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侯國(侯國)
(1).侯爵的封地。漢書·地理志下:“訖於 孝平 ,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汝水:“ 潁川郡 有 成安縣 ,侯國也?!?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漢書九·侯王相有別:“諸郡國下所屬縣,有注侯國者,即所謂王子侯、恩澤侯等侯國也。”
(2).指侯爵。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汾水:“ 漢高帝 十一年,封 靳彊 為侯國。”
《國語辭典》:封侯  拼音:fēng hóu
封贈的侯爵?!妒酚?。卷一一一。衛(wèi)將軍傳》:「貴人也,官至封侯?!埂段倪x。班彪。王命論》:「其后果定于漢,陵為宰相封侯?!?/div>
《國語辭典》:王侯  拼音:wáng hóu
王爵和侯爵。泛指顯貴的人?!段倪x。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埂段倪x。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四》:「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div>
《漢語大詞典》:公侯
(1).公爵與侯爵。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漢 班固 《白虎通·爵》:“所以名之為公侯者何?公者通,公正無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逆順也?!?br />(2).泛指有爵位的貴族和官高位顯的人。后漢書·朱景王杜馬等傳論:“自茲下降,迄於 孝武 ,宰輔五世,莫非公侯。” 李賢 注:“自 高祖 至于 孝武 凡五代也,其中宰輔皆以公侯勛貴為之?!?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至公以奉上,鳴謙以接下。撫僚庶盡盛德之容,交士林忘公侯之貴?!?唐 白居易 《歌舞》詩:“ 秦 中歲云暮,大雪滿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 宋 無名氏 《文育得銀》:“卜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為公侯?!?/div>
《國語辭典》:長幼(長幼)  拼音:zhǎng yòu
年長與年少?!度龂萘x》第八回:「董氏宗族,不問長幼,皆封列侯?!埂都t樓夢》第五三回:「左右兩旁設下交椅,然后又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div>
《國語辭典》:侯伯  拼音:hóu bó
1.侯爵與伯爵。泛指諸侯。《周禮。春官。典命》:「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jié)?!埂段倪x。班固。答賓戲》:「曩者王涂蕪穢,周失其馭,侯伯方軌,戰(zhàn)國橫騖。」
2.諸侯國領袖?!稌?。周官》:「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唐。孔穎達。正義:「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國之長?!埂段倪x。潘勖。冊魏公九錫文》:「又命晉文,登為侯伯。」
《國語辭典》:鄉(xiāng)侯(鄉(xiāng)侯)  拼音:xiāng hóu
職官名。漢、魏封爵中以一縣中之鄉(xiāng)為侯邑者,稱為「鄉(xiāng)侯」。在縣侯之下,亭侯之上。唐以廢除。
《漢語大詞典》:侯印
侯爵之印信。史記·張耳陳馀列傳:“君何不齎臣侯印,拜 范陽 令, 范陽 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span id="v8ct6c4" class="book">《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武信君 從其計,因使 蒯通 賜 范陽 令侯印?!?/div>
分類:侯爵印信
《漢語大詞典》:千戶侯
食邑千戶的侯爵。史記·貨殖列傳:“若千畝巵茜,千畦薑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分類:食邑侯爵
《國語辭典》:萬里侯(萬里侯)  拼音:wàn lǐ hóu
立功于邊遠之地而得封官。北周。庾信擬懷〉詩二七首之三:「不言班定遠,應為萬里侯?!固?。王勃春思賦〉:「都護新封萬里侯,將軍稍定三邊地?!挂沧鳌阜夂钊f里」、「萬里封侯」。
《漢語大詞典》:恩澤侯(恩澤侯)
指出于皇帝私恩而獲封為侯爵者,如帝舅后父等。 唐 劉禹錫 《經伏波神祠》詩:“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div>
《漢語大詞典》:進侯(進侯)
進升侯爵。 明 朱國禎 涌幢小品·皇太后父母:“ 慈圣 ( 慈圣太后 )父 李偉 ,封 武清伯 ,已進侯,癸未年卒,年七十四,贈 安國公 ,諡 恭簡 ?!?/div>
分類:進升侯爵
《漢語大詞典》:襲侯(襲侯)
因世襲得來的侯爵。即侯爵的繼承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陽成侯:“后以軍功封 陽成侯 ,世爵。至 啟 禎 間,襲侯某公薨,無子,止有遺腹,因暫以旁支代?!?/div>
《漢語大詞典》:白版侯
古代稱只有板書封號而無印信的空頭侯爵。晉書·趙王倫傳:“郡縣二千石令長赦日在職者,皆封侯……府庫之儲不充於賜,金銀冶鑄不給於印,故有白版之侯。” 宋 曾慥 類說卷四十:“ 武后 時,封侯者眾,鑄印不供,至有白版侯焉。” 明許三階《節(jié)俠記·訂訪》:“西園向慕 夷門 客,東觀羞為白版侯?!?/div>
《漢語大詞典》:散侯
古代無職守或封邑的侯爵。晉書·杜預傳:“詔 預 以散侯定計省闥,俄拜度支尚書?!?span id="ya7zujc" class="book">《北史·序傳·李承》:“ 承 方裕有鑒裁,為時所重。 文成 末,以散侯出為龍驤將軍、 滎陽 太守?!?宋 葉廷圭 海錄碎事·政事禮儀:“ 后魏明帝 ,輸粟八千石賞散侯,六千石散伯,四千石散子,三千石散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