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康僧淵,《詩紀》一百七作庾僧淵。本西域人,生于長安。貌雖梵人語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yè)弘深。誦放光道行二波若,即大小品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西域人。
生關中。
梵相而漢語。
有志操。
誦放光道行。
為心要。
成帝時。
與
康法暢支敏度俱渡江。
有才思。
名譽甚遠著人物始義論等。
暢常捉麈尾行。
每遇名賓。
輒清談盡日。
庚元規(guī)曰。
此麈尾乃常在乎。
暢曰。
廉者不取。
貪者不與。
故得常在也。
敏度亦有風韻。
著傳譯經錄行世。
淵以清約自將。
每行乞食。
人初不知其賢。
偶逢陳郡殷浩。
浩與語。
終日不能屈。
為改觀。
結友。
瑯邪王茂弘。
以鼻隆眼深戲之。
淵曰。
鼻眼人面之山淵也。
山不高不靈。
淵不深不清。
聞者以為名對。
建寺豫章山。
帶江近邑。
有茂林脩竹之勝奇。
比丘多過之。
歿于此山。
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一康僧淵。
本西域人。
生于長安。
貌雖梵人語實中國。
容止詳正志業(yè)弘深。
誦放光道行二波若。
即大小品也。
晉成之世。
與
康法暢支敏度等俱過江。
暢亦有才思善為往復。
著人物始義論等。
暢常執(zhí)麈尾。
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
庾元規(guī)謂暢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
暢曰。
廉者不取貪者不與。
故得常在也。
敏度亦聰哲有譽。
著譯經錄今行于世。
淵雖德愈暢度而別以清約自處。
常乞丐自資人未之識。
后因分衛(wèi)之次遇陳郡殷浩。
浩始問佛經深遠之理。
卻辯俗書性情之義。
自晝之曛浩不能屈。
由是改觀。
瑯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戲之。
淵曰。
鼻者面之山。
眼者面之淵。
山不高則不靈。
淵不深則不清。
時人以為名答。
后于豫章山立寺。
去邑數(shù)十里帶江傍嶺林竹郁茂。
名僧勝達響附成群。
以常持心梵經空理幽遠故。
偏加講說。
尚學之徒往還填委。
后卒于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