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8詞典 1分類詞匯 17
《漢語大詞典》:五家
(1).五戶。古代以為戶籍編制的基層單位。 周 代以五家為一比, 春秋 時 齊國 管仲 以五家為一軌。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br />(2).指 黃帝 、 高陽 、 高辛 、 唐堯 、 虞舜 五帝。史記·天官書論:“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張守節(jié) 正義:“五家, 黃帝 、 高陽 、 高辛 、 唐 虞 、 堯 舜 也?!?br />(3).指 黃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歷法。史記·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異,維 太初 之元論?!?張守節(jié) 正義:“五家謂 黃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之歷?!?br />(4).指傳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穀梁氏 、 鄒氏 、 夾氏 五人。 何休 《〈公羊傳〉序》“傳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彥 疏:“舊云,傳春秋者非一者,謂本出 孔子 ,而《傳》五家?!眳㈤?唐 陸德明 經(jīng)典釋文卷一。
(5).指治春秋穀梁傳的 尹更始 、 劉向 、 周慶 、 丁姓 、 王彥 五人。后漢書·賈逵傳:“雖為古學(xué),兼通五家《穀梁》之説?!?李賢 注:“五家,謂 尹更始 、 劉向 、 周慶 、 丁姓 、 王彥 等,皆為《穀梁》?!?br />(6).謂五行家。后漢書·桓郁傳:“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賢 注:“此言‘五家’,即謂五行之家也?!?br />(7).指 北周 、 北齊 、 南朝 梁 、 南朝 陳 、 隋 五朝。新唐書·令狐德棻傳:“議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dāng)立。 德棻 更與秘書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師 次 周 史,中書舍人 李百藥 次 齊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陳 二史,秘書監(jiān)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齡 總監(jiān)。脩撰之原,自 德棻 發(fā)之。”
(8).今文經(jīng)學(xué)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劉書年 《周時書分四代》:“三科之條,五家之教。三科,謂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謂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章炳麟 《訄書·正名雜義》:“夫三科五家,文質(zhì)各異。”
《國語辭典》:下方  拼音:xià fāng
1.下面、下邊。《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寫取龜策卜事,編于下方?!?br />2.人間。唐。周樸 桐柏觀詩:「人在下方?jīng)_月上,鶴從高處破煙飛?!乖?。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谝徽郏骸改憧聪路骄爸拢潜劝衬窍山绮煌?。?br />3.古時指南邊與西邊,陰氣萌生的地方?!稘h書。卷七五。翼奉傳》:「下方之情,哀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下方謂南與西也。陰氣所萌生,故為下。」
《漢語大詞典》:勝日(勝日)
(1).古代五行家謂金、木、土、水、火五行相克之日為“勝日”。史記·孝武本紀(jì):“乃作畫云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如火勝金,用丙與丁日,不用庚辛?!?br />(2).指親友相聚或風(fēng)光美好的日子。晉書·衛(wèi)玠傳:“及長,好言玄理……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入微?!?金 劉仲尹 《秋日東齋》詩:“勝日一樽能笑客,更須官鼓候晨撾。” 明 周履靖 《錦箋記·閱錄》:“如今春光將暮,花事漸闌,趁此勝日好懷,且向園中一步?!?/div>
《國語辭典》:禍水(禍水)  拼音:huò shuǐ
害人的東西。多指女色而言。漢。伶玄《飛燕外傳》:「此禍水也,滅火必矣?!?/div>
《漢語大詞典》:炎祚
(1).五行家謂 劉漢 、 趙宋 皆以火德王,因以“炎祚”指 漢 或 宋 的國統(tǒng)。 宋 洪邁 容齋續(xù)筆·后妃命數(shù):“中興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 發(fā) 之五世孫 光武 也。”《宋史·樂志七》:“盛德在火,相我炎祚。”
(2). 三國 蜀 劉備 自稱得 漢 之正統(tǒng),故亦指 蜀漢 。 清 劉師恕 《臥龍岡武侯祠》詩:“大星墮地終炎祚,古柏參天傍草廬?!?/div>
《漢語大詞典》:炎運(炎運)
五行家稱以火德而興的帝業(yè)之運。舊指 劉漢 、 趙宋 等皇朝。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至於金行重作,源出 東莞 ;炎運猶興,枝分 南頓 ?!?唐 李百藥 《賦得魏都》:“炎運精華歇,清都寳命開。” 宋 李綱 《論使事札子》:“炎運中微,夷狄亂常,馴致 靖康 之變,國祚幾絶?!?清 龔自珍 《〈瓦錄〉序》:“嘻!可以識炎運之西隆,窺 劉 祚之東替矣?!?/div>
《漢語大詞典》:方色
五行家將東南西北中與青赤白黑黃相配,一方一色,簡稱“方色”。禮記·曾子問:“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與其兵?!?鄭玄 注:“方色者,東方衣青,南方衣赤,西方衣白,北方衣黑。”后漢書·輿服志下:“五岳、四瀆、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袀玄長冠,五郊各如方色云?!?宋 王禹偁 《籍田賦》:“文物聲明,合禮經(jīng)而有度;旌旗衣服,應(yīng)方色而不愆?!?/div>
《漢語大詞典》:赤眚
五行家指兵火之災(zāi)的征兆。宋書·五行志三:“ 公孫淵 時, 襄平 北市生肉,長圍各數(shù)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此赤眚也。占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其國滅亡?!?淵 尋為 魏 所誅。”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禨祥·赤眚黑眚:“后四日復(fù)隕二火塊,燒官民房四十餘家。有一眚見於 河間 民家,二十人同死,此赤眚也?!眳⒁姟?赤祥 ”。
《漢語大詞典》:赤祥
古代五行家指兵火干旱等災(zāi)變的征兆。尚書大傳卷二:“時則有赤眚、赤祥,維水沴火?!?span id="4wsjyr2" class="book">《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五行傳》曰:‘棄法律,逐功臣,殺太子,以妾為妻,則火不炎上。’謂火失其性而為災(zāi)也……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span id="owlewpd" class="book">《后漢書·五行志二》:“ 桓帝 建和 三年秋七月, 北地 廉 雨肉似羊肋,或大如手,近赤祥也……其后 梁氏 誅滅。”宋書·五行志三:“ 晉愍帝 建興 四年十二月丙寅,丞相府?dāng)囟竭\令使 淳于伯 ,血逆流上柱二丈三尺,此赤祥也……及有此變,司直彈劾眾官, 元帝 又無所問,於是頻旱三年。”
《漢語大詞典》:金運(金運)
謂金德當(dāng)運的王朝。五行家用五德終始比附歷史上各王朝命運的興亡更替, 殷 以金德王,故亦以指 殷 朝。《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天命玄鳥,降而生 商 。是開金運,祚始玉筐。” 李善 注:“金,謂 殷 。 鄒子 曰:‘五德從所不勝, 虞 土、 夏 木、 殷 金、 周 火?!?呂延濟 注:“ 殷 以金德王,故曰金運也。”
《漢語大詞典》:赤漢(赤漢)
指 漢 朝。五行家認(rèn)為 漢 以火德王,火色赤,故稱。后漢書·祭祀志上《河圖會昌符》:“赤 漢 德興,九世會昌,巡 岱 皆當(dāng)?!?清 梁廷柟 藤花亭鏡譜卷一:“赤 漢 元光 元年,五月丙午日辰……造作尚方明鏡?!?/div>
《漢語大詞典》:赤祥
古代五行家指兵火干旱等災(zāi)變的征兆。尚書大傳卷二:“時則有赤眚、赤祥,維水沴火?!?span id="infwmdw" class="book">《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五行傳》曰:‘棄法律,逐功臣,殺太子,以妾為妻,則火不炎上。’謂火失其性而為災(zāi)也……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span id="lslapkz" class="book">《后漢書·五行志二》:“ 桓帝 建和 三年秋七月, 北地 廉 雨肉似羊肋,或大如手,近赤祥也……其后 梁氏 誅滅?!?span id="cmfbojy" class="book">《宋書·五行志三》:“ 晉愍帝 建興 四年十二月丙寅,丞相府?dāng)囟竭\令使 淳于伯 ,血逆流上柱二丈三尺,此赤祥也……及有此變,司直彈劾眾官, 元帝 又無所問,於是頻旱三年。”
《漢語大詞典》:赤祲
五行家謂赤色妖氣。語出左傳·昭公十五年:“吾見赤黑之祲,非祭祥也,喪氛也?!?杜預(yù) 注:“祲,妖氛也。”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jì)三:“是歲,天西北有赤祲如血,占者言 趙 分之災(zāi),至是果驗?!?/div>
《漢語大詞典》:青眚
古代五行家指由青色之物所產(chǎn)生的能預(yù)兆災(zāi)禍發(fā)生的怪異現(xiàn)象。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時則有青眚青祥。唯金沴木?!?顏師古 注引 李奇 曰:“內(nèi)曰眚,外曰祥?!?span id="t14iwni" class="book">《新唐書·五行志一》:“ 大和 九年 鄭注 篋中藥化為蠅數(shù)萬飛去, 注 始以藥術(shù)進,化為蠅者,敗死之象,近青眚也?!?span id="mr2wng9" class="book">《清史稿·災(zāi)異志三》:“ 康熙 十七年六月十二日, 平湖 青眚見。”
《漢語大詞典》:女孽
五行家謂預(yù)兆不祥的女子。《漢書·李尋傳》:“城中訛言大水,奔走上城,朝廷驚駭,女孽入宮,此獨未效?!?顏師古 注引 應(yīng)劭 曰:“謂小女 陳持弓 也?!?/div>
《漢語大詞典》:金祿
謂尚金德的王朝所享的福祚。五行家認(rèn)為各個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一德。 南朝 宋明帝 《皇業(yè)頌》:“衰數(shù)隨金祿,登歷昌水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