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ね澈I娍h(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夫調響而急。
詩藪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隱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達;岑語雖調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七言歌行,高調合準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調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意調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9—776 【介紹】: 唐趙郡人。字貞一。第進士。幼孤,莊重寡言,體貌軒特,喜書,多所通曉,士多慕向。肅宗時累官給事中,進工部侍郎。元載忌之,出為常州刺史。以治行封贊皇縣子。代宗欲相之,憚載而止,遂郁憤而卒,年五十八。贈吏部尚書,謚文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9—776 字貞一,排行十五,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之父。玄宗天寶七載(748)進士及第,調緱氏縣主簿。十三載,受辟為安西節(jié)度使府判官,與岑參同在幕中。安史亂起,肅宗駐靈武,棲筠選精兵七千赴難,擢殿中侍御史。肅宗至德二載(757),累遷吏部員外郎、山南防御觀察使。后歷仕給事中、工部侍郎,遭元載忌,出為常州刺史,封贊皇縣子。代宗大歷三年(768)任蘇州刺史,加御史大夫,七年入京任御史大夫兼京畿節(jié)度使。十一年病卒,贈司徒,謚文獻。生平詳見《新唐書》本傳、權德輿《李棲筠文集序》。有文集,早佚,《新唐書·藝文志》未著錄?!?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棲筠字貞一。趙人。第進士。累擢工部侍郎。進銀青光祿大夫。封贊皇縣子。授浙西都團練觀察使。召拜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贈吏部尚書。謚文獻。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排行十五。代宗大歷初于衡陽任湖南觀察使判官。四年(769)春,杜甫漂泊衡陽,與之游,互有詩篇贈答。郭受感佩杜甫之詩才、德望,作《杜員外兄垂示詩因作此寄上》,感情真摯,清雅流麗,王夫之曰:“首尾無端,如環(huán)皆玉?!?《唐詩評選》卷四)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四?!?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潘述 朝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湖州(今屬浙江)人。排行十五。曾任湖州長城丞,與皎然唱酬甚密。代宗大歷八、九年(773、774)在湖州,預撰顏真卿所主編之大型類書《韻海鏡源》,并參預顏真卿、皎然等數(shù)十人之聯(lián)唱,后結集為《吳興集》10卷。大歷中曾應宏詞試未第。事跡散見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并序》、盧綸《送潘述應宏詞下第歸江南》等。述工詩好佛。《全唐詩》存聯(lián)句11首,《全唐詩外編》補聯(lián)句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誤作劉公興。尉氏(今屬河南)人。排行十五。德宗貞元末,與白居易有過從。后歷官祠部員外郎。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上》、《白氏長慶集》卷五。《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公輿。元和時官祠部員外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鄧州順陽人,字西老。舉進士、博學宏辭、書判皆登甲科。授集賢殿校書郎,歷歙州、湖州、蘇州刺史,有殊政,進拜宣歙觀察使。受代至京師,憲宗聞其里第過侈,薄不用,改光祿卿卒。布衣時游西邊,著有《西陲要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西老,排行十五。鄧州(今屬河南)人。德宗貞元十年(794)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辭科及書判拔萃科高第,授集賢殿校書郎,遷渭南尉。憲宗元和四年(809)任湖州刺史,開鑿官池,以利灌溉。七年為宣歙觀察使,訪得李白墓,按李白遺愿遷于青山(在今安徽當涂)之陽,免除李白孫女租稅徭役。十一年至京,坐治第過制,責授光祿卿,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嘉泰吳興志》卷一四。所撰《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對研究李白生平有重要資料價值。《全唐詩》存詩3首?!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1首,斷句3。
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傳正字西老。南陽順陽人。舉進士博學宏詞。書判皆登甲科。累擢宣歙觀察使。憲宗朝改光祿卿。以風恙卒。贈左散騎常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8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字允元。以蔭入仕,歷遷湖、蘇二州刺史,罷淫祠,浚溝澮,為政有績。俄擢陜虢觀察使,峻罰苛懲,官吏惴恐。德宗貞元十四年,拜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吳少誠叛,頔率兵取之,遂請升襄州為大都督府,撊然有專漢南意。累加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憲宗立,頔稍懼。旋入朝,進司空。坐事貶恩王傅,以太子賓客致仕。曾封燕國公。卒謚厲,后改謚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18 字允元,排行二十五,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以門蔭入仕,德宗建中四年(783)以攝監(jiān)察御史充入蕃使判官。累遷駕部郎中,貞元七年(791)出為湖州刺史,十年徙蘇州刺史。十二年入為大理卿,十三年拜陜虢觀察使,十四年移鎮(zhèn)山南東道。憲宗元和二年(807)封燕國公,三年拜相。八年貶恩王傅,累歷戶部尚書。十三年致仕,八月卒,謚厲,后改謚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
頔字允元。河南人。德宗朝累拜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奏升襄州為大都督府。累遷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燕國公。憲宗立。入朝。拜司空。因事貶恩王傅。改太子賓客。卒贈太保。謚曰厲。其子季友訴于穆宗。賜謚曰思。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譙(今安徽亳州)人。排行十五。文宗時舉子。時池、亳二州刺史好釋道,樂營子女任為娛樂,遂作詩嘲之。事跡見《云溪友議》卷下?!?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3—909 【介紹】: 唐馀杭人,一說新城人,又作新登人,字昭諫,號江東生。本名橫,以十舉進士不第,改今名。以詩文名于當世。不受朱溫徵召。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錢镠辟為掌書記,后遷節(jié)度判官、給事中等。有《讒書》、《江東甲乙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3—910 本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排行十五。舉進士,十余年不第。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為衡陽主簿。僖宗乾符三年(876)因父歿丁憂回鄉(xiāng)。除服又往游京師,廣明中遇黃巢攻陷長安,歸隱于池州梅根浦。梁太祖(朱全忠)曾以諫議召,不至。依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錢镠,光啟三年(887),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掌書記。昭宗天祐三年(906)充節(jié)度判官。后梁開平二年(908)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fā)運副使。寓于蕭山,十二月病卒。生平見沈崧《羅給事墓志》(《羅氏宗譜》引),《吳越備史》卷一,《舊五代史》本傳以及《五代史補》卷一、《唐詩紀事》卷六九、《唐才子傳》卷九等。今人汪德振有《羅昭諫年譜》。隱善小品文,多諷世之作。其《讒書》5卷頗享盛名。詩與宗人羅虬、羅鄴齊名,稱江東三羅。又與杜荀鶴、陸龜蒙、吳融、鄭谷等以詩往還。詩風近于元白,雄麗坦直,通俗俊爽,詩句膾炙人口,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為誰辛苦為誰甜”等,至今傳為口語。擅長詠史,各體中尤工七律。清洪亮吉云:“七律至唐末造,惟羅昭諫最感慨悲涼,沉郁頓挫,實可遠紹浣花(杜甫),近儷玉溪(李商隱),……迥非他人所及?!?《北江詩話》卷六)七絕亦有特色。書目記載有《江東集》、《甲乙集》及其他著作多種。今人雍文華校輯《羅隱集》(中華書局),最為完備。今人潘慧惠有《羅隱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1卷又1首,《全唐詩逸》補詩1首?!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14首,斷句17。
唐詩匯評
羅隱(833-909),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本名橫,大中、咸通中屢舉進士不第,遂改名隱。與宗人羅鄴、羅虬齊名,時號“三羅”。咸通末,為湖南觀察使于瑰掌書記,官衡陽主簿。又為淮南李蔚從事。廣明中,避亂歸鄉(xiāng)里。光啟三年,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錢镠表為錢塘令,遷著作郎、節(jié)度掌書記,轉司勛郎中,充節(jié)度判官。后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fā)運使。卒。隱工詩文。咸通八年,曾自編其雜文為《讒書》,皆抗爭憤激之言,詞鋒犀利,今存。有詩集《甲乙集》十卷,亦存。清人輯有《羅昭諫集》八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一卷。
全唐詩補逸
羅隱字昭諫,馀杭人。后梁太祖開平三年卒,年七十七。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隱字昭諫。馀杭人。屢舉不第。光啟三年。吳越王錢镠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辟掌書記。天祐三年充判官。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遷發(fā)運使。是年卒。年八十馀。

作品評論

唐摭言
羅隱,梁開平中累征夕郎不起。羅袞以小天倅大秋姚公使兩浙,袞以詩贈隱曰:“平日時風好涕流,《讒書》雖盛一名休。寰區(qū)嘆屈瞻天問,夷貊聞詩過海求。向夕便思青瑣拜,近年尋伴赤松游。何當世祖從人望?早以公臺命卓侯。”隱答曰:“昆侖水色九般流,飲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緣木更難求。鸰原謾欲均馀力,鶴發(fā)那堪問舊游!遙望北辰當上國,羨君歸棹五諸侯?!?/blockquote>
北夢瑣言
鄴王羅紹威喜文學,好儒士,每命幕客作四方書檄,小不稱旨,壞裂抵棄,自劈箋起草,下筆成文。又癖于七言詩。江頭有羅隱,為錢镠客,紹威伸南阮之敬。隱以所著文章詩賦酬寄,紹威大傾慕之,乃目其所為詩集曰《偷江東》。今鄴中人士,多有諷誦。
鑒誡錄
(羅)隱常獻卷于鄭相公畋。鄭女妙于篇什,每讀隱詩,至“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未嘗不于父前三復,似慕其才。相國或一日因隱到宅,遂留從容,命女下簾窺之。女見隱為人迂差,永不復吟隱詩矣。
舊五代史本傳
(羅隱)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大為唐宰相鄭畋、李蔚所知。
《續(xù)唐三體詩》引《西清詩話》
人才高下,各有分限。少陵、太白當險阻艱難、流離困躓,杰然出語自高。至羅隱諸人,向用偏伯之國,夸雕逞奇,雖欲高,而意未嘗不卑。譬之秦武陽氣慨全燕,見秦王則戰(zhàn)掉失色;淮南王雖為神仙,謁帝猶輕其舉止。此豈由素習哉!天稟自然,不可強力至也。
唐才子傳
(隱)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拔,養(yǎng)浩然之氣……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自以當?shù)么笥?,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詩文多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唐詩品匯
(隱)工詩、長于詠物。
四友齋叢說
羅隱詩雖是晚唐,如“霜壓楚蓮秋后折,雨催蠻酒夜深酤”,亦自婉暢可諷。
《詩源辨體》
律詩由盛唐變至錢、劉,由錢、劉變至柳宗元、許渾、韋莊、鄭谷、李山甫、羅隱,皆自一源流出;體雖漸降,而調實相承,故為正變。
《五朝詩善鳴集》
雖曰鄴、隱齊名,畢竟隱雄于鄴。
《載酒園詩話又編》
溫、李俱善作駢語,故詩亦綺麗。隱之表啟不減兩生,詩獨帶粗豪氣,絕句尤無韻度,酷類宋人,不知爾時何以名重至此!鄴州羅紹威至自號其集為《偷江東》,青州王師范遣使賚禮市求其一篇,然猶武人。令狐滈登第,隱賀之,其父绹曰: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编嶎迸l誦其詩,窺其貌寢乃已。由今視之,亦何煩爾乎?
《載酒園詩話又編》
隱亦時有警句,但不能首尾溫麗。
《唐音審體》
昭諫生于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體詩氣雄調響,罕與為匹。然唐人蘊藉婉約之風,至昭諫而盡;宋人淺露叫囂之習,至昭諫而開。文章氣運,于此可觀世變。
戴京曾《羅昭凍集序》
羅昭諫詩,言中有響,《三百篇》后頗寓諷諫之意?;蛘咭云湔Z多平易而忽之,要之勝填詞豪艷而無當于興感者什佰矣。況其精邃自然處,正復不讓唐之初、盛。
一瓢詩話
“三羅”其名,隱為最,虬次之,鄴斯下矣。
一瓢詩話
羅昭諫為三羅之杰。調高韻響,絕非晚唐瑣屑,當與韋端己同日而語。
北江詩話
七律至唐未造,惟羅昭諫最感慨蒼涼,沉郁頓挫,實可以遠紹浣花,近儷玉溪。蓋由其人品之高,見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則韓致堯之沉麗,司空表圣之超脫,真有念念不忘君國之思。孰云吟詠不以性情為主哉!若吳子華之悲壯,韋端己之凄艷,則又其次也。
《雨村詩話》
五代自以韓偓、韋莊二家為升堂入室,然執(zhí)牛耳者必推羅江東。其詩堅渾雄博,亦自老杜得來,而絕不似宋西江派之貌襲。世人稱之者少,何也?皮、陸輩雕文刻鏤,近乎土木偶人,少生趣矣。
三唐詩品
專裁七律,是鄭都官一流,不得其源所出。傷亂情多,時見言旨,第詞無蓄意,風格告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6—904或907 【介紹】: 唐末池州石埭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傳為杜牧出妾所生子。早有才名,屢試不第。后以詩謁朱溫,受薦于禮部,中大順二年第八名進士,時年四十六。以世亂,旋歸山。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辟為從事。唐昭宗天復三年,頵起兵叛楊行密,遣其奉使于汴。及頵敗死,溫以其才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一說時為天祐初,以遘重疾,旬日而卒。一說時為后梁建國初,五日而卒。工律絕,詩風淺易。有《唐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6—904 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排行十五,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杜牧為池州刺史時,妾周氏有孕,嫁鄉(xiāng)人杜筠而生荀鶴(《二老堂詩話》引《池陽集》),后人多以為妄。早年讀書于九華山,與顧云、殷文圭等為友。累舉進士不第,漫游閩越、荊楚、梁宋等地,復歸隱山中15年。昭宗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時危世亂,復還舊山。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辟為從事。天復三年(903),為頵出使大梁。頵兵敗,遂留梁。天祐元年(904),朱溫奏為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遇疾,旬日而卒(據(jù)《舊五代史》本傳及岑仲勉《補唐代翰林兩記》考證,《北夢瑣言》謂天祐四年梁受禪后卒)。生平事跡散見《舊五代史》本傳、《北夢瑣言》卷六及卷七、《鑒誡錄》、《唐詩紀事》卷六五、《唐才子傳》卷九。荀鶴自云“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于唐末亂離之中,上承元、白一派,以短小精悍之律絕、淺近通俗之語言,白描之手法,反映民生疾苦,抨擊黑暗現(xiàn)實,自成一家,后人稱為“杜荀鶴體”(《滄浪詩話·詩體》)?;蛞云湓姟氨少到住倍僦?《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引《幕府燕閑錄》),未為篤論。著有《唐風集》(又稱《杜荀鶴文集》)3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入4首,斷句6。
唐詩匯評
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實妄。初貧寒,讀書九華山,與顧云、殷文圭等為友。累舉進士不第,后歸隱山中十五年。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時危世亂,復還舊山。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辟為從事。天復三年,出使大梁。值頵兵敗,遂留大梁。天祐元年,朱溫奏為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遇疾,旬曰而年。荀鶴工近體詩,于晚唐自成一體。初及第時,自編歌詩為《唐成集》三卷。今存《杜荀鶴文集》三卷。《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顧云《杜荀鶴文集序》
(河東裴公)以生詩有陳(伯玉)體,可以潤國風,廣王澤,故擢以塞詔,競勉為中興詩宗。生謝而退。明年,寧親江表,以仆故山偕隱者,出平生所著五七言凡三百篇見簡。其雅麗清省激越之句,能使貪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良弟悌,人倫之紀備矣。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fā),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吞賈、喻八九于胸中,曾不蠆介?;蚯榘l(fā)乎中,則極思冥搜,神游希夷,形兀枯木,五聲勞于呼吸,萬象悉于抉剔,信詩家之雄杰者也!
鑒誡錄
梁朝杜舍人荀鶴為詩愁苦,悉千教化,每于吟諷,得其至理?!旁诹撼I朱太祖《時世行》十首,欲令太祖省徭役,薄賦斂。是時方當征伐,不洽上意,遂不見遇,旅寄寺中。敬相公翔謂杜曰:“希先輩稍刪古風,即可進身,不然者虛老矣?!倍潘煺n頌德詩三十章,以悅太祖。議者以杜雖有玉堂之拜,頓移教化之詞,壯志清名,中道而廢。
舊五代史本傳
(荀鶴)善為詩,辭句切理,為時所許。
云谷雜記
顧云序其集(按指荀鶴《唐風集》)云:“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fā),可以左攬工部決,右柏翰林肩?!笔且攒鼹Q可并李、杜也。荀鶴之詩溺于晚唐之習,蓋韓偓、吳融之流,以方李、杜則遠矣。然解道寒苦羈窮之態(tài),往往有孟郊、賈島之風。
《藝苑雌黃》
唐風集》中詩極低下,如“要知前路事,不及在家時”、“不覺里頭成大漢,初看竹馬作兒童”之句,前輩方之為《太公家教》。惟《春宮怨》一聯(lián)云:“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睘橐黄?。而歐陽永叔《歸田錄》乃公周樸之句,不知何以云然。
唐才子傳
荀鶴苦吟,平生所志不遂,晚始成名,況于亂世,殊多憂惋思慮之語,于一觴一詠,變俗方雅,極事物之情,足丘壑之趣,非易能及者也。
唐音癸簽
杜彥之俚成,以衰調寫衰代,事情亦真切。
《唐詩品匯刪?七言律》
杜荀鶴、李山甫則委巷說矣。
《網師園唐詩箋》
彥之詩風神雋雅。
《石園詩話》
晚唐詩人有佳句而多俗言者,杜彥之荀鶴是也?!俺卸鞑辉诿?,教妾若為容”、“溪山入城郭,戶口半漁樵”、“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九州有路休為客,百歲無愁即是仙”、“故園何啻二千里,新雁才聞一兩聲”、“高下麥苗新雨后,淺深山色晚晴時”,皆為佳句?!吧鷳獰o暇日,死是不吟時”、“舉世盡從愁里過,誰人肯向死前休”,雖俗而有意趣。其馀如“世間何事好,最好莫過詩”、“爭知百歲不百歲,未合白頭今白頭”之類,未免詩如說話矣。其起結之句,尤多率易。
愛日精廬藏書志
引葉坦跋:其詩雖晚唐,直入風雅,亦工部之的派也。佳章妙筆,可稱合璧。
《東目館詩見》
杜荀鶴近體直攄胸臆,有一唱三嘆之妙。
《詩學淵源》
(荀鶴)詩思清奇,以大歷為歸。七言氣質尤高,為晚唐之上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5 【介紹】: 唐孟州濟源人,字敬臣。裴坦從子。懿宗咸通十三年進士。歷遷右補闕、御史中丞、刑部尚書。昭宗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風檢著。后以司空致仕,為朱溫所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5 郡望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字敬臣,排行三十五。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進士第,任主客、司勛員外郎。僖宗時,義成節(jié)度使鄭昌圖辟為掌書記,后擢右補闕、御史中丞。昭宗時,三知貢舉。光化三年(900)由禮部尚書轉刑部尚書,尋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天復三年(903)罷為左仆射。哀帝天祐二年(905)以司空致仕,尋為朱全忠所嫉,貶青州司戶參軍,旋被殺。后唐時追贈司徒。生平見《新唐書·裴坦傳》附及《宰相世系表一上》,《資治通鑒》卷二五四、卷二六五,《太平廣記》卷一八三,《唐詩紀事》卷六六。《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一
贄。宰相坦從子。第進士。擢累右補闕御史中丞刑部尚書昭宗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兼戶部尚書。帝幸鳳翔。為大明宮留守。進尚書左仆射。以司空致仕。朱全忠將篡。貶青州司戶參軍。殺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1—1159 【介紹】: 宋洛陽人,字希真,號巖壑,世稱洛川先生。初以布衣負重望,屢辭徵召。高宗紹興二年,應召為迪功郎,賜進士出身。歷秘書省正字、浙東提刑。因與主戰(zhàn)派李光來往,被罷官,寓居嘉禾。晚年受秦檜籠絡,除鴻臚少卿,為時論所譏。檜死,廢黜。善畫山水,工詩詞及樂府。有《樵歌》。
全宋詩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生年據(jù)朱敦儒跋唐太宗賜韓王嘉《蘭亭帖》“紹興十六年時年六十六”推定),字希真,號巖壑,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欽宗靖康初召授學官,辭歸。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再召不就(《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特補迪功郎(同上書卷六八)。五年,賜進士出身,守秘書省正字(同上書卷九六)。六年,兼權兵部郎中(同上書卷一○六)。通判臨安府。八年,為樞密行府咨議參軍(同上書卷一一九)。十四年,提點兩浙東路刑獄,十六年罷,十九年致仕(同上書卷一五一、一五五、一六○)。二十五年,因秦檜推挽,起除鴻臚少卿,檜死依舊致仕(同上書卷一六九)。二十九年,卒于秀州(同上書卷一八一),年七十九。一說卒于孝宗淳熙五年至十四年之間,享年百歲左右(今人劉揚忠《關于朱敦儒的生卒年》)。有《巖壑老人詩文》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獵較集》若干卷(《后村詩話》續(xù)集卷四)、《朱敦儒陳淵集》二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均佚;今存詞集《樵歌》三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今錄詩九首。
詞學圖錄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號巖壑。洛陽人。有詞集《樵歌》三卷。
全宋文·卷三五○三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字希真,號巖壑老人,時稱洛川先生,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志行高潔,雖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嘗數(shù)召而不就。紹興初,召為迪功郎。賜對,賜進士出身,守秘書省正字。六年,改左奉郎,兼權兵部郎中。歷通判臨安府、樞密行府咨議參軍,除秘書郎,改都官員外郎。十四年,除兩浙東路提刑。罷為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九年,守本官致仕。二十五年召對,落致仕,授鴻臚少卿,尋依前致仕。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九。工詩詞,著有《巖壑老人詩文集》、《獵較集》、《朱敦儒陳淵集》二十六卷、《樵歌》三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紀鑣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紀鑣(1492年—?年),字鳴和,江西饒州守御千戶所(鄱陽縣)軍籍直隸山陽縣人。紀鑣研習《詩經》,家族排行第二十五,由國子生中正德十一年丙子科(1516年)江西鄉(xiāng)試第二十九名舉人,三十二歲歲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一名,成第二甲第八十一名進士。嘉靖五年他獲授禮部主客司主事,后改任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
趙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初名之璧,字十五,又字枝斯。嗜古好奇,工詩歌,善山水,近倪瓚。畫花鳥、鳧雁,飛鳴生動,娟秀可觀。
七十五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03 【介紹】: 清滿洲正黃旗人,瓜爾佳氏。乾隆年中以護軍隨攻金川、廓爾喀,擢翼長。嘉慶初年赴湖北鎮(zhèn)壓教軍,轉戰(zhàn)鄂川,官至四川提督。臨陣輒死戰(zhàn),受重傷多次,而屢以軍報后時遭譴,終以失機拿問。后留營自贖。創(chuàng)發(fā),還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