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義不取容(義不取容)  拼音:yì bù qǔ róng
不因取悅于人而違反正義?!妒酚洝>砭牌?。陸賈傳》:「平原君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家于長安。行不茍合,義不取容?!?/div>
《國語辭典》:熱褲(熱褲)  拼音:rè kù
不因運動原因而穿著的時髦短褲。如:「今年夏天流行熱褲?!?/div>
《國語辭典》:寶刀未老(寶刀未老)  拼音:bǎo dāo wèi lǎo
比喻人的功夫或技能不因年紀大而衰退。如:「他雖然跑了五千公尺,但臉不紅氣不喘,真是寶刀未老?。 ?/div>
《國語辭典》:不矜不伐  拼音:bù jīn bù fá
語本《書經(jīng)。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怪溉瞬灰蛎吖Υ蠖湴?。如:「為人當(dāng)求謙沖,不矜不伐?!?/div>
《國語辭典》:殘而不廢(殘而不廢)  拼音:cán ér bù fèi
形容人不因身體上的缺陷,而更加奮發(fā)向上。如:「他喪失雙手而卻能以雙腳作畫,這種殘而不廢的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漢語大詞典》:惡不去善(惡不去善)
謂不因厭惡其人而抹殺他的優(yōu)點。左傳·哀公五年:“私讎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jīng)也?!?/div>
《漢語大詞典》:不步人腳
不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喻不因循守舊。 明 李贄 《又與從吾》:“ 蘇長公 片言隻語與金玉同聲,雖千古未見其比,則以其胸中絶無俗氣,下筆不作尋常語,不步人腳故耳?!?/div>
《國語辭典》:不以人廢言(不以人廢言)  拼音:bù yǐ rén fèi yán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指不因為瞧不起這個人,就認為他的話一無可取。也作「不因人廢言」。
《國語辭典》:不落俗套  拼音:bù luò sú tào
創(chuàng)新風(fēng)格,不流于陳腐老舊。《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墻,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果然不落富麗俗套?!?/div>
《國語辭典》:不論秧子(不論秧子)  拼音:bù lùn yāng zi
北平方言。指不因?qū)Ψ降牡匚欢兴櫦苫驊峙隆H纾骸腹芩钦l,也得較量較量,我可不論秧子!」
《漢語大詞典》:采葑采菲
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jié)焉可也?!?杜預(yù) 注:“葑菲之采,上善下惡,食之者不以其惡而棄其善,言可取其善節(jié)?!?宋 陳亮 《與章德茂侍郎書》:“舊部當(dāng)尊之人,相馬不失之瘦,采葑采菲取節(jié)焉?!眳⒁姟?采葑 ”。
分類:不因所長
《漢語大詞典》:采葑
語出《詩·邶風(fēng)·谷風(fēng)》:“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陛准绰?,葉和根、莖都可食,但根、莖味苦。詩意謂采者不可因此連它的葉子都不要。后因以“采葑”為被人賞識器重的謙詞。 宋 秦觀 《謝程公辟啟》:“不謂修撰給事,誤賜采葑,曲加推轂?!?/div>
分類:蔓菁葉和
《國語辭典》:市無二價(市無二價)  拼音:shì wú èr jià
買賣價錢公道,同一貨品的售價不因人而異。形容社會風(fēng)氣善良,不相欺詐?!稌x書。卷五四。陸云傳》:「云到官肅然,下不能欺,市無二價?!埂抖鼗妥兾募聲>砦?。伍子胥變文》:「子胥治國五年,日月重明,市無二價,貓鼠同穴,米麥論分,牢獄無囚?!挂沧鳌甘胁欢r」。
《國語辭典》:神色不動(神色不動)  拼音:shén sè bù dòng
面色、態(tài)度不因外在事物而改變。形容遇事鎮(zhèn)靜,臨危不變。《太平廣記。卷一一六。杜子春》:「俄而猛虎毒龍,狻猊獅子,蝮蠍萬計,哮吼拿攫而爭前欲搏噬,或跳過其上,子春神色不動?!埂段宕菲皆?。周史。卷下》:「翰乃謂晟道:『有敕賜相公死!』晟神色不動?!?/div>
《漢語大詞典》:酒在肚里,事在心頭(酒在肚裏,事在心頭)
諺語。謂不因喝酒而糊涂誤事。 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第二折:“我醉了,酒在肚里,事在心頭,聽的你把那十三年前的事説起來,我怕不與嬸子一箇娃娃?!?span id="erphz0v" class="book">《金瓶梅詞話》第八六回:“我酒在肚里,事在心頭。俺丈母娘聽信小人言語,駡我一篇是非。” 清 李漁 《意中緣·賺婚》:“自古道:酒在肚里,事在心頭?!币嘧鳌?酒在口頭,事在心頭 ”、“ 酒在心頭,事在肚里 ”。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諺語:“南都閭巷中常諺,往往有麄俚而可味者,漫記數(shù)則,如……曰‘酒在口頭,事在心頭’?!?span id="1ewogyf" class="book">《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蔡武 道:‘常言説得好,酒在心頭,事在肚里,難道我真?zhèn)€單吃酒不管正事不成?’”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俗語佛源】
禪宗用語,說明人的智慧因閱歷而增加。佛教既主張萬法唯心,也極重視實踐的驗證,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長一智。』」宋·悟明《聯(lián)燈會要》卷十八:「老趙州十八以上便解破家散宅,徒為戲論,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也作「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埂?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六四回:「俗話說:『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晃胰缃裰懒耍阌衷搧碇栔伊?。」又如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所謂『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一個人多一次經(jīng)驗,才會多明白一個環(huán)境的意義?!梗ɡ蠲鳈?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