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中行
(1).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廬先生墓志銘》:“先生默默,獨(dú)守中行?!?br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div>
《漢語大詞典》:中權(quán)(中權(quán))
合乎時(shí)宜或情勢。論語·微子:“身中清,廢中權(quán)?!?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遭亂世,身廢棄以免患,合於權(quán)也?!?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后義者,謂之中權(quán)。雖不能成,春秋善之, 魯隱公 鄭祭仲 是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隗囂傳》:“將軍以至德尊賢,廣其謀慮,動有功,發(fā)中權(quán)。”
《漢語大詞典》:中閫(中閫)
(1).內(nèi)室,內(nèi)宮。 宋 張師正 括異志·孫翰林:“遽呼左右逐之,出中閫,即不見。” 明 張居正 《恭頌?zāi)傅隆?/span>詩:“圣化基中閫,坤儀貞萬方。”
(2).猶中軍。元史·伯顏傳:“乃命 阿剌罕 取道 獨(dú)松 , 董文炳 進(jìn)師於海渚,臣與 阿塔海 忝司中閫,直指偽都?!?/div>
《國語辭典》:大將(大將)  拼音:dà jiàng
1.職官名。古代的軍職,位于諸將之上。《史記。卷九二?;搓幒顐鳌罚骸钢涟荽髮?,乃韓信也,一軍皆驚?!?br />2.泛稱高級將帥?!度龂萘x》第一一回:「當(dāng)頭一員大將,乃是于禁?!?br />3.團(tuán)隊(duì)中技藝高、風(fēng)度好的重要人物。如:「他是這次國家代表隊(duì)里的大將,也是最受歡迎的球員?!?/div>
《國語辭典》:三軍(三軍)  拼音:sān jūn
1.周制,諸侯大國統(tǒng)率三軍,每一軍共一萬二千五百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br />2.舊時(shí)的左、中、右三軍,后為軍隊(duì)的通稱。如:「勇冠三軍」。漢。李陵〈答蘇武書〉:「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埂度龂萘x》第一一回:「曹操自引軍馬來迎,正逢高順,三軍混戰(zhàn)?!?br />3.現(xiàn)代稱呼陸、海、空軍。
《國語辭典》:右軍(右軍)  拼音:yòu jūn
1.古時(shí)天子三軍,為中軍、左軍、右軍?!蹲髠鳌;腹迥辍罚骸竿鯙橹熊?,虢公林父將右軍?!?br />2.晉書法家王羲之,曾為右軍將軍,故有王右軍之稱。唐。高適 途中寄徐錄事詩:「空多篋中贈,長見右軍書?!?/div>
《國語辭典》:總兵(總兵)  拼音:zǒng bīng
1.統(tǒng)領(lǐng)軍隊(duì)?!端鍟>硭摹?。元諧傳》:「上敕諧曰:『公受朝寄,總兵西下。』」《宋史。卷二五。高宗本紀(jì)二》:「以周望為兩浙、荊湖等路宣撫使,總兵守平江。」
2.職官名。明朝設(shè)置,為一高級武官,奉令統(tǒng)軍鎮(zhèn)守。清時(shí)為綠營兵的高級統(tǒng)將,位次提督。
《漢語大詞典》:上軍(上軍)
古代軍隊(duì)編制的稱謂。古軍制分上軍、中軍、下軍,以中軍為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國語·晉語一:“十六年,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 申生 將下軍以伐 霍 。”史記·齊太公世家:“ 晉 使 郤克 以車八百乘為中軍將, 士燮 將上軍, 欒書 將下軍,以救 魯 衛(wèi) 伐 齊 ?!?span id="73rlfze" class="book">《后漢書·何進(jìn)傳》:“是時(shí)置 西園 八校尉,以小黃門 蹇碩 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 袁紹 為中軍校尉,屯騎都尉 鮑鴻 為下軍校尉。”
《漢語大詞典》:五軍(五軍)
(1).古代軍制。 春秋 時(shí) 晉 的上軍、中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國語·晉語四:“蒐於 清原 ,作五軍?!?韋昭 注:“ 晉 本有上軍、有中軍、有下軍,今有五軍,新上下也?!?br />(2).古代軍制。 漢 代前、后、中、左、右五營軍隊(duì)之稱。文選·張衡〈西京賦〉:“五軍六師,千列百重。” 李善 注:“漢官儀:‘ 漢 有五營?!遘娂次鍫I也?!?br />(3).古代軍制。 明 代京軍三大營之一。 成祖 時(shí),京衛(wèi)之步騎軍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謂之五軍。見明史·兵志一
(4).泛稱朝廷的軍隊(duì)。 唐 賈至 《燕歌行》:“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zhàn)百勝擒單于。”
《漢語大詞典》:龍旌(龍旌)
(1).畫有龍的旗幟。天子儀仗之一。 南朝 宋 謝莊 《侍宴蒜山詩》:“龍旌拂紆景,鳳蓋起流云?!?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887107' target='_blank'>《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每抱沉機(jī)扶社稷,一人有慶萬家榮,早愿拜龍旌?!?明 王守仁 《登閱江樓》詩:“絶頂樓荒舊有名,高皇曾此駐龍旌?!?br />(2).畫有龍的旗幟。中軍帥旗。 唐 盧照鄰 《結(jié)客少年場行》:“龍旌昏朔霧,鳥陣捲寒風(fēng)?!?/div>
《漢語大詞典》:七軍(七軍)
(1). 唐 代軍隊(duì)出征時(shí),中軍一軍,左、右虞候各一軍,左、右?guī)鞫?,共七軍?span id="uawqdtc" class="book">《通典·兵一》:“ 大唐 衛(wèi)公 李靖 《兵法》曰:‘諸大將出征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shí)更定?!?br />(2).泛指七支軍隊(duì)。《三國演義》第七四回:“遂加 于禁 為征南將軍,加 龐德 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前往 樊城 ?!?/div>
《漢語大詞典》:中卒
中軍的兵卒。《商君書·境內(nèi)》:“國尉分地,以中卒隨之?!?朱師轍 解詁:“中卒,中軍之卒?!?/div>
《漢語大詞典》:龍幡(龍幡)
(1).畫有龍的旗幟。黃庭內(nèi)景經(jīng)·腎部:“蒼錦云衣舞龍幡,上致明霞日月煙。” 蔣國祚 注引 呂祖 曰:“龍幡是水生龍之象也?!?清 魏耕 《董逃行》:“矠鱉射鯉整后廚,龍幡阿娜客來遲?!眳⒁姟?龍旂 ”。
(2).中軍主帥之旗。 宋 孔平仲 《紫髯將軍》詩:“龍幡遮火燒 赤壁 ,東南風(fēng)急天絳色?!?明孫仁孺《東郭記·為將軍》:“從軍苦,黃花緑野,畫角促龍幡。”參見“ 龍旂 ”。
《漢語大詞典》:龍旂(龍旂)
亦作“ 龍旗 ”。
1.畫有兩龍?bào)唇Y(jié)的旗幟。天子儀仗之一。周禮·考工記·輈人:“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鄭玄 注:“交龍為旂,諸侯之所建也?!?賈公彥 疏:“九斿,正謂天子龍旂?!?span id="c2hqgnj" class="book">《后漢書·明帝紀(jì)》:“ 東海王 彊 薨,遣司空 馮魴 持節(jié)視喪事,賜升龍旄頭、鑾輅、龍旂?!?李賢 注:“交龍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賜以葬。” 唐 司空圖 《楊柳枝》詞之四:“臺城細(xì)仗曉初移,詔賜千官禊飲時(shí)。緑帳遠(yuǎn)籠清珮響,更曛晴日上龍旗?!?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隨駕入侍恭紀(jì)》詩之一:“期門百隊(duì)龍旂后,更有名王萬騎陪?!?br />2.借指天子。 宋 蘇軾 《王晉卿作煙江迭障圖仆賦詩十四韻晉卿和之語特奇麗因復(fù)次韻》:“屈居華屋啗棗脯,十年俯仰龍旂前?!?明 夏完淳 《大哀賦》:“登陴而魚鑰倉皇,入援而龍旂震蕩?!?br />3.指得專征伐的將帥之旗。 唐 岑參 《獻(xiàn)封大夫破播仙凱歌》之三:“丈夫鵲印搖邊月,大將龍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一:“ 馮雙禮 將左, 白文選 將右,而 可望 建龍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敗走?!眳⒁姟?龍章 ”。
4. 清 代國旗。 清 黃遵憲 《香港感懷》:“山頭風(fēng)獵獵,猶自誤龍旗。” 老舍 《老張的哲學(xué)》第八:“鄉(xiāng)下人們對于城里掛著‘龍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關(guān)心的?!?/div>
《國語辭典》:準(zhǔn)將(準(zhǔn)將)  拼音:zhǔn jiàng
一種軍階。居少將之下,上校之上。
《漢語大詞典》:中鎮(zhèn)撫(中鎮(zhèn)撫)
六朝 時(shí)對中軍、鎮(zhèn)軍、撫軍將軍的合稱。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yǎng)新錄·官名地名從省:“ 六朝 人稱……中軍、鎮(zhèn)軍、撫軍將軍為中鎮(zhèn)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