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清且漣漪


《毛詩正義》卷五之三〈國風·魏風·伐檀〉~20~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乾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國語辭典》:漣漪(漣漪)  拼音:lián yī
水面上細微的波紋。宋。歐陽修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詞:「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分類:漣漪
《漢語大詞典》:漣猗(漣猗)
亦作“ 漣漪 ”。 水面波紋;微波。《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晉 左思 《吳都賦》:“剖巨蚌於回淵,濯明月於漣漪?!?明 許潮 《午日吟》:“滄浪煙浄,漣漪風淡?!?馮德英 《苦菜花》第十章:“柳枝的影子映在水面上,隨著那泛著漣漪的水面輕輕蕩漾?!?/div>
《漢語大詞典》:清漪
《詩·魏風·伐檀》:“ 河 水清且漣猗?!焙笠浴扒邃簟敝^水清澈而有波紋。 南朝 齊 謝朓 《泛水曲》:“日晚厭遵渚,採菱贈清漪?!?宋 蘇軾 《渚宮》詩:“臺中絳帷誰復見,臺下野水浮清漪。” 清 孫枝蔚 《吊迷樓故址和彭駿孫》:“琪樹經年開錦繡,珠簾入夏映清漪?!?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小池一角清漪如畫。”
《漢語大詞典》:風漪(風漪)
(1).微風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紋。 唐 孟郊 《獻襄陽于大夫》詩:“風漪參差泛,石板重疊躋?!?清 趙翼 《清明前二日壽菊士招同棕亭再可立堂諸公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詩:“ 紅橋 南北渺風漪,處處名園互鉤絡?!?br />(2).借指竹席。 宋 范成大 《謝龔養(yǎng)正送蘄竹杖》詩:“一聲霜曉謾吹愁,八尺風漪不耐秋?!?宋 陸游 《乙夜納涼》詩:“八尺風漪真美睡,故應高枕到窗明?!?/div>
《漢語大詞典》:碧漪
清澈的水波。亦泛指綠水。 唐 李賀 《河南府應試十二月樂詞·四月》:“金塘閒水搖碧漪,老景沉重無驚飛,墮紅殘蕚暗參差。” 元 吳師道 《趙子固畫梅》詩:“千樹 西湖 浸碧漪,醉拈玉笛繞花吹?!?明 柴紹炳 《卓烈婦》詩:“清瀾碧漪翠漣漣,珠墜 滄浪 光耀天?!?/div>
《國語辭典》:淪漪(淪漪)  拼音:lún yī
水面的細波紋。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顾?。蘇軾臨江仙。四大從來都遍滿〉詞:「幽花香澗谷,寒藻舞淪漪?!?/div>
《漢語大詞典》:淪猗(淪猗)
亦作“ 淪漪 ”。 微波;水生微波。《詩·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淪猗?!?毛 傳:“淪,小風水成文,轉如輪也?!?陸德明 釋文:“猗,於宜反,本亦作漪,同?!?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 景耀月 《己酉正月三去祖國愀然賦此》詩:“孤懷成黯淡,河水自淪漪?!?/div>
分類:微波水生
《漢語大詞典》:漪瀾(漪瀾)
水波。《文選·左思〈吳都賦〉》:“理翮整翰,容與自翫。彫啄蔓藻,刷盪漪瀾?!?劉逵 注:“漪瀾,水波也?!?南唐 馮延巳 《清平樂》詞:“冰散漪瀾生碧沼,寒在梅花先老?!?郭沫若 《游里加湖》詩:“汽艇破漪瀾,湖山四壯觀?!?/div>
分類:水波
《國語辭典》:漪漣(漪漣)  拼音:yī lián
微波,水面的細波紋。南朝宋。謝靈運發(fā)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沫江免風濤,涉清弄漪漣?!?/div>
分類:微波
《駢字類編》:綠漪(綠漪)
元 貢奎 河流 終當掛高帆,春洲揚綠漪。
《漢語大詞典》:漪漪
(1).水波蕩漾貌。 宋 蘇軾 《裙靴銘》:“百疊漪漪,風縐六銖?!?br />(2).形容花木搖曳如水波。《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引 清 李香林 《題竹》詩:“干霄修竹自漪漪,十載相違每繫思?!?/div>
《漢語大詞典》:明漪
明凈的漣漪。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精神》:“明漪絶底,奇花初胎?!?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div>
分類:明凈漣漪
《漢語大詞典》:寒漪
清涼的水波。 明 何景明 《淇門》詩:“秖餘 淇 上竹,緑色映寒漪?!?/div>
分類:清涼水波
《漢語大詞典》:文漪
多變的波紋。 宋 梅堯臣 《泗州郡圃四照堂》詩:“射堋寬闊習武事,鏡沼清淺吹文漪?!?清 黃鷟來 《雨中感懷》詩:“清流含文漪,密藻動輕鯈?!?/div>
分類:多變波紋
《漢語大詞典》:澄漪
清波。 唐 方干 《題仙巖瀑布呈陳明府》詩:“聚向山前更誰測,深沉見底是澄漪。” 宋 梅堯臣 《清池》詩:“競此長科斗,凌亂滿澄漪?!?/div>
分類:清波
《駢字類編》:蘆漪(蘆漪)
吳越春秋:伍員奔吳至江,江中有漁父乘船從下,方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謂曰:漁父渡我。如是者再。漁父欲渡之,適會旁有人窺之,因而歌曰:日月昭昭兮寖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子胥即止蘆之漪。漁父又歌曰: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事寖急兮當奈何。子胥入船,漁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潯之津。子胥既渡,漁父乃視之,有甚饑色,乃謂曰: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漁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潛身于深葦之中。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蘆中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