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尤袤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圓(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屬廣西)人。住潭州石霜,稱楚圓慈明禪師。為南岳下十世,汾陽昭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仁宗寶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二)。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yè)。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隱靜寺得度。嗣汾陽昭禪師。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稱慈明禪師。其徒編有《慈明和尚五會語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一
慈明禪師。出全州清湘李氏。諱楚圓。少為書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隱靜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其母有賢行。使之游方。公連眉秀目。頎然豐碩。然忽繩墨。所至為老宿所呵。以為少叢林。公柴崖而笑曰。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嘗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間。與守芝谷泉俱結(jié)伴。入洛中。聞汾陽昭禪師。道望為天下第一。決志親依。時朝廷方問罪河東。潞澤皆屯重兵。多勸其無行。公不顧渡大河。登太行。易衣類廝養(yǎng)。竄名火隊中。露眠草宿。至龍州。遂造汾陽。昭公壯之。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公詣昭。昭揣其志。必罵詬。使令者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昭公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公擬伸救。昭公掩其口。公大悟曰。乃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禪師。嵩謂公曰。楊大年內(nèi)翰。知見高。入道穩(wěn)實。子不可不見。公乃往見大年。大年問曰。對面不相識。千里卻同風。公曰。近奉山門請。大年曰。真?zhèn)€脫空。公曰。前月離唐明。大年曰。適來悔相問。公曰。作家。大年喝之。公曰恰是。大年復喝。公以手劃一劃。大年吐舌曰。真是龍象。公曰。是何言歟。大年顧令別點茶曰。元來是家里人。公曰。也不消得。良久又問。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公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公曰。放內(nèi)翰二十拄杖。大年拊膝曰。這里是什么處所。公拍掌曰。不得放過。大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公曰。唐明聞。僧問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東流。大年曰。只如此語意如何。公曰。水上掛燈毬。大年曰。與么則辜負古人去。公曰。內(nèi)翰疑則別參。大年曰。三腳蝦蟆跳上天。公曰。一任??跳。大年乃又笑。館于齋中。日夕質(zhì)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朝中見駙馬都尉李公。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師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謁奈何。大年默然。歸語公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遠至。有愿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過從。公黎明謁李公。李公閱謁。使童子問。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公曰。今日特來相看。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當?shù)婪N青松。公曰。不因今日節(jié)。馀日定難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與么則與上座相見去也。公曰。腳頭腳底。李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金毛師子。是否。公曰。什么處得此消息。李公喝之。公曰。野犴鳴。李公又喝。公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辭去。問臨行一句。公曰。好將息。李公曰。何異諸方。公曰。都尉又作么生。曰。放上座二十拄杖。公曰。專為流通。李公又喝。公曰。瞎。李公曰好去。公曰諾諾。自是往來楊李之門。以法為友。久之辭還河東。大年曰。有一語。寄唐明。公曰。明月照見夜行人。大年曰。卻不相當。公曰。更深猶自可。午后更愁人。大年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什么汗出。公曰。知。大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為人句。公曰。重疊關(guān)山路。大年曰。與么則隨上座去也。公作噓聲。大年曰。真師子兒。公還唐明。李公遣兩僧訊公。公于書尾??雙足。寫來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槨示雙趺。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須胡。公以母老南歸。至筠州。首眾僧于洞山。時聰禪師居焉。先是汾陽謂公曰。我遍參云門尊宿兒孫。特以未見聰為恨。故公依止。又三年。乃游仰山。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使請公出世說法。守虛南原致公。公不赴。旋特謁候守愿行。守問其故。對曰。始為讓。今偶欲之耳。守大賢之。住三年。棄去省母。以白金為壽。母詬曰。汝定累我入泥犁中。投諸地。公色不怍。收之辭去。謁神鼎諲禪師。諲首山高弟。望尊一時。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住山三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公發(fā)長不剪。弊衣楚音。通謁稱法侄。一眾大笑。諲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公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諲杖而出顧見。頑然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公指其后。絕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諲回顧相矍鑠。公地坐脫只履。而視之。諲老忘所問。又失公所在。公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見面不如聞名。遂去。諲遣人追之不可。嘆曰。汾州乃有此兒耶。公自是名增重叢林。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雅為士大夫所信敬。諲見延稱。公知見可興臨濟。會道吾席虛。延白郡請以公主之。法令整肅。亡軀為法者集焉。示眾曰。先寶應曰。第一句薦得??芭c祖佛為師。第二句薦得??芭c人天為師。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道吾則不然。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第三句薦得。四棱著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失色。日月無光。汝輩向什處出氣。良久曰。道吾為汝出氣。乃噓一聲。卓拄杖而起。又曰。道吾打鼓。四大部州同參。拄杖橫也。挑掛乾坤大地。缽盂覆也。蓋卻恒沙世界。且問。汝輩向何處。安身立命。若也知之。北俱盧州吃粥吃飯。若也不知。長連床上吃粥吃飯。后住石霜。當解夏謂眾曰。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已老。未明三八九。難踏古皇道。手鑠黃河乾。腳踢須彌倒。浮生夢幻身。人命久難保。天堂并地獄。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嶺松。北嶺南山草。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五湖參學人。但問虛空討。死脫夏天衫。生著冬月襖。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喝一喝。時真點胸者。為善作者折難。自金鑾還。公呵曰。解夏未一月。乃已至此。破壞叢林。有何忙事。真曰。大事未透脫故耳。公曰。汝以何為佛法要切。真曰。無云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公詬曰。面皺齒豁。猶作此見解。真不敢仰視曰。愿為決之。公曰。汝問我答。真理前語而問之。公曰。無云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真遂契悟。住南岳福嚴。以大法授南禪師。語在南傳。僧問。臨濟兩堂首座。一日相見。同時喝。臨濟聞之升座曰。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禪客。此意如何。公作偈曰。啐啄之機箭柱鋒。瞥然賓主當時分。宗師憫物明緇素。北地黃河徹底渾。又問。趙州勘婆子。師意如何。公亦作偈曰。趙州勘破婆子。葉落便合知秋。天下幾多禪客。五湖四海悠悠。明日升座曰。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要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遂一喝云。且道是賓是主。還有分得者么。若也分得。朝行三千暮行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移住興化。康定戊寅。李都尉遣使邀公曰。海內(nèi)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先。仆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公惻然。與侍者舟而東下。舟中作偈曰。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既得涼風便。休將櫓棹施。道過瑯琊。覺禪師出迎。大喜曰。有眾之累。不得躬造。受曲折而惠然。辱而臨之。天賜我也。公為逗留。夜語及并汾舊游。覺曰。近有一老衲至。問其離何所。曰楊州。問船來陸來。曰船來。問船在何處。曰岸下。問。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其僧恚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遣人追不及。云是舉道者。頃在汾州時尚少。舉陸沉眾中。不及識之。公笑曰。舉見處才能自了。而汝墮負。何以為人。覺屏息汗下。公為作牧童歌。其略曰?;厥卓?。平田闊。四方放去休攔遏。一切無物任意游。要收只把索頭撥。小牛兒。順毛捋??稚细咂滤奶忝摗H找迅?。休喂草。捏定鼻頭無少老。一時牽向圈中眠。和泥看渠東西倒。覺默得其游戲三昧。至京師。與李公會月馀。而李公果歿。臨終??一圓相。又作偈獻公。偈曰。世界無依。山河匪礙。大海微塵。須彌納芥。拈起幞頭。解下腰帶。若覓死生。問取皮袋。公曰。如何是本來佛性。李公曰。今日熱如昨日。隨聲便問。公臨行一句作么生。公曰。本來無掛礙。隨處任方圓。李公曰。晚來困倦。更不答話。公曰。無佛處作佛。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聞李公之化。與圓問答。加嘆久之。公哭之慟。臨壙而別之。有詔賜官舟。南歸中途。謂侍者曰。我忽得風痹疾。視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頓地曰。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公曰。無憂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鈍置汝。遂以明年至興化。正月初五日。沐浴辭眾。跏趺而逝。閱世三十有四。坐夏三十有二。李公之子。銘志其行于興化。而藏全身于石霜。公平生以事事無礙行心。凡圣所不能測。室中宴坐。橫刀水盆之上。旁置草鞋。使來參扣者下語。無有契其機者。又作示徒偈曰。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又冬日榜僧堂。作此字?○○○?==≡兒([田/?][曲-曰+口][(巨-匚)@二]才)。其下注云。若人識得。不離四威儀中。有首座者。見之謂曰。和尚今日放參。慈明聞而笑之云。 贊曰。有際天之云濤。乃可容吞舟之魚。有九萬里之風。乃可負乖天之翼。三世如來之法印重任也。豈尋常之材??珊砷芎?。余觀慈明。以英偉絕人之姿。行不纏凡圣之事。談笑而起臨濟于將仆。叱咤而死黃龍之偷心。視其施為。不見轍跡。未三世而死為繩墨。諺曰。字經(jīng)三寫烏焉成馬。此言雖小??梢杂鞔?。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石霜楚圓禪師。
號慈明。
汾陽嫡嗣也。
生全州李氏。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出家。
母有賢行。
使游方。
師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呵。
以為少叢林。
師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湘沔間。
聞汾陽道望。
遂與大愚谷泉瑯琊造焉。
陽顧而默器之。
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
每見必罵詬。
或毀詆。
諸方所訓。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語未卒。
陽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師擬伸救。
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公。
嵩指會楊大年。
因大年。
復會李都尉。
二公恨見之晚。
館于齋中。
日夕質(zhì)疑智證。
以為法友。
久之辭還河東。
省唐明。
李公遣二僧訊師。
師于書尾。
畫雙足寫來僧名。
以寄之。
李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師以母老。
南歸至筠州。
首眾于洞山。
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
汾陽謂師曰。
我遍參云門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師依止三年。
乃游仰山。
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師出世。
守虛南原致師。
師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師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投金于地。
罵曰。
汝少行腳。
負布橐去。
今安得此物。
吾望汝濟我。
反置我地獄耶。
師色不怍。
徐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公。
鼎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鼎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師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鼎杖而出。
顧見頎然。
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師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鼎回顧相矍鑠。
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
鼎老忘所問。
又失師所在。
師徐起整衣行。
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
不可。
嘆曰。
汾陽乃有此兒耶。
師自是名重叢林。
適道吾虛席。
郡移書。
欲得大禪伯領(lǐng)之。
鼎以師應召。
法令嚴整。
亡身為法者集焉。
師之大機大用。
不可思議。
傳者謂。
師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不能測。
可為知言矣。
水庵。
尤侍郎延之曰。
昔大愚慈明谷泉等。
結(jié)伴參汾陽。
河東苦寒。
眾人憚之。
惟慈明曉夕不憚。
夜坐欲睡。
則引錐自刺。
嘆曰。
古人為生死事大。
不食不寢。
我何人哉。
乃縱荒逸。
生無益于時。
死無聞于后。
是自棄也。
及辭歸。
汾陽嘆曰。
楚圓今去。
吾道東矣。
次住福嚴。
又移興化。
嘗室中插劍一口。
以草鞋一對。
水一盆。
置在劍邊。
擬議者。
師曰。
喪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無有一人契者。
其他玄言妙語。
提唱宗乘。
探旨者麻粟出焉。
而黃龍南楊岐會二人。
最為上首。
能世其家。
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
前是。
李都尉遣使邀師曰。
海內(nèi)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師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
休將櫓棹施。
至京與李公會。
月馀而李公歿。
臨終畫一圓相。
又作偈獻師。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師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師曰。
本來無質(zhì)礙。
隨處任方圓。
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師曰。
無佛處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
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化與師問答。
嘉嘆久之。
師哭之慟。
臨壙而別。
有旨賜官舟南還。
中途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師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逾年而化。
李公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
達人出世。
以開物成務。
為心非自衒也。
方師之受南原也。
戢天際想于眉睫間。
聊試吾道動靜何如。
觀其初不赴。
后自請行。
進退躊躇。
意可知矣。
覺范云。
慈明道。
起臨濟于將仆。
而平昔廓落乃如此。
微神鼎。
則亦谷泉流也。
雖然。
狂奴故態(tài)。
特師之寓言耳。
真面目。
豈無知音者哉。
然神鼎固長者。
難及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3—1169 【介紹】: 宋無為軍人,字彥猷,號相山居士?;兆谛土赀M士。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高宗紹興八年,通判滁州,上書力陳宋金和議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責監(jiān)南雄鹽稅,淪廢二十年。檜死,起知信陽軍,累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有《相山集》。
全宋詩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彥猷,自號相山居士,無為(今屬安徽)人。
與兄之義、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進士第,因?qū)Σ邩O言聯(lián)金伐遼之非,抑置下列。
欽宗靖康初調(diào)和州歷陽縣丞,攝鳥江令,以奉親罷。
金兵南侵,率鄉(xiāng)人退保胡避山。
鎮(zhèn)撫使趙霖命攝無為軍,朝命為鎮(zhèn)撫司參謀官。
高宗紹興間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對和議忤秦檜,責監(jiān)南雄州溪堂鎮(zhèn)鹽稅,會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
秦檜死后,起知信陽軍,歷提舉湖北常平茶鹽、湖南轉(zhuǎn)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
孝宗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七。
有《相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
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卷,其中詩十五卷。
事見本集卷三○附錄宋尤袤《故太師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五七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彥猷,號相山居士,無為軍無為縣(今安徽無為)人。
宣和六年進士,調(diào)和州歷陽丞,攝烏江令。
靖康之難,之道率族黨聚保胡避山,全活甚眾。
改承奉郎、差充鎮(zhèn)撫司參謀官,通判滁州。
因上疏言和議辱國,大忤秦檜意,坐是淪廢凡二十年。
紹興末,起知信陽軍,徙提舉湖北常平茶鹽公事、湖南轉(zhuǎn)運判官、權(quán)安撫使。
后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五年終于家,年七十七。
孝宗時其子王藺為樞密使,贈太師。
著有文集三十卷、《相山長短句》二卷。
尤袤《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相山集》卷三○),《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及《宋史翼》卷一○本傳。
趙叔向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號西隱野人。汴京陷時,潛遁京西。金兵退,引眾屯青城,入都堂叱王時雍等速歸政,安置救駕義兵。后部將上變,告其謀為亂,被捕誅。有《肯綮錄》。
全宋文·卷四○○○
趙叔向,自號西隱野人,著有《肯綮錄》一卷(存)。
尤袤遂初堂書目》有「趙彥從《肯綮錄》」,彥從或為叔向之字。
又宋宗室有趙叔向,魏王廷美之裔。
汴京破時,叔向潛出,之西京。
金人退,聚眾屯青城。
建炎元年四月率兵勤王,入至都堂,叱王時雍等速歸政太后,置救駕義兵。
六月,部將于渙告叔向謀亂,詔劉光世捕誅之。
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疑非著《肯綮錄》之趙叔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衢州西安人,字平仲,號樵隱居士。
毛友子。
曾為宛陵及東陽州倅。
尤袤友善,為序其集。
工小詞。
有《樵隱詩馀》、《樵隱集》。
全宋詩
毛幵(一一一六~?
)(生年據(jù)《周文忠集》卷一《送毛平仲》序“于仆又有十年之長”推定),字平仲,號樵隱,信安(今浙江常山)人。
尤袤相厚。
官婺州通判(《樵隱詞·滿庭芳》題注“自宛陵易倅東陽)。
有《樵隱集》十五卷,已佚,存《樵隱詞》一卷。
事見《澗泉日記》卷中。
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四九七一
毛幵,字平仲,號樵隱居士,衢州(治今浙江衢州)人。乾道中為明州通判,淳熙元年改除寧國府通判。著有《樵隱集》十五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七之七一,《宋史》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5—1210 【介紹】: 宋越州山陰人,字務觀,號放翁。
少有文名。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應禮部試,名列前茅。
因論恢復,遭秦檜黜落。
孝宗即位,任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
乾道六年,起為夔州通判。
后入四川宣撫使幕,復任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
淳熙七年,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以發(fā)粟賑災,被劾罷。
十六年,任禮部郎中,劾罷,閑居十余年。
寧宗嘉泰二年,召修孝宗、光宗實錄。
以寶謨閣待制致仕。
工詩、詞、散文,亦長于史學。
其詩多沉郁頓挫,感激豪宕之作,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并稱為南渡后四大家。
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全宋詩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務觀,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宰子。年十二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兩浙轉(zhuǎn)運司鎖廳試第一,以秦檜孫塤居其次,抑置為末。明年禮部試,主司復置前列,為檜黜落。檜死,二十八年始為福州寧德主簿(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五)。三十一年,遷大理寺司直(同上書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九)。因論龍大淵、曾覿招權(quán)植黨,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興府,以交結(jié)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論罷。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記》)。八年,應王炎辟,為四川宗撫使干辦公事。其后曾攝通判蜀州,知嘉州、榮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帥蜀,為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詩集序》)。三年,被劾攝知嘉州時燕飲頹放,罷職奉祠,因自號放翁。五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監(jiān)(《省齋文稿》卷七《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六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撫州廣壽禪院經(jīng)藏記》)。以奏發(fā)粟賑濟災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嚴州(淳熙《嚴州圖經(jīng)》卷一)。十五年,召除軍器少監(jiān)。光宗即位,遷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未幾,復被劾免(《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五四)。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詔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秘書監(jiān)(《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三年,致仕。開禧三年(一二○七),進爵渭南縣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陸游是著名愛國詩人,畢生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著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五有傳?!£懹卧?,以明末毛晉汲古閣刊挖改重印本為底本為底本。校以汲古閣初印本(簡稱初印本),宋嚴州刻殘本(簡稱嚴州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殘本(簡稱殘宋本,藏北京圖書館)、明劉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別集》(簡稱別集本)、明弘治刊《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前集》(簡稱澗谷本)及《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后集》(簡稱須溪本)等,并參校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簡稱錢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續(xù)添》編為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輯自《劍南詩稿》之外的詩,經(jīng)營為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錫山華珵銅活字印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
詞學圖錄
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陸游(1125—1210) 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二十三年(1153)應進士試,名列榜首,次年禮部復試,為秦檜所阻未能登第。秦檜死后,出為福州寧德主簿,孝宗繼位始賜進士出身。曾任鎮(zhèn)江、隆興、夔州等地通判。有《渭南集》《劍南詩稿》等。作品中語涉黃鶴樓、南樓者多有: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二十七日抵武昌尋訪黃鶴樓故址,并登臨南樓,寫下七律《黃鶴樓》,54歲時重過武昌又作七律《南樓》;另有七律《丈亭遇老人長眉及肩欲就之語忽已張帆吹笛而去》《旅次有贈》《月下醉題》、古體《客談荊渚武昌慨然有作》《與青城道人飲酒作》《夏夜對月》,還曾在日記《入蜀記》中首次提到黃鶴樓“號為天下絕景”。
全宋文·卷四九二三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務觀,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年少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薦送、禮部試均置前列,遭秦檜所嫉,黜之。檜死,始仕建州寧德縣主簿,除敕令所刪定官,遷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召對,賜進士出身。論政事忤旨,出通判建康府,改隆興府、夔州。王炎為川陜宣撫使,辟為干辦公事,陳進取之策。范成大帥蜀,入幕府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頹放,因自號放翁。累遷提舉江西常平、知嚴州。嘉泰間與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擢權(quán)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秘書監(jiān)。以寶章閣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陸游才氣超逸,尤長于詩,詩作計萬首。著述有《高宗圣政草》一卷、《南唐書》十五卷、《會稽志》二十卷、《老學庵筆記》十卷、《山陰詩話》一卷、《劍南詩稿》《續(xù)稿》八十七卷、《渭南集》五十卷、《放翁詞》一卷。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五、一一、一八、二○、二一,《宋史》卷二○三、二○四、二○六、二○七、二○八及三九五本傳。
宋登科記考
陸佃孫,陸宰子。字務觀,號放翁。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特賜第應舉鎖廳試薦送第一,禮部試又置于前列,為秦檜所抑。后特賜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孝宗初,知處州,修復通濟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除中書舍人。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贈少師,追封崇國公,謚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詩。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全宋詩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戶參軍。三十二年,入監(jiān)太平惠民和劑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編類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檢討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為言者論罷。三年,起知處州。五年,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使金。使歸,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資政殿大學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傳《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及《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傳?!》冻纱笤?,以《四部叢刊》影印清康熙顧氏愛汝堂刊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蘭館銅活字本(簡稱明本)、康熙黃昌衢藜照樓刻《范石湖詩集》二十卷(簡稱黃本),并酌采清沈欽韓《范石湖詩集注》(簡稱沈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
蘇州吳縣(今江蘇)人。
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靜江知府、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
工詩詞,以善寫田園詩著稱,與尤袤、楊萬里、陸游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有《石湖居士集》等。
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東回臨安,經(jīng)過武昌時曾數(shù)次登臨黃鵠山南樓,作《水調(diào)歌頭?中秋飲南樓》并載入其所撰《吳船錄》,抒發(fā)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抑郁之情,開登南樓題黃鶴樓詞之先河。
并在南樓題詩七律《鄂州南樓》,描繪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達出對江城的贊美之情。
全宋文·卷四九七五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號此山居士,后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隆興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乾道元年升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罷,主管臺州崇道觀。三年,起知處州。五年,召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六年五月,遷起居郎。使金還,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九年,出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靜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歸。入對,除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知貢舉,尋兼直學士院,以中大夫參知政事,兼權(quán)修國史日歷。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帥江東兼行宮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閑。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辭。紹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歸。四年薨,年六十八。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傳,于北山《范成大年譜》,孔凡禮《范成大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7—1206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
調(diào)零陵丞。
張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遂名其書房“誠齋”。
孝宗初知奉新縣,以薦為國子監(jiān)博士。
歷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進太子侍讀。
淳熙十四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廟祀,出知筠州。
光宗立,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
寧宗嗣位,乞致仕。
后屢召不起。
性剛直,不附韓侂胄。
立主恢復之計。
工詩,自成誠齋體,與尤袤、范成大、陸游號稱南宋四大家。
有《誠齋集》。
全宋詩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調(diào)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為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刑獄。召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jiān)(同上書《秘書少監(jiān)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歷成,宰臣令他人為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權(quán)總領(lǐng)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qū)毼拈w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jié)公文集》卷末附)?!?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钊f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nèi)廳書陵部)為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xù)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帶經(jīng)軒刊《楊文節(jié)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四十四卷。
詞學圖錄
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
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有《誠齋集》,詞附其中。
全宋文·卷五二八五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diào)永州○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時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zhuǎn)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就除提點刑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孝宗親擢為東宮侍讀。累遷左司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江東運副,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寧宗時進寶文閣待制致仕。開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傳作「八十三」,誤),謚文節(jié)。萬里早年受學于張浚,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傳》二十卷(存)、《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清鄒樹榮編《楊文節(jié)公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1—1204 【介紹】: 宋越州諸暨人,字順伯,號復齋。
孝宗乾道二年進士。
官至江東提刑、直寶文閣,為乾、淳間名士。
長于碑碣之學,與尤袤俱以博古知名。
有《金石錄》、《考異》、《考古印章》。
全宋詩
王厚之(一一三一~一二○四),字順伯,號復齋(《宋元學案》卷五八)。其先臨川(今屬江西)人,徙諸暨(今屬浙江)。高宗紹興二十六年(一一五六)以鄉(xiāng)薦入太學。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監(jiān)都進奏院。十五年,為秘書郎兼權(quán)倉部郎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二之一七)。十六年,除淮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移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攻愧集》卷三五《庋支員外郎王厚之直秘閣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由知臨安府以事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一八)。有《復齋金石錄》,已佚。寧宗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a target='_blank'>會稽續(xù)志》卷五有傳。
全宋文·卷五四二○
王厚之(一一三一——一二○四),字順伯,號復齋,其先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徙諸暨(今浙江諸暨)。登乾道二年進士第。淳熙中歷官監(jiān)都進奏院、軍器監(jiān)主簿、將作監(jiān)丞、秘書郎。十五年知臨安府,次年除直秘閣、淮南轉(zhuǎn)運判官。紹熙初為度支員外郎。后以直寶文閣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著有《復齋金石錄》、《鐘鼎款識》(存)。見《宋會要輯稿》瑞異三之一五、職官五二之一七、職官七二之五一、選舉一一之三八、選舉二一之六、選舉二二之八,《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五,《咸淳臨安志》卷四八,《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史翼》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5—1198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季通,號西山。蔡發(fā)子。幼從其父學,及長師事朱熹,熹視為講友。寧宗慶元間,沈繼祖等上疏攻擊朱熹,連及元定,被編管道州。道至春陵,來學者日眾。卒謚文節(jié)。博涉群書,深究義理。其學問多寓于朱熹書集中,熹疏釋“四書”,作《易傳》、《詩傳》、《通鑒綱目》,皆與其往復參訂。有《律呂新書》、《西山公集》等。
全宋詩
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
發(fā)子。
孝宗乾道間從朱熹學,熹扣其學,以為不當在弟子列。
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尤袤、楊萬里薦于朝,以病辭。
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韓侂胄專政,開偽學之禁。
二年,以布衣謫道州。
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四。
有《律呂新書》等,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西山公集》一卷。
事見《云莊劉文簡公文集》卷一一《西山先生蔡公墓銘》、《杜清獻集》卷一九《蔡元定傳》,《宋史》卷四三四、《宋元學案》卷六二有傳。
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五八一七
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陽(今福建建陽)人,發(fā)子。長從朱熹學,韓侂胄禁偽學,謫道州。慶元四年卒,年六十四,后追謚文節(jié)。著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存)、《燕樂原辯》、《皇極經(jīng)世》、《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說》、《陰符經(jīng)解》、《運氣節(jié)略》、《脈書》及《詩柬雜說》若干卷。見《劉云莊集》卷一一《西山先生蔡公墓銘》,《杜清獻集》卷一九《蔡元定傳》,《宋史》卷四三四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凈全(一一三七~一二○七),號無用,俗姓翁,諸暨(今屬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師宗杲,祝發(fā)受戒。累典大剎,最后住慶元府天童寺。寧宗開禧三年卒,年七十一。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二○、《寶慶會稽續(xù)志》卷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凈全。
越州諸暨人。
姓翁氏。
世業(yè)農(nóng)。
少與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間。
必宴坐忘歸。
人異之。
甫冠即出家。
師授以經(jīng)典。
略無所解。
乃幡然入徑山。
謁妙喜。
喜問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問打坐何為。
曰。
若問何為。
直是無下口處。
喜奇之。
師生長田家。
樸野而無緣飾。
目不知書。
人呼為翁木大。
一日集眾采椒。
師與焉。
同輩戲之云。
汝試作一摘椒頌如何。
師即應聲云。
含煙帶露已經(jīng)秋。
顆顆通紅氣味周。
突出眼睛開口笑。
這回不戀舊枝頭。
眾大驚。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給度一人。
喜令侍者十輩。
各探籌卜其分。
緣師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誶語。
果命復探之。
師再獲。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發(fā)受戒。
拙庵光居靈隱。
俾典賓。
混源密。
主凈慈。
命分半座。
師志在晦藏。
無應世念。
然天資夙成。
不假師授。
雖不識一丁。
而吐辭發(fā)語。
形為偈頌。
老師宿學。
所不能及。
尚書尤公袤
寶文王公厚之。
丞相錢公象祖。
皆與師為方外交。
嘗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嬴得蒲江湖。
因自號無用。
累典大剎。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開禧三年示寂。
世壽七十一。
僧臘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嗣晦庵光。
光嗣妙喜。
則密乃師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為嫌要之古人闡化揚道。
肝腸是務。
不拘拘于形跡間。
故可貴也。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