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遜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8 首
壽沈石田先生八十 明 · 屠滽
七言律詩
昔年曾擅筆中花,載酒詩成句句佳。
到處奚囊堆綺繡,有時出語帶煙霞。
曹劉墻短通三昧,李杜壇高共一家。
瑟縮寒童過橋日,幾多詞客盡驚誇
按:讀此詩知公與沈先生詩韻往還其相企重久矣初弘治中公為太宰上以從岷王所奏命逮知州劉遜科道龐泮等交章諫阻上怒盡系之獄時碧川楊公為宮詹移公書謂科道一時被系公大臣即當論救不宜遽使官攝其事后六日上竟從公言釋泮等于獄而楊劄則巳傳于世矣至正德中公再掌院從都下見沈石田集有詠楊宮詹與屠太宰論事劄子語多相刺公一笑為具述其事次韻答之末曰我欲到虎丘攜酒追吟蹤愿言保遐壽待我談始終蓋公和石田詩在十年后時石田年八十二至次年九月公解組過吳門而石田已于八月捐館矣余因嘆石田以一布衣能直論當軸元老無所諱然公與石田雅舊既見所刺雖答詩解嘲而復(fù)愿石田遐壽欲面陳始終得生白于長者前輩風流俱足重也其詩今不備載
⑴ 公自注曰先生題景有瑟縮寒童懶過橋之句為詞家所誦
予于弘治丙辰承乏天曹四月十三日科道官奉旨俱下錦衣衛(wèi)獄,予召四司詢科道得罪之由,皆曰不知,且言諸衙門所進民情封事既得旨例捧到科交收,今既下獄,無人收領(lǐng),各官既不得領(lǐng)出于外,又不可留宿于內(nèi),聞先朝亦嘗有科道,官下獄請命中書等官攝其事,予未暇答銓。司具其事,呈堂日已至申,乃急為轉(zhuǎn)達,遂得俞旨。是夕臺部封事方得人收納。次日,予鄉(xiāng)姻宮詹楊公〈名守阯別號碧川今升南京吏部尚書致仕〉致書于予,大意言科道官下獄閣下,即當抗疏請貸如何,差官代其事,予以不知科道官得罪之由,難便請貸,及臺部封事無人領(lǐng)收事不可緩之,故答之次日早鄉(xiāng)友掌科呂公〈名獻今任順天府尹〉問予曰:楊公昨有書與閣下否。予曰:有。因誦彼此書中大意。呂公曰:楊公亦以此書送六科,科中人皆疑之。予笑而不答,后與楊公往還如舊者,經(jīng)十馀稔,未嘗言及此事。今年秋,朝退還邸第,有客以石田先生詩集與犬子徑者,偶抽一冊目之,見五言古風一首,題曰:讀楊宮詹與屠太宰論事劄驚曰:異哉。讀畢不覺大笑,因次韻一章名曰解嘲云。
宦游久京國,學通尤未通。
見惡必遠避,見善嘗加恭。
石田乃隱者,賦詩亦多工。
如何論朝政,所論殊不公。
此札實差謬,何謂聲枌枌。
到處任播揚,有類衡與縱。
碧川居論思,如何不納忠。
致書戒老夫,友道皆云隆。
追思昔年事,大明麗長空。
堯舜喜復(fù)出,萬幾任匆匆。
納諫真如流,明良喜相逢。
荊榛委籬落,芝術(shù)收藥籠。
萬姓樂熙皞,四方無鞠讻。
今上初出閣,庶事元老總。
九卿集東閣,講官索儒宗。
先求語言正,更論德學崇。
人各薦一二,不稱交相攻。
老夫薦兩楊,碧川川流壅。
為語帶鄉(xiāng)音,不及問學充。
因之又復(fù)薦,元老耳若聾。
欣然用石齋,萬口稱股肱。
碧川已備知,豈肯心懷兇。
同鄉(xiāng)又相親,度量廓有容。
維時科道官,有事忤宸衷。
一朝下縲紲,難便責保庸。
顛末尚未知,焉敢干重瞳。
臺部上民事,俞旨俱已蒙。
日暮無人收,厥職誰與供。
越例送臺部,又恐觸袞龍。
天曹借中書,攝事猶賓鴻。
此舉實舊規(guī),碧川豈不聰。
書來既善道,如何報科中。
彼若擊巨石,我猶履薄凍。
今復(fù)寄吳下,大傷君子風。
碧川豈為此,姻舊情雍雍。
意必有憸邪,假此成己功。
抑恐入銓者,邪正有不同。
或嫌不超擢,或怨非要沖。
當時呂都諫,氣節(jié)儕何颙。
亦嘗論此輩,懷毒猶??蜂。
其禍必在后,亦或先其躬。
福善與禍淫,循環(huán)兩無窮。
莫道此言虛,應(yīng)若豐山鐘。
云衢謾委蛇,何必好怔忪。
馬周三十貴,屢受唐室封。
崇卑各分定,何必縈心胸。
石田若聞此,其言未必從。
我欲到虎丘,攜酒追吟蹤。
愿言保遐壽,待我談始終。
《孝宗實錄》:"先是岷王奏武岡州知州劉遜諸不法事,上命逮,科道交章諫阻。上怒,四月戊子,下六科給事龐泮等四十二人、御史劉紳等二十人于錦衣衛(wèi)。是月庚寅,以六科缺人掌印,命于尚寶司及中書舍人內(nèi)暫委六人署事,從吏部尚書屠滽奏也。乙未,上從滽等公疏,即日釋泮等,仍各罰俸三月。"○屠公以弘治十三年致仕,正德二年四月起掌都察院,四年閏九月致仕,則屠寄此詩當在丁卯、戊辰間,所謂"經(jīng)十余稔未嘗談及此事"者也。屠詩云:"愿言保遐壽,待我談始終。"然都憲之解任在閏九月,而先生以八月捐館矣。
相彼流泉,湜湜其清。
從流朔源,維山之經(jīng)。
有美劉侯,是度是營。
有淵斯池,有翼斯亭。
民有攸濟,日用以寧。(一章)

相彼流泉,澄澈且美。
不舍晝夜,曰為道體。
有美劉侯,來邑來祀。
祀事孔明,神錫福祉。
令聞不窮,惟泉是似(右流泉。)(二章)

步至九峰寺 明 · 沈守正
七言律詩
谷雨相催物物新,散行時讓汲泉人。
共聽牧子吹蘆管,一任松花打角巾。
有竹有藤將廢寺,好風好日半閑身。
安能移榻溪流上,怪石高梧作比鄰。
手植雙梧待鳳凰,靈禽不至露華涼。
即今飄落先蒲柳,滿葉題詩意更長。
藤刺鉤衣石有棱,旋螺山路記來曾。
貪涼客喜因秋健,無礙天真似水澄。
竹里煮茶清響發(fā),樹頭安榻午風增。
孤懷欲寄東林社,不見虛堂覓句僧時讓公往桐鄉(xiāng)。)
鄭丈人之鏶字成仲。東萊人。少博學。老而不倦。一時鉅公多許之。余亦屢拜其第。公必抽古書疑難。有所警發(fā)者實多。公晚年得退陶先生逸稿于其族人家笥篋中。蓋自松齋宅來外孫家。而不錄于本集者也。況其游泮時。與金河西麟厚酬唱諸作中。李杜文章顏柳筆之句。蓋出于此而其年即乙酉也。年譜載此事而誤錄于乙亥條。金荷潭時讓曰河西生壬戌而乙亥有是詩。則其年才十四歲。必無是理。疑有誤云。而人莫之辨。及得是稿則乃乙酉事也。公以書抵陶山山長。請改年譜。且曰事若重大。猝難改刊。傍注其事。以為日后改刊時釐正之地。其時李洗馬丈(守淵)答書。稱以大有功于斯文云。公精寫一冊。見在于家。余今年正月。過浦內(nèi)村。其仲胤吉初袖示之。請為詩以表之。遂忘拙而書。
陶翁逸稿賴公傳,謄寫新編勝刻鐫。
石鼓漏詩韓老闡,航書復(fù)顯壁經(jīng)圓。
斯文可許功勞大,后世宜稱博雅賢。
釐正荷潭疑謬處,泮宮遺跡驗當年。
河江界挽 其四 (甲辰) 晚清 · 趙性家
七言律詩
文武全才古亦罕,吾鄉(xiāng)產(chǎn)一斗南公。
少時素恥脂韋習,晚節(jié)偏深炳燭功。
論學鴻儒時讓列,談兵鰍輩敢爭雄。
今年適值嗟辰讖,悵望尼丘秀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