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4詞典 6分類詞匯 48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證 → 證證”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保障  拼音:bǎo zhàng
1.保護、屏障?!度龂尽>矶N簳?。郭淮傳》:「淮奏請使居安定之高平,為民保障,其后因置西州都尉?!埂度龂萘x》第五三回:「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
2.法律上不受侵犯及破壞的具體保證。
《國語辭典》:保見(保見)  拼音:bǎo jiàn
擔(dān)保訂約人如約履行義務(wù)的保證人。《全唐詩。卷八○七。拾得詩》:「為他作保見,替他說道理?!埂抖鼗妥兾募聲?。卷六。?山遠公話》:「緣貧道宿世曾為保見(兒),有其債負未還,欲得今世無冤,合來此處計會?!?/div>
《漢語大詞典》:口承
(1).允諾;保證。《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文》:“ 陵 母於 霸王 面前,口承修書招兒?!?br />(2).承認;招供。《敦煌變文集·搜神記》:“遂即將 侯周 送縣,一問即口承如法?!?蔣禮鴻 通釋:“﹝口承,﹞這里作承認、招伏講?!?/div>
《國語辭典》:管?! ?span id="1a00ctq" class='label'>拼音:guǎn bǎo
保證、必定?!秲号⑿蹅鳌返诙幕兀骸腹媚锝舆^那個匣子來,心里一積伶說:『這匣管保該放在西邊小案上?!弧挂沧鳌腹馨埂?/div>
分類:管保保證
《國語辭典》:包管  拼音:bāo guǎn
1.擔(dān)保。元。無名氏《盆兒鬼》第四折:「你不要執(zhí)我,放我家去,做好事與你,包管得超渡生天?!埂都t樓夢》第四六回:「有什么不稱心之處只管說與我,我包管你遂心如意就是了?!?br />2.保證負責(zé)的單據(jù)?!度辶滞馐贰返谖宥兀骸咐细缛绮灰娦?,我另外寫一張包管給你?!?/div>
《國語辭典》:管包  拼音:guǎn bāo
保證、必定?!都t樓夢》第五五回:「他有這一次,管包腿上的筋早折了兩根?!挂沧鳌腹鼙!埂?/div>
分類:保證一定
《國語辭典》:紀律(紀律)  拼音:jì lǜ
綱紀規(guī)章?!蹲髠鳌;腹辍罚骸赴俟儆谑呛踅鋺?,而不敢易紀律?!埂度龂萘x》第一五回:「原來太史慈所招軍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諳紀律?!?/div>
《國語辭典》:難保(難保)  拼音:nán bǎo
1.難以保全?!度龂萘x》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權(quán),社稷旦夕難保?!?br />2.不敢斷定、不敢保證。如:「再這樣下去,難保不出事?!?/div>
《國語辭典》:信用  拼音:xìn yòng
1.以誠信用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br />2.聽信而納用。唐。韓愈 順宗實錄四:「吾諫官也,不可令天子殺無罪之人,而信用奸臣。」
3.誠實不欺的美德。如:「他是個講信用的人,既然說過要幫你,就一定會幫你的。」
4.不需要提供物資保證,而以按期償還的借貸活動。借入者除按期償還所借貸的貨幣資金或商品物資外,還要根據(jù)時間長短,支付給借出者一定的利息。主要分為商業(yè)信用的賒銷、預(yù)付,銀行信用的商業(yè)放款,國家信用的發(fā)行國庫券及消費信用的購屋分期付款等。
《國語辭典》:保固  拼音:bǎo gù
1.保守穩(wěn)固?!逗鬂h書。卷二六。侯霸傳》:「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br />2.承辦工程的人訂定一個期限,保證此項工程在期限內(nèi),若有損壞,愿意負責(zé)賠償修理。
《國語辭典》:保人  拼音:bǎo rén
對于他人行為或財力負責(zé)擔(dān)保的人。元。無名氏《鴛鴦被。楔子》:「我借與他十個銀子,著他立一紙文書,你就做保人?!埂度龂萘x》第五四回:「玄德親筆寫成文書一紙,押了字。保人諸葛孔明也押了字。」也稱為「保見人」。
《漢語大詞典》:下保
作保證。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這話我説書的都敢下保?!?/div>
分類:作保保證
《國語辭典》:保險(保險)  拼音:bǎo xiǎn
1.憑仗險要、穩(wěn)固之地以自保。唐。權(quán)德輿〈碑〉:「朱涯黎氏,保險三代?!?br />2.當事人約定,一方交付保險費于他方,他方對于因不可預(yù)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導(dǎo)致的損害,負擔(dān)賠償財物的行為,稱為「保險」。如人壽保險、火災(zāi)保險、產(chǎn)物保險等。
3.擔(dān)保、保證。如:「依我的方法去做,保險不會出錯?!?br />4.穩(wěn)妥可靠。如:「你把東西放在他那里,保險嗎?」
《國語辭典》:讓路(讓路)  拼音:ràng lù
讓開道路,給人先行?!缎绿茣?。卷一一五。朱敬則傳》:「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國語辭典》:交質(zhì)(交質(zhì))  拼音:jiāo zhì
1.古時列國為彼此取信,而互相交換人質(zhì)?!蹲髠鳌k[公三年》:「故周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埂逗鬂h書。卷一二。彭寵傳》:「又南結(jié)張步及富平、獲索諸豪杰,皆與交質(zhì)連衡。」
2.互換物品,作為抵押。南朝梁。任昉〈奏彈劉整〉:「何其不能折契鐘庾,而襜帷交質(zhì)?!?br />3.相互質(zhì)問。宋。岳珂《桯史。卷一三。選人戲語》:「一日為古冠服數(shù)人游于庭,自稱孔門弟子,交質(zhì)以姓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