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汝高。隆慶五年進士。初仕龍游知縣,入為御史,擢光祿寺少卿。萬歷中疏爭三王并封,忤旨。削籍卒于家。維基
涂杰(1547年—?),字汝高,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新建縣軍籍,南昌縣人(今江西省南昌市)。隆慶四年(1570年)中式庚午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二百七名,三甲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授浙江龍游縣知縣。萬歷五年(1577年),任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萬歷十年,改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后兼任湖廣巡按。萬歷二十年,擔任光祿寺少卿。萬歷二十一年,國本之爭矛盾開始激化,明神宗加快改立進程,下詔三王并封(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當時光祿丞朱維京、給事中王如堅上疏率先反對。明神宗大震怒,兩人被貶戍邊。隨后涂杰、王學曾繼續(xù)上疏,兩人均被斥為民。此事激起群臣更多反對,最終迫使大學士王錫爵辭職、明神宗收回前命。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贈涂杰太常寺少卿。天啟三年,贈大理寺卿。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廣東南海人,字唯吾。萬歷五年進士。授醴陵知縣,調崇陽,擢南京御史。請勿遣官校捕人,請斥語涉邪妄之內官。忤旨,降興國判官。后遷光祿丞,與少卿涂杰疏爭三王并封,削籍歸。全粵詩·卷四一八
王學曾,字唯吾。南海人。明神宗萬歷五年(一五五七)進士。授醴陵知縣。后調任崇陽知縣,擢南京御史。卒以累言事忤旨,降興國判官。后遷光祿寺丞。與少卿涂杰疏爭三王并封,削籍歸,卒于家。明光宗泰昌元年(一六二〇)詔贈太仆寺少卿。有《入楚吟》、《西游草》、《飛云》等集。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一七有傳。維基
王學曾(?—?,一些資歷誤作黃學曾),字唯吾,廣東廣州府南??h人,民籍。萬歷四年(1576年)廣東鄉(xiāng)試第四十五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一百五十五名,登三甲第一百一十三名進士。授湖廣醴陵縣知縣,后改任湖廣崇陽知縣、南京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萬歷十三年,擔任湖廣興國州判官,后任湖廣德安府推官、南京刑部貴州司主事。萬歷十八年,擔任光祿寺寺丞。萬歷二十一年,國本之爭矛盾開始激化,明神宗加快改立進程,下詔三王并封(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當時光祿丞朱維京、給事中王如堅上疏率先反對。明神宗大震怒,兩人被貶戍邊。隨后涂杰、王學曾繼續(xù)上疏,兩人均被斥為民。此事激起群臣更多反對,最終迫使大學士王錫爵辭職、明神宗收回前命。天啟二年,贈太仆寺少卿。
人物簡介
顧光祖(1568年—1645年),字耀之,號純武,山東東昌府聊城縣,平山衛(wèi)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成進士,授行人,負責冊封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及桂王朱常瀛;轉工科給事中,督理北京的廠庫及建設陵墓物資,日以繼夜釐剔。他對民兵立誓:「我自命生平清白直,不收受人民任何東西。你們的工價銀餉,動輒需要五六萬、八九萬,我必不敢多發(fā)引致乏匱,也必不敢少發(fā)延緩病弱兵民,絕對不會如以前等候多年也得不到十分一。」魏國公徐弘基有事請托顧光祖,他嚴厲地說:「為朝廷效力矢在公正審慎,怎能接受暗中賄賂?」立刻糾察徐弘基,崇禎帝最初考慮重懲,但顧念魏國公是勛舊改為罰俸一年。徐弘基恨之不已,買通宦官誣陷其誤收鉛銀,降為光祿寺丞,再升尚寶司卿。其建言多獲采納,得準告老回鄉(xiāng)。北京淪陷,他在家鄉(xiāng)起兵;弘光帝繼位,召任太仆少卿,升太常寺卿,轉大理寺卿。卒年七十八。
人物簡介
趙紱,字惟德,號懷東,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樂平縣人,軍籍。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三十五年任盧龍知縣,實心為政,勤儉自勵。擢南京陜西道御史,四十一年彈劾浙江巡撫高舉,使其去職。天啟元年升南京通政司右參議,五年升右通政,六年改左通政,尋升通政使。七年二月升兵部右侍郎,與都督鄭士毅護送瑞王朱常浩就封陜西漢中府,以瑞王內監(jiān)張邦詔被搜出船戶挾帶私鹽,被下旨斥責。八月以三大殿功成,加都察院右都御史,照舊管事。崇禎元年三月,轉任兵部左侍郎,尋罷。
人物簡介
陳纁(?—1644年),號玄公,湖廣承天府鐘祥縣人,崇禎庚辰進士。官至四川副使。張獻忠陷重慶,陳纁身死。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歷官兵部車駕司主事,升陜西榆林道僉事。瑞王朱常浩為避李自成,自漢中逃往四川,陳纁隨同護送。四川巡撫陳士奇保奏其為關南兵備副使,率領三千騎兵,鎮(zhèn)守重慶。崇禎十七年(1644年)六月,張獻忠破城,陳纁全家殉難。朱常浩、陳士奇、知府王行儉、巴縣知縣王錫等同死。清朝追謚節(jié)憫。
人物簡介
黃鶴樓志·人物篇【生卒】:1606—1646 【介紹】: 明陜西延安府膚施縣柳樹澗人,字秉吾,號敬軒。曾隸延綏鎮(zhèn)為軍。崇禎三年在米脂起義,號“西營八大王”。次年,成為以王自用為首的三十六營之一。轉戰(zhàn)陜、晉、豫各地。八年,與高迎祥、馬守應等東進破鳳陽,燒明皇陵。繼與迎祥分兵,南下廬州,縱橫于蘄、黃一帶,然后回師入秦,威脅西安,轉而東出潼關,轉戰(zhàn)河南、湖廣及江北各地。十一年,在谷城降明。次年再起,擊敗左良玉所率追兵。十三年,與羅汝才聯(lián)軍入川,以走制敵,使明軍疲于奔命。十四年初,長驅出川,破襄陽,殺明襄王朱翊銘,使明督師楊嗣昌畏罪自殺。旋與汝才分軍,東下英、霍一帶。十五年,轉戰(zhàn)江北,破廬州,南京為之震動。十六年,西進取武昌,殺明楚王朱華奎,并一度攻占湖南各地。十七年,再入川中。克重慶,殺明瑞王朱常浩。八月,克成都。十月,建立大西政權,稱西王,年號大順。殺明宗室,籍沒官紳財產,責令富商助餉。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清肅親王豪格自漢中進攻四川,率軍抵御不利,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被擒旋卒。
張獻忠(1606—1647) 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字秉吾,號敬軒。延安柳樹澗(今陜西定邊東)人。崇禎十六年(1643)連克蘄、黃、湖廣等地,崇禎十七年入川稱帝,年號大順。據吳偉業(yè)所著《綏寇紀略》記載:在占領武昌期間,張獻忠曾登臨黃鶴樓,作詩《題黃鶴樓》,并令其下屬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