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2
詞典
9
分類詞匯
13
分類詞匯
沉吟
彷徨
不決
趑趄
義心
仲裁
詭負葛藤
腳踏兩條船
突突摸摸
知者不惑
虞芮之訟
撐舌
摸棱兩可
《國語辭典》:
沉吟
拼音:
chén yín
1.遲疑、猶豫?!逗鬂h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邯得書,沉吟十馀日,乃謝士眾,歸命洛陽。」《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李方哥見程朝奉要收拾起銀子,便呆著不開口,盡有些沉吟不舍之意?!?br />2.深思。漢。
曹操
〈
短歌行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埂段饔斡洝返谝凰幕兀骸肝蚩章勓?,沉吟半晌不語?!?br />3.低聲吟詠。唐。杜甫〈寒夜溪行舟中作〉詩:「沉吟登樓賦,中夜起三復(fù)。」
4.沉重。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出:「小姐病轉(zhuǎn)沈吟,待我扶他消遣?!?/div>
分類:
猶豫
遲疑
沉吟
不決
《國語辭典》:
彷徨
拼音:
páng huáng
1.徘徊不前?!段倪x。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挂沧鳌概曰省埂ⅰ赴鴤怠?、「徬徨」。
2.翱翔?!肚f子。逍遙游》:「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div>
《國語辭典》:
徬徨
拼音:
páng huáng
徘徊不前?!冻蹩膛陌阁@奇》卷四:「崔生疑心有甚奸情事了,不勝忿怒,遂走出堂前,走來走去,正自徬徨?!挂沧鳌羔葆濉?。
分類:
彷徨
優(yōu)游自得
徘徊
蟲名
盤旋
猶疑
坐立不安
不決
心神不寧
心神不定
來回
回行
行走
高步
《國語辭典》:
不決(不決)
拼音:
bù jué
不決定。如:「議而不決」。
分類:
不決
決定
《國語辭典》:
趑趄
拼音:
zī jū
想前進卻又不敢。晉。張載〈
劍閣銘
〉:「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唐。
韓愈
〈
送李愿歸盤谷序
〉:「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div>
分類:
趑趄
滯留
前進
躊躇
盤桓
不定
不敢
二心
疑懼
不決
猶豫
觀望
《漢語大詞典》:
趑雎
亦作“ 趑趄 ”。亦作“ 趑趣 ”。亦作“趦趄”。 猶恣睢??裢?、兇暴;放縱肆擾。
《
晉書·華譚傳
》
:“ 蜀 人服化,無攜貳之心,而 吳 人趑雎,屢作妖寇。”
《魏書·崔楷傳》
:“ 定州 逆虜,趑趣北界; 鄴下 兇燼,蠶噬腹心?!?span id="ucr8hxm" class="book">《
魏書·樂志
》:“ 晉 氏失政,中原紛蕩。 劉 石 以一時姦雄,跋扈 魏 趙 ; 苻 姚 以部帥強豪,趦趄 關(guān) 輔 ?!?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隋書·高祖紀上》:“ 陳頊 因循偽業(yè),自擅 金陵 ,屢遣丑徒,趑趄 江 北。公指麾藩鎮(zhèn),無不摧殄?!?五代 王定保
《
唐摭言·好知己惡及第
》
:“ 隱 稟性趦趄, 沆 之門吏家僕靡不惡之。”
分類:
狂妄
兇暴
放縱
《漢語大詞典》:
義心(義心)
(1).節(jié)義或道義之心。 南朝 宋 顏延之
《秋胡詩》
:“南金豈不重,聊自意所輕。義心多苦調(diào),密比金玉聲。” 前蜀
韋莊
《和薛先輩初秋寓懷》
:“義心孤劍直,學(xué)海怒濤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歸真》
:“今本軍師輔真圣主,得蒙上帝眷顧,以有當日之義心,乃有今日之義舉,無非為上帝基督爭體面,為上帝基督爭綱常也?!?br />(2).佛教語。因迷于事或迷于理而產(chǎn)生的疑惑不決之心。 唐
王維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詩:“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div>
分類:
佛教語
節(jié)義
道義
產(chǎn)生
疑惑
不決
太平天國
《國語辭典》:
仲裁
拼音:
zhòng cái
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時,將爭執(zhí)事項交與第三者或法院進行評斷裁決。如:「國際仲裁」、「法院仲裁」。
分類:
仲裁
雙方
爭執(zhí)
不決
第三者
中調(diào)
調(diào)解
《國語辭典》:
詭負葛藤(詭負葛藤)
拼音:
guǐ fù gé téng
用詭計騙人財物,而致產(chǎn)生訴訟歷久不決?!读砍烧Z注解。刑部》:「詭負葛藤:以詭計騙負人之財物,以致興訟日久帶連不決也。」
分類:
詭計
騙人
財物
產(chǎn)生
訴訟
歷久
不決
《國語辭典》:
腳踏兩條船(腳踏兩條船)
拼音:
jiǎo tà liǎng tiáo chuán
1.雙腳各踏在一條船上。比喻人投機取巧,兩方討好。如:「做人要實在,不要腳踏兩條船,免得惹禍上身?!挂沧鳌改_踏兩來舡」。
2.心意不決、猶疑難定。如:「我現(xiàn)在是腳踏兩條船,不知如何是好。」
分類:
心意
雙腳
不決
猶疑
疑難
船上
投機取巧
《國語辭典》:
突突摸摸
拼音:
tú tú mō mō
猶疑不決的樣子?!缎咽酪鼍墏鳌返谒摹鸹兀骸傅蚁j愐驳轿堇锿煌幻?,在他娘跟前轉(zhuǎn)?!?/div>
分類:
猶疑
不決
《國語辭典》:
知者不惑
拼音:
zhì zhě bù huò
聰慧的人能深入了解,凡事不會疑惑不決。語出《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div>
分類:
聰慧
深入
了解
凡事
不會
疑惑
不決
《國語辭典》:
虞芮之訟(虞芮之訟)
拼音:
yú ruì zhī sòng
周初虞國與芮國因爭田而訴訟,連年不決,后受西伯仁風(fēng)的感召,而停息了爭訟。見《史記。卷四。周本紀》。
分類:
訴訟
連年
不決
《漢語大詞典》:
撐舌
亦作“撐舌”。 張舌不下。形容懷疑不決。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記》
:“披簡執(zhí)策,朱墨紛錯,遺言逸典,粲其盈目。涉其流則若有餘,探其源則若不足。撐舌剌口,疑端滿腹圣。哲遠矣,將何由質(zhì)?”
分類:
不下
懷疑
不決
《國語辭典》:
摸棱兩可(摸棱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言語、意見或態(tài)度含糊不清。參見「摸棱兩可」條。
《國語辭典》:
摸棱兩可(摸稜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棱以持兩端可矣。」比喻意見、態(tài)度或語言不明確、肯定。也作「摸棱兩可」、「模棱兩可」、「模棱兩可」。
分類:
棱角
兩端
遇事
不決
決斷
可否
是非
《國語辭典》:
模棱兩可(模棱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糊、不明確的意見、態(tài)度或主張等。參見「摸棱兩可」條。《明史。卷二○八。余珊傳》:「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堅白異同,模棱兩可?!?/div>
《國語辭典》:
模棱兩可(模稜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混、不明確的言語、意見或主張。參見「摸棱兩可」條。如:「小李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因此不得不采模棱兩可,含混的說法?!?/div>
分類:
模棱兩可
雙方
不置可否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