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0詞典 1分類詞匯 79
《國語辭典》:正對(正對)  拼音:zhèng duì
1.一種對偶。用兩兩相對的詞語反映同類的事物或概念,其意義相同。如張載的〈七哀〉詩:「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為正對,皆言思念故鄉(xiāng)。
2.直接面對。如:「這棟建筑物,正對著公園?!?/div>
《國語辭典》:錯綜(錯綜)  拼音:cuò zòng
1.將資料交叉運用并綜合參考?!兑捉?jīng)。系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埂稘h書。卷一○○。敘傳下》:「錯綜群言,古今是經(jīng),勒成一家,大略孔明?!?br />2.指事情交互參雜。如:「錯綜復雜」。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益知天下事經(jīng)緯錯綜,決非印板所能印定?!?/div>
《國語辭典》:四六  拼音:sì liù
文體名。多以四字六字為對偶,故稱為「四六」。始于六朝的駢文,盛行于唐宋。多頌揚酬應(yīng)之作,而缺乏真情實感。唐。李商隱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喚曰『樊南四六』?!挂卜Q為「四六體」。
《國語辭典》:駢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體名。對散文而言,字句駢儷,注重聲色藻繪,盛行于六朝及初唐,為當時文章正格。參見「駢體文」條。
《國語辭典》:駢儷(駢儷)  拼音:pián lì
駢、儷,并也。駢儷指對偶的文句。也作「駢麗」。
《漢語大詞典》:散行
(1).猶散發(fā)。管子·國蓄:“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br />(2).隨意閑走。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抹臉兒術(shù):“其人衣服言語,與人無異,或數(shù)十人同入城市,或數(shù)人散行郊野,時隱時現(xiàn),去來莫測?!?br />(3).分散而行。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點銅成庚:“因 紹圣 元年七月十五日相語曰:‘我輩所學,游訪未遠,今當各散行,以十年為期,卻以此月此日會於此地?!?/div>
《漢語大詞典》:復語(複語)
(1).重復的字句。 唐 韓愈 《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 愈 既與為禮,發(fā)書云云,其末有復語‘千萬永訣’八字?!?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復語解:“其以復語入辭者,多有之。采采卷耳,不一采也。玼兮玼兮,詠嘆之也?!?br />(2).指對偶的辭句。 唐 劉知幾 史通·覈才:“ 溫子昇 尤工復語, 盧思道 雅好麗詞。”
(3).復沓之語。喻指低劣的詩文。 宋 岳珂 桯史·館娃浯溪:“﹝ 王義豐 賦 館娃 、 楊誠齋 賦 浯溪 ﹞今兩剎中皆無此刻,而酲夢復語,往往滿壁間云。”
《漢語大詞典》:儷語(儷語)
(1).對偶的辭句。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丙集·史彌遠玉帶》:“ 彌遠 未嘗留意儷語,因覽眾啟畢,獨取一啟內(nèi)‘解賜’二字,曰:‘此卻知 彌遠 是上解賜?!?明 沈德符 野獲編·科場·甲辰科首題:“ 楊表中 ‘天何言哉,民力竭矣’二儷語……謂為成語確對?!?姚華 《論文后編》:“可謂六代儷語之佚文,三 唐 近體之摘句也?!?br />(2).指駢體文。
《漢語大詞典》:對文(對文)
(1).謂詩文中詞句相對偶。 唐 孔穎達 《尚書正義序》:“古人言誥,惟在達情,雖復時或取象,不必辭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數(shù),經(jīng)悉對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驚飆於靜樹。”
(2).訓詁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guān)聯(lián)的詞句相對成文。對文對于辨析詞義和考訂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辯證二:“《禹貢》云:‘ 彭蠡 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 震澤 底定?!詫ξ难裕瑒t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澤 也?!?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逸周書二》“農(nóng)民”:“‘水性歸下,農(nóng)民歸利?!福捍吮咀鳌詺w下,民性歸利’。民性與水性對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歸利’?!?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字對文而誤解例:“凡大小、長短、是非、美惡之類,兩字對文,人所易曉也?!?/div>
《國語辭典》:對子(對子)  拼音:duì zi
1.對聯(lián)。如:「寫對子」。
2.對偶的詞句?!都t樓夢》第四八回:「不過是起承轉(zhuǎn)合,當中承轉(zhuǎn)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br />3.對手?!都t樓夢》第一九回:「你一般也遇見對子了??芍贿€一報,不爽不錯的。」
4.成對的人或物?!都t樓夢》第五六回:「你放心鬧吧!先是『單線不成線,獨樹不成林』;如今有了個對子,鬧急了,再打狠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個去?!?/div>
《國語辭典》:對仗(對仗)  拼音:duì zhàng
1.對著儀仗。唐時正殿設(shè)有儀仗,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彈劾百官都是對著儀仗上奏?!杜f唐書。卷九二。列傳。蕭至忠》:「舊制:大臣有被御史對仗劾彈者,即俯僂趨出,立于朝堂待罪?!埂顿Y治通鑒。卷二一一。唐紀二七。玄宗開元五年》:「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彈百官,服豸冠,對仗讀彈文。」
2.詩文中句子的對偶。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對仗固須工整,而亦有一聯(lián)中句自為對偶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五回:「你看這四首詩,鍊字鍊句及那對仗,看著雖像是小品,然而非真正作手作不出來。」
《漢語大詞典》:事對(事對)
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實,構(gòu)成對偶句的修辭方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 宋玉 《神女賦》云:‘ 毛嬙 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無色?!耸聦χ愐??!?/div>
《國語辭典》:言對(言對)  拼音:yán duì
1.晤談。南朝宋。何承天〈重答宗居士書〉:「末緣言對,聊以代面?!?br />2.一種對偶。不用典故,出于文人想像,以自鑄新詞相對的偶句。如《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div>
《國語辭典》:反對(反對)  拼音:fǎn duì
1.不贊成。如:「由于可行性不高,眾人都反對他所提出的方案?!?br />2.一種對偶修辭法。指情況相反,而意趨相合。如漢王粲〈登樓賦〉的「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一句,鐘儀、莊舄處境不同,而同思故鄉(xiāng)。
《國語辭典》:麗辭(麗辭)  拼音:lì cí
華美的文辭。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麗辭》:「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div>
《漢語大詞典》:偶屬(偶屬)
連綴句子使成對偶。 宋 王禹偁 《神童劉少逸與時賢聯(lián)句詩》序:“某又常抱 伯倫 之酲,病 相如 之渴,因戲曰:‘一迴酒渴思吞海。’生云:‘幾度詩狂欲上天?!紝僦?,他皆倣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