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授建州司理參軍(清乾隆《福清縣志》卷一四)。神宗熙寧中為太常博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校書郎(同上書卷四○七)。三年,知饒州(同上書卷四○八)。六年,為刑部員外郎、都官郎中(同上書卷四五七)。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密州安丘人,字伯修。以五經(jīng)科登第。歷知同州、壽州,以奏課第一,擢刑部郎中。哲宗元祐中為大理卿,持平考核,無所上下,才干為神宗所稱。每事連貴要而屢鞠弗成之訟案,必以委之。后卒于官。
全宋詩韓晉卿(?~一○九一),字伯修,密州安丘(今屬山東)人。以《五經(jīng)》中第,歷肥鄉(xiāng)、嘉興主簿,安肅軍司法參軍、平城令、大理詳斷,審刑詳議官,通判應(yīng)天府,知同州、壽州。哲宗元祐初知明州。二年(一○八七),以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朝請大夫知滁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官至右朝議大夫、試大理卿,六年,卒于官(同上書卷四六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太原人,字圣美。未冠中進士。神宗熙寧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以疏奏與面奏事反復(fù)不一,貶知上元縣,累遷提舉兩浙常平。元豐二年,入為集賢校理,參與修定《說文》。哲宗元祐七年,歷秘書少監(jiān),迎伴遼使。以御下苛刻,為軍吏刃傷,出知濟州。紹圣二年,復(fù)入進秘書監(jiān)。三年,知明州。時人以其善交結(jié)要人子弟,稱為“衙內(nèi)鉆”。
全宋詩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屬山西)人。未冠舉進士。后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縣,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貶知高郵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九)。于提舉兩浙常平時入對論字學(xué),留為資善堂修定《說文》官。元豐元年(一○七八),為集賢校理(《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六)。哲宗元祐間歷吏部郎中、衛(wèi)尉少卿,衛(wèi)尉卿。四年(一○八九),知滄州。五年,入為秘書少監(jiān)(《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七、四五三)。出知濟州,再入進秘書監(jiān),拜集賢殿修撰。紹圣三年(一○九六),知明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八),卒于任?!?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二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中進士第,王安石引入條例司。熙寧中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縣,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由司農(nóng)丞提舉兩浙常平。元豐初神宗與論字學(xué),留為修定《說文》官,為禮部員外郎。元祐間歷吏部郎中、衛(wèi)尉少卿,遷太常少卿,出知滄州、壽州、濟州。以太常少卿召,進秘書監(jiān),拜集賢殿修撰、知明州卒。喜結(jié)交要人子弟,有「衙內(nèi)鉆」之稱?!?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7—1121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子常。鄧綰子。神宗熙寧間進士。哲宗紹圣中,為國史院編修官,撰《神宗史》?;兆诔酰λ]蔡京為相。進中書舍人、給事中兼侍講,修《哲宗實錄》。遷吏部侍郎、尚書左丞、中書侍郎。累官知樞密院事。仿陜西弓箭手制,募邊民置刀弩手,鎮(zhèn)撫五溪蠻。后位特進,拜少保,恩典如宰相。
全宋文·卷二七○八鄧洵武(一○五五——一一一九),字子常,成都雙流(今四川雙流)人,綰子,洵仁弟。第進士,為汝陽簿。紹圣中,累遷至起居舍人。徽宗初,改秘書少監(jiān),遷起居郎,力主相蔡京,進中書舍人、給事中兼侍講,遷刑部尚書。崇寧三年,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中書侍郎。坐事出知隨州,歷亳州、河南府。政和中知樞密院,封莘國公。宣和元年卒,年六十五,謚文簡?!?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8—112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徙居姑蘇,字子愿。哲宗元祐三年進士。調(diào)太平州司法參軍。除提轄河?xùn)|路坑治鑄錢,蔡京黨王桓欲增監(jiān)鼓鑄,彥恭不忍以此病民,坐罷。久之,復(fù)除提點九路坑治鑄錢,周行萬里,課贏十余倍。拜尚書刑部郎中。遭誣黜監(jiān)滑州酒事,乞提舉江州太平觀。除知壽春府,以計招叛將李安,臨陣斬劇賊李全,州以無事。金兵南渡,避地輾轉(zhuǎn)數(shù)州,至?xí)约步K。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江軍新淦人,字君表。九歲舉童子,賜出身。英宗治平間進士。神宗元豐中為御史里行,與李定、舒亶論蘇軾,得五品服,領(lǐng)三班院。擢侍御史知雜事、吏部侍郎。以嫚于奉職,銓擬多牴牾,出知潭州。官終刑部侍郎、知宣州。
全宋詩何正臣,(?~一○九九),字君表,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一○)。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用薦為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擢侍御史知雜事。四年,知審官東院、吏部侍郎。五年,出知潭州(同上書卷三二六)。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歷知洪州、饒州、宣州。元符二年卒(同上書卷五○七)。《宋史》卷三二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何正臣(?——一○九九),字君表,一曰君美,臨江新淦(今江西新淦)人。九歲舉童子,賜出身,復(fù)中治平進士第。元豐元年六月,以蔡確薦為太子中允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九月,加直集賢院,擢侍御史知雜事。四年七月,除寶文閣待制、權(quán)判刑部,五年二月改判兵部、兼知審刑東院。四月,試吏部侍郎。五月出知潭州。元祐中提舉崇福宮,四年七月降知洪州,尋移饒州,詔提舉洞霄宮。后歷刑部侍郎、知宣州。元符二年三月卒于任。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三一四、三二三、三二五、三二六、四三○、五○七及《宋史》卷三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岑象求,字巖起,梓州(今四川三臺)人。舉進士。神宗熙寧中為梓州路提舉常平。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鄭州,徙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改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六、三九一、四○四)。五年,為殿中侍御史。六年,出為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七年,入為戶部郎中(同上書卷四四八、四六○、四七四)。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以權(quán)尚書刑部侍郎為覆按山陵使(《宋會要輯稿》禮三三之二三)。后除寶文閣待制知鄆州,未幾致仕。崇寧三年(一一○四)入元祐黨籍。有《吉兇影響錄》十卷,一作八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元祐黨人傳》卷三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四岑象求,字巖起,梓州郪縣(今四川三臺)人,一說中江(今四川中江)人。舉進士,熙寧中累官梓州提舉常平。元祐元年,除利州路運判。二年,知鄭州,改和州路提刑。四年,入為考功郎中。五年九月,遷殿中侍御史,歷金、吏、戶三部郎中,出知鄆州。元符三年,改判南京國子監(jiān),加直龍圖閣。建中靖國元年,權(quán)尚書刑部侍郎。終寶文閣待制致仕。崇寧中列入元祐黨籍。著有《吉兇影響錄》八卷(存)。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一、三九四、四○四、四三○、四四八、四七四,《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一、禮三三之二三,《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二二,《郡齋讀書志》卷三下,《萬姓統(tǒng)譜》卷六五,《蜀中廣記》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伯修。登進士第。為榮州推官。熊本經(jīng)制梓夔,辟為干當(dāng)公事。凡攻討招襲,建南平諸城寨,皆出其畫。以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徙兩浙。徽宗時累官戶部侍郎。建言陜西止輸邊糧于州,而令量取道里費助邊糴,歲省糴價五百萬,公私便之。后歷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
全宋文·卷二二一三宇文昌齡,字伯修,成都雙流(今四川雙流)人。舉進士甲科,調(diào)榮州推官。熊本經(jīng)制梓夔,辟昌齡干當(dāng)公事,以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改兩浙。神宗以司農(nóng)寺圖籍不肅,選官釐整,以昌齡為主簿,遂拜監(jiān)察御史。歷官尚書比部、吏部員外郎、京西轉(zhuǎn)運副使、左司員外郎,遷太常少卿,直秘閣。后歷知梓、壽州、河中府及鄧、鄆、青等州?;兆诹?,召為刑部侍郎,徙戶部,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歷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咸平人,字祖德。登進士第。神宗元豐中,歷任大理評事、監(jiān)察御史等。哲宗時,累官殿中侍御史。與楊畏合攻蘇頌、劉摯、范純?nèi)?,乞進用章惇、安燾、呂惠卿。章惇為相,擢侍御史,進刑部侍郎。后出知蔡州。卒年四十八。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來之邵,字祖德,開封咸平(今河南開封)人。登進士第,由潞州司理參軍為刑部詳斷官。元豐中改大理評事,七年,御史中丞黃履薦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時為太府丞,提舉秦鳳常平、利州成都路轉(zhuǎn)運判官。入為開封府推官,復(fù)拜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紹圣初,章惇相,擢為侍御史,進刑部侍郎,以直龍圖閣出知蔡州。卒,年四十八。《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授之。蹇周輔子。第進士。以泗州推官,提舉江西常平,繼父行鹽法。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請類編元祐章牘,使縉紳之禍,無一得脫。以奉使遼國無狀,黜知黃州。旋除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兆诹?,除名勒停,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fù)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xué)士進承旨。坐事黜知汝州、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又坐移永州。會赦,復(fù)官中奉大夫卒。
全宋文·卷二五九一蹇序辰,字授之,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周輔之子。神宗朝舉進士,歷泗州推官、提舉京西、江西常平。元豐中,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元祐初,改司封員外郎。周輔得罪,以序辰成其惡,降簽書廬州判官。起知楚州,提點江東刑獄。紹圣中,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禮部尚書。后坐事黜知黃州,改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徽宗立,中書言其類元祐章牘,傅致語言,指為謗訕,詔除名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fù)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xué)士,進承旨。屢為言者所劾,黜知汝、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會赦,復(fù)官中奉大夫,遂卒。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宋史》卷三二九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7—1117
【介紹】:
宋常州宜興人,字淑遇,一作叔遇。哲宗元祐三年進士。復(fù)中紹圣二年弘詞科。累遷太學(xué)博士。徽宗朝,除秘書省校書郎,三遷至左司諫,又擢中書舍人、尚書兵部侍郎,頗受知徽宗。為蔡京排擠,出知汝州。政和元年召還,官至刑部尚書。性嗜學(xué),博通經(jīng)史諸子,詞章雅麗簡古,揮筆立就,一時典冊,多出其手。卒謚文友。有《摛文堂集》。
全宋詩慕容彥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宋劉興祖《摛文堂集序》),宜興(今屬江蘇)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調(diào)池州銅陵簿,知鄂州崇陽。紹圣二年(一○九五)中宏詞科(《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二之四),遷淮南節(jié)度推官,越州教授。元符元年(一○九八)遷太學(xué)博士?;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貢⌒?,擢監(jiān)察御史,中書舍人。大觀元年(一一○七),權(quán)翰林學(xué)士,除尚書兵部侍郎,改吏部,進兼侍讀,出知汝州。四年,加集賢殿修撰(同上書選舉三三之二五)。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召兼侍講并議禮局,預(yù)修《政和五禮新儀》。六年,除給事中(同上書職官七之二五)。七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年五十一。宣和二年(一一二○)謚文友。有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及內(nèi)外制、奏議等,已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成《摛文堂集》十五卷。事見宋蔣瑎撰《慕容彥逢墓志銘》(《摛文堂集附錄》)?!∧饺輳┓暝姸?,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摛文堂集》為底本,參校清光緒二十三年武進盛氏刊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簡稱盛本)等。另據(jù)《永樂大典》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二二慕容彥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宜興(今江蘇宜興)人。登元祐三年進士第,調(diào)池州銅陵主簿。紹圣初,復(fù)中宏詞科,遷淮南節(jié)度推官、越州州學(xué)教授。元符元年,擢國子監(jiān)主簿,遷太學(xué)博士。崇寧初,除秘書省校書郎,歷監(jiān)察御史、左正言、左司諫、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大觀元年,權(quán)翰林學(xué)士,除尚書兵部、吏部侍郎。嘗忤執(zhí)政,出知汝州。政和元年,復(fù)以吏部侍郎召,兼侍講并議禮局。二年冬,擢刑部尚書。政和七年五月,因疾去官,以通奉大夫、刑部尚書致仕。是月卒,年五十一,謚文友。彥逢受知徽宗,列禁近者十馀年,一時典冊,多出其手。所著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內(nèi)制十卷、奏議五卷、講解五卷,今存《摛文堂集》十五卷。見《摛文堂集》附錄《慕容彥逢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同州人,字邦憲。舉明經(jīng),習(xí)法律。神宗時為大理評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知梓州,轉(zhuǎn)運使欲增折配以取羨余,為其所卻。歷提點梓州路、京畿刑獄,開封府少尹,知同、邢、漢三州。為官廉介不回,一于用法,持論寬平。卒年七十。
全宋詩王吉甫,字邦憲,同州(今陜西大荔)人。舉明經(jīng)。神宗時為大理評事,累遷大理少卿。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磁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二七)。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知鳳翔府(同上書蕃夷四之一八)。在此前后,又曾知齊州、梓州,提點梓州、京畿刑獄,遷開封府少尹。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出知同州(清乾隆《同州府志》卷四)。改知邢、漢二州。卒年七十。《宋史》卷三三○有傳。
全宋文·卷二八七三王吉甫,字邦憲,同州(治今陜西大荔)人。舉明經(jīng),習(xí)法律,試斷刑入等,為大理評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齊州、梓州。轉(zhuǎn)運使欲增折配以取羨馀,吉甫竟卻之。歷提點梓州路、京畿刑獄、開封少尹,知同、邢、漢三州。以中大夫卒,年七十。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8
【介紹】:
宋福州人,字若愚。英宗治平間進士?;兆跁r累官直龍圖閣、知桂州。蔡京開邊,祖道乘機謀求富貴,誘使王江酋楊晟免等納土,并夸大其辭,請設(shè)官建城,輦輸錢粟,實無尺地一民。官終刑部尚書。
全宋詩王祖道(?~一一○八),字若愚,福州(今屬福建)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調(diào)韓城尉,知松陽、白馬二縣。神宗元豐三年(一○八○),為監(jiān)察御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出知汀州、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除江南西路運判(同上書卷三九五)。七年,以權(quán)發(fā)遣江東路提點刑獄為權(quán)發(fā)遣福州(同上書卷四七五)。元符初入為左司諫。三年(一一○○),出知海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三○)?;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僦V荩ā侗彼谓?jīng)撫年表》卷四)。三年,知桂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三)。官終刑部尚書。大觀二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八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三九王祖道(?——一一○八),字若愚,福州閩縣(治今福建福州)人。治平二年第進士,調(diào)韓城尉,知松陽、白馬縣。元豐中為御史。元符中,歷知汀、泉、福州,入為吏部員外郎、左司諫。崇寧中再知福、桂州,任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希蔡京意開邊,調(diào)兵鎮(zhèn)戍,糜費錢帛,實無益于國。后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以刑部尚書召。大觀二年十月卒,贈宣奉大夫,四年追貶為昭信軍節(jié)度副使。見《宋史》卷三四八本傳,《宋會要輯稿》禮四四之一七、職官四六之五、職官六八之二○、方域七之二七,《淳熙三山志》卷二六,《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二四許端卿,字中甫,睦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人。元符中官刑部、禮部員外郎。崇寧中歷提點秦鳳路、廣西路刑獄,降通直郎,入黨籍。五年敘復(fù)承議郎,與知州差遣。見本人《龍隱山題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八,《宋史全文》卷一四,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元祐黨人傳》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吉州龍泉人,字明叔。郭知微弟。英宗治平二年進士。歷知海州、濮州,提點梓州路刑獄,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親政,上書請增諫官。遷殿中侍御史。究《神宗實錄》誣罔事,請究治呂大防等。又請復(fù)元豐役法。歷左司諫、中書舍人。報聘于遼?;兆诹?,曾布用為工部侍郎,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書,知開封府,為翰林學(xué)士。旋入黨籍。政和初卒。
全宋詩郭知章(?~一一一一),字明叔,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四九),從劉彝廣西幕府。神宗元豐中知分寧縣(宋史容《山谷外集詩注》卷一四《明叔知縣示遇家上冢二篇復(fù)次韻》)。歷知海州、濮州,提點梓州路刑獄,入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紹圣中改左司諫,權(quán)工部侍郎,為中書舍人。元符二年(一○九九),以集賢殿修撰知和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七)?;兆诹?,為工部侍郎,加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書、知開封府,為翰林學(xué)士。罷知鄧州,旋入黨籍。政和初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四八郭知章(?——一一一一),字明叔,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人。治平二年第進士。歷知浮梁、分寧縣,知海州、濮州,提點梓州路刑獄,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親政,遷殿中侍御史,請復(fù)元豐役法。進左司諫,權(quán)工部侍郎,為中書舍人,以集賢殿修撰知和州。徽宗立,為工部侍郎,加寶文閣學(xué)士、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書、知開封府,為翰林學(xué)士。罷知鄧州,旋入黨籍。后數(shù)年,復(fù)顯謨閣直學(xué)士。政和初卒。《宋史》卷三五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