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藍(lán)玉(1842~?),字潤田,清臺南舉人。同治十三年(1874)與進(jìn)士楊士芳、舉人蔡國琳籌議,請建延平郡王祠,欽差大臣沈葆楨從其議,翌年奏準(zhǔn)敕建專祠。光緒十二年(1886)任臺灣府儒學(xué)教授。有《望海閣詩文集》,惜已佚。
人物簡介
郭欽沐(1858~1909),號藻臣,官章彝。清臺灣府安平縣(今臺南安平)人。原籍福建銅山(今福建東山),落款常題「東山」二字,以示不忘本。郭氏通經(jīng)史,擅畫梅,又精于草書,為臺南藝苑之佼佼者。光緒十一年(1885)應(yīng)嘉義知縣羅建祥之聘入幕,佐理縣務(wù),頗有佳績。因清賦主張與劉銘傳相左,遭撤職。返鄉(xiāng)后,于光緒十三年(1887)入安平協(xié)鎮(zhèn)署擔(dān)任岱齡之幕僚。割臺之初全家西渡廈門避難,時局稍定后,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四月返臺。明治三十年(1897)與當(dāng)?shù)匚娜?span id="wkeyuso"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69954", "people_72266_0_8", "蔡國琳")'>蔡國琳同應(yīng)臺南知事磯貝靜藏之聘,纂修《臺南縣志》。后婉拒安平區(qū)長之職,轉(zhuǎn)任英商海興洋行主計,因郭氏善于籌畫,使該行業(yè)務(wù)蒸蒸日上。明治四十二年(1909)五月親自攜帶現(xiàn)洋赴三嵌店發(fā)餉,途中因氣候炎熱,沐浴溪水受涼,返家后發(fā)燒兼下痢,后病情轉(zhuǎn)劇,于五月二十九日病逝。郭氏生前以市字賣畫為主,作品不曾出版。民國四十二年(1953)十一月《臺南文化》三卷三期「史料叢輯」刊登〈藻臣遺錄〉,內(nèi)容多為簡牘書信,同時有告示、聯(lián)語、谷帳、藥方之類,并無郭氏詩作。南史于同期刊登〈郭藻臣先生之詩詞〉收錄詩兩首,詞一首。后臺南文史家盧嘉興據(jù)郭氏現(xiàn)存書畫,發(fā)表〈清末臺灣繪梅的藝術(shù)家郭藻臣〉一文,又收錄郭氏詩作七首,以下即根據(jù)前述資料編校。
人物簡介
陳人英(1860~1926),字達(dá),小名益智。清咸豐十年(1860)生于臺南官佃莊(今臺南縣官田鄉(xiāng))。其先祖隨鄭成功來臺,開墾臺南赤山地區(qū),累世均為官佃。陳氏曾入臺南舉人蔡國琳門下,光緒初年補(bǔ)嘉義縣學(xué)弟子員,后為廩生。改隸后,于明治三十一年(1898)授佩紳章,明治三十四年(1901)任?豆辨務(wù)署參事,其后又擔(dān)任鹽水港參事、臺南廳官佃廳參事等職。明治三十八年(1904)為鹽水港制糖會社發(fā)起人,明治四十四年年(1911)被推為官佃莊「斷發(fā)會」會長。陳氏平日熱心地方事務(wù),望重里閭。瀛社詩人謝雪漁曾賦詩〈同學(xué)陳人英上舍〉云:「不群矯矯各青年,勵志蕓窗判后先。筑就官埤資灌溉,君家瘠壤悉腴田。」可見陳人英于地方發(fā)展上之貢獻(xiàn)〖參考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洪波浪、吳新榮主修《臺南縣志?人物志》,臺南:臺南縣政府,1980年6月。〗。惜其詩作不多,今僅存二首。(陳曉怡撰)
人物簡介
趙鐘麒(1863~1936),字麟士,號云石,別署畸云,晚號老云、老云,清臺灣府治清水寺街(今臺南市)人。幼時曾入府城富紳吳朝宗家塾,與其長子吳天誠共讀詩書古籍,并習(xí)書法。光緒四年(1878)入泮,列邑庠生,曾入臺南崇文及蓬壺兩書院就讀,同時為蒙館師。與郡城青年名流吳國華、蘇哲如、王景、陳春木、張嵌等交游。光緒十三年(1887)因歲試成績優(yōu)異,補(bǔ)廩生;其后四次赴福建參加鄉(xiāng)試,皆未能如愿取中。光緒十七年(1891)與許南英、蔡國琳、胡殿鵬、陳渭川等于臺南創(chuàng)立「浪吟詩社」。乙未割臺后,任臺南地方法院通譯。明治三十年(1897)許南英返鄉(xiāng)掃墓,趙氏邀之與蔡國琳、胡殿鵬重振「浪吟詩社」。明治三十九年(1906)又與蔡國琳、連雅堂、胡殿鵬等臺南詩友創(chuàng)辦「南社」,并繼蔡國琳之后于明治四十二年(1909)擔(dān)任社長,直至昭和十一年(1936)過世,始由黃欣接任。昭和五年(1930),趙氏與連雅堂、洪鐵濤等友人創(chuàng)辦休閒性質(zhì)的雜志《三六九小報》,由長子趙雅福(劍泉)任發(fā)行人兼主編。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謂趙氏有《畸云小稿》詩集,由臺南銓文堂刊印,不著發(fā)行年月,共計詩一百九十二首,古、今體詩兼善,惜今尚未得見。〖參考盧嘉興〈記臺南府城詩壇領(lǐng)袖趙云石喬梓〉,《臺灣研究匯集》第十五輯,1976年9月30日;石萬壽〈趙云石喬梓詩文初輯—詩〉,《南瀛文獻(xiàn)》,二十八卷,1983年6月。〗今趙氏詩作乃自《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慶饗老典錄》、《鳥松閣唱和集》、《采詩集》、《臺灣文藝叢志》、《壽星集》、《櫟社課卷》、《臺灣時報》、《開元寺徵詩錄》、《東閣倡和集》、《三六九小報》、《詩報》、《東寧擊缽吟前后集》、《臺灣詩醇》、《鐵峰詩話》、《拾零集》、《瀛海詩集》、《潛園寓錄》、《蕉窗隨筆》、《南瀛詩選》、盧嘉興〈記臺南府城詩壇領(lǐng)袖趙云石喬梓〉(簡稱盧本)、石萬壽〈趙云石喬梓詩文初輯—詩〉(簡稱石本)等報刊雜志及其他相關(guān)研究論文,輯錄編校,并依寫作時間先后呈現(xiàn)。(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羅秀惠(1865~1943),字蔚村,號蕉麓,別署花花世界生。臺南人,師事舉人蔡國琳,光緒年間取中舉人。乙未之際,曾與舉人汪春源等人上書諫阻割臺,后避居北京。未幾,返臺定居安平,曾任《臺澎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編輯。明治三十二年(1899)臺南師范學(xué)校成立后,應(yīng)聘為教務(wù)囑托,教授漢文、習(xí)字,明治三十五年(1902)因病辭職。曾向日總督提出「治臺十策」,并授與紳章;后以迷戀名妓王香禪之故,遭收回。為臺南「南社」、「酉山吟社」社員,后亦參加臺北「瀛社」,擅行草書,亦能左書。大正四年(1915),與王香禪離異,入贅「赤嵌女史」蔡碧吟家。性喜揮霍,因家產(chǎn)散盡,遂以賣字為生。大正十四年(1925)一月,由于基隆顏國年之捐助,創(chuàng)《臺北黎華新報》社,任發(fā)行人,除刊載梨園藝文外,兼及小說、詩文、隨筆。昭和三年(1928)八月曾開「蕉麓千書會」任人求書,墨跡流傳甚廣。昭和十年(1935)十一月以「奎社書道會」名義舉辦全島書畫展于臺北永樂町,民國六十五年(1976)被臺南市政府譽(yù)為「清代臺南府城十大書家之一」。〖參考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yuǎn)流出版社,2004年5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羅秀惠詩不主一格,唯多艷體之作。今羅氏作品乃據(jù)《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詩薈》、《臺灣詩醇》、《臺灣詩鈔》、《臺灣詩錄》、《三六九小報》、《孔教報》、《風(fēng)月報》等輯錄編校。(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蔡佩香(1867~1925),又作佩香,字夢蘭,號南樵,又號南樵散人、南樵劫馀生、海外逋客、詩狂子、廣莫散人。清臺灣縣(今臺南市安平)人,出身當(dāng)?shù)赝澹笀?zhí)輩蔡向榮、蔡霞潭曾任職戶部主事,叔父蔡霞標(biāo)則任職刑部主事,府城士紳許廷光為其舅父。蔡佩香為光緒年間廩生,曾師事舉人蔡國琳,日治后,師徒二人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聯(lián)袂赴日觀光。明治三十八年(1905)與連橫于廈門合辦《福建日日新聞》,共主筆政,不及一年即??蹬_。〖參考林德政〈連雅堂在大陸的活動〉,《傳記文學(xué)》第七十八卷第五期,2005年11月。〗次年(1906)加入臺南「南社」,并參與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diào)查會之活動。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北上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曾主筆「掬月樓詩話」專欄〖「掬月樓詩話」自1907年8月2日至1908年8月9日止,不定期刊于《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之「詩話」欄?!?。隔年(1908)五月因病南下臺南醫(yī)院療養(yǎng),八月退社,此后久居臺南。大正十年(1921)六月任《圣心會會報》漢文記者,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入《臺南新報》任記者。王松《臺陽詩話》謂其「為人慷爽,不立崖岸,能文工詩」,老年后貧病益甚,惟吟詠?zhàn)匀纭?div id="m8y20m0" class='inline' id='people_69957_0_9_comment'>今蔡氏詩作據(jù)《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南瀛佛教》以及王炳南之《南瀛詩選》、《潛園寓錄》等報刊合集輯錄編校,并依時間先后排序。〖生年據(jù)其詩〈三十八年初度自志〉(《臺灣日日新報》,「詞林」欄,1906年9月27日,第一版)及〈客邸除夕〉(《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藝苑」欄,1907年12月31日,第一版)一詩有句「卅九星霜鬢欲皤」推算。卒年據(jù)《臺南新報》載三屋清陰〈哭蔡南樵〉(1925年8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載羅秀惠〈故蔡佩香氏吊辭〉(1925年8月14日)。〗(許俊雅撰)
人物簡介
胡殿鵬(1869~1933),字子程,號南溟,臺南人。光緒年間生員。與許南英、蔡國琳等組「浪吟社」。乙未割臺時,內(nèi)渡寓居廈門,次年局勢稍定后返臺。歷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臺南新報》記者、《福建日日新聞》編輯等職。后為南社重要會員。著有《南溟詩草》、《大冶一爐詩話》。 胡殿鵬自云:「夫南溟自六十年來,長篇不可刪,短篇不可增,散文渾而灝,駢文沉而麗。窮古之英,貫古之識,其思想最高、最奇、最雄、最健。」其詩文特色大抵如是,而其狂放不羈的性格也由此可見。擅長古體歌行,七古〈長江曲〉、〈黃河曲〉氣勢磅礡,最為瑰偉雄奇〖參考廬嘉興〈清末臺灣的詩文大家胡南溟〉,收入氏著《臺灣研究匯刊》5,1968年3月?!健?div id="emswmce" class='inline' id='people_74545_0_10_comment'>胡殿鵬為清末臺灣的詩文大家,廬嘉興〈清末臺灣的詩文大家胡南溟〉引述其作品最為詳備。茲據(jù)該文所引,加以校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林馨蘭(1870~1924),字湘沅,又作湘遠(yuǎn)、湘畹,號六四居士,又號壽星。臺南(辜婦媽街)人。少好吟詠,與賴文安、羅秀惠等人同受教于臺南舉人蔡國琳。光緒十三年(1887)取中生員,后于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及二十年甲午(1894)兩度參與秋試,不第。乙未割臺(1895)后,舉家內(nèi)渡祖籍同安。越兩年局勢稍定,始返臺南設(shè)帳授徒。曾先后擔(dān)任《全臺日報》、《臺南新報》記者,明治三十三年(1900)移居臺北,擔(dān)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曾以「勞勞生」筆名于該報撰寫「意園詩話」專欄。林氏在詩壇頗為活躍,明治三十九年(1906)加入「南社」,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謝汝銓等人共組「瀛社」,大正四年(1915)與張純甫、林述三、駱香林等人創(chuàng)設(shè)「研社」,后改為「星社」。大正六至十一年間(1917~1922)多次參與瀛桃竹聯(lián)吟會、全臺詩社聯(lián)吟會等活動,并曾為「崇文社」詩文評議員。大正七年(1918)任教于臺北市太平公學(xué)校,夜則設(shè)塾育才,多有裁成。大正十三年(1924)逝世。林氏詩工近體,對律齊整,句多感慨。門人蔡敦輝輯其遺詩為《湘沅吟草》,未及梓行,蔡氏遽逝,其稿遂多散佚。〖參考賴子清〈詩社特輯。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賴子清〈臺南詩文社〉,《臺南文化》新6期,1980年1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287;許學(xué)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yuǎn)流出版社,2004年5月,頁579;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時報》、盧嘉興〈日據(jù)時期為臺灣倡設(shè)詩社的林湘沅〉等仍存其詩作四百馀首,茲據(jù)以輯錄編校。(黃文車撰)
人物簡介
謝汝銓(1871~1953),字雪漁,號奎府樓主,晚署奎府樓老人。臺灣縣東安坊(今臺南市)人,日治后,遷居臺北。年十五從臺南舉人蔡國琳學(xué),光緒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乙未之際,曾協(xié)助許南英辦理團(tuán)練。改隸后,力習(xí)日文,乃首位以秀才身份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xué)校者。明治三十四年(1901)自國語學(xué)校國語部畢業(yè),任職臺灣總督府學(xué)務(wù)課,參與編輯《日臺會話辭典》。不久,轉(zhuǎn)任警察官吏練習(xí)所臺語教師。明治三十八年(1905)入《臺灣日日新報》擔(dān)任漢文記者,并任馬尼拉《公理報》,與《昭和新報》、《風(fēng)月報》等主編。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洪以南等倡設(shè)臺北「瀛社」,為北臺第一大詩社,并于洪氏去世后繼任第二任社長。戰(zhàn)后曾擔(dān)任臺灣省通志館顧問。平生所作詩文有《奎府樓吟草》三卷、《詩海慈航》二卷、《周易略說》等,多發(fā)表于報章雜志。〖參考《臺灣日日新報》,「島政」欄,國語卒業(yè),1901年4月5日,第三版;劉篁村〈稻江見聞錄〉,《臺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1953年11月;鄭明珠〈謝雪漁小說《櫻花夢》研究〉,東海大學(xué)中文所碩論,2009年6月。〗王國璠認(rèn)為謝氏詩:「詞尚淺白,且多寫實(shí);尤以感舊、寄懷之作,更存臺灣近代關(guān)系人物之事跡,以人存史,頗具文獻(xiàn)價值。」《奎府樓詩草》及《蓬萊角樓詩存》兩詩集曾于日治時期刊行,民國八十一年(1992)龍文出版社將二者合印,總名為《雪漁詩集》。另有〈蓬萊角樓詩話〉、〈奎府樓詩話〉不定期刊載于《風(fēng)月報》,未見刊行本。今謝氏詩作輯錄自龍文版《雪漁詩集》、《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詩報》、《東寧擊缽吟前后集》、《風(fēng)月報》、《崇圣道德報》等詩集報刊,依時間先后排序編校。(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蔡碧吟(1874~1939),閨名葉詩,號赤崁女史,臺灣縣東安坊(今臺南市)人。為舉人蔡國琳獨(dú)生女。蔡國琳曾任文石、蓬壺兩書院教諭,并受命纂修《臺南府志》,嘗于延平王祠設(shè)帳課徒為業(yè)。蔡碧吟幼承庭訓(xùn),工詩文,尤擅柳體楷書。二十歲,許聘于父親高足賴文安孝廉。乙未割臺,蔡氏舉家走避廈門,婚事因而延遲。不久,賴文安因故受日警辱毆,引發(fā)舊疾身亡。蔡碧吟自請奔喪守節(jié),事奉舅姑歸臺。明治四十二年(1909),蔡國琳逝世,所遺豐厚資產(chǎn)賴女史經(jīng)理。明治四十四年(1911),蔡氏招臺南舉人羅秀惠入贅。(注)孰料,羅氏放誕風(fēng)流,不久即蕩盡蔡家資財,晚年夫婦以賣字為生。蔡碧吟生平作品未結(jié)集出版,茲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詩報》、《臺海詩珠》等報刊合集輯錄編校。(蔡美端 撰) 注文:參考守一生〈碧吟女史〉,《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8月17日。蔡碧吟議贅羅秀惠一案,頗多報導(dǎo),可參考〈就蔡碧吟議贅羅秀惠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8月27日,第一版、「蟬琴蛙鼓」,《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8月28日、「蔡羅結(jié)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月26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