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周光鎬,字國雍,號耿西。潮陽人。孚先子。明穆宗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初授寧波府推官,升南京戶部主事,改吏部主事。出任順慶知府。神宗萬歷十四年(一五八六)擢副使,監(jiān)軍征西南彝,有功。歷官建昌參政、臨鞏按察使,升寧夏巡撫。召為大理寺卿。以老乞休,筑明農(nóng)草堂,讀書其中,從游者多為知名士。卒年八十一。有《明農(nóng)山堂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傳。
周光鎬(1536年—1616年),字國雍,號耿西,又號止庵,廣東潮陽縣峽山(今潮南區(qū)峽山街道桃溪村)人。明朝官員。明廣東鄉(xiāng)試第六十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辛未科會試第七十五名,三甲二十九名進士,授寧波府推官,署理象山縣等三縣。萬歷三年(1575年)行取南京戶部主事,再遷吏部郎中,出守順慶府,擢四川副使。平亂夷族諸酋后,萬歷十四年(1586年)補四川右參政,萬歷二十年寧夏衛(wèi)原副總兵哱拜告變,升任陜西按察使,移駐臨鞏。平亂之后,晉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最后升任大理寺卿之后以老乞休。筑明農(nóng)草堂于峽山之先墓側(cè)讀書著述。。
人物簡介
李云龍,字煙客。番禺人。少補諸生,負奇氣,一時名士多嚴事之。絀于遇,以貲游國學,卒無成。走塞上,客東莞袁崇煥所。時崇煥總制三邊,威名大震,云龍在幕參其謀。既而崇煥死,遂為僧,稱二嚴和尚。明亡,不知所終。著有《雁水堂集》、《嘯樓前后集》、《遺稿》、《別稿》行世。清同治《番禺縣志》卷四二、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李云龍詩,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藏民國手抄本《嘯樓詩集》為底本,參校以廣東省地方文獻館民國鉛印本《嘯樓集》及清溫汝能《粵東詩?!?。
人物簡介
劉履旋(1613年—1687年),字旋九,號素隅。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官至直隸保定府知府。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式壬午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清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二甲第三十八名,進士出身。五年(1648年),充任戊子鄉(xiāng)試順天分考官。八年(1651年),授戶部四川司主事,加從四品銜,敕封承德郎。九年(1652年),以戶部主事督理淮安倉務,署理淮安鈔關(guān),上繳馀溢銀兩。后補授戶部廣西司主事,升任戶部河南司員外郎。十四年(1657年),升授戶部廣東司郎中,加一級,誥封朝議大夫。隨后外放廣東瓊州府知府,任內(nèi)嚴禁錢糧加派、革除耗羨;當時瓊州鎮(zhèn)兵卒因緩發(fā)糧餉嘩變,劉履旋前往諭飭安撫鎮(zhèn)兵而無事。此后調(diào)任直隸保定府知府,任內(nèi)多提審平反冤獄,有民謠歌頌「清如水,明如鏡,執(zhí)法如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年七十五歲。有誥敕二道。性格剛正,自律清寒儉素,平生篤行恩義,任官瓊州時,常州籍儋州知州陳震祥卒,劉履旋助其歸葬;文昌縣知縣王都卒于任上,劉履旋助其償還虧空款項、嫁其孤女。與方文親善。
人物簡介
劉霦(1621年5月20日—17世紀),字潛夫,號璽楚,北直隸保定府安州高陽縣渡口村人。劉霦個性孝友,為諸生時孝順侍奉雙親得歡心,是順治二年(1645年)的舉人,三年(1646年)成進士,先在吏部觀政,后獲授武陟知縣,勤于安撫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平民,又打通河水以救旱災,改任文縣知縣,重修地方文廟、拆毀淫祠覺醒愚民,表彰靈石以開鄉(xiāng)試,立八比法寬限期勸輸,同時增補縣志,廣集生童給予食廩,按時教學,使當?shù)?span id="9da0p0j"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63483", "people_81249_0_1", "文")'>文風變改,又改建陰平橋、設(shè)置建靖江樓控制番民;文縣土地貧瘠,他到任后勸喻務農(nóng)、教種莊稼,到豐年時則上請免除屯衛(wèi)逃亡的戶口,代繳積欠錢糧。之后劉霦升任隨州知州,除卻荒糧、討平流寇,請求豁免軍需二十萬以安定隨州民眾,于成龍稱贊他實心實政,不久他入朝任職禮部員外郎,康熙十五年(1676年)會試正值三藩之亂,云南、貴州士子到京赴考,同僚以為有偽打算拒絕,他卻讓兩地舉人入場;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自工部郎中外轉(zhuǎn)浙江按察司僉事提調(diào)學政,謝絕請托,提拔才俊不遺馀力,而未能中舉者均解囊給與援例,三次鄉(xiāng)會試擔任同考官,并擔任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武鄉(xiāng)試正考官,人們皆知他有藻鑒之識。劉霦生平外和內(nèi)剛,老成持重,同鄉(xiāng)李霨、魏象樞皆稱為畏友,辭官回鄉(xiāng)后謙遜有禮,持家儉樸、恬靜耿介,不再出現(xiàn)在公庭,又樂善好施,和睦宗族、周濟貧者,三次出粟賑災于所,又在東邊渡口村聘師教學,仕宦三十八年聲譽卓著,家居六年多行善,文縣入祀名宦祠,死后高陽縣入祀鄉(xiāng)賢祠,孫劉楠曾任江南安徽布政使。
人物簡介
【生卒】:1705—1755 【介紹】: 清浙江鄞縣人,字紹衣,號謝山。乾隆元年進士,選庶吉士。借讀《永樂大典》,鈔難得之書。散館后以知縣用,不就。后曾主蕺山及廣東端溪書院講席。生平欽佩黃宗羲,學問長于史學,對明末忠烈及清初學者事跡,最為留意,所撰《鮚埼亭集》,收此類人士碑、表、傳、志極多。又續(xù)補黃宗羲《宋元學案》。另有《經(jīng)史問答》、《勾馀土音》、《漢書地理志稽疑》,并?!?a target='_blank'>水經(jīng)注》,箋《困學紀聞》,輯《甬上耆舊詩》。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人。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知縣。有《鮚埼亭詩集》。詞學圖錄
維基全祖望(1705-1755) 字紹衣,號謝山、鮚埼亭長,學者稱謝山先生,室名雙韭山房。清鄞縣洞橋鄉(xiāng)沙港口村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入庶常館,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絕意仕途,家境漸貧,竟至三餐難繼。1742年與同縣蔣拭之等成立"真率社",賦詩唱和。1748年應聘至紹興主講蕺山書院。后因郡守失禮,拂然辭歸。貧病繼迫,為學益力。1751年往廣東主端溪書院講席,次年因病歸里。1754年寓居揚州,病中仍校著不輟,冬返里。次年,子昭德病夭,悲慟至極卒。家人售雙韭山房藏書萬卷,獲銀200兩始予安葬。墓在南郊王家橋畔。研治宋末及南明史事最精。著《鮚埼亭文集》、《鮚埼亭文集外編》、《鮚埼亭詩集》。以10年功夫續(xù)成黃宗羲、黃百家父子僅完成約十之三四之《宋元學案》,又有《七校水經(jīng)注》,《三箋困學紀聞》。另有《經(jīng)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尤有功于寧波地方文獻,搜求、抄錄宋《乾道四明圖經(jīng)》、《寶慶四明志》、《開慶四明志》、《甬上耆舊詩》,編《句余唱和集》,撰《句余土音》等。
全祖望(清末寧波話:,;當代寧波話:,,(1705年1月29日—1755年8月9日),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沙港口人(今寧波市洞橋鎮(zhèn)沙港村),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滴跛氖哪辏?705年)正月初五日亥時,全祖望生于鄞縣白壇里月湖之西岸先世宮詹公故宅。其四歲能解《四書》、《五經(jīng)》,七歲能讀《資治通鑒》,人稱神童,師從董次歐。十九歲由督學王蘭生推選入京,見當時侍郎方苞。雍正十年(1732年)中順天鄉(xiāng)試,臨川翰林李紱看到全祖望的考卷,嘆曰:“此深寧、東發(fā)后一人也!”是年八月其妻張氏因難產(chǎn)而死。雍正十三年(1735年)續(xù)娶滿洲學士春臺之女曹孺人為妻,家貧,典當二萬卷書于仁和黃堅倉。乾隆元年(1736年)中三甲第三十六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時年三十二歲。初為庶吉士,不久受權(quán)貴排斥,散館歸班,乾隆二年九月回鄉(xiāng),專心著述,授徒為業(yè)。應紹興太守杜甲之請,任蕺山書院山長,因杜甲傲慢,不久辭去,又主講過廣東高要端溪書院。為謝山學派創(chuàng)始者,弟子有董秉純、盧鎬、蔣學鏞等。其遺作由董秉純整理。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底,全祖望不復能言,日夜作鼾聲如睡,七月二日,聲漸微,卒年五十一歲。全祖望既逝,董秉純、蔣學鏞又請杭世駿校訂《鮚埼亭集》書稿,并代為作序。杭世駿的原稿后來不知所終,但董秉純還保存著副本,嘉慶六年(1801年)刊印。
人物簡介
陳永正(1941.12—),字止水,號沚齋。男,原籍廣東省茂名高州市,世居廣州。1962年畢業(yè)于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任廣州市第三十六中學語文教師。1978年考取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文字專業(yè)研究生,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F(xiàn)為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華南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嶺南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第四、五屆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華詩教學會會長。沚齋詩詞·序一
昔人謂詩有別才,非關(guān)學也,不獨陳叔伊疑之,余亦疑之。后讀《梁溪漫志》云:“作詩當以學,若不曾學,則終不近詩。”又曰:“大凡作詩,以才而不以學者,正如揚雄求合六經(jīng),費盡工夫,造盡言語,畢竟不似。”益知有才無學,所為詩要非本色,況無才者耶?永正世兄以多才積學之士,窮年著書等身,于諸子百家史志之文,博觀慎取,旁及道藏內(nèi)典,窮極問學,其學殖之深且邃可知。故其為詩,典雅宏贍,磊珂豪宕多奇語,余窺其意,亦每未能盡其指也。世咸知永正能詩,而不知其蚤年即以博奧澹雅之才而為詞,時一曼聲,寂漠求音,孤清寫艷,與其詩方軌并馳,獨不輕示人耳。人謂沚齋詩,出入宛陵、昌黎、誠齋之間,其詞奄有夢窗、白石、小山之長。永正正當盛年,以其才其學,固非諸家所能囿,再假以歲月,其詣足以上陵諸家,亦非必不能至。今斯集之成,讀者自能有所體會,且復驗余言之不過也。至其書,上取籀篆漢晉之蒼勁古拙,如松抱霜之骨,梅無媚世之姿,其成就又在詩詞以外者矣。 癸酉蒲月岡州莫仲予序沚齋詩詞·序二
沚齋詩詞·題陳永正詩集各種文體皆有獨具之美學特徵,所以培養(yǎng)其特徵者又必有獨具之社會條件。條件異則所以掌握其特徵者難。吾國今日文人,生乎文辭文體與夫科學文化大異古人之世,而欲學為古人之詩若文,甚難于古人,非才之不及,蓋所學內(nèi)容與途徑之異也。然欲發(fā)揚吾國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不繼承傳統(tǒng)文學之精華,則學為古人詩文之事又不能盡廢。此事雖不宜求之于常人,固可求之于專家。余輩生文辭文體變革初成之后,較早生十年以上之前輩,舊學根底,已大不相及,學為古人之詩若文,已難望其項背。后生余輩十年以下者,非有特殊之才學,則其難彌甚。彌望今日舊體詞壇,則大學古典文學專家多不暇為,為之者又多非所謂專家,條件失違,緒功不繼,故猶東坡當日,不免興黃茅白葦之嘆也。沚齋陳永正教授,生歲后余二十年,由乎文化背景之變遷,其欲工為古文辭也本極難。顧先生夙承家學,淵源有自;在大學又獲從名師,廣守專家之業(yè),治古文字、古文獻之學久,咀含群籍,博聞強記。余讀所注古人詩,深嘆其績學。數(shù)年前又獲誦所惠自作《詩詞鈔》,彌驚其古體詩詞之精工,皆源汲風騷,轉(zhuǎn)益多師。詩擷八代之古香,得四唐之雅韻,取烹煉于西江,拓意匠于清人。五言古體,多比興如嗣宗,亦有清真近淵明者;《養(yǎng)鴨老人行》,不啻香山樂府;《游連州帝后巖》、《暮航抵哈爾濱》,于唐宋如韓、蘇之運奇筆,于清人如康、黃之闡新知。近體則淵靜自然如王、孟,生新峭刻,工為活對如山谷、后山;而《紀夢七首和定庵》,則瑰麗恍惝,神追原作矣。七言古體,豪氣希太白,深情涵義山;《贈吳靜山畫師》、《老牛行》,則杜陵之寫實矣。近體綿邈俊逸,兼為義山、小杜;琢句雕對,依然宋賢西江;于清人則風懷倜儻近仲則,清機肫摯兼二樵。而善用幽微之辭,以狀難寫之境,則五七言之工者皆然。詞作多以情行,而姿豐致密。“奄有夢窗、白石、小山之長”,莫《序》固已言之。然其中亦有雋雅如玉田,暢適如重光者;若“獨夜攬涼月”之《水調(diào)歌頭》、“涼風萬里”之《鵲橋仙》,“屈子牢憂聊抑志”之《臨江仙》、“谷靄遙生”之《沁園春》,亦不妨其合轍蘇、辛也。統(tǒng)觀先生之作,能排極難之勢,收邁俗之功,如芳葩美卉,挺生黃茅白葦之外,不獨于同輩上下為罕見,且可攀方文體變前之先輩而嗣響于古人,謂非間出高才不可也。抑所作之得力于博學,尤有逾于得自高才者。蓋處舊文變革之后,欲為繼舊開新之業(yè),學需雙重,非博不濟。余上述感受,僅為讀先生初集而發(fā)。時經(jīng)多載,先生新作又添,欲合初集重選以付刊,余雒誦未遍,何能測其所進。以過時管窺,承命為序,又焉能避淺陋之有損高明耶?幸大雅恕而正之。西元二千零五年,陳祥耀拜序于福建師范大學之意園,時年八十有四
陳君永正以所為詩見示,風格超拔,寄興深微,異乎現(xiàn)代之所謂能詩者。誠能覃思深造,不務浮名,蘊蓄既深,則精華外發(fā),其所成就必有過人者。黎二樵先生云:“絕境無坦步,高唱有裂笛?!鄙钪獮樵娭灰?,而穿云裂石之音,亦未嘗不可以企及也。陳君其勉之。 黃海章丁卯春日沚齋詩詞·后序
唐人詩“絕代有佳人,遺世而獨立。”頃者,讀《沚齋詩詞》二卷,風韻飄瀟,才情掩映,擬之現(xiàn)代儕輩之作,沚齋詩詞得不謂為絕代風華遺世獨立者乎。陳君之文,吾知之矣,陳君詩詞,則今始知之。陳君于我輩為少年,而詩詞于我則不止為勁敵。方今騷壇冷落,耆宿凋零,念他年君輩仔肩之重,不勝惆悵之至。都下早秋,吟窗葉落,草此為序,我勞何如。 孔凡章一九八七年九月廿日沚齋詩詞·跋
《沚齋詩鈔》一卷,盥誦數(shù)過,如沐清風。大抵五古之佳者,體兼韓孟,擅比興,窈曲而深?!赌汉健芬徽?,思路上契蒙莊,意境與筆力俱到,自為前人所無。七言歌行,縱橫跌宕,雅近坡翁;《書燕臺詩后》,則鏗鏘明麗,純是唐之正聲,而非變體。近體亦從學古中創(chuàng)格,語多巉刻,迥不猶人。在今高唱詩體變易之日,陳君潛心邁往,尚友古人,得非所謂特立獨行之士也歟。 《沚齋詞鈔》一卷,深于寄托,以比為賦,在藻詞掩映之中,絕非一覽可了。其纏綿婉曲之情,固足以同契珠玉,令人心醉目迷,但命意敷辭,往往非古人之所有,而又為今人之所無;蓋由于吾人處境,曲折艱難,較諸前人,直如兩個天地,是豈古之意識古之言辭所能盡者乎。諸作之中,如《水調(diào)歌頭》刻意坡翁,《西窗燭》蘊藉深沈,《減字木蘭花》輕清瀏亮,均能于古之途徑中,直捷表達今人之境地與心情外,其他若《烏夜啼》,若《憶漢月》,若《千年調(diào)》等,多用大句重筆,含郁怒之氣,以逞激蕩之情者。統(tǒng)觀全集,詞筆遠挹歐、晏之清華婉曲,近承朱彊村、陳述叔之高夐峭拔,聲氣與前賢相通,而意皆由己出。與沚齋詩相較,其性格特立,聲貌儼然,實二而一,一而二耳。 戊辰靜庵傅子馀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