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1詞典 2分類詞匯 29
《國語辭典》:天官  拼音:tiān guān
1.職官名。周代官制,以天官冢宰居首,總理治國大事,統(tǒng)御眾官?!抖Y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又唐代曾改吏部為天官,故亦用來稱呼吏部尚書?!冻蹩膛陌阁@奇》卷五:「原來唐時(shí)天官謫貶甚是消條,親眷避忌,不十分肯與往來的。」
2.百官、眾官。《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寢威盛容?!?br />3.天上神仙居官者?!秲号⑿蹅?。緣起首回》:「只見班部叢中閃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冊(cè)一卷?!?br />4.天文、天象?!妒酚?。卷二七。天官書》唐。司馬貞。索隱:「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埂逗鬂h書。卷五二。崔骃傳》:「瑗因留游學(xué),遂明天官、歷數(shù)、京房易傳、六日七分?!?br />5.耳、鼻、口、目、形體等和外界相接觸的感覺器官?!盾髯?。天論》:「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div>
《國語辭典》:天官賜福(天官賜福)  拼音:tiān guān sì fú
1.俗傳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jié)時(shí),天官下降,賜福人間?!锻ㄋ壮Q允枳C。禍福。天官賜?!芬戳涸壑家担骸干显獮樘旃儋n福之辰?!?br />2.戲曲劇目。敘述賜福天官奉玉帝旨意,與祿、壽二星及五路財(cái)神同往人間降福的故事。也稱為「大賜福」。
《國語辭典》:三元  拼音:sān yuán
1.天、地、人。唐。王昌齡〈夏月花萼樓酺宴應(yīng)制〉詩:「士德三元正,堯心萬國同。」
2.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shí)記。正月》:「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顾濉6殴?。注:「陰歷正月初一日,為年、月、日三者之始,謂之三元。」
3.習(xí)俗上,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為「三元」。清。趙翼《陔馀叢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其次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br />4.科舉考試中的鄉(xiāng)試、會(huì)試、廷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huì)元」、「狀元」,合稱為「三元」。如:「連中三元」。
5.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元」。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五六。元?dú)庹摗罚骸阜蚧煦绶趾?,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zhǎng)養(yǎng)萬物?!挂卜Q為「三官」。
6.術(shù)數(shù)用語。術(shù)數(shù)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宮,必一百八十年后度盡,故以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為「三元」。
《國語辭典》:封人  拼音:fēng rén
職官名。周代設(shè)置,掌守帝王社壇與京畿疆界。《左傳。隱公元年》:「穎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xiàn)于公?!埂墩撜Z。八佾》:「繹如也以成,儀封人請(qǐng)見。」
《漢語大詞典》:地官
(1).古代六官之一。周禮·地官·序官:“乃立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 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農(nóng)功》:“稽古帝王之設(shè)地官司徒之職,實(shí)兼教養(yǎng)?!?唐 武則天 曾改戶部為地官(旋復(fù)舊),因亦以地官稱戶部長(zhǎng)官。 唐 韓愈 《祭馬仆射文》:“帝念其功,還公于朝。陟于地官,且長(zhǎng)百僚?!?馬其昶 校注:“守戶部尚書?!眳㈤?span id="akq1sye" class="book">《通典·職官五》。
(2).神名。道家以天官、地官、水官為三官。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畫》詩:“地官既失不可知,此畫傳是 閻令 為?!?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宋史·方伎傳上·苗守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録人之善惡。”詳“ 三官 ”。
《國語辭典》:三官  拼音:sān guān
1.三種官的合稱:(1)司徒、司馬、司空的總稱?!蹲髠鳌U压哪辍罚骸甘谷贂?,吾子為司徒,實(shí)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為司空,以書勛。」《禮記。王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zhì),百官各以其成,質(zhì)于三官?!?2)漢代均輸、鐘官、辨銅令的合稱。《史記。卷三○。平準(zhǔn)書》裴骃集解引〈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均輸、鐘官、辨銅令?!蝗粍t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2.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官」。也稱為「三元」。
3.人身上的三要處:(1)耳、目、心之三器官?!秴问洗呵?。審分覽。任數(shù)》:「凡耳之聞也,藉于靜;目之見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者廢矣?!?2)身體食、視、聽三要處?!痘茨献?。詮言》:「三官交爭(zhēng),以義為制者,心也?!?/div>
《國語辭典》:六官  拼音:liù guān
1.周代分掌國政的六種職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總稱。《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邦之大盟約,蒞其盟書而登于天府;大史、內(nèi)史、司會(huì)及六官,皆受其貳而藏之?!?jié)h。鄭玄。注:「六官,六卿之官也?!埂犊鬃蛹艺Z。卷六。執(zhí)轡》:「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挂卜Q為「六卿」。
2.隋、唐之后,中央政權(quán)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尚書總稱?!睹魇贰>矶鸲?。孫應(yīng)奎傳》:「私比黨與,勢(shì)侵六官,氣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憤?!?/div>
《漢語大詞典》:司諫(司諫)
官名。周禮地官之屬。主管督察吏民過失,選拔人才。 唐 門下省的諫官,有補(bǔ)闕、拾遺。 宋太宗 端拱 初改補(bǔ)闕為左右司諫,掌諷諭規(guī)諫。 元 以后廢。參閱文獻(xiàn)通考·職官四
《國語辭典》:鄉(xiāng)老(鄉(xiāng)老)  拼音:xiāng lǎo
1.職官名:(1)周朝設(shè)置,由三公兼任。(2)漢制每鄉(xiāng)置三老一人,負(fù)責(zé)教化鄉(xiāng)人。也稱為「鄉(xiāng)耆」。
2.沒見過世面的鄉(xiāng)下人。《紅樓夢(mèng)》第六○回:「這是他們哄你這鄉(xiāng)老呢!這不是硝,這是茉莉粉。」
3.稱鄉(xiāng)中長(zhǎng)老。如:「鄉(xiāng)老的經(jīng)驗(yàn)豐富,咱們還是聽他的吧!」
《國語辭典》:三官  拼音:sān guān
1.三種官的合稱:(1)司徒、司馬、司空的總稱?!蹲髠?。昭公四年》:「使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shí)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為司空,以書勛?!埂抖Y記。王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zhì),百官各以其成,質(zhì)于三官?!?2)漢代均輸、鐘官、辨銅令的合稱?!妒酚?。卷三○。平準(zhǔn)書》裴骃集解引〈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均輸、鐘官、辨銅令。』然則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2.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官」。也稱為「三元」。
3.人身上的三要處:(1)耳、目、心之三器官?!秴问洗呵?。審分覽。任數(shù)》:「凡耳之聞也,藉于靜;目之見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者廢矣?!?2)身體食、視、聽三要處?!痘茨献?。詮言》:「三官交爭(zhēng),以義為制者,心也。」
《漢語大詞典》:遺人(遺人)
(1).劫后幸存者。后漢書·劉盆子傳:“時(shí) 三輔 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遺人往往聚為營(yíng)保,各堅(jiān)守不下?!?唐 元結(jié) 《舂陵行》:“州小經(jīng)亂亡,遺人實(shí)困疲。” 宋 曾鞏 《楚澤》詩:“蟲蟲旱氣連年有,寂寂遺人幾戶存?!?br />(2).猶后裔。 唐 游芳 《橋亭記》:“ 任 , 風(fēng) 姓之國也,謡俗古遠(yuǎn),其 太昊氏 之遺人。”
(3).遺世之人;隱士。 唐 戴叔倫 《酬袁太祝長(zhǎng)卿小湖村山居書懷見寄》詩:“背江居隙地,辭職作遺人。耕鑿資餘力,樵漁逐四鄰?!?宋 曾鞏 《麻姑山送南城尉羅君》詩:“上有錦綉百頃之平田,山中遺人耕紫煙?!?br />(4).改朝換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劉須溪:“他如 閩中 之 謝皋羽 , 徽州 之 胡餘學(xué) , 慈溪 之 黃東發(fā) ,自以中國遺人,不屈夷狄者,不知其幾?!?/div>
《漢語大詞典》:遂人
(1). 周 代官名。地官之屬。掌管六遂的土地和人民。周禮·地官·遂人:“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jīng)田野,造縣鄙形體之灋。” 清 龔自珍 《對(duì)策》:“臣攷 周 之三物六行,鄉(xiāng)大夫、遂人掌之。” 清 方履篯 《〈河內(nèi)縣志〉敘錄》:“分畫保圻,以諭遂人?!?br />(2).即 燧人 。三皇之一。 漢 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皇霸·三皇》:“《含文嘉》記:‘…… 燧人 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復(fù)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曰 遂人 也?!?/div>
《漢語大詞典》:隅官
邊地官員。 宋 葉適 《太府少卿福建運(yùn)判直寶謨閣李公墓志銘》:“ 蘇謙 者, 建 之兇豪,兵興,席隅官勢(shì),以殺人取賕賂,屢移獄矣。” 宋 葉適 《太府少卿福建運(yùn)判直寶謨閣李公墓志銘》:“隅官,監(jiān)臨也;受財(cái),枉法也。庸可赦乎!”
《漢語大詞典》:序官
周禮天官太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及《考工記》等六篇將六官所統(tǒng)率的官屬的職掌和人數(shù)概略地列于每篇之首,經(jīng)學(xué)家謂之“序官”。
《漢語大詞典》:山虞
周禮地官的屬官。掌管山林的政令。周禮·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賈公彥 疏:“此山林并云者,自是山內(nèi)之林,即山虞兼掌之?!焙笠嘟璺Q掌管山林的官署。 漢 馬第伯 《封禪儀記》:“車駕十九日之山虞,國家居亭,百官布野?!?/div>
《漢語大詞典》:族師(族師)
周 代官名。地官之屬。百家之長(zhǎng)。周禮·地官有“族師”,“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鄭玄 注引 鄭司農(nóng) 曰:“百家為族?!?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七》:“《周官》鄉(xiāng)大夫之屬,比長(zhǎng)、閭胥、族師、黨正,鄉(xiāng)官也。”
《漢語大詞典》:縣正(縣正)
(1).官名。 周 時(shí)為地官之屬,位次遂大夫。遂有五縣,縣正掌一縣政令征比。周禮·地官·縣正:“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br />(2).官名。 隋煬帝 時(shí),將縣尉改為縣正。隋書·百官志下:“ 煬帝 即位,多所改革……改郡贊務(wù)為丞,位在通守下,縣尉為縣正?!?宋 趙與時(shí) 賓退錄卷三:“ 漢 長(zhǎng)安 有四尉, 晉 洛陽 有六尉, 隋 改縣尉為縣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