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57詞典 8分類詞匯 249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249,分17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誣蔑
歸納
控訴
實名
供狀
節(jié)略
實據(jù)
親供
供析
欺騙
偏偏
偏巧
邦誣
按實
征夢
《漢語大詞典》:誣蔑
同“誣衊”。捏造事實,構(gòu)人以罪。
《國語辭典》:歸納(歸納)  拼音:guī nà
歸類、歸結(jié)。如:「警察自現(xiàn)有的線索中,歸納出幾條偵查方向?!?/div>
《國語辭典》:控訴(控訴)  拼音:kòng sù
1.申訴?!督鹌棵贰返谌嘶兀骸盖槭栌暄汨?,空教我有情難控訴。」《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不忍他含冤負屈,故此來到臺前控訴,乞老爺筆下超生!」
2.非現(xiàn)有常見法律專有名詞。在某些法令中,會出現(xiàn)「刑事控訴」、「代位求償權(quán)控訴」等用語。
《國語辭典》:實名(實名)  拼音:shí míng
與事實相應的名稱?!盾髯印U罚骸该麩o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埂读凶?。楊朱》:「若實名貧,偽名富?!?/div>
《國語辭典》:供狀(供狀)  拼音:gōng zhuàng
向法庭自陳事實的字據(jù)?!肚迤缴教迷挶尽ee認尸》:「抵賴不過,從頭招認了,都押下牢監(jiān)了,安撫俱將各人供狀立案?!埂段饔斡洝返诰呕兀骸该咳送创蛞话俅蠊鳎×斯?,招了先年不合謀死陳光蕊情由?!?/div>
《國語辭典》:節(jié)略(節(jié)略)  拼音:jié lüè
1.綱要、摘要。如:「這是演講稿的節(jié)略,你不妨參考看看?!?br />2.簡要、簡略。如:「由于時間有限,他向大家節(jié)略陳述了事實一遍?!?br />3.一種外交文書。用書面略述事情的大要,其重要性次于照會。《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因在袖里拿出一個節(jié)略來遞與杜少卿,叫家人把那兩封銀子交與杜老爺家人帶去?!?/div>
《國語辭典》:實據(jù)(實據(jù))  拼音:shí jù
確實的證據(jù)。如:「真憑實據(jù)」?!都t樓夢》第四九回:「你信云兒混說。他的那嘴,有什么實據(jù)?!?/div>
《國語辭典》:親供(親供)  拼音:qīn gōng
1.舊稱官吏親自書寫的履歷表?!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高^幾日,病好了,到京去填寫親供回來,親友東家,都送些賀禮?!?br />2.法律上指被告親口承認的供辭。
《漢語大詞典》:供析
招供,交代犯罪事實。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二:“﹝ 張 ﹞將至 秀 境, 叔近 乘涼輿,以太守之儀郊迎于郡北 沈 氏園, 張 即叱令供析。”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趙伯美》:“ 謝修 自知敗露,卻將 蘇鏞 送獄,妄令供析?!?/div>
《國語辭典》:欺騙(欺騙)  拼音:qī piàn
說假話哄騙人?!陡;萑珪?。卷三一。庶政部。禁造假銀》:「專造假銀,欺騙愚民。」也作「欺謾」、「欺矇」、「欺罔」。
《國語辭典》:偏偏  拼音:piān piān
1.與事實、愿望或客觀情況相反。如:「本以為這次一定能相見,偏偏臨時又有工作?!埂段拿餍∈贰返诙鸹兀骸钙銈円吡耍业氖掠譄o指望了。」
2.單單、只有。如:「每個人都收到了禮物,偏偏就我沒有?!埂段拿餍∈贰返谝换兀骸覆簧习肽?,偏偏出了這個缺,題本上去,又蒙圣上洪恩,著他補授。」
《國語辭典》:偏巧  拼音:piān qiǎo
1.碰巧、恰巧。如:「我正想找他,偏巧一出門就遇見他?!?br />2.偏偏、不巧。如:「找了他幾次,偏巧都不在家?!?/div>
《漢語大詞典》:邦誣(邦誣)
謂誣罔君臣,歪曲事實。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八曰為邦誣?!?鄭玄 注:“誣罔君臣,使事失實?!?/div>
《漢語大詞典》:按實(按實)
(1).查考實情;查驗確實。《楚辭·九章·惜往日》:“弗省察而按實兮,聽讒人之虛辭?!?span id="fqsp62f" class="book">《宋史·職官志五》:“若獄空或斷絶,則御史按實以聞?!?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永清縣志闕訪列傳序例:“或如應酬膚語,或如案牘文移,泛填排偶之辭,閒雜帖括之句,循名按實,開卷茫然?!?span id="nqrz8lx" class="book">《清史稿·禮志六》:“先是, 康熙 間,巡撫 曹申吉 已入祠,至是以阿附 吳三桂 按實,奪之。”
(2).按照事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然紀傳為式,編年綴事,文非泛論,按實而書。”
《漢語大詞典》:征夢(徵夢)
謂夢境被事實所證驗。 五代 無名氏 《玉溪編事·劉檀》:“﹝ 劉審義 ﹞忽夢一孝子引令上檀香樹而謂曰:‘君速登。’ 劉 乃登。遂向懷內(nèi)出緋衣,令服之。覺,因改名 檀 ……是時 劉 方閑居力困, 杜 因遺 劉 新緋公服一領(lǐng),果徵夢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