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5—1201
【介紹】:
宋衢州龍游人,字處恭。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知烏程縣,歲蠲民間丁絹錢六萬緡。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累進吏部侍郎。光宗立,歷知贛州、建康府,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與趙汝愚等請?zhí)侍蟠购?,策立寧宗,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初,代汝愚為右丞相,尋進左丞相,為韓侂胄所制,抑郁不得志,稱疾求退,歷判潭州、慶元府。
全宋詩余端禮(一一三五~一二○一),字處恭,衢州龍游(今浙江衢縣東北)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歷知湖州烏程縣,孝宗召為監(jiān)察御史,遷大理少卿、太常少卿,進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與趙汝愚共贊寧宗即位,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元年(一一九五),拜右丞相,二年,遷左丞相,尋出判隆興府,改判潭州,移慶元,復(fù)為潭帥。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八一八余端禮(一一三五——一二○一),字處恭,衢州龍游(今浙江衢州東)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知湖州烏程縣。孝宗時為監(jiān)察御史,遷大理少卿,轉(zhuǎn)太常少卿。權(quán)兵部侍郎兼太子詹事,進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時,授集英殿修撰,知贛州,還為吏部侍郎、權(quán)刑部尚書兼侍講,以煥章閣直學(xué)士知建康府。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寧宗立,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嘉泰元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謚忠肅。見楊萬里《左丞相余公墓銘》(《誠齋集》卷一二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5
【介紹】:
宋臨安府馀杭人,字季文。高宗紹興二年進士。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以言宋金和議非便,忤秦檜意,出知外郡,閑居十余年。檜死,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撫州,徙襄陽、鼎州、宣州。官終吏部侍郎。
全宋文·卷四一九四凌景夏,字季文,馀杭(今浙江杭州西)人。紹興二年對策第二,任紹興府觀察推官。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工部員外郎,尋知外郡。紹興二十六年由知筠州除軍器監(jiān),任起居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遷中書舍人。知撫州、襄陽府、鼎州、宣州。三十年,加集英殿修撰,次年任吏部侍郎。隆興二年,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卒,年垂八十。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四,汪應(yīng)辰《祭凌尚書文》(《文定集》卷二○),《咸淳臨安志》卷六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人,字宜之。避地鹽官。以父恩補右階,監(jiān)贍南軍庫。孝宗隆興初,以閤門祇候使金,不屈而還。累遷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嘗師之。
全宋詩楊由義,字宜之,開封(今屬河南)人(《萬姓統(tǒng)譜》卷四一)。高宗建炎初避地海昌,應(yīng)進士舉不第。館于朱松之門,為朱熹業(yè)師。后以父恩補監(jiān)贍軍南庫。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以閤門祗候、密院干官使金。乾道九年(一一七三)為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宋史》卷一八三)。官終刑部侍郎?!?a target='_blank'>咸淳臨安志》卷六七有傳。
全宋文·卷四九七三楊由義,字宜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父為將,從高宗南渡,家于秀州鹽官。由義少事學(xué)問,曾與漕薦,不第,館于士大夫之門者凡二十年,朱熹亦其弟子。隆興初以閤門祗候使金,寧死不屈,全節(jié)而還,有旨換文階。乾道、淳熙間歷知黃州、建州、滁州,為福建運判、江西運副。累遷太府卿、兼刑部侍郎,卒。見《咸淳臨安志》卷六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九四,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二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范成大《入蜀記》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和州人,字伯子,號篤素居士。張祁從子。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曾勸韓侂胄弛偽學(xué)黨禁,一時遭貶斥者,得漸還故職。
全宋詩張孝伯(一一三七~?),字伯子,號篤素居士(《誠齋集》卷九八《張伯子尚書畫像贊》),和州(今安徽和縣)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寶慶四明志》卷九)。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江寧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為監(jiān)察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六三),四年,權(quán)刑部侍郎兼實錄院同修撰。五年,權(quán)禮部尚書(《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嘉泰元年(一二○一),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于湖集序》)。次年,改知鎮(zhèn)江府(《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五)。三年,同知樞密院事,四年,擢參知政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尋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之六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四二二吳博古,字敏叔,諸暨(今浙江諸暨)人。紹興末為吳江縣主簿。乾道中為太平州教授,知貴溪縣。淳熙初,干辦行在諸軍審計司,歷監(jiān)察御史,兼宗正少卿,兼太子左諭德,權(quán)刑、吏二部侍郎。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三四、選舉二一之四、選舉二二之三、禮四九之四八、禮五三之一○及《宋中興東宮官僚題名》。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一八齊慶胄,字子馀,常州(今江蘇常州)人,乾道中歷官績溪令、知廬州。淳熙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四年為太常少卿,五年為禮部侍郎兼侍講、權(quán)刑部侍郎,九年出鎮(zhèn)襄陽。見《宋會要輯稿》帝系一之一八、禮一四之一○九、選舉一六之二二,《咸淳臨安志》卷五,《宋史》卷一二三、二○四,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光緒《安徽通志》卷一一五,《湖北金石志》卷一二《文選樓記》。
人物簡介
全宋詩閻蒼舒,字才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州)人。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以試?yán)舨可袝菇穑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孝宗紀(jì)》二)。五年,以右司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十六年,知江陵(《水心集》卷九《江陵府修城記》)。有《閻蒼舒集》、《興元志》二十卷,皆不傳(《宋史》卷二○四《藝文志》三)。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五○一一閻蒼舒,字才元,原名安中,字惠夫,蜀州晉原(今四川崇州)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二名,授夔州府學(xué)教授。隆興初除校書郎,繼遷監(jiān)察御史。乾道元年為國子司業(yè),遷中書舍人,旋罷現(xiàn)任,汀州居住。四年,起知遂寧府。淳熙中歷刑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除宗正少卿,擢吏部侍郎,出知興元府。紹熙初知江陵府,以言者論放罷。卒,贈少傅,謚恭惠。見《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四、職官三之四二、職官四之三一、職官七之三一、職官八之四一、職官六二之二六、職官七一之一一、職官七三之四、選舉八之九、選舉二○之一六、選舉三四之二三,《南宋館閣錄》卷八,《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萬邑西南山石刻記》卷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92
【介紹】:
宋延安人,字子師。韓世忠子。歷官將作監(jiān)丞,知嚴(yán)州、臨安府。孝宗淳熙二年,以敷文閣待制知平江府,有士人持吏短長,投狀以占能否,彥古洞察其狀系屬吏所為,捕而杖之,人皆服其神明。官至戶部尚書。
全宋詩韓彥古(?~一一九二),字子師(《癸辛雜志》前集),延安(今屬陜西)人。世忠第四子(《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七)。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直秘閣(同上書卷一五八)。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以居家不檢,由知嚴(yán)州罷,奉祠(《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四)。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平江府。五年,以凌辱官吏,送臨江軍居?。ㄍ蠒毠倨叨澹?。九年,再奉祠(同上書職官七二之三六)。光宗紹興三年卒(同上書職官七三之一○)。
全宋文·卷六二六一韓彥古(?——一一九二),字子師,延安府(治今陜西延安)人,世忠第四子。歷官將作監(jiān)丞、太府寺丞、權(quán)大理少卿,知婺州、嚴(yán)州、平江府、臨安府,終敷文閣待制、戶部尚書,紹熙三年卒。見《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水心先生文集》卷二八《祭韓子師尚書文》,《咸淳臨安志》卷四七,《宋會要輯稿》禮一二之五、食貨六四之七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吳宗旦,宜興(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清嘉慶《宜興縣志》卷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除大理評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一)。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開州(同上書選舉二二之一)。八年,入為刑部員外郎(同上書選舉二二之四)。十年,遷大理少卿(同上書職官二四之三六)。光宗紹熙中出為廣西提刑、江西提刑(同上書職官七三之七、食貨二八之三○)。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講(同上書職官六之七一)。三年,以刑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宋中興學(xué)士院題名錄》卷二八)。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八二七吳宗旦,字宜之,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舉進士第。乾道中為大理評事。淳熙初知開州,入朝為大理少卿,遷正卿。淳熙十二年,為言者所劾,降兩官放罷。出為嘉州路運判,遷提刑。紹熙初,除廣西提刑,徙江西,知舒州。慶元初為中書舍人,遷刑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以阿附宦者王德謙,旋黜。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八,《宋史》卷三七,《兩朝綱目備要》卷一、五,《攻愧集》卷三五,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4—1217
【介紹】:
宋溫州瑞安人,字行之。孝宗乾道八年進士。嘗從陳傅良學(xué)。任廣德軍教授,除敕令所刪定官。光宗時,歷武學(xué)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實錄院檢討官。寧宗立,韓侂胄執(zhí)政,力請外補,出為提舉福建常平。被劾與朱熹交往過密,罷奉祠八年。召為吏部員外郎。侂胄死,彈徼韓黨勘。除龍圖閣待制、知泉州,徙建康府、福州。入為權(quán)兵部尚書兼修玉牒官。留意當(dāng)朝國史,嘗續(xù)司馬光《公卿百官表》。有《國朝編年政要》、《國朝實錄列傳舉要》等。今存《育德堂奏議》。
全宋詩蔡幼學(xué)(一一五四~一二一七),字行之,瑞安(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光宗紹熙間為著作佐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出提舉福建常平茶事。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以事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六七)。閑居八年,召為吏部郎官,嘉定元年(一二○八)遷中書舍人兼侍講(同上書職官六之七三)。二年,試禮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兼侍讀(同上書崇儒七之二九),出知泉州(《宋中興學(xué)士院題名錄》)。歷知建康府、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十年卒,年六十四。有《西垣集》,已佚。事見《水心集》卷二三《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六五七○蔡幼學(xué)(一一五四——一二一七),字行之,溫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少從陳傅良學(xué)。登乾道八年進士第,教授廣德軍、潭州。光宗立,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寧宗即位,韓侂胄用事,力求外補,特除提舉福建常平。坐與朱熹關(guān)系密切,為御史劾罷,奉祠凡八年。開禧中,召為吏部員外郎,遷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皆兼權(quán)中書舍人。侂胄誅,遷中書舍人兼侍講。嘉定初兼直學(xué)士院,除刑部、吏部侍郎。以龍圖閣待制出知泉州、福州,進福建安撫使。升寶謨閣直學(xué)士、權(quán)兵部尚書兼太子詹事。嘉定十年卒,年六十四,謚文懿。著有《春秋解》、《國朝編年政要》、《育德堂集》等多種,存世者僅《育德堂外制》五卷、《育德堂奏議》六卷。見《宋史》卷四三四本傳,孫詒讓《溫州經(jīng)籍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江軍新淦人,字無玷。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性耿介,恥于奔競。累官太府丞。光宗紹熙初,出知池州,改常州。召拜監(jiān)察御史,持論正平,不隨不激。官至起居郎兼權(quán)刑部侍郎。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曾三復(fù),字無玷,臨江軍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乾道六年進士。淳熙末,為主管官告院,遷太府寺簿,歷將作、太府丞。紹熙初,出知池州,改常州。召為御史檢法,拜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太常少卿,進起居舍人。累官至起居郎、兼權(quán)刑部侍郎。以疾告老,卒。見《宋史》卷四一五本傳,《明一統(tǒng)志》卷五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6—1241
【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壽朋。從呂祖謙學(xué)。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任監(jiān)司及州府官,累遷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屢論時政,所言多中,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元年,朝廷欲乘金亡之機收復(fù)河南,又上疏反對,以為法度破壞,號令不行,財用不豐,糧草不繼,恐兵興之后引起民變。三年,進左丞相。嘉祐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每以上游重地為念,請建節(jié)度宣撫使,提兵戍夔州路。四年,加少師、保寧軍節(jié)度使,封魯國公。卒謚文惠。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等。
全宋詩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學(xué)者稱孔山先生(《敬鄉(xiāng)錄》卷一三),東陽(今屬浙江)人。學(xué)于呂祖謙。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為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官,次年知通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浙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知鎮(zhèn)江府,十四年,除國子司業(yè)(《吳郡志》卷七)。理宗即位,累遷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有《孔山文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六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號孔山居士,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早學(xué)于呂祖謙,紹熙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遷宗正少卿、秘書監(jiān)、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累遷至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初,拜右丞相。三年,拜左丞相。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歷封肅國公、魯國公。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行簡歷練老成,居官無所不言,好薦士。所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隱之。孝宗乾道二年進士。調(diào)建州司戶。秩滿,獻時事十論。歷知同安縣,累官權(quán)刑部郎,兼直學(xué)士院。廟堂表制,多出其手。有文集。
全宋文·卷五八二九鄭公顯,字隱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登乾道二年進士第,調(diào)富沙戶曹。秩滿,獻時事十論于朝,除潮州教授,改知同安縣。召監(jiān)進奏院,遷宗正簿。紹熙初為太府寺丞、兼敕令所刪定官;五年,自宗正丞除浙西提舉,改湖南提舉。慶元初為左司郎中。又權(quán)刑部郎官、兼直學(xué)士院。官至朝奉大夫、龍溪縣開國男。著有文集十卷及《語錄》傳世。見《攻愧集》卷三九,《吳郡志》卷七,《咸淳臨安志》卷八,《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七,《新安文獻志》卷六八,嘉靖《龍溪縣志》卷八,雍正《福建通志》卷四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4—1233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同叔。史浩子。孝宗淳熙十四年進士。歷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官、起居郎。寧宗開禧二年,上疏反對韓侂胄對金用兵。三年,為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得楊皇后寵信,殺侂胄,函首送金議和。嘉定元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后寧宗死,矯詔擁立理宗,又獨相九年,拜太師,專擅朝政。卒謚忠獻。
全宋文·卷六七七四史彌遠(yuǎn)(一一六四——一二二三),字同叔,史浩第三子,慶元府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淳熙十四年進士。歷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官,嘉泰三年知池州,四年提舉浙西常平。開禧二年上疏反對韓侂胄開邊。三年為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在楊皇后支持下,密謀誅韓侂胄,進禮部尚書。嘉定元年遷知樞密院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寧宗崩,擁立理宗,依前右丞相兼樞密使。紹定六年卒,年七十,謚忠獻。見《宋史》卷四一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從仲。李大有弟。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曾學(xué)于朱熹。歷官右正言,首陳謹(jǐn)獨之戒。累拜殿中侍御史,平心持衡,斥去黨論。進工部尚書,以寶謨閣直學(xué)士知平江府。卒于家。有《群經(jīng)講義》。
全宋詩李大同(一一六四~一二五○),字從仲,東陽(今屬浙江)人。大有弟。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學(xué)于朱熹。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官秘書丞兼崇政殿說書,拜右正言兼侍講。三年,遷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擢工部尚書,以寶謨閣直學(xué)士知平江府,改知福州,丐祠,提舉太平興國宮致仕。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七。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清道光《東陽縣志》卷一五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七七三李大同,字從仲,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從學(xué)于朱熹、呂祖謙,登嘉定十六年進士。由郡教授為秘書丞,拜右正言兼侍講。遷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歷殿中侍御史,遷刑部侍郎,進工部尚書。出知平江府,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卒,年八十六。著有詩文十五卷、《奏議》十卷、《群書就正》六卷、《群經(jīng)講議》十五卷,《通鑒隨錄》六卷、《唐事類編》二卷。見《宋史》卷四二三本傳,《金華先民傳》卷三,《金華賢達傳》卷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