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38,分16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遺稿
掃葉
前志
履跡
遺響
前說
光前
繼承
冠古
紹述
遺篇
遺德
述事
前政
遺教
《國語辭典》:遺稿(遺稿)  拼音:yí gǎo
遺著,前人生前尚未付印的文稿?!端问?。卷三一九。歐陽脩傳》:「修游隨,得唐韓愈遺稿于廢簏中,讀而心慕焉。」
《漢語大詞典》:掃葉(掃葉)
喻??睍?。 傅增湘 《藏園群書題記·?!幢眽衄嵮浴蛋稀?/span>:“余始得 萬歷 本,重其版刊為諸家目録所未載,恒深自珍祕,而孰知其有竄亂卷第之弊?繼見 盧 刊依 葉 校訂正,文字視 商 本為善,正嘉其掃葉之功,而孰知其有妄補標題之弊?”按,前人有“校書如塵埃風葉,隨掃隨有”之語。見四部叢刊本戰(zhàn)國策校注序附言。
《國語辭典》:前志  拼音:qián zhì
1.前人所記載的書?!蹲髠鳌3晒迥辍罚骸缸雨稗o曰:『前志有之,圣達節(jié),次守節(jié),下失節(jié)?!弧?br />2.從以往到現(xiàn)今一直存在于內(nèi)心的志愿。唐。許渾 寄契盈上人詩:「婚嫁乖前志,功名異夙心?!?br />3.先人的遺志?!度龂?。魏書。卷一一。管寧傳》:「非所以奉遵明訓(xùn),繼成前志也。」
《漢語大詞典》:履跡(履跡)
亦作“ 履跡 ”。
(1).謂踏著前人的足跡。指承襲祖業(yè)。三國志·蜀志·楊戲傳:“躡基履跡,播德芳聲。”
(2).足跡。 南朝 陳 何楫 《班倢伃》詩:“履跡隨恩故,階苔逐恨新。” 唐 岑參 《長門怨》詩:“緑錢生履跡,紅粉濕啼痕?!?br />(3).事跡。 清 劉大櫆 《〈王天孚詩集〉序》:“余讀其詩,稽其平生之履跡?!币槐咀鳌?履跡 ”。
《國語辭典》:遺響(遺響)  拼音:yí xiǎng
馀音。宋。蘇軾赤壁賦〉:「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漢語大詞典》:前說(前説)
(1).前人的見解。宋書·志序:“百官置省,備有前説,尋源討流,於事為易?!?br />(2).先前的主張。宋史·曾肇傳:“ 肇 在禮院時,啟親祠北郊之議。是歲當郊, 肇 堅抗前説。”
《漢語大詞典》:光前
光大前人的功業(yè)。亦謂功業(yè)勝過前人。 南朝 梁 劉孝綽 《奉和昭明太子鐘山解講》詩:“我后游 祇鷲 ,比事實光前?!?南朝 陳 徐陵 《廣州刺史歐陽顧德政碑》:“方其盛業(yè),綽有光前?!?/div>
《國語辭典》:繼承(繼承)  拼音:jì chéng
1.承繼先人的財產(chǎn)或事業(yè)。如:「他繼承父親的企業(yè)之后,首先致力于人事的革新。」
2.《民法。繼承編》規(guī)定于被繼承人死亡時,由其繼承人當然承繼其財產(chǎn)上非專屬之權(quán)利及義務(wù)。繼承人對于被繼承人之債務(wù),以因繼承所得遺產(chǎn)為限,負清償責任。
《漢語大詞典》:冠古
蓋過前人或前代。 唐 杜甫 《雨》詩:“侍臣書王夢,賦有冠古才?!?宋 辛棄疾 《洞仙歌·舊交貧賤》詞:“任掀天事業(yè),冠古文章,有幾箇笙歌晚歲?!?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先生此論,實具冠古之識,并非大言欺人?!?/div>
《國語辭典》:紹述(紹述)  拼音:shào shù
遵循前人的遺規(guī)事業(yè)?!端问?。卷四七一。奸臣傳一。章惇傳》:「于是專以『紹述』為國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復(fù)之。」
《國語辭典》:遺篇(遺篇)  拼音:yí piān
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篇章、作品。
《漢語大詞典》:遺德(遺德)
(1).指前人留下的德澤。莊子·盜跖:“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孝文本紀》:“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宋 曾鞏 《思軒詩序》:“今六十餘年,而君來世其官,眾於是考於州人,以求 水部 之餘恩遺德?!?瞿秋白 《赤都心史》八:“老年人念 托氏 的遺德,不忍動手?!?br />(2).謂留下德澤。史記·秦本紀:“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
(3).指棄置未用的賢德之人。 晉 羊祜 《讓開府表》:“假令有遺德於板筑之下,有隱才於屠釣之間,而令朝議用臣不以為非,臣處之不以為愧,所失豈不大哉!”
《漢語大詞典》:述事
(1).陳述往事;敘事。史記·太史公自序:“故述往事,思來者?!?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 武帝 獲麟, 遷 以為述事之始。”《南齊書·崔祖思傳》:“述事之徒,褒諛為體。世無 董狐 ,書法必隱;時闕 南史 ,直筆未聞。”
(2).繼續(xù)前人的事業(yè)。 宋 李綱 《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然臣以謂陛下念祖宗艱難之功,必思所以持盈守成;慕 神考 劬勞之德,必思所以繼志述事?!?span id="1rvwrd2" class="book">《清史稿·高宗紀一》:“朕以繼志述事之心,際重熙累洽之后,欲使海澨山陬,俱沾大澤?!?/div>
《漢語大詞典》:前政
前人的政績。亦謂前任官員。書·畢命:“欽若先王成烈,以休於前政。”南史·循吏傳·虞愿:“出為 晉平 太守。在郡不事生業(yè)。前政與百姓交關(guān),質(zhì)録其兒婦, 愿 遣人於道奪取將還?!?span id="yk5arkt" class="book">《初刻拍案驚奇》卷五:“ 劉生 愈加敬信 李老 ,再來問此去為官之方。 李老 云:‘只須一如前政?!?/div>
《國語辭典》:遺教(遺教)  拼音:yí jiào
1.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思想、學說、主張等。《楚辭。宋玉。九辯》:「獨耿介而不隨兮,愿慕先圣之遺教。」清。張爾岐〈辨志〉:「周公孔子之遺教,未聞有見諸行事,被于上下者,豈少而習之,長而忘之與?」
2.臨死時的訓(xùn)詞。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王疾甚矣,無遺教可以語諸弟子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