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曾旼,字彥和,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海市)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七年,由吳縣尉提舉修撰經(jīng)義所檢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三)。八年,坐諂媚呂惠卿,罷為潭州州學教授(同上書卷二六九)。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提舉編修《刑名斷例》(同上書卷五○八),試秘書監(jiān)(《宋會要輯稿》職官三六之四○)。曾官潤州倉曹(《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六)、知滁州(《墨莊漫錄》卷六)。有講義三十卷、《潤州類集》十卷等(《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江西詩徵》卷一○。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二二三六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穎,自號拙齋,學者稱三山先生(《拙齋文集》附錄《行實》),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從呂本中學。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莆田主簿、長汀尉。二十六年,為秘書省正字。二十九年,守校書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四、一八二)。以疾由大宗正丞提舉福建路市舶司。遂以祠祿家居。孝宗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有《拙齋文集》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二十二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种嬖?,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拙齋文集》為底本,與從他書輯得之集外詩合編一卷。全宋文·卷四六○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大名人,寓三衢,字中玉。王素后人。徽宗政和五年上舍出身。高宗紹興二十五年為禮部侍郎、右正言兼侍講。次年使金,湯鵬舉劾其諂事秦檜,公然受金罷。善楷書。作夢山堂,呂祖謙等皆有題詠。
王珉,字中玉,大名(今河北大名東北)人。素之后?;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賜上舍出身。高宗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知吉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九)。二十四年,以宗正寺主簿任監(jiān)察御史(同上書卷一六七)。二十五年,以右正言兼侍講,后試禮部侍郎(同上書卷一六八)。二十六年,罷(同上書卷一七一),寓家信安。事見清嘉慶《西安縣志》卷三九。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三五○六
人物簡介
【生卒】:1118—1172 【介紹】: 宋信州永豐人,祖籍衢州江山,字益深。早從呂祖謙游。年四十即不應舉。以圣賢為師表,性孝友,撫孤侄如己子,鄉(xiāng)里稱賢。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118—1176 【介紹】: 宋信州玉山人,初名洋,字圣錫,學者稱玉山先生。高宗紹興五年進士第一。除秘書省正字。因疏奏忤秦檜,出通判建州、袁州、靜江府、廣州,流落嶺嶠者十七年。檜死,始還朝。剛方正直,遇事敢諫。以敷文殿直學士充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甚有政聲。入為吏部尚書,尋兼翰林學士并侍讀,所撰制誥溫雅典實。在朝多革弊事,得罪中貴,以端明殿學士出知平江府。復連貶官秩,遂辭官家居。卒謚文定。少受知于喻樗,又從呂本中、胡安國、張栻、呂祖謙游,學問博綜,精通義理。有《文定集》。
汪應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字圣錫,初名洋,登第時高宗為改今名。信州玉山(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授鎮(zhèn)東軍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九年,因反對議和,出通判建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八)。奉祠,寓居常山,起通判袁州、靜江府、廣州。檜死,召為吏部郎官(同上書卷一七一),未幾,出知婺州。二十九年,召除秘書少監(jiān),遷權吏部尚書、權戶部侍郎兼侍講。三十二年,知福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一四)。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召除吏部尚書,尋兼侍讀,因言事多與中貴不合,力求去。六年,以端明殿學士出知平江府(《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淳熙三年卒,年五十九。謚文定(《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九)。有《文定集》五十卷,已佚。明程敏政由內(nèi)閣藏本摘輯為《汪文定公集》十三卷,有明嘉靖夏浚刊本。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文定集》二十四卷,其中詩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七有傳?!⊥魬皆?,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嘉靖夏??荆ê喎Q嘉靖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七六一
汪應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初名洋,字圣錫,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紹興五年中狀元,時年僅十八,授鎮(zhèn)東軍僉判。召為秘書省正字,以論事忤秦檜,出為建州通判,后歷判袁州、靜江府、廣州。檜死,召為吏部郎官,遷右司。以親老乞外,出知婺州。入朝,除秘書少監(jiān),權吏部尚書。乞外,歷知福州、成都府,為四川制置使。入覲,除吏部尚書,尋兼翰林學士,復以端明殿學士出知平江府。淳熙三年卒,年五十九,謚文定。應辰少從呂居仁、胡安國游,精于義理,張栻、呂祖謙皆深器之。立朝剛正,多革弊端,中貴人皆側目。著有《玉山文集》、《石林燕語辨》等。《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118—118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徙居上饒,字無咎,號南澗。韓元龍從弟。以蔭為龍泉主簿。歷知建安縣。符離之役,嘗上書張浚勸勿輕舉,浚不聽。遷知建安府,大興學校,創(chuàng)修郡志。累官吏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師事尹焞,曾與呂祖謙講讀于德清慈相寺。有《桐蔭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
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后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試詞科不利,后舉進士,為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江南東路轉運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為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詩文?!№n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韓元吉(1118-1187) 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人,徙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與張元干、張孝祥、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全宋文·卷四七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