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詞典 1分類詞匯 8
《漢語大詞典》:中行
(1).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廬先生墓志銘》:“先生默默,獨守中行?!?br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div>
《國語辭典》:中和  拼音:zhōng hé
1.儒家以中正平和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養(yǎng)。后亦泛指平衡穩(wěn)定、不受干擾的狀態(tài)?!抖Y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V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埂盾髯?。致士》:「然后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br />2.中和反應(yīng)的簡稱。參見「中和反應(yīng)」條。
3.地名。隸屬新北市中和區(qū),北側(cè)緊臨板橋區(qū),南接土城、新店,東界永和區(qū)。以舊時的中坑、漳和二莊而得名。
《國語辭典》:執(zhí)中(執(zhí)中)  拼音:zhí zhōng
語本《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守中正之道,無過與不及。
《漢語大詞典》:中制
(1).中等規(guī)格。周禮·考工記·弓人:“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鄭玄 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其弓。” 賈公彥 疏:“此以弓有長短三等,人亦有長短三等而言,取其弓與人相稱之事?!?br />(2).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漢書·董仲舒?zhèn)鳌?/a>:“ 孔子 曰:‘奢則不遜,儉則固?!瘍€非圣人之中制也?!?span id="nzf3yzf" class="book">《新唐書·儒學(xué)傳中·王元感》:“故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兩稱,是以祥則縞帶素紕,禫則無不佩?!?宋 蘇轍 《辭戶部侍郎札子》:“方欲酌今昔之中制,采吏民之公言。”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一》:“圣人治天下……必將有以合乎人情之所宜。是故中制者,圣人之法也?!?br />(3).謂從中干預(yù)。宋史·岳飛傳:“帝答曰:‘有臣如此,顧復(fù)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明 張居正 《答郭華溪》:“一切剿處事宜,公所畫俱當(dāng),惟公自裁,便宜行之,不敢中制?!?/div>
《漢語大詞典》:履中
(1).躬行中庸之道。 漢 劉向 說苑·修文:“彼 舜 以匹夫,積正合仁,履中行善,而卒以興?!?漢 焦贛 《易林·蠱之兌》:“含和履中,國無災(zāi)殃?!?br />(2).猶居中。謂踐祚。 漢 焦贛 《易林·大有之坎》:“天地九重, 堯 舜 履中。正冠垂裳,宇宙平康?!?/div>
《漢語大詞典》:協(xié)中(協(xié)中)
符合中庸之道;適中,合適。《書·大禹謨》:“刑期于無刑,民協(xié)于中,時乃功?!?孔穎達(dá) 疏:“民皆合於大中,言舉動每事得中,不犯法憲,是合大中。” 宋 葉適 《徐德操〈春秋解〉序》:“其能本末相顧,隱顯協(xié)中,如 潮州 殆鮮焉?!?明 張居正 《奏請圣母裁定大婚吉期疏》:“今若定以春時,則既有合於天地交泰、萬物化醕之意,且當(dāng)圣齡十六,又率遵乎累朝列圣之規(guī),不遲不早,最為協(xié)中?!?span id="pmtbnb7"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自是決徒者差減,帝嘗稱其( 王曾 )協(xié)中。” 清 林則徐 《籌議嚴(yán)禁鴉片章程摺》:“若逕坐死罪,是與十惡無所區(qū)別,即於五刑恐未協(xié)中。”參見“ 大中 ”、“ 中道 ”。
《漢語大詞典》:謹(jǐn)庸(謹(jǐn)庸)
謂言行敬慎合乎中庸之道。語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孔穎達(dá) 疏:“庸謂中庸。庸,常也。從始至末,常言之信實,常行之謹(jǐn)慎。”又禮記·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jǐn)?!?鄭玄 注:“言德常行也,言常謹(jǐn)也?!?明 趙南星 《許州重修尊經(jīng)閣記》:“夫 鄭公 之深於道也,於其謹(jǐn)庸、強恕之訓(xùn)知之矣。過於庸則非道,離於恕則非仁?!?/div>
《國語辭典》:不偏不倚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一點也沒有偏差?!抖Y記。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宋。朱熹。章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埂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九九回:「不料鄞縣縣大老爺,從門前經(jīng)過,這盆水不偏不倚,恰恰潑在縣大老爺?shù)霓I子頂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