重。
后游談講肆縱辯天垂曾難招提慧琰禪品義。
精思間出中座嗟揚。
招提因改舊致。
更新章句。
梁高有敕。
善言殿義集登即銳辯如流。
帝有嘉之。
仍降家僧之禮。
帝制勝鬘義疏。
班壽光殿。
諸僧咸懷自恧。
遷深窮理窟。
特詔敷述。
皇儲尚書令何敬容。
以并請論擊。
道俗欣洽時論題之。
中興荊鄴。
正位僧端。
職任基月道風飆舉。
恂恂七眾不齊而成。
昔晉氏始置僧司。
迄茲四代。
求之備業(yè)罕有斯焉。
自后探索幽求。
經(jīng)誥盤結(jié)皆針盲起廢。
怡然從政。
以天監(jiān)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移神大寶精舍。
春秋七十有九。
二十日葬于江淩之中華北山。
初年少孝稟自然。
家貧親老珍養(yǎng)或闕。
后名德既立。
供嚫腴旨進饋益陳。
及處艱憂毀幾致滅。
年方弱冠便誦法華數(shù)溢六千。
坐而若寐親見普賢。
香光照燭仍降摩頂。
書而不傳。
大漸惟幾。
方陳同志。
凡講涅槃大品十八部經(jīng)。
各數(shù)十遍。
皆制義疏流于后學。
等觀即梁明帝之法名也。
自云。
北面歸依時移三紀。
權(quán)經(jīng)問道十有三年。
終識苦空功由善導。
況乎福田五世師資兩葉。
仁既厚矣義寔深焉。
遂刊碑墳隴。
述德如左。
錢道戢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8—570 【介紹】: 南朝陳吳興長城人,字子韜。
少以孝聞,長有干略。
初從陳霸先平盧子略,除濱江令。
霸先輔政,隨陳倩(文帝)平張彪于會稽,累遷東徐州刺史,封永安縣侯。
入陳,初為臨海太守。
歷事五帝,從討留異、歐陽紇、蕭巋,累有軍功。
官至都督、郢州刺史。
卒謚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9—580 【介紹】: 北周京兆杜陵人,名叔裕,以字行。韋夐弟。北魏末為統(tǒng)軍,參與平蕭寶夤。后從宇文泰。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中,以大都督、晉州刺史鎮(zhèn)玉壁。力拒東魏高歡大舉來攻,守五十日,重創(chuàng)之,圍解。入周,官至大司空、上柱國,封鄖國公。善用兵,多計智,故屢抗強敵,人皆驚服。靜帝時,楊堅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服,討平之。謚襄。
全后周文·卷六
孝寬名叔裕,以字行,夐弟。
孝昌中為統(tǒng)軍,拜國子博士,行華陰郡事,永安中授宣威將軍給事中,賜爵山北縣男,普泰中以都督除浙陽郡守,大統(tǒng)中授弘農(nóng)郡守兼左丞,以大將軍行宜陽郡事,遷南兗州刺史,進爵為侯,轉(zhuǎn)晉州刺史,鎮(zhèn)玉壁,兼攝南汾州事,進大都督,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
廢帝時拜雍州刺史。
恭帝初以大將軍平江陵封穰縣公,還拜尚書右仆射,賜姓宇文氏,復鎮(zhèn)玉壁。
孝就受禪,拜小司徒。
明帝初參麟趾殿學士,保定初于玉壁置勛州,授勛州刺史,進柱國。
天和中進鄖國公。
建德中拜大司空,出為延州總管,進上柱國。
大象初除徐州總管行軍元帥,卒贈太傅,謚曰襄。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犍陀羅國人,姓金步氏,譯名德志。父為國之宰輔。崛多髫齔之年立愿出家。隨本師歷游諸國。北周明帝武成時初至長安。武帝時為造四天王寺居住。尋西還,至突厥,為所留。入隋,文帝開皇中再入京師。召居大興善寺翻譯佛經(jīng)。所譯有《佛本行經(jīng)》、《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jīng)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德志。北賢豆揵陀羅國人。髫齔出家于其國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與其落發(fā)師勝名。得戒師志賢。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國踰大雪山。備嘗崄岨。至鄯州。則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駐錫長安之草堂寺。未幾譽徹上聽。詔偕勝名智賢二師。后園論法。且為造四天王寺。傳度梵文。則十一面觀音。金仙所問經(jīng)是也。會譙王宇文儉鎮(zhèn)蜀。邀俱往。止龍淵寺。建德廢教。逼從祿仕。以死辭。詔放歸。北陷突厥。連丁二師喪。初沙門寶暹。道邃。僧曇等。以齊武平間西訪經(jīng)法。獲梵本二百六十部。以東。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禍。相得歡甚。會隋受禪。而暹等先以所獲經(jīng)來。上詔訪宿德傳譯。開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謁文帝于洛陽。即詔就職于大興善寺。時耶舍已亡。久曠元匠。更詔婆羅門僧達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傳梵語。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jīng)?;鄄亍:樽?。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jiān)掌翻事。銓定宗旨。明穆彥琮重對梵本。詳審文義。開皇二十年崛多唱滅。春秋七十又八。始終出經(jīng)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則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是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二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賢豆。
賢豆。
本音因陀羅婆陀那。
此云主處。
謂天帝所護故也。
賢豆之音。
彼國之訛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訛稱也。
而彼國人。
總言賢豆而已。
乃之以為五方也。
揵陀啰國人也。
隋言香行國焉。
居富留沙富羅城。
云丈夫?qū)m也。
剎帝利種。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項也。
謂如孔雀之項。
彼國以為貴姓。
父名跋阇邏婆啰。
此云金剛堅也。
少懷遠量長乘清范。
位居宰輔燮理國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發(fā)道心。
適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親深識其度。
不違其請。
本國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歸投。
因蒙度脫。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謂和上。
此乃于闐之訛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勝名。
專修宴坐妙窮定業(yè)。
其阿遮利耶。
此云傳授。
或云正行。
即所謂阿阇梨也。
亦近國之訛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達啰。
此云智賢。
遍通三學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專誠。
教誨積年。
指歸通觀。
然以賢豆圣境靈跡尚存。
便隨本師具得瞻奉。
時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師徒結(jié)志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國。
淹留歲序。
國王敦請其師。
奉為法主。
益利頗周。
將事巡歷。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險之峻極也。
至厭怛國。
既初至止。
野曠民希。
所須食飲無人營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數(shù)經(jīng)時艱。
冥靈所祐。
幸免災橫。
又經(jīng)渴啰槃陀及于闐等國。
屢遭夏雨寒雪。
暫時停住。
既無弘演。
棲寓非久。
又達吐谷渾國。
便至鄯州。
于時即西魏大統(tǒng)元年也。
雖歷艱危心逾猛勵。
發(fā)蹤跋涉三載于茲。
十人之中過半亡沒。
所馀四人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
初屆長安。
止草堂寺。
師徒游化已果來心。
更登凈壇再受具足。
精誠從道尤甚由來。
稍參京輦漸通華語。
尋從本師勝名。
明帝詔延入后園。
共論佛法。
殊禮別供充諸禁中。
思欲通法無由自展。
具情上啟。
即蒙別敕。
為造四天王寺。
聽在居住。
自茲已后乃翻新經(jīng)。
既非弘泰。
羈縻而已。
所以接先闕本。
傳度梵文。
即十一面觀音。
金仙問經(jīng)等是也。
會譙王宇文儉鎮(zhèn)蜀。
復請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龍淵寺。
又翻觀音偈佛語經(jīng)。
建德隳運像教不弘。
五眾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輦。
重加爵祿逼從儒禮。
秉操鏗然守死無懼。
帝憫其貞亮。
哀而放歸。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賢還西滅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為突厥所留。
未久之間和上遷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賴以北狄君民頗弘福利。
因斯飄寓。
隨方利物。
有齊僧寶暹道邃僧曇等十人。
以武平六年。
相結(jié)同行采經(jīng)西域。
往返七載將事東歸。
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屬齊亡。
亦投彼國。
因與同處講道相娛。
所赍新經(jīng)請翻名題。
勘舊錄目轉(zhuǎn)覺巧便。
有異前人。
無虛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禪佛法即興。
暹等赍經(jīng)先來應運。
開皇元年季冬屆止京邑。
敕付所司訪人令譯。
二年仲春便就傳述。
夏中詔曰。
殷之五遷恐民盡死。
是則居吉兇之土。
制短長之命。
謀新去故如農(nóng)望秋。
龍首之山。
川原秀麗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無窮之業(yè)。
在茲可域。
城曰大興城。
殿曰大興殿。
門曰大興門。
縣曰大興縣。
園花池沼其號并同。
寺曰大興善也。
于此寺中傳度法本。
時崛多仍住北狄。
至開皇五年。
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請還。
帝乃別敕追延。
崛多西歸已絕。
流滯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寶。
忽蒙遠訪欣愿交并。
即與使乎同來入國。
于時文帝巡幸洛陽。
于彼奉謁。
天子大悅賜問頻仍。
未還京闕尋敕敷譯。
新至梵本眾部彌多。
或經(jīng)或書。
且內(nèi)且外。
諸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
僉以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
故得宣辯自運。
不勞傳度。
理會義門句圓詞體。
文意粗定銓本便成。
筆受之徒不費其力。
試比先達抑亦繼之。
爾時耶舍已亡。
專當元匠。
于大興善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傳梵語。
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jīng)慧藏洪遵慧遠法。
纂僧暉明穆曇遷等。
監(jiān)掌翻事銓定宗旨。
沙門明穆彥琮。
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昔支曇羅什等所出大集。
卷軸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jīng)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廣本。
而前后譯分。
遂便支離。
部帙羈散。
開皇六年。
有招提寺沙門僧就。
合之為六十卷。
就少出家專寶坊學。
雖加宣導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從。
附入大部。
至于詞旨愜當未善精窮。
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
識度明達。
為國監(jiān)寫藏經(jīng)。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題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見翻諸經(jīng)。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會之應滿百卷。
若依梵本。
此經(jīng)凡十萬偈。
據(jù)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傳。
于闐東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國。
彼王純信敬重大乘。
宮中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
王躬受持親執(zhí)鎖鑰。
轉(zhuǎn)讀則開香華供養(yǎng)。
或以諸餅果誘引小王令其禮拜。
此國東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巖險有深凈窟。
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花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經(jīng)等凡十二部。
減十萬偈。
國法相傳防衛(wèi)守護。
又有入滅定羅漢三人。
窟中禪寂。
每至月半。
諸僧就山為其凈發(fā)。
此則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憑賴。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
愛德無厭求法不懈。
博聞三藏遠究真宗。
遍學五明兼閑世論。
經(jīng)行得道場之趣。
總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終固其誠。
仁濟弘誘非關勸請。
勤誦佛經(jīng)老而彌篤。
強識先古久而逾詣。
士庶欽重道俗崇敬。
隋滕王遵仰戒范。
奉以為師。
因事塵染流擯東越。
又在甌閩道聲載路身心兩救為益極多。
至開皇二十年。
便從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從西服來至東華。
循歷翻譯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jīng)是也。
并詳括陶冶理教圓通。
文明義結(jié)具流于世。
見費長房三寶錄。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
共西域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羅門毗舍達等。
于內(nèi)史內(nèi)省。
翻梵古書及乾文。
至開皇十二年。
書度翻訖。
合二百馀卷。
奏聞進內(nèi)。
見唐貞觀內(nèi)典錄。
時又有優(yōu)婆塞。
姓瞿曇氏。
名達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備詳馀傳。
智本中天國人。
流滯東川遂向華俗。
而門世相傳祖習傳譯。
高齊之季為昭玄都。
齊國既平佛法同毀。
智因僧職轉(zhuǎn)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守。
隋氏受禪。
梵牒即來。
有敕召還使掌翻譯。
法智妙善方言。
執(zhí)本自傳。
不勞度語。
譯業(yè)報差別經(jīng)等。
成都沙門釋智鉉。
筆受文詞銓序義體。
日嚴寺沙門彥琮制序。
見隋代經(jīng)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4 【介紹】: 南北朝時后梁濟陽考城人,字敬位。
少孤而篤學,善屬文,有智謀。
解褐梁武陵王國左常侍。
蕭察出鎮(zhèn)會稽,為記室。
蒞襄陽,遷咨議參軍。
及咨稱帝,為侍中、尚書令,進位柱國,軍師將軍。
專掌察之章表、書記、教令、詔冊,實為謀主,時人比之諸葛亮之于劉備。
蕭巋嗣位,授中書監(jiān)、中權(quán)大將軍領吏部尚書,加特進。
卒謚文凱。
僧法論 朝代:西梁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
南郡人,俗姓孟。
初住荊州天皇寺,博通內(nèi)外,詞理鋒挺。
后梁明帝蕭巋禮重之。
隋文帝時,召入道場,后住京師日嚴寺。
文帝幸仁壽寺,法論特蒙接對。
煬帝在東宮時,優(yōu)禮彌厚。
即位后,特賜木皮袈裟,尋隨駕至洛。
卒年七十八。
有集。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荊州天皇寺。
旋自引去。
隱青溪之覆舟山。
業(yè)成實。
尤善屬文。
梁明帝雅重之。
屢徵召不赴。
煬帝在蕃邸。
躬禮致之。
追入京輦。
住日嚴寺。
謁文帝于仁壽宮。
詔于大寶殿賜凈饌。
論在座上詩頌德。
帝嘉嘆。
煬帝在春宮。
寵眷彌厚。
大業(yè)元年。
將移東門。
詔賜千秋樹皮袈裟一領。
帛五百段。
氈四十領。
皇后賜狐腋皮坐褥法服等。
因隨駕至洛。
未幾而卒。
年七十八。
論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
嘗續(xù)傳名僧。
無所就。
有別集八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法論。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荊州天皇寺。
博通內(nèi)外。
詞理鋒挺。
隱淪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實研洞文采。
談敘之暇命筆題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禮徵召。
而性在虛閑不流世供。
葛屨蒲服用卒生年。
隋煬在蕃遠聞令德。
召入道場晨夕賞對。
王有新文頌集。
皆共詢謀。
處俗傳揚亟移歲序。
后入京輦住日嚴寺。
文帝時幸仁壽。
論往謁見特蒙接對。
躬事展禮。
帝美其清悟。
為設凈饌于大寶殿。
登即在坐。
上詩敘談帝德宮觀宏麗今古。
高祖重加嘆賞。
及晉王之處春坊。
優(yōu)禮彌厚。
中使慰沃啟疏相尋。
大業(yè)元年將移東闕。
下敕賜千秋樹皮袈裟十領帛五百段氈四十領。
皇后賜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為類此也。
因隨駕至洛。
不久而終。
時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賻贈有加。
仍敕所在。
傳送葬于荊楚。
自論爰初蒞法。
崇尚文府。
雖外涉玄儒。
而內(nèi)弘佛教。
所以綴采篇什。
皆敘釋風。
當即纘敘名僧。
將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顧惟高德有墜者眾矣。
有別集八卷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8 【介紹】: 南北朝時后梁濟陽考城人,字敬道。
蔡大寶弟。
學涉經(jīng)史,有將命材。
以西中郎府參軍隨蕭察之鎮(zhèn)。
察稱帝,歷官散騎常侍,衛(wèi)尉卿。
蕭巋嗣位,官至左民尚書、太常卿。
卒謚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瑯邪臨沂人,字子淵。
王規(guī)子。
博覽史傳,尤工屬文。
仕梁起家秘書郎。
梁元帝時拜侍中,累遷吏部尚書、左仆射。
隨梁元帝降西魏,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入北周,為內(nèi)史中大夫、小司空。
明帝好文學,以褒與庾信才名最高,特加親待。
武帝亦重之。
官至宜州刺史,卒年六十四。
有《王司空集》輯本。
全后周文·卷七
褒字子淵,瑯邪臨沂人,梁散騎常侍規(guī)子。舉秀才,除秘書郎,轉(zhuǎn)太子舍人,襲爵南昌縣侯,遷秘書丞,選為宣成王文學,遷安成郡守。元帝承制,轉(zhuǎn)智武將軍、南平內(nèi)史,及即位,拜侍中,累遷吏部尚書、左仆射。江陵陷,入魏,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周受禪,封石泉縣子。明帝即位,加開府,保定中除內(nèi)史中大夫。東宮建,授太子少保,遷小司空,尋出為宜州刺史。有《集》二十一卷。(案:《周書·王褒傳》。建德已后凡大詔冊,皆令具草,張薄據(jù)之,以建德元年三月癸亥詔、三年二月乙卯詔、六月戊午詔凡三首,編入褒集。然建德詔見存三十二首而張溥僅取三首,何所據(jù)乎?今以建德詔編入武帝文。)
僧慧曠 朝代:陳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4—613 【介紹】: 南朝陳末至隋初時僧。襄州襄陽人,俗姓曹。年十二,出家于江陵寶光寺。通習經(jīng)論,發(fā)明幽旨。后住金陵,居律行寺,習大乘唯識等論。歸于湘、郢二州宏法。陳后主至德元年,歸江陵,住遍覺道場,掌僧綱八載。敕移居興國寺,復改住丹陽棲霞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其先譙國曹氏。
今為襄陽人。
祖亮宗梁給事黃門侍郎衛(wèi)尉卿。
父藹直閣將軍。
曠年十二。
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出家。
俄而辭。
明帝于渚宮。
游京師。
居律行寺。
會西竺真諦三藏。
既譯攝大乘唯識等論。
金鼓光明等經(jīng)。
方將弘演。
未得其人。
乃與宗愷準韻諸師。
北面受焉。
三藏云亡儔侶斯逝。
復偕同學僧宗俱棲匡岫敷化。
州宰鄱陽長沙二王。
師敬之。
后游湘郢間。
罔怠舊志。
陳至德初。
言旋鄉(xiāng)井。
居遍覺道場。
即開皇三年也。
頃之詔徙興國寺。
屢賜香蘇等物。
秦孝王建麾襄沔。
親奉歸戒。
煬帝即位。
詔入京師次江陽。
辭疾不行。
詔寓丹陽棲霞寺醫(yī)養(yǎng)。
松筠泉石寔愜情素。
遂有終焉之志。
大業(yè)九年五月十六日終。
春秋八十。
頂煖指屈。
斯又上生得道之徵也。
以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慧曠。俗姓曹氏。譙國人也。其后別派。今為襄陽人焉。祖亮宗梁給事黃門侍郎衛(wèi)尉卿。父藹直閣將軍。曠秀氣標于弱歲。天然孝敬率性高廉。十二出家。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祗勤儀訓肅奉帷筵。發(fā)明幽旨頗超群輩。后辭朋帝渚問道王圻。居律行寺聽彭城講。玄關斯辟大義已通。將事隨方轉(zhuǎn)相弘教。乃與宗愷準韻諸師。俱值真諦。受攝大乘唯識等論金鼓光明等經(jīng)。俄而真諦涅槃法朋彫徙。乃共同學僧宗俱棲匡岫。分時敷說法化彌隆。州宰鄱陽長沙二王。俱敦師資之敬。后于湘郢二州累載弘道。雖親覺久忘而地恩待報。以陳至德元年言旋舊邑。即隋開皇之三年也。于遍學道場傳經(jīng)引化。曠既律行嚴精義門綜博。道俗具瞻。綱維是奇。統(tǒng)掌八載攝是烏回。后又奉敕移居興國。寺任攸委。絲綸再降。香蘇屢錫。秦孝王帝子之尊。建麾襄沔。聞風佇德親奉歸戒。煬帝纂歷當符尊賢味道。爰降王人近居輦轂。道次江陽辭疾不見。蒙敕丹陽棲霞山寺。以事治養(yǎng)。又素協(xié)性松筠輔神泉石。賞狎既并纏痾用弭。于棲霞法堂更敷大論。新聞舊學各談勝解。且歸善禪。房本棲玄精舍。竟陵文宣之馀跡。禪師慧曉之遺風。鏡潭月樹之奇。云閣山堂之妙。曾事游處。遂有終焉之志。后攜子弟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煙霞賞高蹈之域。其有懷真慕義者。復萃于斯矣。以大業(yè)九年五月十六日終于寺房。春秋八十。頂煖淹時。手屈二指。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等樹碑紀德。常州沙門法宣為文。
王操 朝代:西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5 【介紹】: 南北朝時后梁太原晉陽人,字子高。
有籌略,博涉經(jīng)史。
初為蕭察外兵參軍,督稱帝后,遷五兵尚書、郢州刺史,累進位柱國。
蕭巋嗣位,以全江陵功,遷侍中、中衛(wèi)將軍、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參掌選事,領荊州刺史。
卒謚康節(jié)。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