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駢字類編》:崖寺
唐 杜甫 法鏡寺 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駢字類編》:柏寺
玉海:蘭臺(tái)柏寺之森列。
《漢語大詞典》:水西寺
古寺名。建在 安徽省 涇縣 水西山 ,故稱。已圮。 唐 杜牧 《念昔游》詩之三:“ 李白 題詩 水西寺 ,古木回巖樓閣風(fēng)?!?宋 林逋 《送思齊上人之宣城》詩:“蕭閑 水西寺 ,駐錫莫忘歸。”參見“ 水西 ”。
《漢語大詞典》:水西
(1).泛指水的西邊。 唐 劉長(zhǎng)卿 《寄靈一山人初還云門》詩:“竹徑通城下,松風(fēng)隔水西?!?唐 趙嘏 《汾上宴別》詩:“一樽花下酒,殘日水西樹?!?br />(2).古寺名。 唐 時(shí)勝地。包括 水西寺 、 水西首寺 、 天宮水西寺 。 唐 李白 《別山僧》詩:“何處名僧到 水西 ?乘舟弄月宿 涇溪 ?!?王琦 注引江南通志:“ 水西山 ,在 寧國府 涇縣 西五里,林壑邃密,下臨 涇溪 。舊建 寶勝 、 崇慶 、 白云 三寺…… 寶勝寺 即 水西寺 , 白云寺 即 水西首寺 , 崇慶寺 即 天宮水西寺 也?!?唐 宣宗 《題涇縣水西寺》詩:“ 長(zhǎng)安 若問 江 南事,説道風(fēng)光在 水西 。”
(3).花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花:“水西花,葉如萱艸,花黃,夏開。”
《駢字類編》:七寺
法苑珠林:利賓菩薩又勸諸清信士。令造七寺。南北一百四里。東西八十里。彌山亙谷。處處僧坊佛殿。營(yíng)造十三年。方得成就。同時(shí)出家者。有二萬人。在七寺住。經(jīng)三百年。
《漢語大詞典》:香山寺
寺名。(1)在 河南省 洛陽市 西南 龍門山 上, 后魏 時(shí)建。(2) 北京市 西郊 香山 上,古有 香山寺 。參見“ 香山 ”。
《國語辭典》:香山  拼音:xiāng shān
山名:(1)在河南省洛陽縣南龍門山之東,因產(chǎn)香葛而得名。唐白居易居此,自號(hào)香山居士。(2)在河南省寶豐縣東南。中巒圓凈如珠,故舊名大珠山。(3)在江蘇省吳縣西南。(4)在北平市萬壽山西側(cè)。因古有香山寺而得名,上多古跡。(5)廣東省中山縣的香爐山,簡(jiǎn)稱為「香山」。
《漢語大詞典》:靈巖寺(靈巖寺)
(1).在 江蘇省 吳縣 靈巖山 。寺址原為 春秋 時(shí) 吳王 夫差 館娃宮 遺址。為 中國 佛教凈土宗著名道場(chǎng)之一。 宋 范成大 吳郡志卷八:“ 吳 有 館娃宮 。今 靈巖寺 即其地也?!?br />(2).在 浙江 樂清 雁蕩山 靈巖峰 。 宋 太平興國 中建。 馬君武 《游雁蕩》詩之二:“夜入 靈巖寺 ,初更月上時(shí)。莊嚴(yán)僧拜石,靜默叟聽詩?!?/div>
《國語辭典》:少林寺  拼音:shào lín sì
位于河南省登封縣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山北麓的佛寺。后魏太和二十年建,寺右有面壁石,西北三里有面壁庵,相傳即達(dá)摩面壁九年處。為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拳術(shù)發(fā)源地。見《清一統(tǒng)志。卷二○七。河南府三。寺觀。少林寺》。
《國語辭典》:少林拳  拼音:shào lín quán
一種拳術(shù)派別。參見「少林派」條。
《漢語大詞典》:寒寺
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唐 項(xiàng)斯 《寧州春思》詩:“寒寺稀無雪,春風(fēng)亦有沙?!?唐 鄭谷 《題無本上人小齋》詩:“寒寺唯應(yīng)我訪師,人稀境靜雪銷遲?!?/div>
《駢字類編》:島寺(島寺)
唐 章碣 變體詩 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
《漢語大詞典》:內(nèi)寺
(1).設(shè)在宮中的寺院。 宋 高承 事物紀(jì)原·禮祭郊祀·內(nèi)寺:“《僧史略》曰:謂之道場(chǎng)內(nèi),起於 后魏 ,得名於 隋 , 煬帝 改僧寺曰道場(chǎng),置於宮中,故曰內(nèi)。今 宋朝 洪福 等殿安佛經(jīng)聲鐘為內(nèi)寺,此其初也。 唐代宗 始有其事。”
(2).指宦官。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六:“ 宣和 以降,則士大夫悉歸之內(nèi)寺之門矣?!?/div>
《駢字類編》:寺庭
宋書符瑞志: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八月乙酉,白烏集江州寺庭,群鳥翔衛(wèi)。
《漢語大詞典》:龍興寺(龍興寺)
寺名。原名“皇覺寺”。在 安徽省 鳳陽縣 城東北。為 明太袓 朱元璋 削發(fā)為僧處。 明 洪武 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今名。寺內(nèi)有第一山亭等勝跡。
《國語辭典》:碧云寺(碧云寺)  拼音:bì yún sì
位于北平西北香山東麓,乃元朝耶律楚材的子孫特意施舍住宅所建立。寺宇閎麗,是西山名勝之一。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后,遺櫬曾暫厝于此。
《國語辭典》:白馬寺(白馬寺)  拼音:bái mǎ sì
位于今河南省洛陽縣東的佛寺。相傳東漢明帝永平八年(西元65),派遣蔡愔及博士弟子秦景憲西行求經(jīng),途中遇竺摩騰、竺法蘭二僧,正以白馬馱四十二章經(jīng)東行傳道,遂迎二僧至洛陽,創(chuàng)建白馬寺。
《駢字類編》:半寺
許棠 題寺松詩 半寺陰嘗匝,鄰坊景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