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391—1469 【介紹】: 明江西崇仁人,初名夢祥,字子傅,吳溥子。十九歲即決心專治程朱理學,不應科舉。天順元年以石亨薦,授左諭德,固辭不拜。所著《日錄》,悉言生平所得。胡居仁、陳獻章、婁諒等均其弟子。學者稱康齋先生,有《康齋文集》。
字子傅,臨川人。天順初以薦召見拜左春坊左諭德辭不就有康齋集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二
與弼字子傳,臨川人。天順初以薦召見,拜左春坊左諭德,辭不就。有《康齋集》十二卷。(《四庫總目》:與弼出處之間,物論頗有異同。然其學能兼采朱、陸之長,刻苦自立。及門弟子陳獻章得其靜觀涵養(yǎng),遂開白沙之宗。胡層仁得其篤志立行,遂啟馀干之學。其功未可盡沒。其詩文亦皆淳實近理,又不得以其急于行道,躁于求名,遂并其書而詆之也。)
人物簡介
【生卒】:1389或1392—1464 【介紹】: 明山西河津人,字德溫,號敬軒。少工詩賦,后從高密魏希文、海寧范汝舟治理學,即盡焚所作詩賦。永樂十九年進士。旋居父喪,悉遵古禮。宣德中服除,授御史。三楊當國,欲見之,謝不往。正統(tǒng)間,初為山東提學僉事,以白鹿洞學規(guī)開示諸生,親為講授,人呼薛夫子。召為大理寺左少卿,以正直忤宦官王振,被誣下獄,幾被殺。景帝嗣位,起大理寺丞。天順間,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預機務。尋致仕。卒謚文清。其學全本程、朱,以為自朱熹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修己教人以復性為主。有《讀書錄》、《薛文清集》。滄海遺珠
薛瑄(1389-1464)(一說生于1392年)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人,永樂十九(1421)年進士,宣德中授御史,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預機務。卒謚文清。著有《河汾詩集》《敬軒文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德溫,河津人。永樂辛丑進士,除御史歷大理少卿天順初以禮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謚文清從祀孔廟有河汾集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二
維基瑄字德蘊,河津人。永樂辛丑進士,除御史。正統(tǒng)初,出為山東提學僉事,進大理左少卿。忤王振,下獄論死,尋免。景泰初,起大理寺丞,進南大理卿。英宗復辟,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乞歸。卒贈禮部尚書。成化初,謚文清。隆慶中,從祀孔廟。有《河汾集》。(《四庫總目》:明代醇儒,薛瑄第一,而其文章雅正、具有典型,絕不以俚詞破格。其詩如《玩一齋》之類,亦間涉理語,而大致沖澹,吐言天拔,往往有陶、韋之風。蓋「有德有言」,瑄足當之。《藝苑卮言》:講學者,勁以詞藻為雕鎪之技;工文者,則以拙語為談笑之資。若鑿枘不相入,無論也。七言最不易工,吾姑舉諸公數(shù)聯(lián),如:「翼軫眾星朝北極,岷皤諸嶺導南絳」,「天連巫峽常多雨,江過潯陽始上潮」,此薛文清句也。「溪聲夢醒偏隨枕,山色樓高不礙墻」,「狂搔短發(fā)孤鴻外,病臥高樓細雨中」,「千家小聚村村暝,萬里河流處處同」,「殘書漢楚燈前壘,小閣江山霧里詩」,「化石未成猶有淚,舞鸞雖在不驚塵」,此莊孔旸句也。「竹林背水題將遍,石筍穿沙坐欲平」,「出墻老竹青千個,泛浦春鷗白一雙」,「時時竹幾眠看客,處處桃符寫似人」,「竹徑旁通沽酒市,桃花亂點釣魚船」,此陳公甫句也。何嘗不極其致。田按:文清古體淡遠,律體雄闊,絕句極有風韻,非一時講聲律者所能及。)
薛瑄(1389年—1464年),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縣人(今河津市),理學家。永樂庚子解元,聯(lián)捷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薛瑄生于書香世家,祖父薛仲義“通經(jīng)術(shù),以元末不仕,教授鄉(xiāng)里”。父薛貞曾任元氏縣儒學教諭。薛瑄幼時聰穎,入私塾學習《詩》、《書》,日記千百言。因其父改官河南鄢陵,便補當?shù)乜h學生。永樂十八年(1420年),薛瑄參加河南鄉(xiāng)試,高中第一名,次年聯(lián)捷辛丑科進士。宣德三年授官御史,宣德四年(1429年)至七年(1432年)任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出使辰州,并監(jiān)理湖廣銀場(在湘西沅州)這一肥缺,期間以查辦銀礦官員營私舞弊聞名,「在沅凡三年余,所至多惠政」。因繼母去世歸返。正統(tǒng)初年,任山東提學僉事,升大理寺左少卿。當時王振權(quán)傾朝野,薛瑄見之不拜,得罪王振,被逮捕下錦衣衛(wèi)詔獄,以貪污受賄罪名判處死刑。處斬前夕,王振一位老仆人在廚房流淚,王振問他為什么哭,仆說:“聽聞今日薛先生要處死?!蓖跽翊鬄檎饎?。后經(jīng)兵部侍郎王偉等申救,得以免死。景帝嗣位,經(jīng)由給事中程信推薦,起用為大理寺丞。景泰二年,推南京大理寺卿。英宗復辟,拜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預機要事務。因見石亨、曹吉祥亂政,上疏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天順八年(1464年)六月卒,年七十二。贈禮部尚書,謚文清。隆慶六年(1572年),從祀孔廟?!?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417—1485 【介紹】: 明湖廣桂陽人,字時杰,號誠庵。正統(tǒng)十年進士。授御史。赴浙江,分守處州,鎮(zhèn)壓葉宗留起事。景泰中,出為廣東右參議,立均徭法。進右參政。成化中,歷福建、陜西布政使,皆推行均徭法。總督兩廣,首薦陳獻章膺辟召,招撫諸山瑤、壯,增戶口二十余萬。入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少保。有《淡庵紀年》、《誠庵遺稿》、《認真子集》。
人物簡介
【生卒】:1425—1487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汝弼,號東海。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為南安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少善草書,工詩文,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有《鶴城稿》、《東海稿》等。明詩紀事·丙簽·卷五
維基弼字汝弼,松江華亭人。成化丙戌進士,授兵部主事。歷員外,出為南安知府。有《東海集》九卷。(《東海集》:成化壬寅九月既望,石齋先生白沙陳獻章公甫應詔起而之京,道過南安,而大守東海居士華亭張汝弼欲用曹參禮蓋公故事,款留于周、程吟風弄月臺上數(shù)月以受教。石齋不可,曰:「當不俟駕矣!今方度嶺,又值積雨,裝弗亟辦,容與數(shù)日耳!」東海不能強。石齋有詩曰:「玉枕山前逢使君,西風吹破玉臺巾。」巾乃石齋自制,類華陽巾,直方而無襞積者。東?;c籧龂龂,論議或有戾于其道,而云破此巾也。遂以一絕激之,曰:白沙村里玉臺巾,不耐風吹易染塵。莫笑烏紗隨俗態(tài),宋廷章甫是何人?」石齋復以《玉枕山》詩曰:「一枕橫秋碧玉新,金鱉閣上見嶙岣。使君得此原無用,賣與江門打睡人。」跋曰:東海居士詠《玉臺巾》,侮我太甚,口占《玉枕山》詩答之。」東海和答曰:「炎瘴多收一雨新,獨看天柱聳嶙峋。橫秋玉枕真無用,自是乾坤不睡人。」天柱山亦南安之照山也,故自依天柱以玉枕與石齋,順其意耳!而又作二絕句云:「客囊羞澀客衣單,欲買南安玉忱山。縱有枕頭那得睡,雞聲催入紫宸班。」「寄語江門打睡人,而今天地正芳春。覺來莫管閑花鳥,須掃昆侖頂上塵。」 《麓堂詩話》:張東海草書名一世,詩亦清健有風致。《假髻曲》等篇皆為時所傳誦。嘗自評其書不如詩,詩不如文。又云大字勝小字。予戲之曰:「英雄欺人每如此,不足信也,」 李濂《嵩渚集》:筆聲張汝弼詩文俱自成家,草書天趣逸發(fā),論者推為一代冠冕。觀其送子弘宜會試詩云:「直道遜詞真要訣,權(quán)門利路是危機。」可以見其為人。《詩談》:張弼清俊,明珠數(shù)顆,舉世寶之。姜南丑《莊日記》:成化間,妖人王臣者,跛一足,人稱王瘸子,游食京師,以左道事中貴,得授錦衣千戶。請為上合大丹,以采藥為名,與中貴偕出川、廣、直隸、兩浙等處買辦,搜索寶玩,需求珍異,民不堪命,巡鎮(zhèn)大臣莫敢誰何。有司官吏頤指氣使,奔命不暇。及回京,為各處巡撫守令交章飛劾,而科道并彈。于是上大怒,斬臣首,傳詣所歷地方令,民心大快。初臣至廣東,南安守華亭張東海目睹其驕橫,作詩嘆曰:「過嶺囊箱下瀨船,丁夫日夜少安眠。薄田蕩盡猶輸稅,惡客時來橫索錢。窮發(fā)東南皆赤子,舉頭西北是青天。不才無計蘇民困,食祿乘軒自赧然。」 《武進縣志》:云間張汝弼有盛名。赴南安郡守,道經(jīng)毗陵。時陸詹事簡方得告南歸,張訪之,適展墓不見,乃索紙筆題一絕于陸世經(jīng)堂,有「始知東閣先生貴,不放南安太守參」之句。陸歸急追之,已行遠矣。《震澤集》:張汝弼詩多警句,往往為人傳誦。其草書尤多自得,酒酣興發(fā),頃刻數(shù)十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墮石,瘦如枯藤,狂書醉墨,流落人間,雖海外之國,皆購其跡,世以為顛張復出也。田按:東海詩有豪氣,不受羈勒,七言斷句,尤推擅場。)
張弼(1425年—1487年),字汝弼,號東海,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同進士出身。官至福建南安府知府。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舉人,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授兵部主事,累升至員外郎。外遷為南安府知府,在任期間平定盜亂、摧毀淫祠、建立社學。借病辭職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生卒】:1427—1509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少時從學于陳孟賢,博覽群書。文章得力于《左傳》,詩宗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畫取法宋元諸家,自成一家,為一代大師,又與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稱明吳門四大家,而文、唐均其后輩。終身未仕。興至對客揮灑,煙云盈紙。畫成自題詩或作題記,亦多精采。詩畫傳布天下。有《客坐新聞》、《石田集》、《江南春詞》、《石田詩鈔》、《石田雜記》。詞學圖錄
沈周(1427-1509) 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吳門人。明畫壇四家之一, "吳門畫派"班首,影響深遠。曾祖父為王蒙好友,父恒吉是杜瓊學生,書畫乃家學。詩學白、蘇、陸。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啟南長洲人有石田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啟南,恒吉子。景泰中,郡守以賢良應召,辭不赴。有石田集。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一(上)
周字啟南,長洲人。景泰中,以賢良薦,辭不赴。有《石田集》十卷。(《四庫總目》:周以畫名一代,詩非其所留意。晚年畫境彌高,頹然天放,方圓自造,惟意所為。詩亦揮灑淋漓,自寫天趣。蓋不以字句取工,徒以棲心丘壑,名利兩忘。風月往還,煙云供養(yǎng)。其胸次本無塵累,故所作亦不周不琢,自然拔俗。寄興于町畦之外,可以意會而不可加之以繩削。其于詩也,亦可謂教外別傳。《懷麓堂后槁》:石田寄意林壑,博涉古今圖籍。以毫素自名,筆勢橫絕,夐出蹊徑,片楮疋練,流傳遍天下。情興所到,或形為歌詩,互以相發(fā)。《匏翁家藏集》:石田古今諸體,各臻其妙。溪風渚月,谷靄岫云,形跡若空,姿態(tài)倏變,玩之而愈佳,攬之而無盡。所謂清婉和平,高亢超絕者兼有之。《王鏊震澤集》:石田作繪事,峰巒煙云,波濤花卉,烏獸蟲魚,莫不各極其態(tài)。或草草點綴,而意已足,成輒自題共上,時稱二絕。《懷星堂集》:公壯歲詩純唐格,后更自不足,卒老于宋,悉索舊編毀去,后學者皆不知此,馀為惜之。《甫田集》:先生詩初學唐人,雅意白傅。既而師眉山為長句,已又為放翁近律,所作莫不合作。然其緣情隨事,因物賦形,開闔變化,縱橫百出,初不拘拘乎一體之長。《南濠詩話》:沈先生啟南以詩豪名海內(nèi),而其詠物尤妙。予少嘗學詩先生,如《詠門神》云:「檢爾功名惟故紙,傍誰門戶有長情?」楊花云:「借風為力終無賴,與水何緣卻托生。」又嘗作落花詩云:「美人天遠無家別,逐客春深盡族行。」不拘拘題目,而亦不離乎題目,茲其所以為妙也。《四友齋叢說》:馀至姑蘇,在衡山齋中,論及石田之詩,曰:「先生詩但不經(jīng)意寫出,意象俱新,可謂妙絕,一經(jīng)改削,便不能佳。今有刻集,往往不滿人意。」因口誦其率意者二三十首。即馀所見石田題畫詩甚多,皆可傳詠,與集中者如出二手,乃知衡山之論不虛也。《丹青志》:沈周繪事為當代第一,山水人物、花卉禽魚、悉入神品。其畫自唐、宋名流,及勝國諸賢,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兼總條貫,莫不攬其精微。每營一障,則長林巨壑,小市寒墟,高明委曲,風趣洽然,使夫鑒者若云霧生于屋中,山川集于幾上,視眾作真培填耳。一時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龍門,往往致于風云之表。信平國朝畫苑不知誰當并驅(qū)也!《六硯齋筆記》:沈啟南才情灑落,見于所作畫上題語,想其一時滿志,氣酣神縱,不知其工也。如《賦簾影》云:「誰放春云下曲瓊,一重薄隔萬重情。珠光蕩日花無語,疏影通風笑有聲。外面令人倍惆悵,里邊容眼自分明。知無緣分難輕入,敢當楊花燕子爭。」情思駘宕,如少年不自持者。夷考公生平篤行,乃知是廣平《梅花》耳。《六硯齋二筆》:沈石田小幀四時山水,仿北苑筆,在鳥戍人家,題句亦甚豪邁。中原七子輩談詩,謂啟南本富詩才,而以題畫取辦倉猝,故遂入別調(diào)。此猶咎張旭縱酒,吳生涂鬼,致筆蹤狼藉也,可笑。沈詩曰:「紅滿枝頭綠滿湖,水邊人影夕陽孤。春波消雪三千頃,賒與溪翁作酒壺。」「雪壓高居玉樹中,曉來寒栗不禁風。村沽急辦雙罌碧,卯飲聊充兩頰紅。」「長竿不屬忙人弄,要自閑人管領(lǐng)之。釣月哦風一般趣,黃塵沒馬是何時。」「湖上新晴宿雨收,平頭肪子貼天游。癭尊容得三千斛,大醉去題黃鶴樓。」又,十年前馀購得石翁奇畫一軸,幅闊二尺有咫,高六尺,作翠峰攢天,僅分兩聚,下略露陂麓,列樹五株,四直一偃,對岸兩松亭,亭中虛三尺馀,盡是云氣涌郁,掛之屏幾間,蒸然欲浮屋也。神來之妙如此。翁亦極滿志,題句云:「翠倚高天玉出奇,淋漓元氣太陰垂。匡廬嵩少憑君指,醉裹狂揮醒不知。」 《扣舷憑軾錄》:姑蘇沈啟南嘗有詩題趙子昂畫馬云:「隅目晶熒耳竹披,江南流落乘黃姿。千金千里無人識,笑看胡兒買去騎。」李文正公亦有一絕云:「宋家龍種墮燕山,猶在秋風十二閑。千載畫圖非舊價,任他評品落人間。」二詩之意,皆惜子昂事元之非也。《夷白齋詩話》:王文恪公鍪自內(nèi)閣歸時,石田先生病,亟遣人間之。答詩云:「勇退歸來說宰公,此機超出萬人中。門前車馬多如許,那有心情問病翁。」字墨慘淡難識,遂為絕筆。后二日而卒。今集中不載。《畫禪室隨筆》:石田先生于勝國諸賢名跡無不摹寫,亦絕相似,或出其上。獨倪迂一種澹墨,自謂難學。蓋先生老筆密思,于元鎮(zhèn)若淡若疏者異趣耳。《筆精》:沈啟南畫入神品,而詩亦清真可詠,不必觀丹青水墨,詩亦可當生綃粉本也。曹履吉《博望山人稿》:石田翁畫多用退筆,中鋒作小斧劈,當是以意少變北苑,而其源則實出巨然僧、梅道人,蒼郁秀潤,并極出藍之妙。張丑《清河書畫舫》:明畫學,自劉廷美開山之后,嘗推沈啟南為廣大教化主。如唐子畏之清真,文徵仲之古雅,足可南宗北派也。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嘗見石翁題畫有絕佳之詩,而集中俱不載,安得有心人,肯大為搜羅以成快編也。田按:明四家畫稱沈、文、唐、仇。白石翁畫、詩均是蒼堅一派,惟畫神明模范,深入董、巨之室,詩則不受拘束,吐詞天撥而頹然自放,俚詞諫言亦時攔入,然其奇警之處,亦非拘拘繩墨者所能夢見也。畫家有粗文細沈之目。馀見翁《和香亭圖》,工細絕倫,洵稱合作。獨借十洲不能詩,未免有彭淵材之恨耳。)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廣東臨高人,字汝學。少年時受業(yè)于丘浚。正統(tǒng)十二年舉人,歷官高州、邵武同知,任滿,改臨江府同知致仕。所至清廉愛民,惟為人質(zhì)直,始終不得擢升。卒年八十五。有《雞肋集》、《經(jīng)籍目略》、《原教篇》、《瓊臺外紀》、《庚申錄》、《珠崖錄》等。全粵詩·卷九三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八王佐(一四二八 — 一五一二),字汝學,號桐鄉(xiāng)。海南臨高人。少時從學于唐舟、丘浚之門。明英宗正統(tǒng)十二年(一四四七),以禮魁中舉人,與同榜陳獻章并稱“二俊”。遂游學京師,監(jiān)試每擢第一,而會試不售。成化二年(一四六六),選授高州同知,歷官邵武、臨江同知,所至以廉操聞。然以質(zhì)直不與時合,游宦二十馀年而不得遷,后告歸。有《雞肋集》、《金川玉屑集》、《瓊臺外紀》等。明正德《瓊臺志》卷三六有傳。王佐詩,別集僅存《雞肋集》十卷(前七卷為文,后三卷為詩)一種。是集有明末刻本、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民國五年刻本、明陳是集編民國二十年海南書局鉛印本《溟南詩選》、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鉛印本《海南叢書》。前二種未見,今以民國五年刻本(簡稱民國刊本)為底本,參校海南書局民國二十年鉛印本《溟南詩選》卷一所錄王佐詩(簡稱詩選)、海南書局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海南叢書》第三卷第二集《雞肋集》(簡稱叢書)。另從明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輯得《瓊臺外紀》等散篇佚詩,另作一卷,次于后。
佐字汝學,臨高人。正統(tǒng)丁卯舉人,授高州通判。改邵武、臨江。有《雞肋集》。 (楊慎《升庵集》:天順初,英廟大獵,從官皆戎服弓矢以護蹕,應制賦詩。有祭酒劉某詩,以「雕弓」為「弓雕」。太學生輕薄者帖詩于監(jiān)門云:「獵羽楊長共友僚,雕弓詩倒作弓雕。祭酒如今為酒祭,銜官何以答廷朝?」廣東舉人王佐復上詩于劉云:「樂羊終是愧巴西,許下唯聞哭習脂。豈是先生無好句,弓雕何愧古人詩?!贡緸槟艿盟境芍玻瑒⒂[之,愈怒。其后王佐刻其《桐鄉(xiāng)詩》,具載此首,遂大傳其事。)
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丙簽·卷六【生卒】:1430—1518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梁石,號翠渠。成化五年進士。任廣德知州,以有善政,賜敕旌異。弘治初歷四川參政、右布政使。始與陳獻章友,而不以獻章主靜之說為然,謂學當以居敬為主,敬則心存,然后可以窮理。有《書纂》、《翠渠類稿》。
瑛字梁石,莆田人。成化己丑進士,授廣德知州。遷禮部郎中,出為撫州知府,改鎮(zhèn)遠,歷四川參政,擢布政使。有《翠渠摘稿》七卷。《莆陽文獻》:梁石文章渾深雅健,有根底;詩格調(diào)高古;書初學晦翁,變?yōu)槠鎰拧?div id="8mkj8yz" class='inline' id='people_44183_1_4_comment'>
周瑛(1430年—1518年),字梁石,自號蒙中子、白賁道人,晚號翠渠。福建莆田人。宣德五年(1430年)出生。早年隨朱煜、葉巒學習,后從吳時耕學習。景泰癸酉(1453年)鄉(xiāng)試,主司聶大年甚重之,置第二,后屢試不中。成化五年(1469年)成進士,成化七年(1471年),知廣德直隸州(今屬安徽),有善政,“為其州多溺女”,作《戒殺女歌》,朝廷賜敕旌異。歷官南京禮部郎中、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弘治初年,吏部王恕起為四川參政,后為四川右布政使。弘治十三年(1500年)致仕。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
人物簡介
【生卒】:1430—1495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鳳儀,號從吾。天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成化初,以疏論權(quán)幸奸邪,兩下詔獄。弘治中,由刑部侍郎進尚書。屢抗疏極論朝政諸弊,不納。居官秉節(jié)無私,為貴戚、近習所疾,遂乞歸,卒謚惠安。有《政訓》、《天曹日錄》、《彭惠安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鳳儀,莆田人。天順丁丑進士,除刑部主事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召為大理寺卿累拜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惠安有從吾滯槁明詩紀事·丙簽·卷四
韶字鳳儀,莆田人。天順丁丑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四川按察副使,遷按察使,再遷廣東布政使。改貴州,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改順天、永平,召為刑部侍郎,尋兼鼓都御史,巡視浙江,兼理鹽法。改吏部,進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謚惠安。有《從吾滯稿》十二卷。 (《四庫總目》:韶正色立朝,巋然耆舊。其文雖沿臺閣之體,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于神瘠而貌腴。 《今言》:方遜志在翰林,寵任時薦西楊,西楊修《實錄》,乃謗方叩頭乞馀生。彭惠安公《哀江南》詞敘述建文死義之臣,至方遜志乃云:「后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馀生,無乃非直筆。」蓋指西楊輩修《實錄》,書方再三叩頭乞生者,非實事也。 《蘭陔詩話》:惠安詩風骨峻整,氣味醇厚。)維基
彭韶(1430年10月9日—1495年2月5日),字鳳儀,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天順丁丑進士,弘治時官至刑部尚書。彭韶為天順元年(1457年)丁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曾至鳴鶴場治鹽務,畫八幅圖,為鹽場、山場、草蕩、淋鹵、煎鹽、微鹽、放鹽、追賠等。成化中,以上疏忤旨下獄,給事中毛弘等大力救助。歷官四川副使、廣東左布政使、應天巡撫、順天巡撫等。與何喬新稱“何彭”。與陳白沙友好。孝宗時,官終刑部尚書,以志不能伸,引疾乞歸。卒謚惠安。
人物簡介
【生卒】:1432—1498 【介紹】: 明應天府江浦人,字孔旸,學者稱定山先生。成化二年進士。授翰林檢討。因諫內(nèi)廷張燈忤旨,謫桂陽州判官,改南京行人司副。以憂歸,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間起為南京吏部郎中,罷歸卒。刻意為詩,而喜用道學語。有《莊定山集》。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定山江浦人官吏部郎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二
維基昶字孔旸,江浦人。成化丙戌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以諫謫桂陽州判,遷南行人司副,進禮部郎中。天啟初,追謚文節(jié)。有《定山集》。(《四庫總目》:昶癖于講學,故其文多闡太極圖之義,其詩亦全作擊壤集主體。然如「山隨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土屋背墻烘野日,午溪隨步領(lǐng)和風」,「碧樹可驚游子夢,黃花偏愛老人顏」,「酒殘漫傾剛月上,釣絲繞揚覺風和」,錄之以備別格,亦論唐詩者存《寒山子集》之意也。《麓堂詩話》:莊定山未第時,已有詩名,苦思精鏈,累日不成一章。如「江穩(wěn)得秋天」,「露冕春停江上樹」,往往為人傳誦。晚年益豪縱,出入規(guī)格,如「開辟以來元有此,蓬萊之外更無類」之類。陳公甫有曰「百練不如莊定山」,有以也。《升庵集》:莊定山早有詩名,詩集刻于生前。淺學者相與效其「太極圈兒大,先生帽子高」,以為奇絕。又有絕可笑者,如「贈我一壺陶靖節(jié),還他兩首邵堯夫」,本不是佳語,有滑稽者改作外官答京宦苞苴詩云「贈我兩包陳福建,還他一疋好南京」,聞者捧腹。然定山晚年詩入細有可并唐人者。古詩如《題竹》及《養(yǎng)庵》雨篇,七言如《題玉川盡》。五言律如「野暝微孤樹,江清著數(shù)鷗。與君真自厚,不是兩相留」,七言律如《游瑯邪寺》「偶上蓬萊第一重,道人今夜宿芙蓉。塵埋下界三千丈,月在西巖七十峰」,又「秋燈小榻留孤艇,疏雨寒城打二更」,「北海風回帆腹飽,長河霜冷岸痕高」,和沈仲律原字韻「心無??诟汕啬?,跡繼龍頭愧邴原」,寄劉東山云「塵外有人占紫氣,鏡中疑我尚朱顏」,《次東橋》詩云「電懸雙眼疑秋水,髻擁三花御野風」,又「豈無湖水甘神瀵,更有溪毛當紫芝」,又「招隱誰甘同寂寞,著書不獨為窮愁」,《木昌道中》云「行客自知無歲暮,賓鴻不記有家歸」,《寄鄧五羊》云「后時自許甘丘壑,前席將無問鬼神」,「浮世虛名非得已,出山小草卻悲人」,「別時笑語風吹斷,會處迷離夢寫真」,此數(shù)首若隱其姓名以示人,觀者決不謂定山作也。(《藝苑卮言》:莊孔旸佳處不必言,惡處如村巫降神,里老罵坐。)
莊(1437年—1499年),字孔抃,又字孟旸,號定山,直隸江浦縣(今屬江蘇省南京市)人。成化二年(1466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與編修章懋、黃仲昭疏諫內(nèi)廷張燈,后忤旨廷杖二十,謫桂陽州判官。后改南京行人司副,三年后母喪丁憂,之后父喪,哀毀,喪除不復出。學者稱「定山先生」。弘治七年,因舉薦奉詔起用,擔任行人司副,后升南京吏部郎中。次年因病乞歸,部臣不為代奏。次年京察,尚書倪岳以老疾罷其官。居二年卒,年六十三。天啟初年,追謚文節(jié)。
人物簡介
王汶(1433年—1489年),字允達,浙江義烏人。明朝官員。王汶為明初忠臣王祎曾孫。成化元年(1465年)舉乙酉科浙江鄉(xiāng)試,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式戊戌科進士,授中書舍人。謝病而歸,在齊山下讀書。弘治初年,經(jīng)言官交相推薦,王汶與檢討陳獻章同被朝廷所召,王汶未抵京師即卒。《明史》附其事于王祎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