溟溟滄海浪濤深,霧蔽山巒不易尋。
紫蓋洞庭人駕鶴,虹霓城郭道為林。
幽玄相去何多少,巧拙無由智慧侵。
盡是同緣相引接,從容語話八仙心。
⑴ 原注:蓬壺路遠(yuǎn),仙閬程賒。上插青冥,下盤滄海。溟溟然蓋浪濤之深也。
⑵ 原注:濛濛煙霧,蔽彼山巒,既仙凡不并,故未易尋也?!妒酚洝吩疲喝皆诓澈V?,望之如云也,
⑶ 原注:《荊州記》云:衡山有三峰,其一曰紫蓋,常有雙鶴回翔于上。故洞庭人駕之上游于絕漢也。
⑸ 原注:幽深之境,玄妙之門,本自丹臺,實由精鍊,且相去之幾何也。
⑹ 原注:雖性有巧拙,用有淺深,而道絕百非,理歸一揆,但可以冥契玄符也。雖有智慧,將焉用之,故云無由侵矣。
⑺ 原注: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必可以引至于道也。
高祖寬仁主,淮陰變詐才。
設(shè)壇誠有禮,推食本無猜。
懷惠初颙若,夸功抑殆哉。
何如中正者,千載仰高裁。
⑴ 贊曰:韓信等皆徼一時之權(quán)變,以詐力成功。
⑶ 贊曰:異姓而王者八國,終于滅亡。惟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慶流支庶,著于甲今而稱忠也。
避莽爭誇漢兩龔,逋臣浩氣正如虹。
何期士雅鞭先著,轉(zhuǎn)覺賓王檄未工。
華表應(yīng)歸千載鶴,夜臺誰避五花驄!
獨憐江左風(fēng)流盡,禾黍依然滿故宮!
注:人物考略
楊玄石(「鮚埼亭集」玄作圓):名文瓚,字贊玉;瑤仲季弟也。崇禎己卯舉人。父秉鼐,監(jiān)紀(jì)推官。畫江之役,嘗率諸子從軍;魯王授玄石監(jiān)察御史。閩中頒詔,力言宜合、不宜分。入閩,命掌貴州道;又力言當(dāng)聯(lián)絡(luò)以為同仇。閩、浙繼亡,乃返故里。戊子豫于翻城之役,事泄被執(zhí),不屈死。魯王還舟山,贈右僉都御史。國朝賜謚「烈憫」(「海東逸史」、「南疆繹史」及「鄞縣志」均有傳)。夫人張氏,名玉如;杭人。工翰墨。侍御死,負(fù)尸歸;以紉聯(lián)其身首,慟哭盡哀。已衣其故時衣服,題絕命詞一首,拜謝太公前,遂解所佩帶自縊(「寧波府志」有傳。「海東逸史」、「南疆繹史」事載「玄石傳」中)。
昨夜貪狼照越軍,早嗟玉折與蘭焚。
孤臣錯擬清河客,力士空求滄海君!
函谷丸泥封未得,豐城劍氣杳難分。
悲歌不獨為姻婭,雁影遙天奈失群!
注:人物考略
董若思:名德欽,鄞縣人(「小腆紀(jì)年」作定海人);兵部侍郎光宏孫。南都亡,納衣巾于文廟,慟哭。及浙東起義,以諸生從軍海上;魯王授監(jiān)紀(jì)推官,不受。師潰,乃歸。戊子豫于翻城之役,事泄被執(zhí),不屈死。魯王還舟山,贈兵部郎中(「海東逸史」及「鄞縣志」有傳)。
入洛衣冠江左余,逋臣肯復(fù)待公車!
風(fēng)云早冷三鳣兆,日月長懸五馬居。
結(jié)客黃金良不易,修文白玉竟何如!
茂陵今日皆禾黍,遺草空留封禪書。
注:人物考略
董天鑒:名德稱,字平之(「鄞志」引「墓表」之作子),一字銘存;鄞縣人,同知應(yīng)圭子,諸生。少負(fù)氣節(jié),與族兄守諭齊名;世稱守諭曰「北董」,稱天鑒曰「南董」。乙酉畫江之役,破家輸餉,魯王授以戶部主事;時適居憂,故不受官。事敗后,而山寨、海槎時通消息。晚年目疾,猶終日手鈔書不倦。為詩感慨身世,原本忠孝云(「寧波府志」有傳)。
羨爾幽棲地,迢迢翠靄中。
山臨荼磨北,路繞酒城東。
語鳥千聲合,飛泉一道通。
春來風(fēng)日好,登眺與誰同。
華夷艷說洪鐘宇,手刃君仇蓋父愆。
箕子奴囚成法在,張良博浪一椎先。
短衣跡絕無行地,長劍秋瑩經(jīng)倚天。
漫笑殷遺頑獨甚,英雄忠孝自神仙。
⑴ 鐘宇圖玉均,鬻身為仆,及狙殺玉均,囚于上海獄中,審實解韓
⑵ 句本莊子;因玉均改西服游日本、泰西諸邦,鐘宇亦遂改用西裝,尾之十年,今始得而甘心焉
注:《楚望樓聯(lián)語箋注(婁希安)》:姜伯彰 (1885——971),字信暄,江西省鄱陽縣人。17歲考入皖州中學(xué),加入共進(jìn)會。畢業(yè)后,考入江西高等學(xué)堂,加入同盟會。1915年當(dāng)選為江西省第二屆省議會議員。1921年4月,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tǒng),他受命返贛組織贛東北游擊軍。1922年,任中央直轄游擊總司令部秘書長兼香山縣政府總務(wù)科科長,代行縣務(wù)。旋調(diào)任大元帥府秘書??箲?zhàn)爆發(fā)后,他被聘為江西全省各界抗敵后援會委員。1942年赴重慶,被聘為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纂修,主編中國國民黨大事記。1946年,當(dāng)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去臺灣,繼任“立法委員”,并被聘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著有《信暄語錄》《芝陽老人詩存》《農(nóng)村教育》等。
徽:美好。
尚父:周武王稱呂尚(姜子牙)為尚父,意謂可尊尚的父輩。 此處疑切姓。
匡山五老:廬山五老峰。廬山又名匡山。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為帝王授《河圖》《洛書》而名。此處切家鄉(xiāng)。
箋:清代李喬挽張百熙聯(lián):
合中外文字,言成一家,亦漢亦宋,亦亞亦歐,前不見古人,遺像清高鑄京國;
緬鄉(xiāng)里尚書,峰崇五老,曰趙曰羅,曰徐曰鄭,后來者居上,曲江風(fēng)度邁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