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國語(國語)  拼音:guó yǔ
1.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標準語,有別于方言。
2.本國特有的語言。如清代稱滿洲語為「國語」。
3.書名。春秋時左丘明撰,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事跡,自周穆王起,至魯悼公止,共歷五百馀年,為一分國紀事之史。也稱為「春秋外傳」。
《國語辭典》:連衡(連衡)  拼音:lián héng
1.戰(zhàn)國時張儀提倡的外交政策。參見「連橫」條。《史記。卷七○。張儀傳》唐。司馬貞。索隱:「張儀說六國,使連衡而事秦?!?br />2.連合、連絡。唐。白行簡《李娃傳》:「當礱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以連衡多士,爭霸群英?!?br />3.衡,車衡。連衡指戎車或軍隊極多。《文選。陸機。辯亡論上》:「謨臣盈室,武將連衡。」
《國語辭典》:連橫(連橫)  拼音:lián héng
1.戰(zhàn)國時秦國張儀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國合縱政策,利誘六國分別與秦國親善,然后再各個擊破,達到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稇?zhàn)國策。秦策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挂沧鳌高B衡」。
2.人名。(西元1878~1936)字雅堂,號武公,又號劍花。臺灣臺南人,原籍福建龍溪。擅寫詩文,精通史學,曾任職臺灣日報、臺南新報漢文部,民國元年入清史館工作。畢生致力于保存臺灣文獻,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雅堂文集》等。
《國語辭典》:女王  拼音:nǚ wáng
女性的君主。如現今的英國王室仍有女王。
《漢語大詞典》: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共中央為國共合作抗日發(fā)表的宣言。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黨。《宣言》提出發(fā)動全民族抗戰(zhàn)、實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項基本要求,重申中共為實現國共合作的四項保證。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fā)表了這個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漢語大詞典》:周公館(周公館)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周恩來 同志作為共產黨的代表曾駐在 重慶 、 南京 等地,其住所當時被稱為“周公館”。《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一九三八年, 周恩來 同志在 重慶 ,住在一座小樓里,當時被稱為‘周公館’?!?/div>
《國語辭典》:協(xié)定稅率(協(xié)定稅率)  拼音:xié dìng shuì lǜ
針對特定國家進口的特種貨品,由兩國共同締結貿易協(xié)定,規(guī)范商品進口的海關稅率。分為多邊、雙邊、片面等協(xié)定稅率。
《國語辭典》:輝格黨(輝格黨)  拼音:huī gé dǎng
1.英國自由黨的前身。成立于西元一六八八年,十九世紀改組為自由黨。主張以君主立憲代替神權專制
2.美國共和黨的前身。成立于西元一八三四年,活躍于十九世紀中期,曾多次執(zhí)政。
《國語辭典》:黃埔軍官學校(黃埔軍官學校)  拼音:huáng pǔ jūn guān xué xiào
國父孫中山先生為培養(yǎng)革命武力與革命干部而創(chuàng)辦的軍官養(yǎng)成學校。民國十二年設于廣州黃埔鎮(zhèn),設步、騎、炮、工、輜、交通、軍醫(yī)、經理、憲兵等科。
《漢語大詞典》: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在廣州合作創(chuàng)辦的培養(yǎng)農民運動骨干的學校。從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先后創(chuàng)辦了六期,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畢業(yè)學員共七百九十六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毛澤東等先后任主任或所長。學習內容有中國農民問題、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社會問題與社會主義等。
《漢語大詞典》:國防文學(國防文學)
1936年初, 上海 文藝界為響應中國共產黨組織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號召、促進文藝界的廣泛團結、更好地為抗日救亡運動服務而提出的口號,為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在總口號之下,再提些隨時應變的具體的口號,例如‘國防文學’‘救亡文學’‘抗日文藝’……等等,我以為是無礙的?!?/div>
《漢語大詞典》: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工農為主體的、以第二次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階級和階層的廣泛聯盟。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奠定了基礎;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它是一個包括進步力量、中間力量和頑固力量在內的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產黨采取了“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對反共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發(fā)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保證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漢語大詞典》:礪帶河山(礪帶河山)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 河 如帶, 泰山 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后因以“礪帶河山”比喻封爵與國共存,傳之無窮。 明 唐順之 《皇陵行》:“已聞帝王自有真,更説 南陽 多貴人,戈矛貔虎三千士,礪帶河山十八臣。”亦省作“ 礪帶 ”。明史·顧時吳禎薛顯等傳贊:“圭裳之錫固足酬功,而礪帶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