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律藏  拼音:lǜ zàng
佛教三藏之一。佛教戒律典籍的總集。為梵語vinayapi?aka的意譯。也譯作「毗尼藏」、「奈耶藏」、「調(diào)伏藏」。
《漢語大詞典》:樂制(樂制)
禮儀中關于音樂的制度。宋史·樂志三:“ 元符 元年十一月,詔登歌、鐘、磬并依 元豐 詔旨,復先帝樂制也?!?span id="hrjqpu0" class="book">《明史·樂志一》:“時七廟既建,樂制未備,禮官因請更定宗廟雅樂。”
《國語辭典》:遺贈(遺贈)  拼音:yí zèng
法律上指依據(jù)遺囑將其財產(chǎn)的一部分或全部,于死亡后贈與特定的人,稱為「遺贈」。
《國語辭典》:主要  拼音:zhǔ yào
最重要的。如:「主要原因」、「主要任務」、「主要目的」。
《漢語大詞典》:遺頒(遺頒)
指皇帝遺詔中關于賞賜臣子的條款。 宋 王圭 《賜樞密使張昪為仁宗皇帝上仙遺衣物口宣》:“茲有遺頒,宜欽而受?!?/div>
《國語辭典》:天人感應(天人感應)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應。為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思想的學說,認為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天,上天也能影響人事。漢董仲舒在答武帝策問中有詳細的闡論?!洞笏涡瓦z事。亨集》:「臣切謂天人感應,一理也。人心悅則天意得;人心怨則天變彰。」
《國語辭典》:天人合一  拼音:tiān rén hé yī
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觀念。宋代理學家認為「仁」是所有德行的總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所以學者應汲于求仁,盡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欲,由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而與天地合德,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天人之分
中國 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觀點。與“天人合一”說相對立。強調(diào)“天道”與“人道”之別,亦即自然與人為的區(qū)分,認為“天”是自然,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能主宰人間的治亂吉兇。 戰(zhàn)國 時 荀子 首先提出這種理論。荀子·天論:“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div>
《漢語大詞典》: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
鄧小平1986年9月至11月幾次談話中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內(nèi)容節(jié)錄。編入《鄧小平文選》第3卷。指出不改革體制就會阻礙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改革的內(nèi)容是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精簡機構;改革不能照搬西方,不能搞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