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光啟

相關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1—1620 【介紹】: 明應天府江寧人,字弱侯,號澹園。萬歷十七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二十二年,受命撰修明國史。侍講東宮,二十五年主順天鄉(xiāng)試,遭誣劾貶福寧州同知。未幾棄官歸,講陰陽良知之學,與李卓吾善。博極群書,精熟典章,工古文,卓然為名家。有《澹園集》、《國朝獻征錄》、《國史經籍志》、《焦氏筆乘》、《老子翼》、《莊子翼》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弱侯,上元人。萬歷己丑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謫福寧州同知追謚文憲有漪園集
維基
焦竑(1540年—1620年),字弱侯,號澹園,又號漪園,世稱澹園或漪園先生、焦太史。
南京旗手衛(wèi)人,祖籍山東日照。
明代狀元、史學家。
焦氏四世祖焦朔隨大將軍徐達征戰(zhàn)。
焦竑生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自幼刻苦向學,博極群書。
十六歲應童子試,以第一名選為京兆學生員,受到試官及南直隸督學使者趙方泉等的賞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鄉(xiāng)試中式舉人,時年二十五歲。
此后連續(xù)七次會考,都名落孫山。
直到二十五年后的萬歷十七年(1589年),焦竑方中會試,殿試高居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擔任太子朱常洛講官,進《養(yǎng)正圖說》一冊。
郭正域因焦竑沒有與他商量這件事,認為焦竑是沽名釣譽。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任鄉(xiāng)試主考官,將落榜之徐光啟提拔第一,并拍案嘆曰:“此名世大儒無疑也。”。
由于個性梗介疏直,得罪不少政要。
次相張位更視焦竑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
后來被曹大咸、楊廷蘭等檢舉“以舉子九人文多險誕語”,貶為福寧州(治所在今福建霞浦)同知。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赴福建福寧州上任。
次年全國官員大計,焦竑又被考以“浮躁”評語,遭“鐫秩”。
最后決定辭官,此后歸家不出,專心著述。
好友管志道說:“焦殿撰漪園丈之不為世所容,則愚已逆料其必然矣!
”萬歷三十年(1602年),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傳教,曾拜會過焦竑。
泰昌元年(1620年)去世。
安宗時追謚文端。

人物簡介

維基
許樂善(1547年—1626年),字修之,號惺所,后改號惺初,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民籍。
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四十二名舉人。
隆慶五年(157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三百五十六名,三甲第一百零二名進士。
令郟縣,五年七月選為湖廣道試御史,六年七月實授,九月巡按直隸等處印烙種馬兼理屯田。
十年七月起復,以中途患病乞歸。
十一年十月復除江西道御史,巡按直隸,十三年正月以病乞歸。
起復原職,三十一年六月掌河南道事,三十二年六月升太仆寺少卿添注,三十五年七月晉南光祿寺卿,三十七年十一月升南京通政使。
在郟,蠲除酒稅、修筑城邑,郟民賴焉。
在臺,值張居正奪情,都御史上公疏慰留,諸御史皆署名,樂善為居正門下士,獨不署。
巡按畿南,劾治不法、請停礦稅、救建言御史,舉朝稱之。
萬歷三十九年致仕,天啟六年卒,享年八十,賜祭葬,祀鄉(xiāng)賢。
著《適志齋稿》十卷。
徐光啟、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樂善與焉,遂受洗。
光啟孫女徐甘第大嫁樂善之孫遠度,產子女八人,皆受洗,許氏遂為江南教務重心。
郭居靜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Lazaro Cattaneo(1560—1640) 明末來華天主教傳教士。
意大利人,號仰凰。
出身貴族。
萬歷二十二年,至韶州、北京、南京等地傳教。
三十六年,應徐光啟之邀,到上海開教,為徐氏一家施洗,為第一個至上海之天主教傳教士。
后又至杭州、嘉定間傳教。
有《靈性詣主》等。

人物簡介

維基
楊廷筠(1562年—1627年),字仲堅,號淇園,又號彌格子,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官至順天府府丞。
楊廷筠曾皈依天主教,圣名彌額爾(Michael),與徐光啟、李之藻被譽為“圣教三柱石”。
萬歷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進士,授江西安??h知縣。
次年,授監(jiān)察御史,巡漕御史。
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任蘇松巡按御史、直隸巡按御史。
隨后擔任江西按察司副使。
天啟二年(1622年)授河南按察司副使、湖廣按察司副使。
天啟三年(1623年)升任光祿寺少卿。
天啟四年(1624年)改順天府府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4—1630 【介紹】: 明浙江杭州人,字振之,又字我存,號淳庵居士,一號存園叟。
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歷南京工部員外郎、工部水司郎中、太仆寺少卿。
徐光啟篤信耶穌會士利瑪竇之學。
天主教徒。
崇禎初年應薦參與歷書修訂,協(xié)助利瑪竇修訂《坤輿萬國全圖》,與利瑪竇合撰《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圓容較義》等,另有《寰有詮》、《名理探》。
維基
李之藻(1571年10月13日—1630年11月1日),字我存,又字振之,號涼庵居士、涼庵逸民、涼庵子、涼叟、存圓寄叟等,教名良(Leo)。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明末政治人物、翻譯家、天文學家,中國圣教三柱石之一。
徐光啟一同受洗成天主教徒。
李之藻生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
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二甲第五名進士,授任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三十一年七月與翰林院編修陳之龍典福建鄉(xiāng)試,三十六年降任直隸開州知州,三十八年升南京工部員外郎,管理寶源局,后考察去職。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起升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次月改為光祿寺少卿、管工部都水司郎中事,奉命調度十六門城樓軍器,鑄造西洋大炮、戰(zhàn)車及工部火器、火藥,二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仍管工部都水司郎中事,上疏以夷攻夷二策,言西洋大銃可以制奴,兵部移文徵取,于是兩廣總督胡應臺遣游擊張燾解送夷目七名、通事一名、傔伴十六名赴京聽用。
天啟三年二月,李之藻被科道糾拾,調用南京。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開始師從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
萬歷三十八年(1610)二月,李之藻在北京突患重病,李以為必死,留下遺囑,利瑪竇“朝夕于床笫間,躬為調護”,同年,皈依天主教,圣名良(Leo),將家中供祀的佛像毀棄,換上耶穌像。
事實上,李之藻認識利瑪竇之初,利瑪竇就勸他入教,但未成功,主因是李之藻有妾,而天主教奉行一夫一妻制,李之藻與利瑪竇來往多年之后,終于下決心休離妾,正式受洗,但李之藻本人“賭博成癮,誰也比不上他那樣酷愛下棋、打麻將。
”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出任光祿寺少卿,負責研制大炮,天啟三年(1623年)去職。
思宗崇禎二年(1629年)重新起復,負責修訂歷法,李之藻還自己制作了地球儀等天文儀器,府內幾乎到處都是儀器。
晚年一目失明,一目視力甚弱,仍然嗜學不倦。
次年(崇禎三年,1630年)病逝于任上。
李之藻向明朝廷推薦傳教士所傳歷法,并自澳門葡萄牙人處引進大炮以抵御滿洲人。
同時他也善于翻譯,許多西洋典籍直接或間接地藉由李之藻之手完成翻譯、校訂以及出版工作。
在《坤輿萬國全圖》的題記中,李之藻表現(xiàn)出了對當時世界科技發(fā)展的程度的驚訝和強烈興趣。
羅如望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6—1623 【介紹】: 一譯作羅儒望。
明末來華天主教傳教士,號懷中。
生于葡萄牙拉梅戈(Lamego)。
1583年入耶穌會。
在印度果阿習哲學,在中國澳門學習神學。
萬歷二十六年奉派至韶州,后至南昌。
二十九年至南京,曾給明末官吏瞿太素、徐光啟施洗入教。
四十四年禮部侍郎沈□奏請禁教后,避于江西建昌、福建漳州、江蘇嘉定等地教徒家,最后避往杭州楊廷筠家。
在嘉定時曾建立教堂。
卒于杭州。
著有《天主圣教啟蒙》、《天主圣像略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Sabbathino de Ursis(1575—1620) 意大利人。
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
明萬歷三十四年來華傳教。
善天文、歷法。
隨利瑪竇習漢語,后助徐光啟、李之藻譯西方天文書籍,并測量北京經度,制造窺視天體儀器等。
四十四年廷臣奏請禁教,被逐至澳門。
有《簡平儀說》、《泰西水法》、《表度說》等。
李天經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天經(1579年—1659年),字仁常,一字性參,又字長德,北直隸趙州(今屬河北)吳橋縣人,明末官員、數學家、天文歷法家。
生于萬歷七年(1579年),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成進士。
乞授郡博士,以便終養(yǎng)。
擢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知濟南府。
天啟四年丁父母憂歸。
崇禎五年(1632年)入歷局,至翌年(1633年)徐光啟卒后主持歷局,并承徐光啟遺愿完成《崇禎歷書》137卷,還主持翻譯了《坤輿格致》4卷。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升為光祿寺卿,直至明末寇亂四起,他才告老還鄉(xiāng),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卒。
享年80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進賢人,字良孺。萬歷二十九年進士。由知縣擢兵科給事中,旋掌科事。疏陳時弊,言極危切。天啟時,官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被指為東林黨人,革職戍邊。崇禎初,召還,累官至兵部尚書致仕。明亡后卒。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良,進賢人。萬歷辛丑進士,除長興知縣升禮部主事擢兵科給事中歷官右僉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拜南刑部尚書改兵部尚書有綠雪樓槁
維基
熊明遇(1579年—1649年),字良孺(一字子良),號壇石山主人,江西南昌進賢北山人(今屬江西南昌縣涇口鄉(xiāng)東湖村)。
萬歷二十八年庚子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聯(lián)捷辛丑科三甲139名進士,三十三年任浙江長興知縣。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擢兵科給事中,多所論劾,疏陳時弊,言極危切。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禮科給事中亓詩教懷疑熊明遇與東林黨通,上書彈劾他,建議將其外調。
后歷任福建僉事、寧夏參議。
天啟元年(1621年)以尚寶少卿進太仆少卿,不久,擢升南京右僉都御史,天啟五年(1625年)被魏忠賢革職,并牽連汪文言案,被貶到貴州平溪衛(wèi)。
崇禎元年(1628年)起復,任兵部右侍郎,次年進為左侍郎,遷南京刑部尚書,崇禎四年(1631年)任兵部尚書,次年清軍入關劫掠,巡撫沈棨與中官王坤私自與清軍議和,被給事中孫三杰彈劾,明思宗將其解職,不久以兵部尚書銜致仕。
致仕多年后又被人推薦起復為南京兵部尚書,改任工部尚書。
后因病歸家,明亡后隱居不仕。
熊明遇在萬歷年間已與耶穌會人士龐迪我(Didacus de Pantoja, 1571-1618)、陽瑪諾(Emmanuel Diaz, 1574-1659)、畢方濟接觸,并與徐光啟往來。
對于西方科學有頗為深入的了解。
在福建僉事任內,他曾向方孔炤與方以智父子前展現(xiàn)他所接觸的西學。
方氏父子與熊明遇曾一同登臨游覽太姥山并大談西學,可說是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格致草》和《則草》,是兩部介紹西學的重要著作,于萬歷末年刊刻的《則草》是第一本由中國士人完成與出版的西學作品。
他又工詩善文,當時頗享盛名。
著有《南樞集》、《青玉集》、《格致草》、《綠云樓集》、《羅岕茶記》等。
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直行書》與《綠雪樓集》被列入禁燬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2—1649 【介紹】: 明末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
意大利人,號今梁。
萬歷三十一年入耶穌會,三十八年抵澳門。
三年后到北京。
四十四年,禮部侍郎沈淮奏請禁教后,避住杭州。
后應孫元化之請至嘉定傳教。
不久潛回北京,居徐光啟家。
天啟二年起至上海、松江一帶傳教。
崇禎元年起又至河南、山東、江蘇、浙江之間傳教。
清兵入關后,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先后遣其赴澳門求援。
永歷元年引葡兵三百入桂林。
死于廣州。
有《靈言蠡勺》。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