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華

相關(guān)人物:共 32 位。
共 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739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字善沖。博學有文才。擢進士,舉賢良方正高第。為吏部侍郎岑羲所器,薦為左補闕。睿宗時遷中書侍郎。玄宗時歷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詳定宗廟祭禮及六親服法,多所建議。儉約自持,不治居宅,作《陋室銘》以見志。卒謚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3—739 字若沖,一作善沖。
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武后時,登進士第,又舉賢良方正,對策天下第一,授校書郎。
歷官陸渾主簿、左補闕、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
睿宗時,遷祠部員外郎,拜中書舍人,改虞部郎中。
玄宗開元初,攝御史中丞。
貶著作郎。
七年(719)遷太子左庶子。
母喪服闕,拜中書侍郎。
尋出為魏州刺史。
召拜左散騎常侍充東都副留守,歷集賢院學士、秘書監(jiān),遷太子賓客,出兼懷州刺史。
又以本官充東都副留守。
開元二十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孝。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李華《贈禮部尚書清河孝公崔沔集序》,顏真卿《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銘記》,拓片《大唐尚書左仆射崔沔墓志》。
沔博學能文,其子祐甫集其遺文編為29卷,已佚。
全唐詩》存其詩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三
沔。京兆長安人。應制舉。對策為天下第一。累遷祠部員外郎。睿宗朝轉(zhuǎn)著作郎。開元中歷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765 【介紹】: 唐潞州壺關(guān)人,字元輔。第進士。累遷中書舍人,知吏部選事。貶安康太守,徙魏郡,充河北采訪使,徙扶風郡,封高平縣男,遷東都留守致仕。玄宗入蜀,肅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師,封韓國公。代宗時吐蕃犯京師,脅之而閉口不言,帝還,拜太保。卒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9—765 字元輔,潞州壺關(guān)(今山西壺關(guān))人。
進士及第,玄宗開元七年(719)中文辭雅麗科,歷仕萬年尉,金州刺史,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度支、兵部、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
二十四年拜中書舍人,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
天寶二年(743)出為安康郡太守,轉(zhuǎn)魏郡太守。
五載改河東太守,徙扶風郡太守,轉(zhuǎn)東京留守。
十四載授陜郡太守。
肅宗至德二載(757)拜左相,改侍中,封韓國公。
代宗永泰元年(765)卒,贈太師。
謚文貞。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李華《苗晉卿墓志》、王維《苗晉卿德政碑》。
工文善詩。
全唐詩》存詩1首。
王維《苗晉卿德政碑》存斷句4,《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補入。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晉卿字元輔。潞州壺關(guān)人。第進士。累進中書舍人。天寶中封高平縣男。累遷憲部尚書兼左丞。肅宗即位。拜左相。封韓國公。改侍中。冊為太保。罷政事。永泰元年薨。年八十一。贈太師。謚曰懿獻。元載入相。以舊恩諷有司改謚文貞。大歷七年配享肅宗廟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751 【介紹】: 唐僧。
長水人,字通性。
俗姓李。
世習儒業(yè),幼為諸生。
玄宗天寶四年受具足戒。
居潤州石圮山。
李華、崔益問以三教優(yōu)劣,應答如流。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通性。
李氏。
其先居隴西。
晉南度。
為長水人。
世儒素。
悟幼而材穎。
然有惡疾。
莫治療。
開元中。
溪光律師教之理事二懺悔法。
因爇一指。
以致精恪。
感瑞光如月。
于菩薩像前。
天寶四年。
始披緇受具足戒。
八年。
舉異行。
獲隸名茲山。
山即石圯山也。
地當勞勞之東。
晚節(jié)結(jié)宇幽僻。
每置法華道場。
九旬脩觀佛三昧。
嘗語門人曰。
夫陰薄日以何傷。
風運空而不動。
茍達于妄。
孰非性者。
久之猛獸馴于禪榻。
祥云垂于法堂。
一夕有神人。
謂悟曰。
弟子隋之新城侯曹世安也。
職典斯地。
今師至止。
愿以永奉行道。
言訖而隱。
吏部員外李華。
殿中侍御史崔益。
同謁悟。
從容問及三教優(yōu)劣。
悟曰。
路伽邪典籍。
皆心外法。
味之者勞而無證。
其猶朽壤滋。
乾池映月。
比釋教。
其遼哉邈矣。
如是詶唱再四。
益唯唯。
不知首之累肯也。
十年春稍寢疾。
仍加跗坐而逝。
壽六十三。
臘二十六。
阇維收舍利。
五百馀粒。
珠明玉潤可愛。
門人湛一圓一。
樹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神悟。字通性。隴西李氏之子。其先屬西晉版蕩。遷家于吳之長水也。世襲儒素幼為諸生。及冠忽嬰惡疾有不可救之狀。咎心補行力將何施。開元中詣溪光律師。請耆域之方。執(zhí)門人之禮。師示以遣業(yè)之教。一曰理懺。二曰事懺。此二者圣之所授。行必有徵。遂于菩提像前。秉不屈之心。爇難捐之指。于時有異光如月朣朧紺宮。極苦可以感神明。至精可以動天地。蓋人之難事歟。天寶四年受具足戒。身始披緇。八年舉尤異行名隸于寺。逮其晚節(jié)益見苦心。每置法華道場。九旬入長行禮念。觀佛三昧于斯現(xiàn)前。因語門人曰。夫陰薄日以何傷。風運空而不動。茍達于妄誰非性也。方結(jié)宇于勞勞山東。中據(jù)石圯達分仙徑。諸猛獸馴于禪榻。祥云低于法堂。中夜有山神現(xiàn)形謂悟曰。弟子即隋故新成侯曹世安。生為列侯死典南嶺。今師至止。愿以此地永奉經(jīng)行。言訖隱而不見。故吏部員外李華殿中侍御史崔益。同謁悟。嘗問孔老圣教優(yōu)劣。請陳題品。對曰。路伽邪典籍皆心外法。味之者勞而無證。其猶澤朽思華乾池映月。比其釋教夫何遠乎。如是往復應答如流華益拱手無以抗敵。其扦護釋門疆場疇敢侵軼乎。華乃一代之文宗。與蕭穎士齊名。筆語過之。若此之儒孰能抵角也。凡諸不逞之徒疑經(jīng)難法者。悟必近取諸身遠喻于物。如理答酬無不垂頭搭翼者。十年辛卯春寢疾加趺坐而逝。享齡六十三。法臘二十六。阇維之日獲舍利五百馀粒。珠顆累累粲然在矚門人湛一圓一等主之遷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6—754 【介紹】: 唐河南人,字紫芝。少孤,事母孝。登進士第,歷仕邢州南和尉、龍武錄事參軍、魯山令。有惠政,以誠待他人。后隱居陸渾山,卒,門人謚文行先生。天下高其行,稱曰元魯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6—754 字紫芝。
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
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
少孤貧,事母孝。
求為魯山令,歲滿去職,愛陸渾佳山水,乃定居。
嗜酒,淡于名利,陶然自娛。
天寶十三載(754)卒。
德秀善文辭,友蕭穎士、劉迅,李華兄事之。
及卒,謚曰文行先生。
士大夫高其名節(jié),不名,謂之元魯山。
生平見《舊唐書·文苑傳下》、《新唐書·卓行傳》、李華《元魯山墓碣銘》、《元和姓纂》卷四。
《全唐詩外編》存詩1首。
全唐詩續(xù)補遺
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
開元二十一年舉進士,家貧,求為魯山令。
歲滿去職,愛陸渾佳山水,乃居之。
嗜酒,陶然彈琴以自娛。
房管每見嘆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天寶十三載卒,年五十九。
天下高其行,稱曰元魯山,謚曰文行先生。
李華兄事德秀,而友蕭穎士、劉迅,因作《三賢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江東人,字全乙。玄宗開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官夏縣令。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工詩,有盛名。
唐詩匯評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字全乙,江東(今江蘇南部及浙江一帶)人?;蛟坪橹荩ń窠髂喜┤恕i_元十一年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授校書郎。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雖有文章盛名,竟流落不偶。天寶中年?!?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四百八
慎虛。江東人。天寶時官夏縣令。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慎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數(shù)人,然聲律宛態(tài),無出其右,唯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已還,可杰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經(jīng)聲時有人”,又“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又“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xiāng)”……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國寶。
唐詩歸
鐘云:“妙在止十四首,一字去不得。其用意狠處,全在不肯多。予嘗愛十四首,命林茂之書成小冊,而題其后有云:“陶公坐高秋,孤意先自立?!弊灾^此君實錄。又去:詩少而妙,難矣。然難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片,而在深廣。讀慎虛一字一句一篇,若讀數(shù)十百篇,隱隱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為少者法,
《載酒園詩話又編》
高、岑非無流走為律者,輕重(與劉)迥自不同。殷墦賞其“思苦語奇”,獨謂“氣骨不逮諸公”,此深識之論也。
《漁陽詩話》
劉慎虛字挺卿,其詩超遠幽夐,在王、孟、王昌齡、常建、祖詠伯仲之間。
考其人,蓋深于經(jīng)術(shù),不但詞華也。
李華《三賢論》曰:“劉名儒,史官之家,兄弟以學稱。
述《》、《》、《》、《春秋》、《禮樂》為五說,條貫源流,備古今之變……”
《小澥草堂雜論詩》
劉慎虛亦是齊梁體段,其骨清耳,且字句外有靈氣往來。
劍溪說詩
如慎虛詩于王、孟外又辟一徑,氣象一派空明。
劍溪說詩
劉慎虛詩、空明深厚,饒有理趣。
《越縵堂詩話》
劉挺卿詩所傳只十四首,鐘伯敬、林古度、王貽上皆極賞之,以為字字可傳。其詩多清氣如話,卻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殷璠謂其“氣骨不逮”,誠哉是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濰州之樊氏子。父硤州刺史昭王府司馬。峻材贍而學富。年十九。應進士舉。以丁父艱。投南陽佛寺出家。俄從遇真禪師于荊州玉泉蘭若。學觀法。入城憩大云寺。眾以其素究毗尼。力請臨壇。模范季世。黽俛承命。后頓悟心要于觀凈禪師。大歷初。將往青原。證所見于思禪師。未達廬陵。會真卿顏魯公。一言而契。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以疏請。四年洪州刺史李花。迎止大明寺。是年三月。沐浴更衣。望空合掌而逝。壽五十九。既遷塔。弟子圓約立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嚴峻。
姓樊氏。
濰州人也。
父任硤州長史昭王府司馬。
峻性地夷然學習明利。
年及十九應進士舉。
倏罹荼蓼思報劬勞。
投南陽佛寺后抵荊州玉泉山蘭若。
遇真禪師示其禪觀。
入城泊大云寺。
峻秉持戒印用之不祁憑附浮囊渡之。
攸往眾請臨壇。
復舉律之宗主。
僶俛承命。
忽逢觀凈禪師頓明心法。
大歷元年思往清涼山。
未達廬陵。
見顏魯公。
一言相契膠漆如也。
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馳疏請召。
四年春洪州刺史李華員外延入大明寺住止。
三月中俄命沐浴換衣。
舉望空虛合掌而逝春秋五十九。
遷塔弟子圓約等于寺前大泉池立碑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4 【介紹】: 唐河南人,字德鄰。登進士第。工文辭,善物理。年三十余,始至京師,公卿愛其文,交譽之。累官司勛員外郎。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4 字德鄰,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30歲始進京舉進士,公卿愛其文,稱重之。
始為從事,累官至司勛員外郎。
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卒。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與殷寅、顏真卿、柳芳、蕭穎士、李華、邵軫、趙驊友善,時稱“殷顏柳陸、蕭李邵趙”。
據(jù)言論縱橫,文章俊逸,李華《三賢論》載及之。
作品多佚,無詩傳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據(jù)字德鄰。三十馀始游京師。舉進士。累官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載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陳郡人。殷踐猷子。早孤,事母以孝聞。舉宏詞,為太子校書,出為永寧尉。吏侮謾甚,寅怒殺之,貶澄城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直清,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
麗正殿學士殷踐猷之子。
天寶四載(745)進士及第,又中博學宏詞科,歷仕太子校書、永寧尉,因箠殺謾吏,貶澄城丞。
生平散見顏真卿《殷君(踐猷)墓碣銘》、李華《三賢論》、《新唐書·殷踐猷傳》。
殷寅有文名于時,與顏真卿、柳芳、陸據(jù)、蕭穎士、李華、邵軫、趙驊等人友善,時人語曰:“殷顏柳陸,蕭李邵趙”。
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5—768 【介紹】: 唐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陽,字茂政。十歲能屬文,張九齡呼為小友。玄宗天寶十五年擢進士第,授無錫尉。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jié)度,表掌書記。累遷右補闕。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7?—770? 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
10歲能屬文,張九齡深器之,后又獲蕭穎士、李華獎掖。
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授無錫尉。
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jié)度使,辟為掌書記,官至右補闕。
生平見《新唐書》本傳、《藝文志四》《皇甫冉詩集》注,獨孤及《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
與劉長卿、嚴維、劉方平相善,有唱酬。
“冉詩巧于文字,發(fā)調(diào)新奇,遠出情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上),五七律風格清迥,為時所重。
有《皇甫冉詩集》3卷,為其弟曾編定,獨孤及作序,稱有350篇。
全唐詩》編為2卷,僅存230篇,已非其舊。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6首。
唐詩匯評
皇甫冉(約717-約770),字茂政,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郡望安定(今甘肅涇州)。十歲能屬文,為張九齡所賞,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天寶十五年(755)登進士第,授無錫尉。罷任游越,隱居陽羨,后官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廣德二年,王縉為河南元帥,表掌書記。入朝為拾遺,遷補闕。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陽,卒于家。工詩,與弟皇甫曾齊名,時人方之晉張載、張協(xié)。有《皇甫冉詩集》三卷。《全唐詩》編詩二卷,頗與他人作品相雜。
全唐詩補逸
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陽。天寶十五載盧庚榜進士。大歷二年卒,年五十四(據(jù)獨孤及撰《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
冉字茂政。天寶中進士。授無錫尉。王縉帥河南。表掌書記。累遷右補闕。

作品評論

獨孤及《唐故左補闕安定魚甫公集序》
沈、宋既歿,而崔司勛顥、王右丞維復崛起于開元、天寶之間,得其門而入者,嘗代不過數(shù)人,補闕其又也?!湓姶舐砸怨胖扰d,就今之聲律,涵詠風騷,憲章顏、謝。至若麗曲感動,逸思奔發(fā),則天機獨得,非師資所獎,每舞雩詠歸,或金谷文會,曲水修禊,南浦愴別,新聲秀句,輒加于常時一等,才鐘于情故也。
中興間氣集
冉詩巧于文字,發(fā)調(diào)新奇,遠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與“閉門白日晚,倚仗青山暮”,及“遠山重疊見,芳草淺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驚”,又“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可以雄視潘、張,平揖沈、謝?!L轡未騁,芳蘭早凋。悲夫!
高仲武《皇甫冉集序》
皇甫冉補闕,自擢桂禮闈,遂為高格。往以世道艱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變色。于詞場為先輩,推錢、郎為伯仲,誰家勝負,或逐鹿中原。如“果熟任霜封,籬疏從水度”,又“裛露收新稼,迎塞葺舊廬”,又“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可以雄視潘、張,平揖沈、謝。
唐詩紀事
張迪江深愛之,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
《唐詩品》
皇大詩意在遣情,時出奇瑰,酬應彌多,而興寄閑暇。高仲武極取《巫山篇》,至于排體所長,乃遺采拾。如《奉和獨孤中丞法華寺》,全篇綺密,形神兼茂;而擬騷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寶以后作者雖多,而翩翩然有盛時之風,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豈作蘭玉森然之會耶?
《大歷詩略》
補闕詩五言之善者,猶夷綽約,有何仲言之音韻,特歌行體弱耳。律詩當與李從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閑淡過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7—768 【介紹】: 唐潁川人,祖籍南蘭陵,字茂挺。
蕭晶孫。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進士,天寶初補秘書正字,名聞天下,號蕭夫子。
史官韋述薦其自代,召詣史館待制,因忤李林甫,罷。
林甫死,調(diào)河南參軍事。
安祿山反,往見河南采訪使郭納言御守計,不用,因走山南,節(jié)度使源洧辟為掌書記。
后授揚州功曹參軍,到任兩夜即去。
客死于汝南旅舍。
門人謚為文元先生。
擅古文,與李華齊名。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9—760 字茂挺,排行十,郡望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及第,歷仕桂林參軍、秘書正字。
天寶八載(749)為集賢校理,受李林甫排斥,調(diào)為廣陵府參軍事,十載轉(zhuǎn)河南參軍事。
肅宗至德元載(756),山南節(jié)度使源洧辟為掌書記。
永王亂平,淮南節(jié)度使表為揚州功曹參軍。
乾元三年(760)歸葬先人,客死汝南。
門人共謚為文元先生。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舊唐書·韋述傳》、李華《蕭穎士文集序》。
蕭名重于時,人稱“蕭夫子”,與李華齊名,時稱“蕭李”。
日本遣使入朝,自述國人愿得蕭夫子為師。
有文集1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蕭穎士(717-759),字茂挺 蕭梁宗室后裔,祖籍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居于潁川(今河南許昌)。
四歲能文,十歲入太學。
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對策第一,授金壇尉。
歷桂州參軍,丁家艱去職。
天寶初,任秘書正字,搜求遺書,因“慢官離局”被劾免,居濮陽,以教授為生,人稱“蕭夫子”。
后召為集賢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資參廣陵軍事。
十載,因人薦入史館待制,復調(diào)參河南府寫事。
安史亂起,為山南節(jié)度使源洧掌書記。
洧卒,入淮南李成式幕為揚州功曹參軍,掌書記。
乾元中,為諸道租庸使第五琦從事,赴嵩條遷祔先人遺骨,客死汝南逆旅。
穎士工文能詩,獎掖后進,名重一時。
文章與李華齊名,世稱“蕭李”。
有《梁蕭史譜》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
后人輯有《蕭茂挺文集》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穎士字茂挺。梁鄱陽王恢七世孫。開元二十三年舉進士。對策第一。天寶初補秘書正字。劾免。留客濮陽。學者皆從授業(yè)。號蕭夫子。召為集賢校理。嘗作伐櫻桃賦譏李林甫。見疾免官。林甫死。更調(diào)河南府參軍事。安祿山有寵。穎士知將亂。托疾游少室山。乾元初授揚州功曹參軍。至官信宿去??退廊昴?。年五十二。門人共謚曰文。

作品評論

唐詩紀事
李華序其文曰:開元、天寶間,以文學著于時者,曰蘭陵蕭穎士,字茂挺……君謂:六經(jīng)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壯,而不能經(jīng),厥后有賈誼、文詞詳正,近于理體。
枚乘、司馬相如,亦瑰麗才士,然而不近風雅。
揚雄用意頗深,班彪識理,張衡宏曠,曹植豐贍,王粲超逸,嵇康標舉,此外皆金相玉質(zhì),所尚或殊,不能備舉。
左思詩賦,有雅頌遺風,干寶著論,近乎王化根源,此外皆夐絕無聞。
近日陳拾遺文體最正。
以此而言,見君述作。
《載酒園詩話又編》
人有一時負重名,既久而聲暫歇者,唐之蕭茂挺,宋之梅圣俞是也。詩文具在,不知當時何以傾動蠻貊如此!蕭嘗謂“屈、宋雄壯而不能經(jīng),賈生近理,枚馬瑰麗而不近風雅?!比黄洹督袟鳌?、《菊榮》、《涼雨》、《有竹》諸篇,豈遂真《風》《雅》乎?于《三百篇》雖具孫叔之衣冠,尚無優(yōu)孟之抵掌。
共 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