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安濟廟,在清流縣南夢溪洞口,即九龍陽數(shù)潛靈王廟也。自唐有之,莫詳創(chuàng)始封爵之由。廟前有灘險甚,往來之舟非禱于祠下不敢行。宋朝賜今額。嘉祐中,樞密直學(xué)士蔡公襄知泉州,有布衣上謁,自稱寧化九龍進士。公與坐,莫測其為神。及送之庭除,忽不見,始異之。取刺而觀,于中得詩五十六字,尋加訪問。明年,遞詩于廟,尸祝不虔,失其真跡。大觀間,縣尉張龜齡嘗序其事。今林木森陰,觀者必敬。詩云云。末題閩通文二年四月封明威校尉,永隆二年正月封興瑞將軍,九月封陽數(shù)潛靈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閩人,徙興化莆田,字成之。事親至孝。嘗應(yīng)進士舉,至輦下會詔罷去,遇王禹偁留之,言不能貽老母一日憂,禹偁稱嘆。后登真宗咸平元年進士第,判福州,以便侍養(yǎng)。全宋文·卷一六六
人物簡介
王惟正(九七二~一○四二),字晦蒙,太原(今屬山西)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進士,授瀛州司戶參軍、光化軍判官。歷知絳、遼、雅、衛(wèi)、德諸州及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升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又知解州、晉州,為江東轉(zhuǎn)運使,充三司戶部判官。仁宗慶歷二年卒,年七十一。事見《蔡忠惠集》卷三八《尚書主客郎中王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楊愈,字子聰。仁宗天圣末官河南府戶曹參軍,轉(zhuǎn)河中府觀察判官(《蔡忠惠集》卷一二《奏舉人前權(quán)河中府觀察判官楊愈可太子中允制》)。
人物簡介
【生卒】:999—1051 【介紹】: 宋福州閩縣人,字蒙伯,一作象伯。劉若虛子。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歷知滎陽縣。慶歷間韓琦為陜西經(jīng)略使,辟為鳳翔府判官,多佐琦辦理兵民事務(wù)。后通判漳州,移潤州,清廉愛民。卒于官。全宋文·卷五四八
劉奕(九九九——一○五一),字象伯,一字蒙伯,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天圣八年進士,調(diào)南康軍判官,移知洪州武寧縣事。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歷知滎陽縣。慶歷間韓琦為陜西經(jīng)略使,辟奕為鳳翔府判官。后通判漳州,移潤州。皇祐三年五月卒于官,年五十三。見蔡襄《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潤州軍州劉君墓碣》(《蔡忠惠集》卷三三)。
人物簡介
【生卒】:1006—1054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才翁。蘇易簡孫。仁宗天圣七年賜進士出身。明道中為扶溝主簿,出粟救濟饑荒。景祐四年知咸平縣,遷殿中丞,移知眉州,屢上書陳御西夏方略。慶歷三年改太常博士,出為福建路提點刑獄,移京西、河?xùn)|、兩浙?;实v元年知揚州,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蒞官辦事果決,所至裁制強黠。為人精悍任氣節(jié),詩歌豪健,尤善草書。全宋詩
全宋文·卷六三九
蘇舜元(一○○六——一○五四),字叔才,改字才翁,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蘇耆長子。外祖王旦奏授同學(xué)究出身,調(diào)興平主簿,移新昌尉。天圣八年召試學(xué)士院,賜同進士出身,歷扶溝主簿,知咸平、眉州,通判延州,入為三司勾當公事。復(fù)出為福建、京西、河?xùn)|、兩浙四路提點刑獄,京西轉(zhuǎn)運使,以度支員外郎充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舜元為文不襲故陳,歌詩豪健,與弟舜欽齊名,尤善草隸。有《奏御集》十卷、《塞垣近事》二卷、奏議三卷、文集十卷。見蔡襄《蘇才翁墓志銘》(《蔡忠惠集》卷三五),又《宋史》卷四四二《蘇舜欽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福建莆田人,字齊古。年二十第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為溫州軍事推官。累遷汀州判官、御史臺推直官。澧州逃卒誣告農(nóng)民事摩駝神,每年殺十二人以祭。州逮其族三百人,獄久不決。偕奉命審核,以誣告處該卒死。官至光祿卿。全宋文·卷四○八
方偕(九九二——一○五五),字齊古,興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大中祥符四年進士,為溫州軍事推官。歷知建安、福清、資陽諸縣。累遷侍御史、度支副使,擢天章閣待制、江淮制置發(fā)運使、知杭州,遷刑部郎中、光祿卿。至和二年卒,年六十四。偕少有文名,以吏事進,治杭尤有能聲。見蔡襄《方公神道碑》(《蔡忠惠集》卷三七),《宋史》卷三○四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7—1072 【介紹】: 宋僧。藤州鐔津人,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七歲出家,十三落發(fā),十九游方,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聰公,住南屏最久。仁宗慶歷間,隱居錢塘靈隱大桐塢永安精舍。皇祐中入京師,兩上萬言書,賜號明教大師。博通內(nèi)典,嘗作《原教孝論》以與當時辟佛者抗。為文雄偉,能自暢其說。有《治平集》、《鐔津集》。全宋詩
釋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欲姓李,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七歲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游方天下。仁宗慶歷間居錢塘,嘉祐六年(一○六一)入京,獻所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詔付傳法院,并賜號明教。神宗熙寧五年六月卒于杭州靈隱寺,年六十六。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今存《鐔津文集》二十二卷,其中詩二卷。事見《鐔津文集》卷首宋陳舜俞《鐔津明教大師行業(yè)記》?!∑踽栽?,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明弘治刊本《鐔津文集》為底本,校以《宋四十名家小集》(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a target='_blank'>鐔津文集》尚有有明永樂刻本(藏湖南省圖書館)、萬歷三十五年嘉興楞巖寺刻徑山藏本(藏武漢大學(xué)圖書館),其所載詩與弘治刊本同。槜李詩系·卷三十
契嵩,藤州人。嘗著原教論,又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編,上之仁宗,韓琦、歐陽修皆尊禮之。初居佛日,嘉祐中,陳舜俞以其宅為光德庵,俗名荒墩,在今嘉善治東五里,延嵩焚修其中。有鐔津集。熙寧四年寫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xué)大梅老,貪聞鼯鼠聲。遂化。阇毗不壞者五,頂耳舌、童真數(shù)珠,葬于永安之左。全宋文·卷七六四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七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俗姓李,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北)人。七歲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廬,得法于筠州洞山曉聰禪師。慶歷間至杭州,居靈隱寺。是時,歐陽修等人排佛尊儒,嵩乃作《輔教編》等論,會通儒釋,士大夫愛其文而畏其辯。又著《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論》,釐定禪宗祖系,對后世影響甚大。嘉祐六年至京師,上其《輔教》、《正宗》諸書,仁宗命入大藏,并賜號明教大師。尋仍歸杭州。英宗治平中,蔡襄知杭州,延居佛日禪院;數(shù)年,復(fù)歸靈隱。熙寧五年卒。其著作曾編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六十馀萬言,后有散佚。紹興中,釋懷悟輯其部分詩文,編為《鐔津文集》二十卷傳世。又其《定祖圖》、《正宗記》、《正宗論》等三書別存于釋藏。事跡見陳舜俞《都官集》卷八《明教大師行業(yè)記》。
禪師名契嵩。字仲靈。自號潛子。生藤州鐔津李氏。七歲。母鐘施以事東山沙門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時寧風(fēng)有異女子姚。精嚴而住山。時年百馀歲。面如處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中夜聞池中有如戛銅器聲。以問女子。女子曰。噫此龍吟也。聞?wù)呷疳纭?div id="1glgpol"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31_4_18_comment'>子當有大名于世行矣。無滯于是。下沅湘。陟衡岳。謁神鼎諲禪師。諲與語奇之。然無所契悟。游袁筠間。受記莂于洞山聰公。嵩夜則頂戴觀世音菩薩之像。而誦其號。必滿十萬。乃??以為常。自是世間。經(jīng)書章句。不學(xué)而能。是時天下之士。學(xué)古文。慕韓愈拒我。以遵孔子。東南有章表民。黃聱隅。李太伯。尤雄杰者。學(xué)者宗之。嵩作原教論十馀萬言。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其說。讀之者畏服。未幾復(fù)游衡岳。罷歸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其志蓋憫道法陵遲。博考經(jīng)典。以佛后摩訶迦葉。獨得大法眼藏。為初祖。推之下至于達磨多羅。為二十八祖。密相付囑。不立文字。謂之教外別傳。書成游京師。知開封府龍圖王公素。奏之仁宗皇帝。覽之加嘆。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下詔褒寵。賜紫方袍。號明教。嵩再奏辭讓。不許。宰相韓琦大參。歐陽脩。皆延見而尊禮之。留居閔賢寺。不受。再請東還。于是律學(xué)者憎疾。相與造說以非之。嵩益著書。援引古今。左證甚明。幾數(shù)萬言。禪者增氣。而天下公議。翕然歸之。熙寧五年六月四日晨興。寫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獨自行。不學(xué)大梅老。貪聞鼯鼠聲。至中夜而化。阇維斂六根之不壞者三。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常所持數(shù)珠。亦不壞。道俗合諸不壞。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閱世六十有六。坐五十有三夏。有文集總百馀卷。六十萬言。其甥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后世。嵩居錢塘佛日禪院(或云惠日禪師)。應(yīng)密學(xué)蔡公襄所請也。東坡曰。吾入?yún)巧屑耙娽浴?div id="zvczd17"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31_4_112_comment'>
師名契嵩。字仲靈。藤州鐔津人。姓李氏。七歲出家。既受具。常戴觀音圣像。誦其名號。日十萬聲。經(jīng)傳雜書靡不博記。得法于洞山聰公。慶歷中至錢塘。樂湖山之勝。遂稅駕焉。自號潛子。一室翛然。閉戶著書。作輔教論十馀萬言。明儒釋一貫。又著定祖圖正宗記。抱其書入京師。因府尹龍圖王公素以書獻。仁廟嘉嘆。詔付傳法院編次。旌以明教之號。賜其書入藏。韓忠獻公歐陽文忠公皆稱道之。由是名振海內(nèi)。已而東還。屬蔡公襄為守。延置佛日山。居數(shù)年。退老于靈隱永安精舍。熙寧五年示寂。阇維。六根不壞者三。曰眼曰舌曰童真。并頂骨數(shù)珠五物存焉。所出舍利。紅白精潔。狀如大菽。葬于永安院之左。門人編其書曰鐔津集。 贊曰。 閉戶著書 引古連今 披誠帝闕 真氣森森 名馳海宇 道振禪林 百煉不耗 斯表精金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契嵩,字仲靈,亦號潛子。姓李氏,鐔津人。年十三落發(fā)受具。弱冠出游,往還江湘衡岳間。首常戴觀世音像,而誦其洪號,日十萬聲。由是澄心妙想,理啼文言,慧悟俱徹。世間典籍,一覽便通。初參洞山聰,豁爾省朗。當是時,有慕韓昌黎排佛者,其言寖熾。嵩深憂之,作《原教論》,明儒釋一貫,以抗其說,聞?wù)唧@服,法會復(fù)昌。嵩復(fù)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諸篇,以閎厥旨。觀察李公謹,以其名聞,詔賜紫衣。府尹王仲儀,復(fù)以所著《圖》、《記》上之,仁宗嘉嘆。宣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仍賜“明教”之號。當世名公巨子,如韓忠獻琦、歐陽文忠修,莫不欽企。交相延譽,聲望日隆。嵩居南屏最久,有《游南屏記》及題詠諸什。后為蔡君謨請主佛日。未幾,遂謝去,隱于靈隱大桐塢永安精舍。宋熙寧五年六月四日,書偈而化。偈曰:“此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xué)大梅老,貪聞鼷鼠聲。”荼毗得不壞者五,凈慈北澗居簡,以五不壞贊之。所著有《輔教編》、《定祖論》、《正宗記》及《鐔津集》三十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08—1035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君山。蔡襄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為長溪縣尉。善折獄,人稱神明。遷太康主簿,以疾早卒。有遺稿十數(shù)萬言,皆言當世之務(wù)。
蔡高(一○一四~一○四一)(生年據(jù)《端明集》卷三六《祭弟文》推算),字君山,仙游(今屬福建)人,襄弟。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曾為開封府太康主簿,調(diào)長溪縣尉,善折獄,以疾卒于官,年二十八。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八《蔡君山墓志銘》、《莆陽文獻傳》卷九。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人,字正臣。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授泉州南安尉,偶得微疾,投檄去,未幾疾愈,以詩酒自娛。平淡簡古,有晉宋間風(fēng)度。與蔡襄同年相厚,慶歷間襄率同列薦之,堅臥不起。嘗游武夷,每至勝處,必有題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