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9—1141
【介紹】:
宋徽州祁門人,字廷俊,號新安居士?;兆诔鐚幎赀M士。為虞都郎官。欽宗靖康初,獻邊防十策,擢直龍圖閣知相州。高宗即位,知樞密院事,拜相。專權自恣,力主南遷,不為戰(zhàn)守計。揚州失守后被劾,落職居永州。紹興初,起知池州、廣州。后獻所著《中興日歷》,拜檢校少傅,保信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定。另有《春秋大義》、《集三傳本末》。
全宋詩汪伯彥(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號新安居士,祁門(今屬安徽)人?;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M士(《新安志》卷八)。靖康改元,知相州。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出知洪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之三六),改提舉崇福宮,落職居永州。紹興初起知池州、江東安撫大使,移知廣州。九年(一一三九),知宣州。十一年,卒,年七十三(《新安志》卷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六九汪伯彥(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號新安居士,徽州祁門(今安徽祁門)人。登崇寧二年進士第。靖康元年,獻河北邊防十策,以直龍圖閣知相州。受知康王,引為大元帥府副將,奏為集英殿修撰。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未幾拜右仆射。在相位專權自恣,力主南遷,不為戰(zhàn)守之計。御史諫官劾奏之,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尋落職居永州。紹興初,復職知池州,為江東安撫大使。言者論列不已,乃奪前職。后拜檢校少傅、保信軍節(jié)度使,知宣州軍州事,封新安郡開國公。紹興十一年卒,年七十三,贈少師,謚忠定。著有《春秋大義》十卷、《建炎中興日歷》五卷、《汪伯彥后集》二十五卷等。見《宋史》卷四七三《奸臣傳三》、卷二○八《藝文志七》,《新安志》卷七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0—113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子虛,號隨緣居士。黃彥子。哲宗元祐間進士。歷雍丘主簿,齊州教授。元符末昭慈圣獻皇后既復位號,而典冊未正,策上書引古義爭之,言甚剴切,為蔡京所忌?;兆诔鐚幊跞朦h籍,羈管登州。后赦歸,歷通判嚴州,官至直秘閣。
全宋詩黃策(一○七○~一一三二),字子虛,自號隨緣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吳郡志》卷二八)。授杭州司理參軍,遷雍丘縣主簿。元符末改齊州教授?;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朦h籍,羈置登州,徙海州。宣和中為浙西提舉司干辦公事,移京東,改發(fā)運司屬官。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通判嚴州,除直秘閣。紹興二年卒,年六十三。事見《龜溪集》卷一二《黃直閣墓志銘》。
全宋文·卷二九八九黃策(一○七○——一一三二),字子虛,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元祐五年進士及第,授杭州司理參軍。歷雍丘主簿,齊州州學教授。崇寧初以上書列名黨籍,羈置登州,徙海州。后赦還家,閉戶讀書,喜浮屠氏,自號隨緣居士,如是二十年。宣和、靖康中,歷姑蘇、浙西、京東幕職。建炎二年改宣教郎、通判嚴州。紹興元年除直秘閣。二年,以贓廢,尋卒,年六十三。有文集百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卷)。見沈與求《龜溪集》卷一二《黃直閣墓志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五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1—1143
【介紹】:
宋南劍州順昌人,字用中,號高峰?;兆诔鐚幬迥赀M士。少從陳瓘、楊時學。宣和初為監(jiān)察御史,時蔡京當國,剛秉直敢言,出知興化軍。欽宗即位,為右正言。高宗紹興元年,召為吏部員外郎,歷起居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御史中丞,論奏不避利弊。金人叛盟,以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忤秦檜,終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宮致仕。有《高峰文集》。
全宋詩廖剛(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號高峰居士,南劍州順昌(今屬福建)人。少從陳瓘、楊時學?;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錄召為太學錄,擢監(jiān)察御史。以忤蔡京,出知興化軍。欽宗立,以右正言召。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點刑獄,旋招為吏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權吏部侍郎兼侍講,除給事中。六年,出知漳州。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據(jù)本集紹興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因論事為秦檜銜,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宮。次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三。有《高峰文集》十二卷傳世。事見張栻《工部尚書廖公墓志銘》(《南軒集》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傳?!×蝿傇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簡稱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樓,今藏南京圖書館)。編為二卷。
全宋文·卷二九九○廖剛(一○七○——一一四三),字用中,號高峰,學者稱古溪先生,順昌(今福建順昌)人。少從陳瓘、楊時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宣和初,由漳州司錄除國子錄,擢監(jiān)察御史。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紹興初,除福建路提刑,尋召為吏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權吏部侍郎兼侍講,除給事中,遷刑部侍郎。六年,求補外,出知漳州。九年,拜御史中丞。改工部尚書,以徽猷閣直學士致仕。十三年正月卒,年七十四。著有《詩經(jīng)注解》、《高峰先生文集》。見張栻《工部尚書廖公墓志》(《南軒文集》卷三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八,《宋史》卷三七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甌寧人,字顧道。神宗熙寧六年進士。累官知開封府,遷工、戶二部侍郎。徽宗朝歷知蘇州、陳州、河中、成都府。除兵部侍郎,再知成都,改知鄆州中山府。徽宗嘗稱其清謹循良。
全宋詩吳栻(一作拭),字顧道,甌寧(今福建建甌)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清康熙《甌寧縣志》卷六)。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為金部員外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兆诔鐚幹袨殚_封府推官。以給事中使高麗,還,知開封府。四年(一一○五),坐事出知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一)。大觀初,歷知蘇州、陳州、河中府。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知成都(《全蜀藝文志》卷三四《銅壺閣記》)。召拜兵部侍郎,尋除龍圖閣直學士,再知成都。后知中山府,卒。清康熙《甌寧縣志》卷八有傳。今錄詩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二二三八吳栻(或作拭),字顧道,號庵峰居士,建州甌寧(今福建建甌)人。熙寧六年進士及第,為開封府推官。元符二年,進金部員外郎。崇寧初,以給事中出使高麗,還知開封府。歷工部、戶部侍郎。四年,坐累,削秩知單州。大觀中,歷知蘇州、陳州、河中、成都府。召入奏事,除兵部侍郎。尋除龍圖閣直學士。政和元年,再知成都。二年,徙知江寧。后知鄆州卒。著有《雞林記》二十卷、《蜀道紀行詩》三卷、《庵峰集》一卷、《論語十說》。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一,《宋史》卷二○三、二○八、四八七,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2—1124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叔黨,號斜川居士。蘇軾子。以蔭任右承務郎。軾帥定武、謫嶺南,唯過隨行奉侍?;兆诮ㄖ芯竾?,軾卒,葬汝州郟城小峨眉山,遂家潁昌小斜川,因以為號。歷監(jiān)太原府稅,知郾城縣,晚年權通判中山府。能文,善書畫,人稱“小坡”。有《斜川集》。
全宋詩蘇過(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軾第三子。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曾應禮部試,未第。紹圣元年(一○九四),軾謫惠州,四年,復謫儋州,皆隨行。元符三年(一一○○),隨父北歸。軾卒后,依叔父轍居潁昌。營湖陰地數(shù)畝,名為小斜川?;兆谡投辏ㄒ灰灰欢?,監(jiān)太原稅。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二十卷(此據(jù)《宋史》本傳,他書著錄均為十卷),已佚。清乾隆時人吳長元得舊鈔殘本,并從他書纂輯,釐為六卷,其中詩三卷。事見《永樂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蘇叔黨墓志銘》,《宋史》卷三三八有傳?!√K過詩,以《知不齋叢書》本為底本,校以清乾隆武進趙氏刊本(簡稱趙本),清舊抄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卷。
全宋文·卷三一○○蘇過(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少子。元祐七年,以父蔭為右承務郎。紹圣元年,軾貶惠州,后再遷海南,獨過侍行?;兆诩次唬Y北還,途染疾卒于常州,過葬之汝州郟縣,即依叔父轍卜居潁昌。后嘗監(jiān)稅太原,知郾城。晚權通判中山府。宣和五年卒,年五十二。過能詩文,善書畫,時稱「小坡」。有《斜川集》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明州慈溪人,字舜徒,以字行。神宗熙寧九年進士。哲宗元祐中補武陵令,訊民疾苦而振雪之,捐資修孔子廟,督課諸士,奏課為天下第一。以薦除提舉成都府路常平等事。后由江東副曹除知夔州,興學勸農(nóng),有古循吏風。有《桃花源集》。
全宋詩姚孳,字舜徒,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一作慈溪(今屬浙江)人(《寶慶四明志》卷八、《延祐四明志》卷四)。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釋褐縣尉。哲宗元符中,歷提舉成都府路、荊湖南路常平,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卒于知夔州任上?!肚浪拿鲌D經(jīng)》卷二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三五三姚孳,字舜徒,以字行,又號過云居士,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東南)人。熙寧九年進士。歷尉掾,知桃源縣,奏課為天下第一。元符召對稱旨,除提舉成都府路常平等事。崇寧中知泗州,政和中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后除直龍圖閣、知夔州,卒于官。見寶慶《四明志》卷八,《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四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胡侃,初名侔,字彥和,婺源(今屬江西)人。徽宗崇寧二年(一一○三)進士。曾為從事郎,去官,家居數(shù)十年,自號柳湖居士。晚年為目疾所苦。事見《新安志》卷七《胡伸傳》及卷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一三孫準,字平甫,號十柳居士,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崇寧間嘗以朝奉郎通判成德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人。號幽蘭居士。著《東京夢華錄》,為南渡后追憶汴京盛況而作。所記城坊、市場、節(jié)序、風俗、飲食、禮儀皆頗詳,與宋志多有異同,可相互參證,校正訛舛。
全宋文·卷三八五三孟元老,號幽蘭居士,北宋末南宋初人。少從其先人宦游南北,崇寧間定居京師開封,靖康之亂,避地江左。晚年回首往事,著《東京夢華錄》十卷(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4—1140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師川,號東湖居士。徐禧子。七歲能詩,為舅黃庭堅所器重。以父蔭授通直郎。累官至司門郎。欽宗靖康間張邦昌僭位,遂致仕。高宗建炎中,鄭諶、胡直孺、汪藻迭薦之,任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三年,遷翰林學士,俄擢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兼權參知政事。與趙鼎議不合,乃求去,提舉洞霄宮。九年,知信州,尋奉祠歸。與曾幾、呂本中游。有《東湖集》。
全宋詩徐俯(一○七五~一一四一),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禧子。神宗元豐末以父蔭授通直郎,累遷司門郎。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金人扶植張邦昌稱帝,遂致仕。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右諫議大夫,并賜同進士出身。三年,兼侍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二),遷翰林學士,俄擢端明殿學士,兼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兼權參知政事,因議事不合罷,提舉洞霄宮。十年,知信州(同上書卷一三五)。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同上書卷一四一)。徐俯亦入江西詩派,有《東湖集》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宋史》本傳作六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一四有《東湖居士集》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 徐俯詩,據(jù)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及他書所錄,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四三徐俯(一○七五——一一四一),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禧子。以蔭授通直郎,累官至司門郎。靖康中致仕。建炎初奉祠,以薦授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歷官翰林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尋奉祠歸。九年,知信州。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工詩,有《東湖集》三卷(存)。《宋史》卷三七二有傳,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
人物簡介
中州集之才,字師美,洛西三鄉(xiāng)人。宋崇寧問,登科入齊,為諫官。坐直言,黜為泗水令。尋乞閒退。寓居嵫陽,因而家焉。昆弟數(shù)人,皆有文名。師美自號慶霖居士。有《霖堂集》傳于世。如云:“魯?shù)榉著櫽?,齊山入馬蹄?!薄伴T靜堪羅雀,書成不換鵝”“雨過好花紅帶潤,日長嘉樹綠移陰。”此類甚多,子瀾,字巨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虔州贛縣人,字行先,號玉巖居士。博學有德行,隱居城西通天巖。嘗為蘇頌、蒲宗孟所薦。蘇軾自海南歸,過而愛之。一時名流,多從之游?;兆诔鐚幹信e八行,為國子錄,再轉(zhuǎn)博士,以直秘閣歸。卒年八十四。
全宋詩陽孝本,字行先,號玉巖居士,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隱于城西通天巖二十年,一時名士多從之游?;兆诔鐚幹?,舉八行,解褐為國子錄,轉(zhuǎn)博士。以直秘閣致仕,卒年八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吉州永新人,字彥明。喜作詩,事母極孝?;兆诔鐚?、大觀間,州守以八行薦,不報。自號轑陽居士。
全宋詩江煒,字彥明,自號轑陽居士,永新(今屬江西)人?;兆诔鐚帯⒋笥^間,吉州知州曾以孝行推薦,不報。事見《獨醒雜志》卷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6—?
【介紹】:
宋開封人,字逸老。善草書,頗奇?zhèn)?,有張旭轉(zhuǎn)折變態(tài)之風?;兆诔徽傺a右爵。南渡后寓居嘉禾羔羊里,號羔羊居士。時高宗留神翰墨,召對蒙眷,官至正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7—1148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少蘊,號石林。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為丹徒尉?;兆诔圻w翰林學士,極論士大夫朋黨之弊。帥潁昌府,發(fā)常平粟賑民,抵制宦官楊戩等搜括,捕抑貪吏,遭廢黜。高宗即位,除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紹興中,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致力于抗金防務及籌措軍餉。官終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平生嗜學博洽,尤工于詞。有《建康集》、《石林詞》、《避暑錄話》、《石林燕語》、《石林詩話》等。
全宋詩葉夢得(一○七七~一一四八),字少蘊,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后定居吳興弁山,家有石林園,因號石林居士。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除起居郎,二年,遷翰林學士,三年,出知汝州,尋落職,提舉洞霄宮。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起知蔡州,移帥穎昌府。忤楊戩、李彥,提舉鴻慶宮。欽宗靖康元年(一○二六),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落職,提舉太平觀。二年,為翰林學士兼侍讀。三年,罷歸湖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六、一七、一八、二○)。紹興元年(一○三一),起為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壽春等六州宣撫使,抗擊金兵。十二年冬,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十四年,請老,提舉洞霄宮。十六年,致仕(同上書卷一四七、一四八、一五二、一五四)。十八年,卒于湖州。葉氏家富藏書,著述繁多,《石林總集》一百卷等,已佚;有《石林居士建康集》(《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十卷,今存八卷,系帥建康時詩文)、《石林燕語》、《避暑錄話》、《巖下放言》等傳世。《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葉夢得詩,以毛晉汲古閣原藏明抄本《石林居士建康集》為底本,校以鄧邦述校跋清影印抄宋刻本(簡稱影宋本)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葉夢得(1077-1148) 字少蘊,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人,居烏程。有《石林詞》。
全宋文·卷三一六二葉夢得(一○七七——一一四八),字少蘊,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后卜居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卞山之石林谷,因自號石林居士。紹圣四年登進士第,調(diào)丹徒尉。大觀中,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以忤童貫,降龍圖閣直學士、知汝州,尋落職奉祠。政和中,起知蔡州,歷知潁昌府、應天府、杭州,或起或廢。高宗建炎二年,復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尋除戶部尚書。三年二月,拜尚書左丞。以與宰相朱勝非意見不合,執(zhí)政十四日而罷,以資政殿學士歸隱卞山。紹興元年,起為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壽春等六州宣撫使,次年罷。八年,再任江東安撫制置大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兩鎮(zhèn)建康,布置江防,多得其力。升資政殿大學士、觀文殿學士,移知福州。十六年,拜崇信軍節(jié)度使致仕。十八年卒,年七十二。夢得博學強記,著書三十馀種。今尚存《春秋讞》、《春秋考》、《春秋傳》、《石林燕語》、《避暑錄話》、《老子解》、《石林詩話》、《石林詞》等十七八種?!?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