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根源  拼音:gēn yuán
1.事物的本初或來源。《抱樸子。外篇。酒誡》:「縱心口之近欲,輕召災(zāi)之根源?!固?。杜甫〉詩:「羅落沸百泓,根源皆萬古?!?br />2.事物的根本、基礎(chǔ)?!段簳>砹?。崔光傳》:「此乃學(xué)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西游記》第二回:「弟子近來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jiān)固矣?!?br />3.追根尋問。南朝宋。謝靈運(yùn) 山居賦:「植物既載,動物亦繁。飛泳騁透,胡可根源?!?br />4.根由,事情的始末、緣由。《金瓶梅》第三九回:「夫人聽我說根源?!挂沧鳌父?。
《漢語大詞典》:薪槱
亦作“ 薪楢 ”。
(1).詩·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毛 傳:“槱,積也。山木茂盛,萬民得而薪之;賢人眾多,國家得用蕃興?!焙笠浴靶綐庇髻t良的人材或選拔賢良的人材。晉書·羅憲滕脩等傳論:“薪楢之任,清規(guī)自遠(yuǎn);鼙鼓之臣,厥聲彌劭?!?南朝 齊 王融 《策秀才文》之三:“豈薪槱之道未宏,為網(wǎng)羅之目尚簡?!?明 吾丘瑞 《運(yùn)甓記·卜居求安》:“攄長策,運(yùn)祕謀,潭潭相府待薪槱?!?清 李厚庵 《贈陳夢雷》詩:“駢肩三百士,濟(jì)濟(jì)聽薪槱。”
(2).柴木。 宋 梅堯臣 《山木》詩:“因嗟大不為梁棟,又嘆殘不為薪槱?!?br />(3).比喻基礎(chǔ)。 清 章學(xué)誠 文史通義·答客問下:“先獵羣書以為薪槱,則辨同考異,慎於覈核而已。”
《國語辭典》:根基  拼音:gēn jī
1.基礎(chǔ)?!度龂?。卷二八。魏書。鄧艾傳》:「恪新秉國政,而內(nèi)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挂沧鳌父_」。
2.品行?!都t樓夢》第六三回:「我父親每日為兩位姨娘操心,要尋兩個又有根基、又富貴、又青年、又俏皮的兩位姨爹,好聘嫁這二位姨娘的?!?br />3.佛教稱道根為「根基」?!都t樓夢》第一○一回:「這個散花菩薩來歷根基不淺,道行非常。」《老殘游記二編》第五回:「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yàn)樨潙倮駴]了你的智慧?!?/div>
《漢語大詞典》:立腳
(1).猶安身,立身。《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bào)仇》:“到后覺道聲息不好,立腳不住,就悄地桃之夭夭。”
(2).指根基;基礎(chǔ)。 清 姚鼐 《程養(yǎng)齋暨子心之家傳》:“士入世立腳不堅(jiān),任事不巨,則庸人耳。”
《國語辭典》:生根  拼音:shēng gēn
比喻事物已建立穩(wěn)固的基礎(chǔ)。如:「他所鼓吹的民族思想,已在群眾中生根?!?/div>
《國語辭典》:根底  拼音:gēn dǐ
1.究竟、底細(xì)?!队⒘覀鳌返谄咚幕兀骸杠妿焺⒒犃思t羅山三字,不勝嘆息,被李文忠定要問個根底。」《文明小史》第五六回:「侍者方才曉得他的根底,嚇的嗑頭如搗蒜。」
2.事物的基礎(chǔ)、根基。如:「他有扎實(shí)的科學(xué)根底?!?br />3.俗稱財(cái)產(chǎn)。
4.面前或旁邊。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一折:「爭奈秦王根底,有尉遲無人可敵?!埂队魇烂餮?。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婦女在宋四公根底坐定,教量酒添只盞兒來,吃了一盞酒?!?/div>
《國語辭典》:根莖(根莖)  拼音:gēn jīng
1.根狀的地下莖。外形像根,有節(jié),沒有根冠而有頂芽。也稱為「根狀莖」。
2.植物的根和莖。漢。王充《論衡。超奇》:「根莖眾多,則華葉繁茂?!?br />3.本源、基礎(chǔ)?!侗阕印?nèi)篇。對俗》:「況于神仙之道,旨意深遠(yuǎn),求其根莖,良未易也。」
《漢語大詞典》:根狀莖(根狀莖)
多年生植物的地下莖。外形像根,有節(jié)與節(jié)間之分,沒有根冠而有頂芽。根狀莖可供食用的,如藕、姜等;可供藥用的,如大黃、纈草等。
《國語辭典》:宿根  拼音:sù gēn
1.草本植物莖葉雖枯死,但根存泥中,次年再出新芽的根。如芍藥、菊等。
2.佛教謂由于前世的修行,所造就的悟道潛能?!斗ㄈA文句記。卷四中》:「現(xiàn)惑厚薄,須知由宿根。」
《國語辭典》:墻腳(牆腳)  拼音:qiáng jiǎo
墻的基部。如:「這面圍墻因?yàn)閴δ_被破壞而傾倒了?!?/div>
《國語辭典》:底子  拼音:dǐ zi
1.基礎(chǔ)、根基。如:「他的國學(xué)底子很好,順利考上中文系?!?br />2.草稿?!段拿餍∈贰返谒娜兀骸府?dāng)時就由文案上委員替他擬了一篇的底子,謄了真字,又教導(dǎo)他一番?!?br />3.鞋底。如:「這雙皮鞋的底子很厚,穿起來很舒服?!?br />4.體質(zhì)。《文明小史》第八回:「這身衣服,我已經(jīng)替你買了下來了,快快穿罷,免得凍著。你們中國人底子弱,是禁不起的?!?br />5.底細(xì)。如:「你應(yīng)該把他的底子弄清楚,免得上當(dāng)。」
《國語辭典》:底細(xì)(底細(xì))  拼音:dǐ xì
人或事的根源內(nèi)情?!冻桃冶炯t樓夢》第八○回:「其中底細(xì),一言難盡?!埂段拿餍∈贰返诙嘶兀骸笩o奈人家都知道他的底細(xì),雖然他手中頗有幾文,尚還看他不起?!?/div>
《漢語大詞典》:起本
(1).猶言伏筆。左傳·哀公元年“二十年之外, 吳 其為沼乎” 晉 杜預(yù) 注:“謂 吳 宮室廢壞,當(dāng)為污池。為二十二年 越 入 吳 起本?!?br />(2).起因;由來。 金 元好問 《學(xué)東坡移居》詩之六:“稗官雜家流,《國風(fēng)》賤婦詩。成書有作者,起本良在此。” 元 王禎 農(nóng)書·農(nóng)桑通訣一《農(nóng)事起本》、《牛耕起本》、《蠶事起本》等篇。
(3).本錢;基礎(chǔ)。 周立波 《山鄉(xiāng)巨變》上十三:“他盤算著,分進(jìn)的五畝水田,加上他原有一畝山土,一共是六畝田土,可以作他發(fā)財(cái)?shù)钠鸨玖恕!?br />(4).上奏本。《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 山東 巡按 金御史 因失了 青州府 ,殺了 溫知府 ,起本到朝廷。”
《漢語大詞典》:基兆
根本;基礎(chǔ)。漢書·匡衡傳:“故《國風(fēng)》,《冠》《婚》。始乎《國風(fēng)》,原情性而明人倫也;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遂因 魯僖 基兆而營焉?!?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臧洪傳》:“昔 高祖 取 彭越 于 鉅野 , 光武 創(chuàng)基兆于 緑林 ,卒能龍飛受命,中興帝業(yè)?!?/div>
《漢語大詞典》:基干(基幹)
基礎(chǔ);骨干。 毛澤東 《湖南農(nóng)民運(yùn)動考察報(bào)告》:“地主政權(quán),是一切權(quán)力的基干。地主政權(quán)既被打翻,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便一概跟著動搖起來。”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一節(jié):“他所依靠的統(tǒng)治集團(tuán)是一個以 南陽 豪強(qiáng)為基干的豪強(qiáng)集團(tuán)。”
《漢語大詞典》:本柢
(1).本源,根源。 章炳麟 新方言·自序:“及其作恆言録,沾沾獨(dú)取史傳為徵,亡由知聲音文字之本柢。”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誠以人事連綿,深有本柢,如流水之必自原泉,卉木之茁于根茇,倏忽隱見,理之必?zé)o。”
(2).基礎(chǔ)。 魯迅 《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一篇:“今之文字,形聲轉(zhuǎn)多,而察其締構(gòu),什九以形象為本柢?!?/div>
《漢語大詞典》:箭苗
指具有善射的基礎(chǔ)。朱子語類卷五八:“如人學(xué)射,發(fā)矢已直而未中者,人謂之箭苗。言其已善發(fā)箭,雖未至的而必能中的,若更開拓則必能中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