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詞典 1分類詞匯 66
《國語辭典》:答應(yīng)(答應(yīng))  拼音:dā yìng
1.應(yīng)聲回答。《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劉官人打門,他那里便聽見?敲了半晌,方才知覺,答應(yīng)一聲:『來了!』起身開了門?!埂都t樓夢》第一一回:「鳳姐兒立起身來答應(yīng)了一聲,方接過了戲單。」
2.對答、應(yīng)付。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那禮節(jié)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說起詩詞歌賦來,怎生答應(yīng)?!埂端疂G傳》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問時,保正也好答應(yīng)。」
3.允許、同意?!独蠚堄斡洝返谝痪呕兀骸竻嵌俗诱f:『再賭一場,一統(tǒng)算帳?!淮蠹也淮饝?yīng)?!埂段拿餍∈贰返谌呕兀骸阜曛么藱C(jī)會,又訛了人家一千銀子,答應(yīng)替他想法,包打贏官司。」
4.感應(yīng)。漢。蔡邕〈伯夷叔齊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禱請名山,求獲答應(yīng)?!?br />5.聽候使喚、伺候。元。關(guān)漢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漢最殷勤,答應(yīng)在白門,謹(jǐn)遵老母命,持言見大人?!乖o名氏《黃鶴樓》第三折:「兀那樓下有聰明伶俐的,著一個上樓去,答應(yīng)元帥?!埂都t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寧國府及賈赦那宅兩處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個小太監(jiān)答應(yīng)?!?br />6.清時宮女有答應(yīng)之稱,位在貴人之下,僅供使令。見《稱謂錄。卷一○。列宮。常在答應(yīng)》。
《漢語大詞典》:系繩
將動物系于樁上的繩子
用來拴住動物使它只能在允許范圍內(nèi)活動或喂食的物件;好像系繩、系鏈那樣使用的東西(如繩、纜)
《漢語大詞典》:賜許(賜許)
允許的敬辭。 唐 無名氏 玉泉子:“ 庶錫 復(fù)再拜曰:‘尚書適已賜許,皇天后土,實(shí)聞斯言。’”《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今蒙孃教,聽從游學(xué),未季(知)娘子賜許己不?”
分類:允許敬辭
《漢語大詞典》:就請
隨意地或樂意地得到允許的,受到親切邀請的。例如:如果有任何人能夠輕而易舉地做得更好,那就請他做吧。
《國語辭典》:依允  拼音:yī yǔn
允許、同意?!缎咽篮阊浴>矶?。三孝廉讓產(chǎn)立高名》:「田大、田二初時不肯,被田三夫婦內(nèi)外連連催逼,只得依允?!埂都t樓夢》第六四回:「今見賈璉有情,況是姐夫?qū)⑺讣?,有何不肯,也便點(diǎn)頭依允?!?/div>
分類:同意允許
《國語辭典》:作準(zhǔn)  拼音:zuò zhǔn
允許、承認(rèn)。《喻世明言。卷九。裴晉公義還原配》:「一連求了五日,并不作準(zhǔn)。身邊銀兩,都在衙門使費(fèi)去了?!?/div>
《國語辭典》:容乞  拼音:róng qǐ
懇求允許?!端疂G傳》第五三回:「容乞暫請公孫先生下山,破了高廉,便送還山?!?/div>
分類:懇求允許
《漢語大詞典》:面許(面許)
當(dāng)面允許、贊同。舊唐書·姜公輔傳:“后因 公輔 辭退,朕已面許?!?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兵部·日本:“﹝ 李宗城 ﹞欲借此以復(fù)先世 曹國公 故封, 石司馬 亦面許之?!?span id="b3p1bv7"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方才縣尊已面許我回文,我且遞上呈子去,等他替我回了文去,再為斟酌?!?/div>
《漢語大詞典》:察允
明察允許。 唐 韓愈 《上鄭尚書相公啟》:“言語精神,不能自明,不蒙察允,遽以慙歸?!?/div>
分類:明察允許
《國語辭典》:議價(議價)  拼音:yì jià
由買賣雙方共同協(xié)商議定物品價格。
《國語辭典》:允諾(允諾)  拼音:yǔn nuò
答應(yīng)、同意?!冻蹩膛陌阁@奇》卷二○:「當(dāng)下劉元普又說起長公子求親之事,張老夫人欣然允諾?!?/div>
《國語辭典》:許配(許配)  拼音:xǔ pèi
女方應(yīng)允男方的求親而訂立婚約?!冻蹩膛陌阁@奇》卷五:「姓李,生一女,年已及笄。許配盧生?!埂都t樓夢》第五回:「將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與汝?!挂沧鳌冈S婚」、「許嫁」、「許字」。
《國語辭典》:偷吃  拼音:tōu chī
1.未經(jīng)允許,將食物拿來吃掉?!洞筇迫厝〗?jīng)詩話中》:「猴行者曰:『我因八百歲時,偷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了!』」
2.避開他人注意,暗中的吃。《紅樓夢》第六九回:「這樣好菜好飯浪著不吃,卻往園里去偷吃?!?/div>
《漢語大詞典》:赦贖(赦贖)
允許犯人用錢物贖免罪刑。 漢 王符 潛夫論·述赦:“今日賊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數(shù)赦。赦贖數(shù),則惡人昌而善人傷矣。”
《國語辭典》:應(yīng)允(應(yīng)允)  拼音:yìng yǔn
答應(yīng)、允諾?!度龂萘x》第三九回:「他若令主公去征討江東,切不可應(yīng)允。」《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武正字聽見有遲衡山,也就勉強(qiáng)應(yīng)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