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首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禪師名行崇。
不知何許人也。
初住福州報恩寺。
后住潭州谷山寺。
嗣
保福展禪師。
雪峰之的孫也。
崇謂門弟子曰。
吾雖不在。
未嘗不為諸兄弟。
若委悉報恩嘗為人處。
許汝出意想知解。
五陰身田。
若委不得。
猶待報恩。
開兩片皮。
方是為人。
保汝未出得意想知解。
所以古人喚作鬼家活計。
蝦蟆衣下客。
欲得速疾相應。
即如今立地。
便證。
驗取識取。
有什么罪過。
不然。
根思遲回。
且以日及夜。
究尋將去。
忽然一日覷見。
更莫以少為足。
更能研窮究竟。
乃至淫坊酒肆。
若觸若凈。
若好若惡。
以汝所見事覷教。
盡是此境界。
入如入律。
若更見一法。
如絲發(fā)許。
不見此個事。
我說為無明翳障。
直須不見有法。
是別底法。
方得圓備。
到遮里。
更能翻擲自由。
開合不成痕縫。
如水入水。
如火入火。
如風入風。
如空入空。
若能如是。
直下提一口劍。
刺斷天下人疑網(wǎng)。
一如不作相似。
所以古人道。
繁興大用。
舉必全真。
若有個漢。
到與么境界。
誰敢向前說是說非。
何以故。
此人是個漢。
超諸限量。
透出因果。
一切處管束此人不得。
兄弟若能如是。
即可。
若未得如此。
且直須好與。
莫取次發(fā)言吐氣。
沉墜卻汝無量劫。
莫到與么時。
便道報恩不道。
贊曰。
洞山清稟禪師。
作澄心堂錄。
錄崇語句。
細味之。
骨氣不減巖頭。
恨不能多見。
崇寧之初。
沖虎至谷山。
塔冢莫辨。
事跡零落。
不可考究。
坐而太息。
作偈曰。
行盡湘西十里松。
到門卻立數(shù)諸峰。
崇公事跡無尋處。
庭下春泥見虎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僧。
泉州仙游人。
俗姓阮。
初于本州出家,歷參眾禪師,未契機緣,終嗣保福
從展。
尋往游吳越,歸住泉州招慶寺,世稱福先招慶和尚。
為郡守所禮,賜號凈修禪師。
曾為《
祖堂集》撰序,又撰《泉州新佛新著諸師頌》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一作省澄、文僜。
俗姓阮,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初于本州出家。
歷參眾禪師,皆未契機緣,終嗣保福
從展。
尋往游吳越,歸住泉州招慶寺,世稱福先招慶和尚。
為郡守所禮,賜號凈修禪師。
卒年不詳。
《
祖堂集》卷一三、《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
二書存其詩偈7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僧。福州長溪人,俗姓陳。初于龜山出家,受戒后,游諸方。參石霜慶諸,未契法意,轉(zhuǎn)參巖頭全豁,服其心傳。王審知請居福州羅山,賜號法寶禪師,世稱羅山和尚。卒于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羅山道閑禪師。
長溪陳氏子。
出家龜山。
年滿受具。
遍歷諸方。
嘗謁石霜。
問。
去住不寧時如何。
霜曰。
直須盡卻。
師不契。
乃參巖頭。
亦如前問。
頭曰。
從他去住。
管他作么。
師于是服膺。
閩帥飲其法味。
請居羅山。
號法寶禪師。
僧辭保福。
福問。
甚處去。
曰。
禮拜羅山。
福曰。
汝向羅山道。
保福秋間上府朝覲大王。
置四十個問。
頭問。
和尚忽若一句不相當。
莫言不道。
僧舉似師。
師呵呵大笑曰。
陳老師自入福建道洪塘橋下一寨。
未曾見有個毛頭星現(xiàn)。
汝與我向
從展道。
陳老師無許多問頭。
祗有一口劍。
一劍下有分身意。
有出身路。
不明便須成末。
僧回舉似福。
福曰。
我當時也祗是謔伊。
至秋入府。
師特為辦茶筵請福。
福不赴。
卻向僧曰。
我中間曾有謔語。
恐和尚問著。
僧歸舉似。
師曰。
汝向他道。
猛虎終不食伏肉。
僧又去。
福遂來。
臨遷化。
上堂集眾良久。
展左手。
主事罔測。
乃令東邊師僧退后。
又
展右手。
令西邊師僧退后。
乃曰。
欲報佛恩。
無過流通大教。
歸去也珍重。
言訖莞爾而寂。
系曰。
巖頭門下得法者。
傳燈現(xiàn)錄六人。
而二彥一閑最著。
僧統(tǒng)僅傳瑞巖彥。
而玄泉彥與閑師不載。
予故表之。
使知黃龍明招二公所自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