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行秀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3 首
余幼年刻意于琴,初受指于弭大用,其閑雅平淡,自成一家。余愛棲巖,如蜀聲之峻急,快人耳目,每恨不得對指傳聲。間關二十年,予奏之,索于汴梁得焉。中道而卒,其子蘭之琴事深得棲巖之遺意。甲午之冬,余扈從羽獵,以足疾得告,凡六十日,對彈操弄五十馀曲,棲巖妙旨,于是盡得之。因作是詩以記其事云。
湛然有琴癖,不好凡絲竹。
兒時已存心,壯年學愈篤。
倉忙兵火際,遺譜不及錄。
回首二十秋,絲桐高閣束。
棲巖有后人,萬里來相逐。
能繼箕裘業(yè),待予為季叔。
今冬六十日,對彈五十曲。
五旬記新聲,十朝溫已熟。
高山壯意氣,秋水清心目。
陽春撼瓊玖,白雪碎瑤玉。
洛浦太含悲,楚妃嘆如哭。
離騷泣鬼神,止息振林木。
秋思盡雅興,三樂歌清福。
自馀不暇數(shù),渴心今已沃。
昔我?guī)熷艟?,平淡聲不促?div class="rul9hpi" id='poem_sentence_14_392620_comment'>
如奏清廟樂,威儀自穆穆。
今觀棲巖意,節(jié)奏變神速。
雖繁而不亂,欲斷還能續(xù)。
吟猱從簡易,輕重分起伏。
一聞棲巖聲,不覺傾心服。
彼此成一家,春蘭與秋菊。
我今會為一,滄海涵百谷。
稍疾意不急,似遲聲不跼。
二子終身學,今日皆歸仆。
我本嗜疏懶,富貴如桎梏。
幸遇萬松師,一悟消三毒。
早晚掛冠去,閭山結茅屋。
蔬筍粗充庖,糲飯炊脫粟。
有我春雷子,豈憚食無肉。
旦夕飽純音,便是平生足。
予幼而喜佛,蓋天性也。壯而涉獵佛書,稍有所得,頗自矜大。又癖于琴,因檢閱舊譜,自彈數(shù)十曲,似是而非也。后見琴士弭大用,悉棄舊學,再變新意,方悟佛書之理未盡。遂謁萬松老人,旦夕不輟,叩參者且三年,始蒙見許。是知圣諦第一義諦,不在言傳,明矣。邇因忘憂學鼓琴,未期月,稍成節(jié)奏,又知學道之方,在君子之自強耳。故作琴道喻,述得旨之由,勉子進道之漸云。
昔我學鼓琴,豪氣凌青天。
輕笑此小技,何必師成連。
寶架翻舊譜,對譜尋冰弦。
自彈數(shù)十弄,以為無差肩
有客來勸予,因舉莊生篇。
時君方誦書,輪扁居其前。
釋椎而入請,何故讀殘編。
上古已久矣,不得見圣賢。
遺書糟粕馀,與道云泥懸。
臣年七十秋,雙鬢如垂綿。
斲輪固小巧,巧性非方圓。
心手兩相應,不能語子焉。
是知圣人道,安得形言詮。
至今千載間,此論不可遷。
琴書紙上語,妙趣焉能傳?
不學妄穿鑿,是為誰之愆。
今方謁弭君,服膺乃拳拳。
相對授指訣,初請歌水仙。
吟猱不踰矩,節(jié)奏能平平。
起伏與神會,態(tài)狀如云煙。
朝夕從之游,琴事得大全。
小藝尚如此,大道寧不然。
當年嗜佛書,經論窮疏箋。
公案助談柄,賣弄猾頭禪。
一遇萬松師,駑駘蒙策鞭。
委身事灑掃,摳衣且三年。
圓教攝萬法,始覺擔板偏。
回視平昔學,尚未及埃涓。
漸能入堂奧,稍稍窮高堅。
疑團一旦碎,桶底七八穿。
洪爐片雪飛,石上栽白蓮。
佛祖立下風,俯視威音先。
忘憂西域時,師我求真筌。
經今十五春,進退猶遷延。
望涯自退縮,甘心嗟無緣。
將求無價寶,未肯酬一錢。
未啟半簣土,欲酌九仞泉。
美玉付良工,良工得雕鐫。
良金不受冶,徒費爐鞲煽。
聞君近好琴,停燭夜不眠。
彈之未期月,曲調能相聯(lián)。
君初未彈時,曾不知勾蠲。
學道亦如此,惟患無精專。
誰無摩尼珠,誰無般若船。
立志勿猶豫,叩參宜勉旃。
他時大徹悟,沛然如決川。
毛端吞巨海,芥子含大千。
瞬息一世過,生死相縈纏。
此生不得覺,曠劫徒悲煎。
吾言真藥石,療子沈疴痊。
誠之索偈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誠之久侍萬松師,何事十年下手遲。
劫火光中須退步,青春寧有再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