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進(jìn)賢(進(jìn)賢) 拼音:jìn xián
進(jìn)用賢能的人?!睹献?。梁惠王下》:「國君進(jìn)賢,如不得已。」
《國語辭典》:進(jìn)賢冠(進(jìn)賢冠) 拼音:jìn xián guān
古時(shí)儒者所戴的黑布冠。見《續(xù)漢書志。第二九。輿服志上》。
《漢語大詞典》:進(jìn)賢星(進(jìn)賢星)
星名。舊云進(jìn)賢星現(xiàn),主卿相進(jìn)賢任能。
《南齊書·天文志下》:“十月丙戌,太白行在進(jìn)賢星西南四寸,為犯?!?唐
獨(dú)孤及 :“初, 貞元 二年,進(jìn)賢星明,於是夫子與 廣陵 馬曾 ,俱以元纁辟焉?!?/div>
《國語辭典》:飛翮(飛翮) 拼音:fēi hé
飛鳥。《文選。曹植。七啟》:「積獸如陵,飛翮成云?!?/div>
《國語辭典》:皮弁 拼音:pí biàn
用鹿皮制成的帽子。最早為天子所戴,其后行大禮之執(zhí)事者也戴,以示隆重?!抖Y記。學(xué)記》:「大學(xué)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谷龂?。
曹植 〈〉:「冠皮弁,被文裘?!?/div>
《漢語大詞典》:黃收
古冠名。
《史記·五帝本紀(jì)》:“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裴駰 集解:“
《太古冠冕圖》云:‘ 夏 名冕曰收。’
《禮記》曰:‘野夫黃冠。’” 司馬貞 索隱:“收,冕名。其色黃,故曰黃收,象古質(zhì)素也?!?唐
皮日休 《正沈約評詩論》:“ 堯 不當(dāng)乘白馬,冠黃收,衣純衣也?!?/div>
《漢語大詞典》:折風(fēng)(折風(fēng))
古冠名。
《后漢書·東夷傳·高句驪》:“大加主簿皆著幘,如冠幘而無后;其小加著折風(fēng),形如弁?!?span id="7qp2grq" class="book">《
北史·高麗傳》:“人皆頭著折風(fēng),形如弁,士人加插二鳥羽。貴者其冠曰蘇骨?!?唐
李白 《高句驪》詩:“金花折風(fēng)帽,白馬小遲回?!?/div>
《漢語大詞典》:方山冠
古冠名。 漢 代祭宗廟時(shí)樂舞人所戴之冠。 漢
蔡邕 《獨(dú)斷》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 漢 祀宗廟,
《大予》、
《八佾樂》、
《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從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
《后漢書·輿服志下》:“方山冠似進(jìn)賢?!?span id="7h7t2rn" class="book">《
資治通鑒·漢昭帝元平元年》:“王嘗見大白犬,頸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無尾,以問 龔遂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長八寸,樂舞人服之?!?/div>
《漢語大詞典》:折上巾
古冠名。 后漢 梁冀 改輿服之制,折迭巾之上角,稱折上巾。 北周 裁為四腳,名曰幞頭,也稱折上巾。 隋 唐 時(shí)貴賤通用, 宋 時(shí)為皇帝、皇太子常服。參閱
《后漢書·梁冀傳》、
《舊唐書·輿服志》、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幞頭》、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
《宋史·輿服志三》。
《漢語大詞典》:牟追
古冠名。形如覆杯,前高廣,后卑銳。也寫作毋追。“追師掌王后之首服”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nóng) 曰:“追,冠名。
《士冠禮》記曰:‘委貌 周 道也,章甫 殷 道也,牟追 夏后氏 之道也?!眳㈤?span id="gc2hdzr" class="book">《
通志·器服一》“牟追冠”。
《漢語大詞典》:交讓冠(交讓冠)
古冠名。
《后漢書·馬援傳》:“ 述 盛陳陛衛(wèi),以延 援 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更為 援 制都布單衣、交讓冠,會(huì)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div>
《漢語大詞典》:樊噲冠(樊噲冠)
古冠名。殿門司馬衛(wèi)士所戴。相傳 鴻門 宴上, 項(xiàng)羽 欲殺 劉邦 , 漢 將 樊噲 聞事急,乃裂裳裹盾為冠,闖入 羽 營,責(zé) 羽 背信, 劉邦 乘間脫走。后人壯 噲 意,摹其裹盾的冠狀制冠,因名“樊噲冠”。參閱
《后漢書·輿服志》、
《隋書·禮儀志六》。
《漢語大詞典》:連蟬冠(連蟬冠)
古冠名。
《元史·輿服志一》:“ 曲阜 祭服,連蟬冠四十有三,七梁冠三。”
《漢語大詞典》:縷鹿(縷鹿)
古冠名。
《后漢書·輿服志下》:“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制似縷鹿?!?劉昭 注:“
《獨(dú)斷》曰:‘其狀若婦人縷鹿?!?薛綜 曰:‘下輪大,上輪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