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18 【介紹】: 明山東歷城人,字象賢,號南渚。隆慶五年進士。萬歷初授南京兵部主事。請廣取士之額、緩催科、開言路。張居正欲重罪之,因吏部尚書王國光勸,出為楚府右長史,復坐以事,落職歸。居正死,起戶部郎中,累遷戶部尚書,兼署吏部,推舉無所私。后因故被劾,遂杜門乞去。家居七年卒。維基
趙世卿(1538年—1615年),字象賢,號蘭渚,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人,隆慶辛未進士,萬歷間官至戶部尚書。嘉靖甲子(1564年)山東鄉(xiāng)試第五十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登辛未科會試第三百九十六名,三甲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萬歷初年,張居正當國,以嚴治政,州縣學取士不得超過十五人;布政使、按察使司以下的官吏,即便公事也禁乘驛馬;死刑年有定額;征賦以九分為標準,如不及格有關部門要受罰;又屢次重責議論事情的人。趙世卿上奏糾正當時的五件重要的事。請求擴大取士的名額,放寬驛車的禁例,減少處死刑罰,延緩對科稅的催征,而最后極力疏論應該廣開言路。因此得罪張居正,被調出京城,擔任楚府長吏。第二年的京官考核,又以不謹慎為名,撤職回鄉(xiāng)。張居正死后,趙世卿再次起用,萬歷十二年(1584年),任禮部儀制司郎中。萬歷十三年,任光祿寺少卿。萬歷十五年,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后擔任通政使司右通政、左通政。萬歷十六年,任光祿寺卿。萬歷十七年,任太常寺卿。萬歷二十年,任順天府府尹、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提督軍務。萬歷二十一年,調任戶部右侍郎,督理倉場。趙世卿工于心計,凡是他所上奏的事,都斟酌分寸,軍務國政有賴于此。戶部尚書陳蕖有病,侍郎張養(yǎng)蒙避身不負責事務,皇帝惱怒,將他們一起罷免,而提拔趙世卿任尚書。趙世卿為人重節(jié)操,為官盡職守,深得皇帝倚重。吏部尚書空缺,曾派他兼任,推舉官員,毫無私心。只是楚王府宗族的人與楚王相互攻擊,趙世卿極力稱楚王不是偽王,與沈一貫觀點相一致。李廷機輔佐朝政,趙世卿極力推舉他,結果被朝廷大臣懷疑結黨,先后為給事中杜士全、鄧云霄、何士晉、胡忻,御史蘇為霖、馬孟禎等人彈劾,趙世卿便閉門在家請求去職。他上書十多次,皇帝沒有答復。萬歷三十八年秋,趙世卿就上疏出城等候命令。第二年十月,索性乘車徑直離去,朝臣上報,萬歷帝亦沒有怪罪。家居住七年卒,贈太子少保。
人物簡介
李恒春,字伯徵,湖廣承天府荊門州人。進士出身。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觀政都察院,是時士大夫以聲氣相尚,恒春家居教授,未嘗謁政府。觀政時,日治官書,不事奔走,李廷機奇之,遂薦授泉州府推官,抵泉不數(shù)月,聲績茂著,諸司復交章薦,未大用而卒。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山東寧陽人,字彬卿,別號節(jié)庵。萬歷十四年進士。知蒲縣,擢御史,巡按兩淮鹽政。李廷機拜相,臺省九列皆具保疏,崇禮獨不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有政聲。卒謚定襄。
吳崇禮(1552年—1626年),字彬卿,又字體嚴,號節(jié)庵,山東兗州府寧陽縣人,軍籍,萬歷丙戌進士。吳崇禮家在寧陽縣城西街吳家巷(今寧陽縣城西街西南巷)。其貌不揚,然少穎悟。己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三十二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登丙戌科會試二百四十名,三甲第一百二十四名進士。通政司觀政,授山西蒲城縣知縣,調臨晉縣。二十年十月升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二十二年巡按江北淮揚兼巡兩淮鹽政。二十三年鳳陽淮安等處四十五州縣大水,上報賑災。二十四年二月巡按陜西,三十一年改巡按浙江,三十三年九月奉敕巡視兩關,三十五年七月升大理寺添注右寺丞,三十九年八月升右少卿。萬歷四十年(1612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整飭薊州邊備,巡撫順天地方。四十二年九月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六年考滿,四十六年閏四月升右都御史,仍兼兵部右侍郎、總督如故,五月帶管宣府巡撫,四十七年秋丁憂去職。天啟五年(1625年),累遷至兵部尚書。因與魏忠賢黨不和,改南京刑部尚書。天啟六年(1626年)卒。
人物簡介
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海陽(今潮州)人。明神宗萬歷十一年(一五八三)進士。授巴陵知縣,以母喪歸,服闋補將樂知縣。擢戶科給事中,歷禮科右給事中、兵科左給事中,至工科都給事中,多所建白。萬歷二十三年,帝以兵部考選軍政事有弊,斥去言官三十四人。熙春毅然上疏諫之,帝益怒,謫為茶陵判官,遂引疾歸,家居二十六年。明光宗泰昌元年(一六二〇),復起為光祿寺少卿,歷遷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大理寺案牘如山積,乃力為釐剔。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六次上疏乞休,晉戶部左侍郎,予告歸。居鄉(xiāng)多為善事。年八十以壽終。贈尚書,謚忠宣。有《賜閒草》、《賜還草》、《賜傳草》、《城南書莊集》、《林忠宣全集》等。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傳,事又見《明史》卷二三四、清馮奉初編《潮州耆舊集》卷二九、清溫汝能《粵東詩?!肪砣恕?/blockquote>人物簡介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陽龍溪寶隴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繼亡故,家境中落,全憑嫂嫂撫養(yǎng)成人。但據(jù)志書所載,林熙春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中進士后,授四川巴陵縣令,不久即“以內艱歸”。所謂“內艱”,即母喪(按,俗稱父喪為外艱,母喪為內艱,統(tǒng)稱丁憂,丁艱)。據(jù)此,乃母似應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當然,這也不排除林熙春視嫂為娘的可能。據(jù)稱,林熙春為報答嫂恩,登第后還特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養(yǎng)烏耳鰻,抵今池塘尚在。司徒林忠宣公傳維基林熙春字志和,別號仰晉,海陽龍溪人。登萬歷壬午舉人,聯(lián)捷癸未進士,授巴陵令。清浮糧,豁差役,為治井然有序。丙戌覲回,聞訃歸。服闋赴部,補將樂,視巴陵之政而更廣之崇學宮,建龜山祠,前后二邑,不手民間一錢。兩邑之民去后祀之不忘。行取,擢戶科給事,歷禮科右、兵科左、工科,都因事建白,具掖垣疏草中而最著者,參東封,減織造。又如請免入彝、采回青,尊朝體而塞彝禍。于今為制,可謂言關國計者矣。軍政拾遺之事起,一時勾斥言官三十四人,圣怒不測,閣臣疏救而各官降雜職。蒙臣疏救而各官為民。震疊之下,掖垣逡巡申救,公疏輪次,屬刑科都侯廷佩,乃氣沮色變,廢然避也。公毅然首列,率同官抗疏入寧。不知嚴譴在前,竄逐在后,固不忍青瑣吞聲,朝堂黯色,以默為容已耳。既而降調家食,二十六載未曾只字。長安即政府李公廷機、葉公向高同年最昵,并絕竿牘,則他人可知矣。丙午,從茶陵州判量移賀縣。至庚申恩詔起廢,始以南儀部賜環(huán),隨轉光祿少歷,升添注太仆少、右通政、太仆寺卿,管少卿事,添注太常寺卿,簡大理寺卿,所任各能其官。其在囧貳,恤馬戶,革常例,馬政賴之以脩。值玉田兵變,叱馭而入,面諭解散,布告朝廷威德,眾皆投戈,謂非素望精誠,何以猝然得此于亂卒也?其在囧,正奉敕總理京邊馬政,年終命迫,一月之內,簡乘三萬馀騎,合武弁而殿最之,無不克當,非識力警練而能之乎?其在廷尉,舊詳堆積如山,約屬分理,弊絕風清,不忍囹圄多一日之冤,因使案牘,洗數(shù)年之滯。諸所條陳,如蘇牽累、省繁文、酌參駁,與夫約民、約官十六款,俱已奉旨舉行。使公而久于其位,明刑平法,蓋庶幾矣。時雖珰禍未起,然票儗中留攬權授指,其端已露。公六疏乞休,所謂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者與!又以忠諫老成,眷孚者素,遂晉戶部左侍郎,予告,仍俞尚書李宗延等之請,敕將當日抗疏事情宣付史館,特賜馳驛,有司優(yōu)禮,真異數(shù)也。南旋不一月,而魏、崔炎騰,縉紳禍及,知交貽書,明哲相慶,而公若惄然有大不安者。丁卯以前,聞朝端有一舉動,未嘗不當食廢箸,及龍飛乾奮,而后喜可知也。蓋其忠愛性成,喜慍不見,古稱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者,于公信之。前后立朝,未嘗依一門戶。今天下南北東西,惟粵東仕路最清,于公可槩見矣。居鄉(xiāng),凡桑梓利病,始終不遺馀力。諸所興草,如爭監(jiān)稅,釋疲役,倡建鳳凰臺、三元塔,修玉簡塔,筑銃城于海口,浚三利溪,修龍頭、東集等橋,使形勢增,門戶固,舟楫便利,不為小補。復倡修文廟賢祠,捐貲贖浮屠田百畝,為諸生科試卷資,此利之在一郡者。又如筑許隴堤橋,建文昌閣,創(chuàng)龍溪會館,減龍溪里役十分之四,其作興人文,便益居戶,此利之在一鄉(xiāng)者。至于下士恤民,隱惡揚善,雖至年爵已隆,村氓賤隸,未曾不和顏相待。人之為所接者,如坐春風中,祥藹披拂。潮之眾,自貴及賤,老及幼,未有不樂道林司農者,此人人所同然也。間有匪類自棄,亦終為公所容,而其人不及知。又或濟危扶傾,趍人之事,而人又不及知。然則公之見知于人者,猶其大槩矣。若夫孝友,天篤踰六丁艱,孺慕不衰,撫弟昆老幼如一日。和氣所鐘,膝下振振,至四十馀人。享壽八十,考終而逝。以當?shù)李}請,蒙恩祭葬,而郡邑紳庶奔哭幾前者,至庭不容拜。亦可以見三代之直道猶存,而上天之報施仁人不為無意矣。余歷覽邑中諸先達,惟中離薛子在朝在野,氣節(jié)風度,于公今昔一揆。然每以中離坎于仕,不獲竟厥施為恨。今而得盡睹之于司農,何快如之!又惟古所稱社稷臣以安社稷為悅,及夫鄉(xiāng)先生生有功德于民,沒可祀于社者,非此不足以擬公,非公又誰足以當此耶?公勤于著述,又喜吟詠,所著有賜閒草、賜還草、賜傳草、城南書莊草、掖垣疏草行世。學者多宗之。嗣后朝廷追念殷切,特贈三代尚書,謚忠宣。公論殆久而彌彰云。贊曰:五嶺之南,百粵之東。卓生偉人,林左司農。謙卑以牧,允出自中。直大而方,即賦乃躬。脩髯廣額,曰貌有颙。我聞在昔,溫厲安恭。求諸今日,庶乎見公。揆茲素履,表厥遺豐。兩仕為令,樂只何融?四垣既歷,正色何恭?廿載家食,敦睦何雍?形雖三變,道本無窮。潛見飛躍,公其猶龍。六卿晚陟,寅協(xié)載同。帝嘉乃德,老成直忠。歸真反樸,急流維風。云胡能此,至至終終。嗚乎!太山云出,天下雨濛。朝既嘉賴,鄉(xiāng)復被蒙。休休儀表,烱烱德容。儀寫人目,德留人衷。衣裳我覯,佩玉其瑢。贊以贊德,匪像是供。興歌赤舄,徒仰烏弓。永言法則,世也其宗。林熙春,字志和,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民籍。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廣東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十七名,登三甲第一百五十七名進士。官至戶部侍郎,贈尚書,謚忠宜。
人物簡介
伍可受,字以大,號沖吾,福建清流人,同進士出身。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二名,萬歷五年(1577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五十五名。授廣西容縣知縣,平定岑溪少數(shù)民族首領呂子和叛亂,被稱為“猶勝十萬兵”。萬歷十一年(1583年)擢拔為南京禮科給事中,彈劾許國,被謫萬載縣縣丞。萬歷十三年(1585年)起用為開封府推官,再遷南京戶部陜西司主事。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擢拔為云南僉事,經王錫爵、李廷機等人推薦為山東參議,卒于任上。
人物簡介
胡忻(1556年—1616年),字慕之,號春寰,陜西鞏昌府秦州軍籍。進士出身。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初授山西臨汾縣知縣,刑清政簡,官民親若父子。三十年擢為工科給事中。三十四年正月,升兵科右給事中,二月改左給事中,八月典試湖廣。時三殿大工方興,閹商扶同破冒幾百萬,忻疏發(fā)其奸,請躬往檢稽,遂減費十之五。李廷機、朱賡皆以沈一貫牽引入閣,賡獨踞相位尤久,忻皆抗疏論列。李三才以勁直為言者誣詆,特疏救之。其論陵寢、河工諸疏,尤切中事宜。三十六年,升禮科給事中。請郊祀,請日講,請定儲,諫礦稅,疏凡數(shù)十上,直聲震朝野。神宗為撤回稅監(jiān)梁永,且除秦州礦稅。晉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三疏乞親郊廟,不報,遂引疾歸里卒,父子俱崇祀鄉(xiāng)賢。著有《欲焚草》四卷。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江西金溪人,字友可。謝相子,謝廷瓚兄。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南刑部主事。會李廷機、王錫爵將奉召入閣,上疏劾之,不報。終順慶知府。有《清輝館集》、《帶櫑編》等。
謝廷諒(16世紀—17世紀),字友可,江西撫州府金溪縣人。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三年(1595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到陜西負責鄉(xiāng)試,回朝后因在考選間冒犯權貴被貶為南京刑部主事。明神宗命李廷機入閣,又召用王錫爵,他指出二人不堪任命,又說:「儲君立為王自王錫爵開始,舉人有考察自李廷機開始,巡按久任自趙世卿開始,奏疏留中自申時行開始;不舉年例、不下考察自沈一貫開始,他們都是亂國的人。」奏章留中不發(fā),旋即外任順慶府知府。他個性簡略,不能奉承,于是棄官回鄉(xiāng),其詩文有魏晉六朝之風,與兄弟謝廷贊名著一時,人稱「二謝」。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介紹】: 明鎮(zhèn)江府丹陽人,字仲文。姜寶子。萬歷八年進士,除戶部主事,進郎中,上疏請黜徐顯卿、黃洪憲而拔擢鄒元標、李三才。給事中李春開劾其出位,遂下詔禁諸司不得越職刺舉。歷江西參政,三十五年以上疏言大學士沈一貫、沈鯉去官事,其意以陰諷李廷機,謫興安典史。
字仲文,丹陽人。萬歷庚辰進士,自戶部郎中出為陜西提學副使轉參政贈光祿卿有雪柏堂槁維基
姜士昌(1561年—?),字仲文,直隸鎮(zhèn)江府丹陽縣人,軍籍。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二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二十八名,登二甲第十一名進士。擔任戶部主事,進員外郎。歷官江西參政,上疏語侵李廷機,謫興安典史。姜士昌為人好學,憤世嫉俗,雖任小官,仍屢有建言。《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630 【介紹】: 明湖廣衡陽人,字景元,一作字禖生。萬歷二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改御史。陜西稅珰梁永欲毒害巡按余懋衡,宗契專疏請誅永以伸國法。又糾遼左稅監(jiān)高淮擅預兵機,乞正其罪,直聲震輦下。天啟初歷通政參議,魏忠賢擅政,諷使附己,即日上疏乞歸。維基
陳宗契(1570年—1630年),字禖生,號景元,湖廣衡州府衡陽縣軍籍。年二十五舉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登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考選為庶吉士,三十三年補授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毅然以彈擊自任,屢疏諭輔臣李廷機無所忌。時陜西稅珰梁永蠱害按臣徐懋恒,朝延置不問,宗契專疏請誅永以伸國法。又糾遼左稅監(jiān)高淮擅預兵機,乞正其罪。語極剴切,直聲震都下。遣視漕運,剔宿弊,開泇河,京儲賴以不乏。奉詔按浙,聞父臥疾,予假遄歸。抵家而父適易簀,哀毀幾致傷明,淹里中數(shù)歲,有旨督學北直,以侍母辭不起。熹宗踐阼,刷卷南都,晉通政司右參議,蒿目時艱,抗章數(shù)上,大指謂“有君無臣,有臣無法,乞斬辱國喪師者以為戒”,當時韙之。升南京太常寺少卿,拜北通政司右通政,升太常寺正卿。時逆珰魏忠賢擅政,望風蟻附者輒得美秩,會當南郊,珰乘輦輅,攝行祀事,宗契職典常伯,司樂圜丘,珰于廣眾中進揖之,意欲宗契附己也。宗契即三上疏乞終養(yǎng),得請,有“某思親成疾,待痊起用”之旨。自是家居養(yǎng)母,絕口不談輦下事。時藩府額派衡陽膳田二千五百頃為采地,有司搜舊日雍王遺田得一千九百八十頃,不如額者五百二十頃,奉牒再派,衡民慮深剝膚。宗契具啟訴民疾苦,得省。又蘇祁陽排山馬遞協(xié)幫之困。崇禎三年(1630年)詔以兵部右侍郎起用,未聞命三日前卒。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泰安人,字繹田。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御史。出按應天諸府。曾上疏指斥首輔朱賡,與江西參政姜士昌,同以言得罪,謫平定判官。請假歸。有《泰山紀事》。維基
宋燾(1572年—1614年) 字岱倪,號繹田,又號青巖。山東泰安汶陽鎮(zhèn)宋家孝門村(今肥城宋家孝門)人,“泰山五賢”之一。幼時父母雙亡,其兄宋緒田撫養(yǎng)。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中辛丑科進士,選為庶吉士。改御史,巡撫江南,監(jiān)督學政。萬歷后期,朝政廢施,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劉天緒起義爆發(fā),宋燾上疏曰:“自采榷議興,民不堪命,一夫振呼,而從者響應。宜及時發(fā)內帑之金,停無藝之稅,克詰戎兵,簡煉將帥,則內治順而外防固矣。”又斥責首輔朱賡。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秋,江西參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貶,宋燾上疏為其伸冤,斥責輔臣李廷機等,神宗大怒,貶為平定州(今山西平定縣)判官。不久罷歸故里,“解綬歸里之日,囊篋若滌,惟簡冊書笥(書箱)而已”。鄉(xiāng)居期間在泰城靈芝街「青巖居」講學,王楫等皆出自其門下。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五月二十八日,因「背疽發(fā)作」而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鳳凰嶺下。封光祿少卿。崇禎七年(1634年),王楫撰《宋繹田先生傳》。清人周文光有《拜繹田先生墓》一詩。著有《泰山紀事》三卷,“一卷曰《天集》,記天神事;二卷曰《地集》,記古跡;三卷曰《人集》,記名宦人物。”又有《岱下小史》、《州志補遺》等,另有詩集《青巖居草》和《落花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