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百官  拼音:bǎi guān
各種官吏?!兑捉?。系辭下》:「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埂段倪x。潘岳。西征賦》:「天子寢于諒闇,百官聽于冢宰?!?/div>
《漢語大詞典》:正長(正長)
(1).謂君主或各級行政長官。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span id="1o6kbv6" class="book">《穀梁傳·僖公十九年》:“上無正長之治,大臣背叛,反為寇盜。”《周書·蘇綽傳》:“非直州郡之官,宜須善人,爰至黨族閭里正長之職,皆當審擇?!?宋 曾鞏 《正長各舉屬官誥》:“然存於,二帝所命者 羲和 九官十二牧皆官之正長也,至於屬官則未有二帝嘗命之者?!?br />(2).古代指塾師。逸周書·大聚:“立勤人以職孤,立正長以順幼,立職喪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 朱右曾 校釋:“正長,若書傳所言,卿大夫致仕而歸,居門側之塾,以教子弟是也?!?/div>
《國語辭典》:書記(書記)  拼音:shū jì
1.書籍?!逗鬂h書。卷四九。仲長統(tǒng)傳》:「少好學,博涉書記,贍于文辭。」
2.函札、奏記?!缎绿茣>硪欢?。韋安石傳》:「常以五采箋為書記,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br />3.古代稱掌管書牘記錄的人。今通稱在機關團體中擔任文書抄寫諸事的人。
4.共產黨各級組織中的主要負責人。
《國語辭典》:職官(職官)  拼音:zhí guān
文武百官的通稱。如史籍、政書多有職官志、職官考之類。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三。銓曹》:「選人至省,便拜職官,考滿即授牒請?zhí)幏??!?/div>
《國語辭典》:地方  拼音:dì fang
地保的俗稱。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我是地方,不知甚么人打死你父親在長街上哩?!埂缎咽篮阊?。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地方呈明石知縣家財人口變賣都盡,上官只得在別項那移賠補。」
《國語辭典》:學制(學制)  拼音:xué zhì
政府對各級學校的組織系統(tǒng)、課程標準及修業(yè)年限等所頒布的規(guī)定。如國小采六年學制、國中采三年學制。
《國語辭典》:生員(生員)  拼音:shēng yuán
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入各府、州、縣學讀書的學生,統(tǒng)稱為「生員」?!督鹌棵贰返谒木呕兀骸杠娦l(wèi)官員,吏典生員,僧道陰陽,都具連名手本,伺候迎接?!埂度辶滞馐贰返诙兀骸冈瓉砻鞒看蠓蚍Q儒學生員叫做朋友,稱童生是小友?!?/div>
《國語辭典》:副將(副將)  拼音:fù jiàng
1.副總兵,地位為統(tǒng)帥之副?!度龂萘x》第二回:「張寶遣副將高升出馬搦戰(zhàn)?!?br />2.偏將,統(tǒng)帥主力之外的偏帥將領。也作「裨將」。
《漢語大詞典》:色役
古時徭役之一。盛行于 唐 代,即由官府僉派人戶去各級品官和官衙擔任仆役的一種差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敘不遇:“ 李常侍 騭 廉察 江 西,特與放鄉(xiāng)里之役,盲俗互有論列。 騭 判曰:‘ 江 西境內,凡為詩得及 濤 者,即與放色役,不止一 任濤 耳?!?span id="l16bwlh" class="book">《新唐書·食貨志一》:“ 王鉷 為戶口色役使,歲進錢百億萬緡?!?宋 歐陽修 《相度并縣牒》:“﹝三縣﹞地居僻遠,戶口凋零,全少詞訟盜賊,逐縣虛占令佐及諸色公人色役?!?/div>
《國語辭典》:公庫(公庫)  拼音:gōng kù
政府經管現金、票據、證券和其他財物的機關。而關于現金、票據、證券的出納、保管、移轉及財物契據的保管交易,則指定銀行為代理機關。分有國庫、省庫、市庫和縣庫。
《漢語大詞典》:眾士(衆(zhòng)士)
(1).古代泛指諸侯臣僚,各級官吏。書·胤征:“爾眾士,同力王室?!?孔 傳:“以天子威命,督其士眾使用命?!?span id="eixsjbt" class="book">《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
(2).指貴臣以外諸臣。《禮記·喪大記》:“眾士疏食水飲?!?鄭玄 注:“眾士,所謂眾臣?!眳⒁姟?眾臣 ”。
(3).泛指讀書人。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夫特達而相知者,千載之一遇也;招賢而處友者,眾士之常路也?!?/div>
《漢語大詞典》:眾臣(衆(zhòng)臣)
貴臣身份以外之臣。即眾士。儀禮·喪服:“公士大夫之眾臣,為其君布帶繩屨?!?span id="giz6xsp" class="book">《儀禮·喪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貴臣,其餘皆眾臣也。”
《漢語大詞典》:正印
(1).猶正宗。 宋 王邁 《代通舶使啟》:“追 河閒 于千載,后得禮樂之盛,心夢 太白 于三生前,傳文章之正印?!?br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職(如御史)鑄有二印。其一為職官本人掌管,謂之“副印”;其一藏于內府,謂之“正印”。有事則受“正印”而出,復命時則仍上交朝廷。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鄭克塽 降日。奏繳 延平王 冊一付, 延平王 印一顆,招討大將軍正印一顆,副印一顆,蓋副印用以隨帶軍前者?!眳㈤?span id="7l4zs6u" class="book">《明史·輿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長官均用正印,故府州縣官又稱正印或正印官。《官場現形記》第二回:“既然有路子,為什么不過班做知縣,到底是正印?!?/div>
《國語辭典》:部長(部長)  拼音:bù zhǎng
中央政府管理各部的最高長官。如:「教育部部長」。
《國語辭典》:大隊(大隊)  拼音:dà duì
1.軍隊、警察的編制名稱。如:「交通大隊」。
2.許多人的組合。如:「大隊人馬」。
《漢語大詞典》:在庠
明 清 時代,凡經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秀才,稱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學校。儒林外史第二回:“這是我們集上在庠的 梅相公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八回:“他何嘗在庠,是個監(jiān)生報捐的功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