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7詞典 4分類詞匯 83
《漢語大詞典》:行地
(1).行于地上。《淮南子·人間訓(xùn)》:“今人待冠而飾首,待履而行地。”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蜀郡 有 萬里橋 , 玄宗 至而喜曰:‘吾常自知,行地萬里則歸?!?br />(2).易·坤:“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 王弼 注:“地之所以得無疆者,以卑順行之故也。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 孔穎達(dá) 疏:“以柔順為體,終無禍患,順行地?zé)o疆,不復(fù)窮已?!焙笠浴靶械亍北扔骼さ氯犴槨?span id="z0bk394" class="book">《后漢書·皇后紀(jì)贊》:“乘剛多阻,行地必順?!?br />(3).比喻威德之行。管子·小匡:“是故天下之於 桓公 ,遠(yuǎn)國之民,望如父母,近國之民,從如流水。故行地滋遠(yuǎn),得人彌眾,是何也?懷其文而畏其武?!?br />(4).比喻處世實踐。莊子·人間世:“絶跡易,無行地難?!?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云:“人之處世,不行易,行而不著跡難?!?br />(5).經(jīng)行的地方。 宋 楊萬里 《見澹庵胡先生舍人》詩:“補天老手何須石,行地新堤早著沙。”
《國語辭典》:親知(親知)  拼音:qīn zhī
親戚與知己?!段倪x。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浩蕩別親知,連翩戒征軸?!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8804' target='_blank'>白居易 〈山中問月〉詩:「如歸舊鄉(xiāng)國,似對好親知?!?/div>
《國語辭典》:修道  拼音:xiū dào
1.修習(xí)道德學(xué)問。《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br />2.宗教信徒虔誠地學(xué)習(xí)教義,并將教義貫徹于自己的行動中。
《國語辭典》:文化  拼音:wén huà
1.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shù)、科學(xué)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漢。劉向《說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文選。束晰。補亡詩六首之六》:「文化內(nèi)輯,武功外悠?!?/div>
《漢語大詞典》:道風(fēng)(道風(fēng))
(1).道德風(fēng)操。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yuǎn)法師序》:“於昔 安公 ,道風(fēng)允被。” 南朝 梁武帝 《罷鳳凰御書詔》:“朕君臨南面,道風(fēng)蓋闕,嘉祥時至,為媿已多。” 宋 宋祁 《賜皇弟允迪讓恩命不允批答》:“朝渙既頒,何執(zhí)常謙,欲遂素守,道風(fēng)雖亮,允令難稽?!?br />(2).謂超凡脫俗的風(fēng)貌。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三·慧持:“ 遠(yuǎn) , 持 兄弟也。綽綽焉,信有道風(fēng)矣。”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五:“予坐客未識司直者,見其蓬髩電目,面作松鱗,癭處頷左……已而道風(fēng)披揚,緒論亹出?!?br />(3).謂諸凡道家之教義及其生活實踐等。 南朝 宋 朱廣之 《諮顧道士〈夷夏論〉書》:“僕夙漸法化,晚味道風(fēng),常以崇空貴無,宗趣一也。”
《國語辭典》:反觀(反觀)  拼音:fǎn guān
以另一個角度來觀看、觀察。如:「當(dāng)我們看見別人的優(yōu)點時,應(yīng)同時反觀自己,并見賢思齊?!?/div>
《國語辭典》:公理  拼音:gōng lǐ
1.世人所公認(rèn)的道理?!段拿餍∈贰返诙鸹兀骸富橐隹梢宰杂桑耸鞘澜缟系墓??!?br />2.科學(xué)上推理的基本,無須證明者。如:「幾何公理」。
《國語辭典》:重然諾(重然諾)  拼音:zhòng rán nuò
不輕率允諾人的托付,既已允諾,則必實踐諾言。如:「我是一個重然諾的人,你所托付的事,盡可放心?!?/div>
《國語辭典》:靈感(靈感)  拼音:líng gǎn
1.靈驗有感應(yīng)。《西游記》第六回:「話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自王母娘娘請赴蟠桃大會,與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寶閣瑤池?!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弟子有恨在心,望菩薩靈感報應(yīng)則個?!?br />2.思考活動中,忽然出現(xiàn)且超越平時思考層面的想法。如:「作文不能只靠靈感,要多方面充實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修辭技巧,才會有進步。」
《漢語大詞典》:履踐(履踐)
(1).謂身處(某種境地)。 漢 焦贛 《易林·泰之革》:“履踐危難,脫執(zhí)去患。入福喜門,見誨大君?!?br />(2).實踐,躬行。 漢 班固 《白虎通·禮樂》:“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
《漢語大詞典》:行知
(1).實踐其所得到的認(rèn)識。 清 曾國藩 《送唐先生南歸序》:“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
(2).公文術(shù)語。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擬請旨敕下該衙門申明舊例,行知各省?!?br />(3).指通知事項的文書。《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回:“且説 黃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來,正在家里喫夜飯,忽然院上有人送來一角文書;拆開一看,正是保準(zhǔn)過班的行知?!?/div>
《國語辭典》: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  拼音:xué xí
研習(xí)、鉆研?!妒酚洝>砹?。秦始皇本紀(jì)》:「士則學(xué)習(xí)法令辟禁?!埂都t樓夢》第四八回:「如今要成人立事,學(xué)習(xí)著買賣,又不準(zhǔn)我了?!?/div>
《國語辭典》: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  拼音:xué xi
1.效法。如:「我們應(yīng)學(xué)習(xí)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
2.受教研習(xí)。如:「我在王老師門下學(xué)習(xí)?!?/div>
《漢語大詞典》:更練(更練)
(1).因經(jīng)歷、實踐而使練達(dá)。《晉書·石苞傳》:“若宜有所循行者,其增置掾?qū)偈耍犎⊥豕俑毷聵I(yè)。”
(2).舊時農(nóng)村中的地方武裝。亦指其負(fù)責(zé)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三星旗》:“這一支曾經(jīng)飄揚在抗 英 斗爭戰(zhàn)場上的三星旗,后來成為更練出隊沿用的旗式?!?彭湃 《海豐農(nóng)民運動》:“等過了一個星期又無消息,乃又召集四十馀家的農(nóng)民,并請了該城里的約正和地保、更練等到地主的家里去?!?/div>
《國語辭典》:體驗(體驗)  拼音:tǐ yàn
1.察驗。宋。蘇軾 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臣體驗得每年潁河漲溢水痕,直至城門腳下,公私危懼?!?br />2.體會、感受。如:「他下礦坑去挖礦,好體驗礦工生涯的甘苦。」
《漢語大詞典》:踐跡(踐跡)
亦作“ 踐跡 ”。
(1).踩著前人的足跡。猶蹈襲,因襲。論語·先進:“ 子張 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明 李贄 《〈世紀(jì)列傳總目〉后論》:“儒臣雖名為學(xué)而實不知學(xué),往往學(xué)步失故,踐跡而不能造其域,卒為名臣所嗤笑?!?明 袁宏道 《欽叔陽秀才》:“善人不踐跡,彼卻步步學(xué) 堯 舜 ,有恒踽踽涼涼,彼卻與物無忤。”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踐跡:“服 堯 之服,誦 堯 之言,行 堯 之行,所謂踐跡也?!?王闿運 《江陵書院記》:“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遠(yuǎn)慕古圣,未若踐跡循涂之易為功也?!?br />(2).實踐,實行。 晉 郗超 《答傅郎》詩:“奇趣感心,虛飇流芳。始自踐跡,遂登慧場?!?br />(3).行跡;行為。 金 王若虛 《復(fù)之純交說》:“慵夫因人而寄聲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謂人之亢;憫我將顛,而子則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踐跡之乖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