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寶瓊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烏瓊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僧。
少與彭城寺寶瓊(白瓊)共學(xué),號烏瓊,兩人聲德齊揚。
梁武帝大通年間在建初寺弘揚《成實論》。
后封為僧正。
相傳白瓊圓寂日,神人預(yù)報烏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69 【介紹】: 即拘那羅陀。南朝陳時僧。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親法相唯識之學(xué)。歷游諸國。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禮,將事傳譯。會侯景亂起,潛行南歸,隨方傳譯不輟。法相唯識之學(xué)乃傳中國。后入南海卒。譯有《攝大乘論》、《唯識論》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親依。
或云波羅末陀。
華言真諦。
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
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后張汜等。
送扶南貢使返國。
且使請求名德三藏。
彼國乃以諦應(yīng)詔。
而并赍至大乘論諸雜華經(jīng)等。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達南海。
大清二年八月。
屆京師。
帝頂禮于寶云殿。
即欲傳翻。
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游東土。
檀越富春。
令陸元哲。
招延。
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論。
昉五卷。
太寶三年。
侯景徵還供養(yǎng)。
元帝啟祚。
止金陵正觀寺偕愿禪師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經(jīng)。
后隨方傳譯。
靡寧厥止。
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國。
道俗結(jié)誓留之。
遂停南越。
重覈所翻。
文帝天嘉四年。
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
欽渴新聞。
遠承芳問。
諦感其意。
乃為翻攝大乘等論。
旋至梁安。
將返西國。
而業(yè)風(fēng)飄舶。
還廣州。
刺史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與沙門慧愷等。
翻廣義法門經(jīng)及唯識論等。
穆公薨。
世子紇為檀越。
仍事傳譯。
然其神思通幽。
非世所測。
嘗居絕島。
紇往候之。
波濤??涌。
未即渡。
諦望見。
因敷坐具水上。
跏坐。
絕流達岸。
而坐具略不沾。
濕或折荷葉乘之。
不少傾側(cè)。
至光太二年六月。
入南海北山。
將捐身命。
慧愷聞之。
輟講奔赴。
刺史稽顙請留。
群眾遮挽。
三日乃已。
因是迎致王園寺。
議還建鄴。
會有忌者。
沮于上。
乃止。
大建元年。
正月十一日。
遘疾遷化。
年七十有一。
所譯經(jīng)論。
僧宗法準等。
奉還匡山。
諦雖廣出眾經(jīng)。
偏宗攝論。
故隨處翻傳。
親流疏解。
后疏則僧宗所釋也。
宗愷則窮括教源。
詮題義旨。
每面揚闡。
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
而謂愷曰。
君等實副參傳。
而遇非其時。
則奈何。
愷泣數(shù)行下。
因跪啟曰。
法被中國。
群生垢重。
致是擾攘。
必何時而可定耶。
諦指西北。
且曰。
此方有大大國。
非久當盛弘吾教。
但恨君等不及睹耳。
嗚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諦自梁武之末。
陳宣之初。
二十三載。
所出經(jīng)傳記。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那首華言高空。
以魏元象中。
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
出僧伽吒經(jīng)三部七卷。
沙門僧昉筆受。
屬齊受禪。
南抵金陵。
大同間。
譯大乘頂王經(jīng)一部。
梁武詔那。
總監(jiān)外國諸使。
大清二年。
遇于闐沙門求那跋陀。
華言德賢。
赍勝天王般若梵本至。
那從祈請得之。
適丁侯景之亂。
未暇翻傳。
陳天嘉乙酉歲。
始譯于江州興業(yè)寺沙門智昕筆受。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初
拘那羅陀。
陳言親依。
或云波羅末陀。
譯云真諦。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肅。
風(fēng)神爽拔悠然自遠。
群藏廣部罔不厝懷。
藝術(shù)異能偏素諳練。
雖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遠涉艱關(guān)無憚夷險。
歷游諸國。
隨機利見。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寶。
大同中。
敕直后張氾等。
送扶南獻使返國。
仍請名德三藏大乘諸論雜華經(jīng)等。
真諦遠聞行化儀軌圣賢。
搜選名匠惠益民品。
彼國乃屈真諦并赍經(jīng)論。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渙然聞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達于南海。
沿路所經(jīng)。
乃停兩載。
以太清二年閏八月。
始屆京邑。
武皇面申頂禮。
于寶云殿竭誠供養(yǎng)。
諦欲傳翻經(jīng)教不羨秦時。
更出新文有逾齊日。
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
法為時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東土。
又往富春令陸元哲。
創(chuàng)奉問津?qū)⑹聜髯g。
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論。
適得五卷。
而國難未靜。
側(cè)附通傳。
至天保三年。
為侯景請。
還在臺供養(yǎng)。
于斯時也。
兵饑相接。
法幾頹焉。
會元帝啟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觀寺。
與愿禪師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經(jīng)。
三年二月。
還返豫章。
又往新吳始興。
后隋蕭太保。
度嶺至于南康。
并隨方翻譯。
棲遑靡托。
逮陳武永定二年七月。
還返豫章。
又止臨川晉安諸郡。
真諦雖傳經(jīng)論。
道缺情離本意不申。
更觀機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
道俗虔請結(jié)誓留之。
不免物議遂停南越。
便與前梁舊齒。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競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倫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揚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
并建業(yè)標領(lǐng)。
欽聞新教。
故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
諦欣其來意。
乃為翻攝大乘等論。
首尾兩載覆疏宗旨。
而飄寓投委無心寧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裝大舶欲返西國。
學(xué)徒追逐相續(xù)留連。
太守王方奢。
述眾元情重申邀請。
諦又且修人事。
權(quán)止海隅。
伺旅束裝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發(fā)自梁安汎舶西引。
業(yè)風(fēng)賦命飄還廣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請翻新文。
諦顧此業(yè)緣。
西還無措乃對沙門慧愷等。
翻廣義法門經(jīng)及唯識論等。
后穆公薨沒。
世子紇重為檀越。
開傳經(jīng)論。
時又許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測。
嘗居別所四絕水洲。
紇往造之。
嶺峻濤涌未敢淩犯。
諦乃鋪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內(nèi)如乘舟焉。
浮波達岸。
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
依常敷置。
有時或以荷葉。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異其例甚眾。
至光太二年六月。
諦厭世浮雜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
遂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
時智愷正講俱舍。
聞告馳往。
道俗奔赴相繼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衛(wèi)防遏。
躬自稽顙致留三日。
方紆本情。
因爾迎還止于王園寺。
時宗愷諸僧。
欲延還建業(yè)。
會楊輦碩望。
恐奪時榮乃奏曰。
嶺表所譯眾部。
多明無塵唯識。
言乖治術(shù)有蔽國風(fēng)。
不隸諸華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時遺訣。
嚴正勖示因果。
書傳累紙。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時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準等。
各赍經(jīng)論還返匡山。
自諦來東夏。
雖廣出眾經(jīng)。
偏宗攝論。
故討尋教旨者。
通覽所譯。
則彼此相發(fā)綺繢輔顯。
故隨處翻傳親注疏解。
依心勝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陳。
躬對本師重為釋旨。
增減或異大義無虧。
宗公別著行狀。
廣行于世。
且諦之梁時逢喪亂。
感竭運終道津靜濟。
流離弘化隨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譯人時別。
今總歷二代共通數(shù)之。
故始梁武之末。
至陳宣即位。
凡二十三載。
所出經(jīng)論記傳。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華飾盛顯隋唐。
見曹毗別歷及唐貞觀內(nèi)典錄。
馀有未譯梵本書并多羅樹葉。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陳紙翻之。
則列二萬馀卷。
今見譯訖。
止是數(shù)甲之文。
并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
是知法寶弘博。
定在中天。
識量玼瑣。
誠歸東夏。
何以明之。
見譯藏經(jīng)減三千卷。
生便棄擲習(xí)學(xué)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諦傳度攝論。
宗愷歸心。
窮括教源銓題義旨。
游心既久懷敞相承。
諦又面對闡揚情理無伏。
一日氣屬嚴冬。
衣服單疏。
忍噤通霄門人側(cè)席。
愷等終夜靜立奉侍。
咨詢言久情諠有時眠寐。
愷密以衣被覆之。
諦潛覺知。
便曳之于地。
其節(jié)儉知足如此。
愷如先奉侍。
逾久逾親。
諦以他日便喟然憤氣沖口者三。
愷問其故。
答曰。
君等款誠正法實副參傳。
但恨弘法非時。
有阻來意耳。
愷聞之如噎。
良久聲淚俱發(fā)。
跪而啟曰。
大法絕塵遠通赤縣。
群生無感可遂埋耶。
諦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國。
非近非遠。
吾等沒后當盛弘之。
但不睹其興。
以為太息耳。
即驗往隔。
今統(tǒng)敷揚有宗。
傳者以為神用不同。
妄生異執(zhí)。
惟識不識其識不無慨然。
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陳言高空。
游化東魏。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專學(xué)佛經(jīng)尤精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譯僧伽吒經(jīng)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
沙門僧昉筆受。
屬齊受魏禪。
蕃客任情。
那請還鄉(xiāng)。
事流博觀。
承金陵弘法道聲遠肅。
以梁武大同年辭齊南度。
既達彼國仍被留住。
因譯大乘頂王經(jīng)一部。
有敕令那總監(jiān)外國往還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闐僧求那跋陀。
陳言德賢。
赍勝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請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與。
那得保持用為希遇。
屬侯景作亂。
未暇翻傳。
攜負東西諷持供養(yǎng)。
至陳天嘉乙酉之歲。
始于江州興業(yè)寺譯之。
沙門智昕筆受陳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練勘閱俱了。
江州刺史黃法??為檀越。
僧正釋惠恭等監(jiān)掌。
具經(jīng)后序。
那后不知所終。
時又有扶南國僧須菩提。
陳言善吉。
于揚都城內(nèi)至敬寺。
為陳主譯大乘寶云經(jīng)八卷。
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見隋代三寶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5—605 【介紹】: 隋僧。
揚州建業(yè)人。
習(xí)經(jīng)史,能詩文。
初從寶瓊學(xué)《成實》,又從興皇朗法師聽酌四論。
聞則明悟,因負令譽。
先入居慧日道場,后住日嚴寺,講《法華經(jīng)》。
著有《法華疏》及集數(shù)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揚州建業(yè)人。
姿性雄爽。
儀軌端雅。
少為儕輩所尚。
始稟彭城寺瓊法師成實論。
學(xué)者尤所推挹。
疾。
而議所傳。
眾咸讓。
不敢當。
而莊獨無所歉。
曰。
莊首大足小。
終無所成。
且恐其徙轍馀宗耳。
后莊果從。
興皇朗法師。
聽四論。
入內(nèi)道場弘演。
煬帝在春坊。
寵眷日甚。
蓋居蕃時。
已致書問。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嚴寺。
屢賜燕見。
仍就宮闈講授。
晚又講法華于日嚴。
著疏三卷。
帝初即位。
以舊恩。
賜帛五百匹氈三十領(lǐng)。
隨駕雒陽。
終年八十一矣。
即大業(yè)初也。
有集數(shù)十卷。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道莊。
楊州建業(yè)人。
游踐經(jīng)史聽習(xí)玄論。
皆會其標詣。
而儀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為同倫所尚。
初聽彭城寺瓊法師。
稟受成實。
宗匠師表門學(xué)所推。
后年疾相侵。
將欲傳緒。
通召學(xué)徒宗猷顧命。
眾咸揖謝于莊。
允當遺寄。
曰。
莊公學(xué)業(yè)優(yōu)奧。
誠如弘選。
理副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終無后成。
恐其徙轍馀宗耳。
遂不行眾議。
莊后果鄙小乘歸崇大法。
從興皇朗法師。
聽酌四論。
一聞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內(nèi)道場時聲法鼓。
一寺榮望無不預(yù)筵。
咨謁前疑披解無滯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處蕃。
致書禮問。
詩論嘉篇每令扣擊。
詞采豐逸屢動人心。
末又追入京師。
住日嚴寺。
頻蒙謁見酬抗新敘。
引處宮圍令其講授。
言悟清華玄儒總萃。
皆嘆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嚴本室。
又講法華。
直敘綱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風(fēng)骨雅趣。
師者眾焉。
煬帝初臨以莊留連風(fēng)雅道味所流。
賜帛五百段氈四十領(lǐng)。
隨駕東指。
因疾而卒于洛陽。
時年八十一矣。
即大業(yè)之初也。
有集數(shù)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5—608 【介紹】: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陳。初從道長法師學(xué),后游歷諸講肆,備探經(jīng)論玄妙,務(wù)盡其幽微。時《迦延》本經(jīng)脫落四紙,由來已久,志念乃推測本經(jīng)上下文補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雜心論疏》及《廣鈔》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俗緣陳氏。冀州信都人。其先穎川蓋蕃之裔也。后因仕宦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訪道。昉受具。趨鄴都道長法師學(xué)智論。歷數(shù)載。卒與其座下所謂誕劄休繼等。齊名。俄詣道寵法師。究十地論。時高昌國慧嵩法師。專解小乘。世號毗曇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覺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會刺史任城王彥。帝之介弟。方鎮(zhèn)鄉(xiāng)里。為張法席。召與僧瓊法師對講。前開智度。后發(fā)雜心。時州都正法繼謂念。以為必名垂不朽。于是二十年中。頻弘二論。逮周氏廢教。遂同俗服。逃禍海隅。隋興。詔訪其所在。開皇四年。先使其法弟志湛。宣言于明彥法師。而彥公因與門人洪該等三百馀輩邀之。以闡心論。撰疏及鈔各九卷。蓋能正其謬誤。且補其遺脫云。得其傳者。如法懿懷正等。數(shù)百人。俄漢王諒鎮(zhèn)晉陽。別筑城置塔。構(gòu)開義寺迎居之。遣開府咨議參軍王頗宣教旨命。即弘演于大興國寺。仁壽二年。獻后崩。念偕王入朝。復(fù)揚唱焉。聽者千計。留百馀日。仍還住寶相寺開授。未幾。文帝晏駕。漢王即世。念歸鄉(xiāng)里。紹承舊業(yè)。寔沙門空明之力為多。大業(yè)初。住慧日。屢詔不赴。四年卒。春秋七十四。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志念。
俗緣陳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穎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絕倫觀方在慮。
爰至受具問道鄴都。
有道長法師精通智論。
為學(xué)者之宗。
乃荷箱從聽經(jīng)于數(shù)載。
便與當席擅名。
所謂誕禮休繼等。
一期俊列連衡齊德。
意謂解非滿抱終于蓋棺。
乃游諸講肆。
備探?jīng)_奧務(wù)盡幽賾。
又詣道寵法師。
學(xué)十地論。
聽始知終聞同先覽。
于即道王河北。
流聞西秦有高昌國慧嵩法師。
統(tǒng)解小乘。
世號毗曇孔子。
學(xué)匡天下眾侶塵隨。
沙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
并稱席中杞梓慧苑琳瑯。
念顧眄從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極堪為物依。
乃旋踵本鄉(xiāng)將弘法澤。
時刺史任城王彥。
帝之介弟。
情附虛宗。
既屬念還為張法會。
與僧瓊法師
對揚道化。
盛啟本情雙演二論。
前開智度后發(fā)雜心。
岠對勍鋒無非喪膽。
時州都沙門法繼者。
兩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謂念曰。
觀弟幼年慧悟超邁若斯。
必大教由興。
名垂不朽也。
于即頻弘二論一十馀年。
學(xué)觀霞開。
談林霧結(jié)。
齊運移歷周毀釋經(jīng)。
遂乃逃迸海隅同塵素服。
重尋小論亟動天機。
疑慮廓銷佇聆明運。
值隋國創(chuàng)興佛日還復(fù)。
敕訪之始即預(yù)出家。
而包蘊迦延未遑敷述。
至開皇四年。
謂弟沙門志湛曰。
吾窮冠小乘。
自揣與羅漢齊鑣也。
但時未至故且斂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達明彥法師。
彥成實元緒素重念名。
與門人洪該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闡開心論。
遂騁垂天之翼。
弘蓋世之功。
俯仰應(yīng)機披圖廣論。
名味之聚緣重之識。
卷舒夐古之下。
立廢終窮之前。
大義千有馀條并為軌導(dǎo)。
至如迦延本經(jīng)傳謬來久。
業(yè)揵度中脫落四紙。
諸師講解曾無異尋。
念推測上下懸續(xù)其文。
理會詞聯(lián)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傳本。
取勘遺蹤。
校念所作片無增減。
時為不測之人焉。
撰迦延雜心論疏及廣鈔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學(xué)者數(shù)百人。
如汲郡洪該。
趙郡法懿。
漳濱懷正。
襄國道深。
魏郡慧休。
河間圓粲。
俊儀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壽明儒。
海岱圓常。
上谷慧藏。
并蘭菊齊芳踵武傳業(yè)。
關(guān)河濟洽二十馀年。
隋漢王諒作鎮(zhèn)晉陽。
班條衛(wèi)冀搜選名德預(yù)有弘宣。
念與門學(xué)四百馀人。
奉禮西并將承王供。
諒乃于宮城之內(nèi)更筑子城。
安置靈塔別造精舍。
名為內(nèi)城寺。
引念居之。
開義寺是也。
勞問殷至特加尤禮。
又令上開府咨議參軍王頗宣教云。
寡人備是帝子民父。
蒞政此蕃。
召請法師等遠來降趾。
道不虛運必藉人弘。
正欲闡揚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賴法之力也。
宜銓舉業(yè)長者。
可于大興國寺宣揚正法。
當即大眾還推念焉。
既預(yù)經(jīng)綸即弘敷訓(xùn)。
先舉大論末演小乘。
辯注若飛流。
聲暢如天鼓。
三乘并騖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則慧達法景法楞十力圓經(jīng)法達智起僧鸞僧藏靜觀寶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揚名五乘馳德。
精窮內(nèi)外御化一方。
銷鄙吝于筵中。
斷封疑于理際。
仁壽二年獻后背世。
有詔追王入輔。
王乃集僧曰。
今須法師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擬抗論京華傳風(fēng)道俗。
眾皆相顧未之有對。
王曰。
如今所觀念法師堪臨此選。
遂與同行。
既達京師。
禪林創(chuàng)講。
王自為檀越經(jīng)營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論徐轉(zhuǎn)群疑潛遣。
由是門人慕義千計盈堂。
遂使義窟經(jīng)笥九衢同軌。
百有馀日盛啟未聞。
王又與念同還并部。
晉陽學(xué)眾佇想來儀。
王又出教令。
于寶基寺開授。
方面千里法座輟音。
執(zhí)卷承旨相趨階位。
會隋高晏駕。
中外相疑。
漢王列境舉兵鯨鯢海陸。
念乘釁還里。
與沙門明空等講宣二論。
紹業(yè)滄溟望風(fēng)總集。
大業(yè)之始載蕩妖氛。
招引義學(xué)充諸慧日。
屢詔往徵。
頻辭不赴。
以大業(yè)四年卒于滄土。
時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祿大夫歷陽公宋元亮。
及諸緇素。
若喪厥親。
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師。
慧解通徵祖習(xí)有所。
乃為之行狀。
援引今古。
文質(zhì)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