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分為(分爲(wèi))
判斷;斷定。北史·宋游道傳:“是時朝士皆分為 游道 不濟(jì)。”
分類:判斷斷定
《國語辭典》:決定(決定)  拼音:jué dìng
1.對事情做判斷與主張。《史記。卷三。殷本紀(jì)》:「帝武丁即位,思復(fù)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漢書。卷七四。魏相丙吉傳。丙吉》:「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決定大策?!?br />2.一定?!吨熳诱Z類。卷一三一。中興至今日人物上》:「若欲與湯進(jìn)之同做,決定做不成,后來果如此?!顾?。陸游一百五日行〉詩:「眼中青山身后冢,此事決定君何疑?!?br />3.堅決的意志。如:「他有了更好的工作機(jī)會,決定離開,看來是留不住了?!?br />4.對事情做出結(jié)論。如:「重要的提案,在今天的會議上必須有個決定。」
《國語辭典》:剖判  拼音:pǒu pàn
分析剖辨?!段倪x。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quán)輿?!埂段倪x。揚(yáng)雄。劇秦美新》:「玄黃剖判,上下相嘔?!?/div>
《漢語大詞典》:斷制(斷制)
決斷;判斷。書·呂刑:“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以亂無辜?!?span id="auhfo3e" class="book">《韓非子·難四》:“人君非獨(dú)不足於見難而已,或不足於斷制。” 清 馮桂芬 《宗法論》:“ 萬氏 統(tǒng)宗 學(xué)禮質(zhì)疑論宗法凡八篇,徵引博而斷制嚴(yán),可謂詳且明矣?!?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略論漢代政權(quán)的本質(zhì)》:“ 馬克思 的斷制是正確的,但 日知 先生把它套到兩 漢 時代來,那就成問題了?!?/div>
分類:決斷判斷
《漢語大詞典》:斷殺(斷殺)
(1).殺死;砍伐。《禮記·王制》“不殀夭” 漢 鄭玄 注:“殀,斷殺也。”
(2).判斷;決定。朱子語類卷七一:“元亨利貞自 文王 以來説做希望之望,這事只得倚閣在這里,難為斷殺他?!?/div>
《國語辭典》:推斷(推斷)  拼音:tuī duàn
推測、判斷。如:「藉由蛛絲馬跡,辦案人員便可以推斷案件的發(fā)生過程。」
分類:推斷判斷
《漢語大詞典》:讞決(讞決)
(1).判斷。 明 危素 《謚文獻(xiàn)黃公神道碑》:“至於剖析異同,讞決是非,多先儒之所未發(fā)。”
(2).判決。 清 戴名世 《〈浙江試牘〉序》:“一則廉潔自持,而疏於讞決,情偽不審,而聽斷失平,是非倒置。”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六:“ 徐公 士林 ,巡撫 蘇州 ,凡讞決,先摘定案大略,牌示於外,而后發(fā)繕文冊。”
分類:判斷判決
《漢語大詞典》:前件
(1).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 北魏 賈思協(xié) 齊民要術(shù)·槐柳楸梓梧柞:“凡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種?!?span id="exjpfk1" class="book">《舊唐書·東夷傳·日本國》:“ 元和 元年 日本國 使判官 高階真士 上言:‘前件學(xué)生,藝業(yè)稍成,愿歸本國,便請與臣同歸?!瘡闹?。” 宋 蘇軾 《喬執(zhí)中兩浙運(yùn)副張安上提刑制》:“其謹(jǐn)視貪吏以無害我成法,可依前件?!?br />(2).邏輯學(xué)用語。與“后件”對稱。假言判斷中規(guī)定條件的判斷叫“前件”,以前件為條件的判斷叫“后件”。
《國語辭典》:看來(看來)  拼音:kàn lái
根據(jù)事況加以觀察推論?!段拿餍∈贰返谝黄呋兀骸甘佬忠灿忻畾q的人了,看來不至于亂走,鬧出什么亂子來。」
《國語辭典》:必須(必須)  拼音:bì xū
1.一定、必定。三國魏。嵇康 養(yǎng)生論:「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幽厲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埂度龂萘x》第五四回:「他若不還時,必須連累足下。倘主公見罪,奈何?」
2.強(qiáng)調(diào)命令語氣。如:「即使刮風(fēng)下雨,你也必須來?!?/div>
《國語辭典》:異議(異議)  拼音:yì yì
1.別有所見的議論或持反對的意見。宋。無名氏《梁公九諫》:「策立武三思之事,諸大臣盡皆拜舞謝敕,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異議。」《三國演義》第一四回:「群臣皆懼操勢,亦莫敢有異議;遂擇日起駕?!?br />2.法律上對于法院或行政官署之處分不服時,或契約當(dāng)事人之一方,對于他一方表示反對時,所提出之意見,稱為「異議」。
《漢語大詞典》:異義(異義)
(1).不同的含義;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下同字異義例:“古書亦有上下文同字而異義者?!?br />(2).不同的觀點(diǎn);新的見解。后漢書·章帝紀(jì):“其令羣儒選高才生,受學(xué)《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xué),廣異義焉?!?span id="wag6rfg" class="book">《晉書·王接傳》:“﹝ 接 ﹞備覽眾書,多出異義?!?br />(3).指不同的意見,異議。 宋 蘇軾 《次韻答劉涇》:“新音百變口如鶯,異義蜂起弟子爭?!币槐咀鳌?異議 ”。
(4).道理不同。 漢 班固 《白虎通·三軍》:“告天何?示不自專,非出辭反面之道也,與宗廟異義?!?南朝 宋 顏延之 《重釋何衡陽》:“故方罰矜功,而濫咎忘賢,遺存異義,公私殊異,已備前白?!?br />(5).違反常規(guī)、禮法。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序》:“傳春秋非一,本據(jù)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徐彥 疏:“非常異義者,即 莊 四年 齊襄 復(fù)九世之讎而滅 紀(jì) , 僖 元年實(shí)與 齊桓 專封是也,此即非常之異義,言異於 文 武 時……若其常義,則諸侯不得擅滅,諸侯不得專封?!?宋 曾鞏 《為人后議》:“故為人后者,為之降其父母之服,則有之矣;為之絶其父母之名,則未之有也……今欲使從所后者為屬,而變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異義也。”
《漢語大詞典》:知見(知見)
(1).見識;見解。漢書·文帝紀(jì):“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明 李贄 《史綱評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實(shí) 明快之言,如不聞也,然豈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見者俱如是矣?!?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往所理想,在知見情操,兩皆調(diào)整,若主智一派,則在聰明睿智,能移客觀之大世界于主觀之中者?!?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節(jié):“從這多數(shù)的征伐事項(xiàng)中,可以抽繹出下列的幾項(xiàng)知見?!?br />(2).看見,知道。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九:“時都統(tǒng) 馮湛 帳前適有一人在傍知見?!?span id="0of8euc" class="book">《廿載繁華夢》第二回:“海關(guān)里有兩個冊房……一個是造真冊的,一個是造假冊的。真冊的自然是海關(guān)大臣和庫書知見;假冊的就拿來虛報皇上?!?陳殘云 《山谷風(fēng)煙》第三六章:“大嫂, 劉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過什么,你也知見?!?br />(3).佛教語。知為意識,見為眼識,意謂識別事理、判斷疑難。 宋 秦觀 《法云寺長老疏文》:“無前后來去之際,有解脫知見之因?!?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不停心,則雖有無上知見,為煩惱風(fēng)動搖慧燈,若存若滅……制心一處,何事不辦,如開佛知見矣?!?/div>
《國語辭典》:料敵(料敵)  拼音:liào dí
衡量、判斷敵情。《史記。卷七○。張儀列傳》:「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彊,不料敵而輕戰(zhàn),國貧而數(shù)舉兵,危亡之術(shù)也。」南朝宋。顏延之陽給事誄〉:「料敵厭難,時惟陽生?!鼓铣骸H螘P〈奏彈曹景宗〉:「料敵制變,萬里無差。」
《國語辭典》:明處(明處)  拼音:míng chù
1.明亮的地方、有光亮的地方。如:「這畫要擺在明處,好讓人一進(jìn)來就看到。」
2.公開的場合。如:「有話就在明處說嘛!何必如此畏首畏尾。」
《國語辭典》:思惟  拼音:sī wéi
1.思量。《漢書。卷五九。張衡傳》:「使專精神,憂念天下,思惟得失?!埂度龂?。卷一○。魏書。荀攸傳》:「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dá),輒復(fù)過人意?!挂沧鳌杆季S」。
2.一種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將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經(jīng)由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步驟的認(rèn)識活動的過程。也作「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