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句因包含“驪山”,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驪山
第 19 句因包含“燕趙”,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燕趙
第 26 句因包含“一簣”,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一簣
第 33 句因包含“蔓草”,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蔓草
第 45 句因包含“陳勝”,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陳勝
第 45 句因包含“項籍”,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項籍
第 47 句因包含“山中,武陵溪”,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武陵溪
第 51 句因包含“形容,憔悴”,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形容憔悴
第 85 句因包含“戴白”,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戴白
長城并引 北宋 · 張舜民
 出處:全宋文卷一八一三、《畫墁集》卷五、《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七八
甲戌之歲,予奉詔出使馳驅王路行次懷柔之北,得古長城焉。
因感而賦之,固以涉獵古今,亦兼風戒之意云。
予昔游驪山之上,得靈臺遺基;
今過燕山之下,見長城之故址。
自非達觀安能齊萬物一指?
予本儒者,未免非非是是。
竊嘗長城之役,不獨在秦而已。
燕趙啟其前,始皇其后。
西首臨洮,東被于海,實萬有馀里。
我今所見,如東海之一波泰山一簣。
西望之而不極,東循之而無際。
停驂緩轡獨立而喟。
徒觀其隱若壞冢,屹若長堤。
荒煙蔓草,日落風凄,豐狐之窟屢易,狡兔之徑多迷。
下有朽骨,旁有斷杵,曾未知何鄉(xiāng)之人,誰氏之子
閭左丁男,則關東獄吏
當是時也,蒙恬、章邯之方造,陳勝、項籍未起。
胡不采芝商洛山中,種桃于武陵溪里
養(yǎng)浩餐和,長生久視
胡為顏色枯槁,形容憔悴之如此也?
其后百有馀歲,孝武皇帝平城之阨,憤冒頓之書,赫然發(fā)怒慨然下詔,奮然興師,斥單于大漠之北。
亭障,置烽燧,出長城于千里之外,此非城之功。
又數百年五胡分擾,邊馬飲江氈裘被于河洛,鳴鏑斗于上林,此非城之罪。
及乎周隋至于唐晚,亦我出而彼入,將屢勝而屢敗。
莫不火滅煙消,土崩瓦解。
瓶罄罍恥,兔亡蹄在,城若有知,應為感慨。
方今遐方面內,百蠻冠帶。
乾坤闔辟以為門戶;
盡日月之照臨,以為經界
戴白之老,不識兵革;
垂髫之子,盡知禮節(jié)。
庶矣富矣,震盈豐大
求之古先,莫與京對。
在《易》有之,《萃》以除戎器,戒不虞
既濟》曰:「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儒館先生稽首再拜不敢多陳,伏愿圣神,念斯文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