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昌時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維基
顧燕詒(1583年—1667年),字安彥,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顧燕詒是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獲授刑部主事,外任濟南知府,免除地方苛政,五年后升任福建驛傳道副使,因有平定流寇功勞而調任嘉湖兵備道參政,其時浙西是盜賊淵藪,他到任后修繕城郭、訓練士卒、儲備糧食,有《保民四事書》,不久嘉善漕卒兵變,他單騎往諭平定事件,同時修筑海塘保障嘉興、湖州。
當時文選司郎中吳昌時倚勢周延儒,顧燕詒拒絕往來令對方懷恨在心,藉故誣劾他而削官,年多后吳昌時被斬首示眾,他復官為浙江按察使,升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弘光元年(1645年)致仕。
入清朝后,他以患病婉拒他人推薦入朝當官,太倉知州白登明禮遇「婁東七老」,他位列首名。
康熙六年(1667年)去世,年八十五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2—1641 【介紹】: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天如,號西銘。幼即嗜學,讀書每反復手抄,因以“七錄”為齋名。天啟四年,同創(chuàng)應社。與同里張采共學齊名,號婁東二張。崇禎元年以選貢生入都,歸,于次年集郡中名士,創(chuàng)立復社,并與應社合而為一。三年,與吳偉業(yè)同中舉人,并于南京開復社大會。四年中進士,改庶吉士。以葬親乞假歸。六年,復社蘇州虎丘之會,到者數千人。于是復社之聲氣通朝右。同里監(jiān)生陸文聲與張采有隙,求入社不許,乃詣闕告“溥、采為主盟,倡復社,亂天下”。嚴旨窮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詩文敏捷,對客揮毫,俄頃立就。有《七錄齋集》,又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詞學圖錄
張溥(1602-1641) 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選庶吉士。與同鄉(xiāng)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天啟四年(1624)二人在蘇州創(chuàng)建復社。天啟六年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崇禎元年(1628)與張采一起在太倉發(fā)起驅逐閹黨骨干顧秉謙之斗爭,所撰散文,膾炙人口,由是"二張名重天下"。崇禎二年(1629)組織和領導復社與閹黨斗爭,復社聲勢震動朝野。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天如,太倉州人。崇禎辛未進士,改庶吉士,有《七錄齋集》。
維基
張溥(1602年—1641年),字乾度,后改字天如,號侯在,改號西銘,直隸太倉州(屬今江蘇太倉市)人。
明代文學家、學者,復社領導人。
張溥幼年好讀書,所讀書必手抄寫一遍,朗誦過后焚燒,如此者五六遍才止,右手握筆管的指掌都磨出了老繭。
冬天手指受凍皸裂,每日用熱水洗手數次,后來將幼時讀書的書房命名為“七錄齋”,即來緣于此。
與同邑張采同學齊名,時稱“婁東二張”。
崇禎元年(1628年)兩張以選貢入京考試,張采成進士,兩人名聲大振于都下。
二年(1629年),張溥歸鄉(xiāng),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以復古學為名,稱為復社,成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后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評議時政,“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
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yè)、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
崇禎四年(1631年),又與吳偉業(yè)中進士。
張溥得授庶吉士。
以葬親乞假歸里。
崇禎十年(1637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
同鄉(xiāng)監(jiān)生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fā)張溥等結黨亂天下,福建人周之夔曾經擔任蘇州府推官,因事被免職,懷疑是張溥所為,聽聞陸文聲舉報復社,也彈劾張溥等人把持計典,復社等人恣橫之狀,章表送到巡撫張國維手中,張國維言周之夔去官并不關張溥之事,提學倪元珙也出面維護復社,俱遭到崇禎皇帝下旨斥責。
吳昌時對張溥下毒,張當夜就腹部劇痛而死,年四十。
,無子嗣,學者私謚仁孝先生,黃道周為之作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