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之,號筠溪。李彌大弟?;兆诖笥^三年進(jìn)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貶知廬山,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歷任知州及監(jiān)司。高宗紹興七年召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復(fù)奏六事,鯁直如故。八年,試戶部侍郎。秦檜復(fù)相,因反對屈節(jié)議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十年,歸隱福州連江西山。有《筠溪集》。
全宋詩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居士,又號普現(xiàn)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jìn)士,調(diào)單州司戶。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國朝會(huì)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八),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二有傳?!±顝涍d詩,以丁氏八千卷樓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南京圖書館)。參校朱彝尊藏明鈔本(簡稱明本,藏上海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筠溪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居于吳縣(今江蘇蘇州)。彌大弟。登大觀三年進(jìn)士第。歷單州司戶,調(diào)鄆州陽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國朝會(huì)要所檢閱文字。十二月,引見上殿,改授承奉郎,遷秘書省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檢閱文字。六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七年正月,守尚書司封員外郎。八年四月,擢為起居郎。以封事剴切貶知廬山縣。歷知冀、筠、饒、吉州。紹興七年,召為左司員外郎,試中書舍人。時(shí)秦檜當(dāng)國主和議,彌遜極論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議罷職,歸隱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見《筠溪李公家傳》(《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俗姓葉。幼有出塵志,間從天寧微禪師游。年十九,禮普照覺印英禪師,得度。去參佛眼清遠(yuǎn)禪師,契悟。后辭省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國知處州,請開法于壽寧。次遷法海天寧烏巨。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從知饒州陳璹請,至饒。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稱雪堂道行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huì)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號雪堂,俗姓葉,處州(治今浙江麗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復(fù)參佛眼禪師,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歷主薦福、烏巨。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遺錄》一卷(存)、《金剛經(jīng)注》三卷。見《嘉泰普燈錄》卷六,《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huì)得便會(huì)玉本無瑕。若言不會(huì)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huì)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fēng)撒沙。次遷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未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師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說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參佛眼。一日聞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薦福烏巨。所至道聲弘宣。龍象景附。極一時(shí)法道之尊。時(shí)稱龍門法幢高庵雪堂禪。不至二老之門則非禪也。師慈仁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際。極為介潔。住烏巨時(shí)。衲子有獻(xiàn)鐵鏡者。師曰。溪流清泚。毛發(fā)可鑒。蓄此何為。謝卻之。應(yīng)庵住明果。師。未嘗一日不過。從間有竊議者。師曰。華侄為人難得。予因重之。數(shù)往何傷。師雖見道龍門。而持身行事之間。實(shí)得之家教。嘗謂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見獨(dú)居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予佩其語。在家修行。出家學(xué)道。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規(guī)矩之成方圓。舍此則事事失準(zhǔn)矣。一日示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維。五色舍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瘞而奉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名道行。號雪堂。處州人也。其父葉公常游禪社。自稱見獨(dú)居士。以積厚流光而生行。行生而岐嶷。壯克節(jié)儉絕笑。俚愛博施。葉公嘗謂行曰。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行茂年不樂。與諸子伍。乃依普照英禪師得度。英有鑒裁。舂汲樵?。必使行董之。行乘間參請不倦。無所得辭。英參佛眼。因與高庵竹庵。同得究竟法。方是時(shí)。佛果佛鑒人滿大江南北。而佛眼下諸賢。多馳化于浙水東西。是以東山法道大闡于三佛。高庵初在龍門時(shí)。骨鯁寡交獨(dú)喜。行盤桓不間。嘗嘆曰。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xí)。識者難親。果能自奮于其間。如一敵萬。庸鄙之習(xí)。力盡真挺特。沒量漢也。行感佩其言。如雪峰之事巖頭。故終其身未嘗不舉高庵之為人。行居薦福。謂眾曰。我佛眼老人。住龍門時(shí)。龍象滿席。尚自潸然太息。以為終愧老東山也。今山僧復(fù)愧老人倍倍耳。其流涕太息??蓜俚涝?。行雖寓名山。去就如流云。聞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賢操。遂達(dá)郡守吳公。以本住持薦福。行遷烏巨。為終焉計(jì)。及門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輩。俱為懿范。行老且病。汪喬年王十朋來往問道。行答不厭頻。嘗謂十朋曰。金堤千里潰于蟻壤。白璧之美罹于瑕玷。況無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貪欲非特蟻壤瑕玷也。要心之端謹(jǐn)。行之精進(jìn)。守之堅(jiān)確。修之完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又示喬年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見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一日召喬年。囑以后事。沐浴更衣。跏趺而寂。阇維。齒舌不壞。五色舍利。煙所至處。人皆獲之。塔于西寺。 贊曰。濟(jì)下宗師。如鉅鹿鏖兵。萬夫辟易。壯矣。行公去臨濟(jì)。其世十三番。為名葩秋月。人人得而就之。經(jīng)云。具足優(yōu)婆夷。得菩薩無盡福得藏解脫門。能于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珍奇。悉令充足。其行公之謂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行,字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huì)得便會(huì),玉本無瑕,若言不會(huì),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huì)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fēng)撒沙?!贝芜w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末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道行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話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庇肿⒃唬骸盃€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51 【介紹】: 宋延安人,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家貧無產(chǎn)業(yè),年十八以敢勇從軍?;兆谛投觌S王淵鎮(zhèn)壓方臘。欽宗即位,遷武節(jié)大夫,以千卒敗李復(fù)數(shù)萬兵。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反,世忠率所部發(fā)平江,苗、劉敗遁,追擒之,送行在誅殺。授武勝昭慶軍節(jié)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以八千眾阻十萬金兵渡江,與兀朮相持黃天蕩達(dá)四十八日。紹興初,鎮(zhèn)壓建安范汝為起事。四年,大破金人與劉豫之兵于大儀鎮(zhèn),時(shí)論以此舉為中興武功第一。六年,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屢挫偽齊及金兵,金人不敢犯。十一年,與岳飛、張俊同被召入朝,任樞密使,解除兵權(quán)。世忠詆排和議,疏檜誤國。后罷為醴泉觀使,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時(shí)跨驢攜酒,縱游西湖。岳飛冤獄,世忠獨(dú)詰檜曰:“‘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孝宗時(shí)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詩
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延安(今屬陜西)人?;兆谛椭袕耐鯗Y討方臘。高宗即位,授平寇將軍,大敗金兵于黃天蕩。后為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平范汝為亂。紹興四年(一一三四),擊敗金兵與劉豫入侵,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十馀年金兵不犯楚。秦檜為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自此臥閑居家,自號清涼居士。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孝宗朝追封蘄王,謚忠武?!?a target='_blank'>宋史》三六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詞學(xué)圖錄
韓世忠(1089-1151) 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人。著名抗金將領(lǐng)。秦檜迫害岳飛,舉朝無敢言者,獨(dú)韓世忠面詰秦檜誤國,為岳飛伸張。紹興和議后,閉口不言兵,杜門謝客,以家鄉(xiāng)清涼山為名,自號清涼居士。孝宗時(shí)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文·卷三九七二
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陜西延安)人,一說綏德(今陜西綏德)人。年十八從軍,從御西夏,討方臘。宣和中官至嘉州防御使。建炎初赴行在平苗、劉之亂。四年以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獲黃天蕩大捷。紹興初平范汝為之反,四年大破金兵于大儀鎮(zhèn),時(shí)論以此為中興武功第一。歷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賜號揚(yáng)武翊運(yùn)功臣,加橫海、武寧、安化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進(jìn)太保,封英國公,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秦檜收三大將兵權(quán),拜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奉朝請,進(jìn)封福國公。岳飛冤獄成,世忠獨(dú)面詰秦檜。改潭國公,封咸安郡王。久之,改鎮(zhèn)南、武安、寧國節(jié)度使。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進(jìn)拜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朝封蘄王,謚忠武,配饗高宗廟庭。見孫覿《咸安郡王致仕贈(zèng)通義郡王韓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六),《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0—1166 【介紹】: 宋溫州平陽人,字廷佐,號云海居士?;兆谡桶四赀M(jìn)士。教授京兆府學(xué)。深務(wù)韜養(yǎng),積十八年不遷官。后以薦召試,除正字。歷校書郎、權(quán)吏部侍郎,奉祠。高宗紹興中,以朝奉大夫致仕。卒謚文簡。有《云海敝帚集》。
全宋詩
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進(jìn)士,調(diào)貴州主簿,改京兆府學(xué)教授。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累遷國子司業(yè),權(quán)吏部侍郎。出使金國,歸,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起知泉州。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七,謚文簡。有《云海敝帚集》,已佚。事見《浪語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狀》。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九
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登政和八年進(jìn)士第,調(diào)貴州主簿,改京兆府學(xué)教授。為學(xué)有守,不干貴勢,積十八年不遷,而宗澤力薦之,得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歷遷校書郎、考功員外郎、國子司業(yè)、權(quán)吏部侍郎。紹興十四年為金國賀生辰副使。還,請祠,加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起知泉州。三十一年,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享年七十七。著有《云海弊帚集》五十卷,《三馀錄》、《祠林》、《云海后集》合若干卷。見薛季宣《浪語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0—1149 【介紹】: 宋邛州臨邛人,字子正,號虛閑居士。常安民子?;兆谡桶四赀M(jìn)士。高宗紹興三年除殿中侍御史。論張浚在陜西喪師失地之罪。時(shí)金使入見,又言先振國威,以掌握和戰(zhàn)之主動(dòng)權(quán)。除起居郎、史館修撰,重修神宗、哲宗實(shí)錄。累擢御史中丞。后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知湖州,奉祠。卒謚敏節(jié)。有《虛閑集》、《烏臺日記》等。
全宋文·卷三九八六
常同(一○九○——一一四九),字子正,號虛閒居士,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安民子。政和八年進(jìn)士。靖康初,為元帥府主管機(jī)宜文字,尋除太常博士。建炎四年為大宗正丞。紹興三年,除殿中侍御史。四年,除起居郎、中書舍人、史館修撰。七年,除御史中丞,后以顯謨閣學(xué)士知湖州。十九年卒,年六十。見汪應(yīng)辰《常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宋史》卷三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0—1154 【介紹】: 宋平江府常熟人,字知原,號正靜居士。徽宗政和五年進(jìn)士。授諸暨主簿。累遷太常丞、秘書郎、戶部員外郎。高宗紹興間知廣德軍,歲饑,發(fā)常平倉賑濟(jì),民賴以生。精于《》,急于行義,為鄉(xiāng)里所推。有文集及《論語解》。
全宋文·卷三九八六
錢觀復(fù)(一○九○——一一五四),字知原,平江府常熟(今江蘇常熟)人。政和五年進(jìn)士,為溫州州學(xué)教授,調(diào)湖州司戶曹事。紹興間守廣德,又為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官至尚書戶部員外郎。觀復(fù)深于《》,急于為義,鄉(xiāng)里推之,號正靜居士。紹興二十四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五。見《錢君墓志銘》(劉一止《苕溪集》卷五一),《宋會(huì)要輯稿》崇儒一之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約1175 【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兆谡?、宣和間,以詞名。欽宗靖康元年李綱任親征行營使,為屬官。南渡后恥與秦檜同朝,棄官歸。高宗紹興中因作送胡銓及寄李綱詞,激怒檜,除名。有《歸來集》、《蘆川居士詞》。
全宋詩
張?jiān)桑ㄒ弧鹁乓弧灰涣唬?,字仲宗,號真隱山人、蘆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歲隨父宦游,嘗從徐俯學(xué)詩?;兆谡烷g以上舍釋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為陳留縣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應(yīng)東京留守兼親征行營使李綱辟,旋與綱同日遭貶。金兵陷汴,避難吳越間。高宗建炎中起為將作監(jiān),撫諭使,隨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銓上書乞斬秦檜,貶新州編管,元干在福州作《賀新郎》詞壯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詞事追赴臨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為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詞風(fēng)豪壯,其子靖裒刻為《蘆川居士詞》二卷傳世。又有《蘆川歸來集》十五卷、附錄一卷,已殘。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增輯為《蘆川歸來集》十卷。事見今人曹濟(jì)平《張?jiān)赡曜V簡編》、王兆鵬《張?jiān)赡曜V》?!?jiān)稍姡杂坝∏逦臏Y閣《四庫全書·蘆川歸來集》為底本,校以清抄殘本(存六卷,其卷六、七為詩,簡稱殘本,藏北京圖書館),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簡稱排印本)。新輯集外詩附編卷末。
詞學(xué)圖錄
張?jiān)桑?091-1170) 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福州人。辛派詞人先驅(qū)。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
全宋文·卷四○○五
張?jiān)桑ㄒ弧鹁乓弧灰涣唬?,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福)人。政和中以太學(xué)上舍釋褐。靖康初為李綱行營屬官,抗擊金兵。南渡后官至將作少監(jiān)。恥與奸佞同朝,四十一歲遂致仕。紹興中,坐以詞送胡銓,得罪除名。紹興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見王兆鵬《張?jiān)赡曜V》(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元干工詩詞,著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一卷(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53 【介紹】: 宋和州歷陽人,徙居吳縣,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徐林弟。年十八入太學(xué)?;兆谛土隇閲潘彷牴?,隨使高麗,撰《奉使高麗圖經(jīng)》?;兆谡賹?,賜同進(jìn)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xué)。善畫山水人物,尤工篆籀。
全宋詩
徐兢(一○九一~一一五三),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建州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徙居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年十八入太學(xué),長于歌詩書畫?;兆谡退哪辏ㄒ灰灰凰模┮允a補(bǔ)將仕郎,授通州司法參軍。攝知鄭州原武縣,調(diào)濟(jì)州士曹參軍,監(jiān)元豐庫。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以奉議郎充奉使高麗國信所提轄人船禮物官。還,撰《高麗圖經(jīng)》上之,召對,賜同進(jìn)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xué),遷刑部員外郎。謫監(jiān)池州永豐監(jiān),授沿江制置司參謀官,主管南京鴻慶宮。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三。事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徐蕆序及附錄張孝伯《徐公行狀》。今錄詩二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徐兢(1091~1153) 北宋官員。字明叔,號自信居士。祖籍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縣)人,生于武昌。以父蔭補(bǔ)將仕郎,歷任雍丘(現(xiàn)河南杞縣)、原武(今河南原陽縣原武鎮(zhèn))縣令;因擅長書畫以國信使提轄官隨使高麗,歸來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徽宗因賜同進(jìn)士出身,官至刑部員外郎。其父徐閎中官至朝請大夫、直秘閣,值鄂州水漫城郭,時(shí)任州法曹的徐閎中將全家安置在黃鶴樓,當(dāng)日夜里,徐兢降生于樓內(nèi)(“大水冒城郭,官府悉遷避,秘閣寓居黃鶴樓上,是夜實(shí)生公。”)。
全宋文·卷四○三○
徐兢(一○九一——一一五三),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徙居吳縣,林弟。政和五年以蔭補(bǔ)官,歷通州司刑,攝事雍丘、原武二縣。宣和中隨使高麗,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存),徽宗召對,賜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xué)。遷尚書刑部員外郎,以時(shí)相冊免,坐親嫌謫居池州永豐。起為沿江制置司參議,奉祠二十年,累官至朝散大夫。能詩工畫,洞曉音律。紹興二十三年五月卒,年六十三。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附錄張孝伯《宋故尚書刑部員外郎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54 【介紹】: 宋溫州平陽人,字季壬,號無相居士?;兆谡投晟仙峒暗凇P推吣晏狳c(diǎn)福建路刑獄,鎮(zhèn)壓福州兵變。高宗朝累官權(quán)禮部侍郎,以忤秦檜罷官。后起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請減免賦稅,親率兵民筑堤以御漢水。改知廣州,未至卒。
全宋詩
陳桷(一○九一~一一五四),字季壬,號無相居士,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上舍登第,授冀州兵曹參軍。宣和七年(一一二五)提點(diǎn)福建路刑獄。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二)。四年,除太常少卿。五年,知泉州。六年,提點(diǎn)兩浙西路刑獄。八年,遷福建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十年,復(fù)召為太常少卿。十一年,除權(quán)禮部侍郎。十五年,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乞祠,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六卷(《鶴林集》卷三六《陳侍郎文集序》),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昌世,號曲肱居士。從陳師道游,以學(xué)行見重鄉(xiāng)里。不事舉業(yè)。家貧,惟以經(jīng)籍自娛,見異書必手自抄寫,為文章操筆立成。名所居室為曲肱軒。
全宋文·卷二八七四
魏衍(?——一一二七),字昌世,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陳師道門人,以學(xué)行見重于鄉(xiāng)里。自以不能為王安石新學(xué),遂不習(xí)舉業(yè)。家貧甚,未嘗以為戚,唯以經(jīng)籍自娛。為文操筆立成,名所居為曲肱軒,自號曲肱居士。政和中,徐處仁守徐,招置書館,使教其子徐度兄弟,時(shí)已五十馀歲。建炎初死于亂。見《卻掃編》卷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82 【介紹】: 宋蘇州昆山人,字熙仲,一作希仲,號五休居士。龔況從子。年六十舉鄉(xiāng)貢,授高州文學(xué)。后敕監(jiān)潭州南岳廟。年八十乞致仕,鄉(xiāng)人又請于朝,超授宣教郎。有《中吳紀(jì)聞》。
全宋詩
龔明之(一○九一~一一八二),字希仲,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屢試不中,年八十二時(shí)以特恩廷試,授高州文學(xué)(《鄭忠肅奏議遺集》卷上《薦舉龔明之狀》)。得監(jiān)南岳廟。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以宣教郎致仕。居昆山黃姑別墅,作期頤堂,日飲其間。九年,采吳中故老嘉言懿行,及其風(fēng)土人文為新舊圖經(jīng)、《吳郡志》所不載者,口授子昱,成《中吳紀(jì)聞》六卷行世。卒年九十二。事見《中吳紀(jì)聞自序》,《吳郡志》卷二七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
龔明之(一○九一——一一八二),字熙仲,自號五休居士,蘇州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況從子。宣和三年曾以諸生貢京師。紹興二十年復(fù)與鄉(xiāng)貢,年已六十。晚以特恩廷試,授高州文學(xué)。年踰八十,法不應(yīng)出,吳士在朝者列奏其行義,敕以迪功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淳熙五年乞致仕,與改宣教郎致仕。九年卒,年九十二。著有《中吳紀(jì)聞》六卷(存)。見《宋會(huì)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八四,《宋史翼》卷三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丁氏,號清風(fēng)居士,蜀人。善詩文?;兆谛椭须S夫至京,王黼薦名禁中,有旨召見,不赴。事見《梧溪集》卷二《丁清風(fēng)序》。
周顯靈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周顯靈,號總真居士,宣和間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2—1159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子韶,號橫浦居士,又號無垢居士。少游京師,從學(xué)于楊時(shí)。高宗紹興二年進(jìn)士第一。歷著作郎及禮部、刑部侍郎等職。因與秦檜不和,被謫南安軍十四年。檜死,起知溫州。研思經(jīng)學(xué),多有訓(xùn)解。卒謚文忠。有《橫浦集》、《孟子傳》。
全宋詩
張九成(一○九二~一一五九),字子韶,自號無垢居士,謫南安后號橫浦居士,祖籍開封(今屬河南),徙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十四歲為太學(xué)生,始從楊時(shí)學(xué)。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jìn)士第一,授鎮(zhèn)東軍簽判。五年,召為著作佐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四、九○)。六年,遷著作郎(同上書卷九九)。八年,權(quán)禮部侍郎兼侍講,兼權(quán)刑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一二一、一二三)。以忤秦檜,出知邵州,未幾落職。十三年,謫南安軍居?。ㄍ蠒硪凰木牛?。檜死,二十六年,起知溫州(同上書卷一七一)。二十九年卒,年六十八(同上書卷一八二)。謚文忠。傳世有《橫浦先生文集》二十卷,另有《尚書說》、《論語說》、《孟子說》等,大多已殘佚。事見《橫浦先生家傳》(附見宋刻《橫浦先生文集》),《咸淳臨安志》卷六七、《宋史》卷三七四有傳?!埦懦稍姡运慰獭稒M浦先生文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明萬歷吳惟明刻本(簡稱明刻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另從《橫浦心傳錄》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五卷。
全宋文·卷四○三一
張九成(一○九二——一一五九),字子韶,自號無垢居士,又號橫浦居士,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人。少游京師,從楊時(shí)學(xué)。紹興二年中狀元,授鎮(zhèn)東軍簽判。歷著作郎,權(quán)禮部、刑部侍郎,知邵州。因反對議和,為秦檜所惡,謫居南安軍凡十四年。檜死,起知溫州,尋丐祠。紹興二十九年病卒,年六十八。寶慶初贈(zèng)太師,封崇國公,謚文忠。九成研思經(jīng)學(xué),多有訓(xùn)解,著有《尚書詳說》、《中庸說》(存)、《大學(xué)說》、《孝經(jīng)解》、《論語解》、《孟子傳》(存)、《橫浦日新》(存)、《橫浦心傳錄》(存)、《重修神宗實(shí)錄》、《唐鲙》、《橫浦集》(存)等書。見《橫浦家傳》(《橫浦文集》附),《宋史》卷三七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伯容,號臨漢居士?;兆谛烷g特科進(jìn)士。累官文林郎致仕。浪跡江湖,與子曾恩賦詩為樂。有《臨漢居士集》。